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第一書記觀後感彙總篇

教師第一書記觀後感彙總篇

  他將有限的生命化為對人民、對事業無盡的奮鬥,他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的同時,也使他的名字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離去,沈浩--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1篇

  其實早在2009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上就已知道了沈浩這個人,對他的事蹟也是頗為佩服和感動。《第一書記》這部電影正是反映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同志短暫而輝煌的一生。整部影片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大道理,他反覆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就想幹點兒事兒”。 為了想幹點兒事兒,他放棄了相對優越的生活,來到了艱苦的農村;為了想幹點兒事兒,他利用一切關係和渠道為百姓謀實惠;為了想幹點兒事兒,他秉公斷案、忍辱負重,甚至捱打;為了想幹點兒事兒,他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小崗村的村民兩次集體摁手印不讓他離開;在他因積勞成疾、猝然倒下之後,村民們又第3次摁手印請求上級把他永遠留在小崗村。小崗村的村民講得最多的就是“我們離不開沈書記”。能讓人民群眾感到離不開,這是一個黨的組織書記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基層幹部取得的最大政績。

  沈浩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用真情做事的人。於是,《第一書記》中便有不少動人感人的情節。有人說看到他和五保戶吳奶奶過年時哭了,有人說看到逝世後女兒懷念他時哭了,而老漢我最動容的確是吳奶奶守著獨子被強拆後的空墳,在雨中無助地哭泣。而沈浩率村幹部為強拆的過錯而披麻戴孝,只是使我們悲憤的心情總算有了一些平衡而已。當然,為了和村民過節,又一次不能和家人過節、把妻子買的羊送給五保戶等諸多情節,也同樣令人感動。我從第一書記裡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

  我們做黨員教師的,難道就不該想想嗎?什麼是為孩子負責、什麼叫為了孩子的明天。透過今天的活動,我到做為一名黨員教師,要牢記宗旨,像沈浩那樣擁有“三顆心”——對工作有一顆責任之心,對家長有一顆平衡之心,對學生有一顆仁愛之心,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踏實幹事,無私奉獻,為學校爭光。

  《第一書記》觀後感2篇

  沈浩放棄了財政廳優越的工作環境,放棄了家中溫馨的生活,來到了偏遠的小崗村。那裡的條件艱苦,工作也不好開展,可是既然選擇了,就要堅定的做下去。在很多人看來黨校是個嚴肅,神秘的地方,但實際上黨校老師生活是比較清貧的,所以我們既然選擇了黨校教師這份職業,就要盡一個教師的責任,耐的住寂寞,耐的住清貧. 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

  從沈浩身上,我還看到了他的創新精神。他肯動腦筋,辦產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六年來沈浩帶領小崗村做了太多的事。我聯想到自己,工作時有時按照老思路老方法,缺乏創新精神,要勇於創新教學方式,多嘗試一些新的方法,多思考教學規律,在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看到沈浩同志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有多很多,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不斷感悟。作為一名黨校教師,要深入學習沈浩同志,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敬業精神,學習他的無私奉獻,黨校教師應當具備高度的敬業精神。作為一種職業,黨校教師都應當對學員負責,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黨校工作的重要性決定了黨校教師身上的責任之大,這種責任的重大,要求黨校教師經得起誘惑。當然,有人會說黨校無權,何來誘惑?似乎誘惑總是和權力成正比。正因如此,才可能使人尋找權力。表現在某些黨校教師的身上就是不安於本職工作,終日想著“另謀高就”或是尋找“副業”。這就要求身為黨校教師就是要能“熱愛本職,淡泊名利”,看到自己職業的崇高性;勤學習,苦鑽研,踏踏實實授課,認認真真做一名馬克思主義佈道者。在平凡而有偉大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深入學習沈浩同志,做一名優秀的黨校教師:上得了講臺,下得了基層,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平凡!

  《第一書記》觀後感3篇

  觀看了《第一書記》,我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堅持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性。結合自己工作的性質,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就基礎教育來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關鍵,而課堂教學又是師生實現其生命價值的主要陣地。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已經不能在恪守“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角色,應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善於質疑,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讓學生面對平平常常的事物進行種種聯想和想象,盡情地釋放學生的潛能。要做到這些,關鍵就是改變傳統的師生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算是新型的呢?

  2002年,中國教育報開展了師生關係大調查,其中學生認為比較理想的師生關係應當是:老師、學生互相幫助,成為朋友,共同進步。老師不僅在課堂上、學習上關心學生,在課堂外也能和學生友好相處,不要時時擺出一副老師的架子。學生要尊重老師,有困難能向老師訴說,對老師不要有恐懼感。老師能真正理解學生,上課是師生,下課是朋友。學生能體諒老師的苦心,師生間關係融洽,無隔膜,能坦誠相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可以看到,學生需要的不再是講臺上居高臨下的教師,而是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與他們融洽相處的朋友。 陶行知先生認為:為營造一個適合學生身心和創新能力發展的環境,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那麼該如何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拙見。

