觀朗讀者有感800字

觀朗讀者有感800字

  導語:《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觀朗讀者有感800字,歡迎閱讀!

  觀朗讀者有感一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還邀請了著名作家鐵凝、王蒙、餘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線到一起。

  我參加《朗讀者》,是因為看了第一期以後,聞到了它的氣息,這是一個在泛娛樂時代下的反時尚節目。如今我們正缺少這樣的節目。節目嘉賓麥家說,《朗讀者》讓你可以感覺到它在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正是時下所需要的東西。

  目前,每個省會城市的電視臺都有一兩檔自稱為金牌節目的綜藝節目,各地方臺也或多或少跟風入市,砸錢做綜藝、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節目卻寥寥無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發文點評:如今越來越多沒營養的綜藝節目佔據了市場的主體,而《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朗讀者》證明文化類節目未必冷。

  其實文化類節目該怎麼突圍,我覺得首先還是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所改善。董卿說。《朗讀者》節目組除了把這份對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節目中來,還在節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責任。節目組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設定的流動朗讀亭引起很大反響。

  觀朗讀者有感二

  昨天,曉燕推薦我看《朗讀者》節目(第一期,2月18日播出),看後收穫不少。

  在我看過的電視節目中,很少有節目多次感動我,多次叫好,《朗讀者》除外。下面我不想分析每篇朗讀的文章內容,建議大家看節目,只想對這個節目綜合分析。

  以前也看過散文、朗誦,那僅僅是朗誦,雖然朗讀者也帶著感情去讀,但那表達的是作者的感情,而很少是朗讀者的感情。觀看《朗讀者》,每一位朗讀者親身經歷的故事滲透到文章中去了,既表達了作者的感情,也表達了朗讀者的感情,作者、朗讀者、觀眾、主持人產生了共鳴,這一點很可貴,以前沒有過的。

  這一下子把朗讀的高度增加了許多,其實,我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的結合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理解文章,所以每個人對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大家的理解都是一樣的,反而不好,我反對老師對一篇文章作刻板地分析,固定模式地分析,甚至讓學生記中心思想,這樣很不好,把文章讀死了,讓學生沒有發揮的餘地了。

  好的文章都是因感而寫,都是感動了作家的故事,我們覺得好的文章也是因為產生了共鳴,我們有過與作家相似的經歷,所以更感動你,濮存昕童年的不幸,讓他對老舍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鮮花山谷夫婦對朱生豪的情詩有更精準地理解,柳傳志寫給兒子新婚祝福真切感人,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講述他為了追求女同學而翻譯林徽因《別丟掉》的經歷,動情之處一度熱淚盈眶,老人家現在還努力工作,讓我記得特別深的一句話:一個人不在乎你過多少個日子,而你值得記憶的日子有多少。也就是你的生活質量有多高,你每天是否做過有價值的事。

  朗讀真的很美妙,閱讀也很精彩,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讓你其樂無窮,讓你收穫多多。

  觀朗讀者有感三

  隨著《朗讀者》第十二期落幕,這個被無數人所喜愛的綜藝節目暫時告一段落了。從2月份首播至今,億萬觀眾拿出了比追韓劇、追美劇更高的熱情追看這檔節目。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雖然我們在週末裡沒有《朗讀者》可看了,但讀書這個事可千萬別跟著“暫停”。

  為什麼這麼說呢?《朗讀者》的鐵桿粉絲們,請不要忘了董卿製作這檔節目的“初心”。正如節目組所說,《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

  想想此前的一些熱播綜藝節目吧!各路明星在裡面或是賣萌耍寶,或是遊戲競技,除了能引人一笑之外,有什麼積極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而《朗讀者》不同,每一期的主題都是積極陽光向上的,每一個人都會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喜愛的經典佳作,甚至於很多被大家忽略的好作品因為這個節目而重新登上了暢銷書的排行榜,這就是這檔節目的'價值所在和成功之處。

  我們都注意到,近些年來,有關“中國人不愛讀書”的批評聲不絕於耳,雖然不愛聽,但我們卻又不得不承認在讀書方面我們確實已然落後於許多國家。不論是看人均閱讀量,還是看個人的讀書習慣,抑或“讀書無用論”的屢次出現,說一句中國人陷於“讀書危機”並不為過。也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朗讀者》的橫空出世才讓我們眼前一亮,也讓我們對於國人能否儘快甩掉“不愛讀書”的標籤充滿了期待。

  所以,作為《朗讀者》的鐵桿粉絲,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看了這麼多期節目,嘉賓們推薦的經典佳作你讀了幾本?如果你只是滿足於看個熱鬧,聽聽嘉賓們披露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卻完全忽略了這個節目的最大宗旨和終極目的,想必董卿和諸位嘉賓也只能搖頭苦笑吧?反之,若因為這個節目愛上了閱讀,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才是對這個節目最大的支援和肯定。

  總而言之,不管有沒有《朗讀者》,我們都應該一直做生活中的“朗讀者”,從書籍中去汲取營養,從讀書中尋找快樂,在閱讀中謀求進步。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透過情感的紐帶聯絡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朗讀者範例五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策劃,《朗讀者》終於與觀眾見面,身為製作人的董卿顯得很興奮,前晚接受記者的微信採訪時,一上來就帶著製作團隊高聲歡呼,表達喜悅之情。

  董卿稱自己從事傳媒行業已經有22年,“是時候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做《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朗讀者》由此誕生,“像是尋找吻合度的產物,因為《朗讀者》就是把文字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節目中,嘉賓在朗讀篇章之前,還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先講故事,後朗讀,是希望大家在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瞭解之後,對他的朗讀能夠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說。

  對於朗讀嘉賓的選擇,董卿表示標準就是有影響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對方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揚的特別品質。董卿坦言,最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發現,其實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經歷和感悟,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星素結合”呈現的效果令製作團隊非常滿意,“像第一期裡的鮮花山谷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生活,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朗讀者》目前已經完成前幾期的錄製,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都震撼了全場。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作家劉震雲也參加了節目錄制,帶有口音的他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董卿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並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節目的核心,真情實感才是節目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