  一、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際工作中,在對待學生觀念和態度上都應一視同仁。

  教師應當主動的去當學生的朋友,相互交流思想,給學生以朋友般的寬容,理解和幫助,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親近學生,彼此間建立友好感情,動之以情,才能感化、感動學生。師生之間應該是和諧、民主、平等。“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教師與學生應“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 “互相信任”。然而,有些教師事事擺出一副教師的架子,學生見老師總是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如果教師的權威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那是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在師生關係方面,由於師道尊嚴的長期影響,再加之“應試教育”的推波助瀾,導致一部分師生關係仍比較緊張,一些學生的人格仍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新型的師生關係還很難實現。但隨著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推行,這種認識和觀念,必將會實現的。那麼,教師將是微笑的,學生也將是微笑的。

  教師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是師生關係優劣的`一個顯著標志。做好教育轉化後進生的工作意義深遠,十分重要,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一般來說,應首先從多給後進生“關心、關愛”入手,就會收到良好的教育轉化的效果。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因為後進,他們往往有較重的自卑感,因此更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與尊重,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也應從多方面給與扶持,再引導上下功夫,會使後進生有所轉變。如果老師能認真挖掘他們潛在的閃光點,並注意及時表揚他們、鼓勵他們,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就會使他們感到老師是公平的、親切的,從而增強信心,鼓起上進的勇氣。

  俗話說“心誠能使頑石化”只要教師把一顆滾燙的心奉獻給學生,即使他們那顆心已經結了冰,也會被感化的。教師應深入到學生當中,視生為友,設身處地的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少一些批評指責,多一些關心勉勵,學生的積極心理,猶如嬌嫩的花蕾,需要我們用心血去澆灌、保護,方能怒放爭豔。讓我們牢記教育家杜殿坤的話:“知識好比種子,教師親切的態度好比陽光,兒童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這時的播種,才能使知識的幼苗茁壯成長。”

  二、 細心傾聽學生的聲音,做學生的心理醫生。

  作為學生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些老師習慣每週佈置一篇。我們曾用心去寫,把我們的感受,我們眼中的世界都記在了上面,我們熱切地等待著,可是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分數或一個“閱”字。我們逐漸對週記失去了興趣,再沒有真意的傾訴,只有潦草的敷衍;再沒有熱切的期盼,只有例行的公事。因為老師沒有認真傾聽我們的聲音,去了解、讀懂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感到不被重視、不被理解。所以週記成了一種形式,一種沒有師生真情交流的形式。這樣的不負責任的教師怎能受到學生的喜愛,成為他們的朋友呢?

  同時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以正確的心理指導;積極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為。使自己對學生態度、方法以及言語行為順應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發展規律,保持良好的師生心理關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儘可能深入的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課程,也許還會喜歡這門學科,將來有所建樹。相反,學生“厭其師而棄其道”,一生也不會喜歡這門學科。所以教師應善待每一個學生,細心傾聽,這是為師的底線和基本原則。同時,也要對學生的道德方面,以及環保方面進行教育,因為這個學期裡發現了一些學生為了響應植樹節在學校的後花園裡面自覺栽了一些花草樹木,我覺得這應該響應這個活動,讓學生在平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綠化環境,做環保小衛士。

  三、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成為學生博學多才的朋友

  過去教育界流傳著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但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作為面向21世紀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己任的新型教師,傳授者的身份正在淡化,而轉變成了學生的合作者、指導者。從“講”師變為“導”師,教育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使自己的水桶不斷注入高質量高水準的水,再用“一桶水”去應付學生顯然是不夠了。新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不斷充電,積極探索,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但教師畢竟不是萬能的,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要完全瞭解掌握不斷更新的知識是不可能的。這時教師就要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中,與他們共同學習。教師會發現學生自身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也是學習的參與者,真正做到孔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師生朋友關係的最好體現。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離不開現代化的教育裝置,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援,但無論什麼先進的機器,也無法代替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溝通。在學校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對學生而言,和老師相處的情況常常會影響他的整個學校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內的許許多多的衝突,其根源在於教師不善於與學生交往。學生會因老師的誤解而焦慮;因老師的冷漠而受傷;因老師的粗暴而消極。一個善於傾聽學生,關愛學生的好老師,會是你一生的指路明燈。相反,也許是你一生抹不去的陰影。

  所以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這是21世紀教育的趨勢和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和學生的“雙贏”,更是教育所呼喚的。這只是我對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的一點看法。

  為師者的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做學生喜歡的朋友,擁有學生真誠的愛。這是為師者享用不盡的財富,也是為人弟子的最大財富。

  《第一書記》觀後感4篇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牆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乾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於在採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檢視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衝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突然發現,120分鐘的時間裡,事先準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總體來說,這個電影並不是一顆“催淚彈”。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穫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透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一位觀眾說,她之前只是在網上看到沈浩的事蹟,而電影讓她十分感動。

  一位從北京市昌平區趕來觀看電影的女大學生村官對我說,可能是同在基層的關係,她對沈浩經歷的感觸就更深,因為了解農村基層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對於沈浩勇於改變小崗村面貌的精神,大學生村官印象深刻。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採訪結束準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後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於他的真實後,心底裡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採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第一書記》觀後感5篇

  沈浩同志這位“第一書記”官職不大,責任卻重大,自他踏入小崗村泥土的那刻起,就決心為群眾乾點實事。最初他從省財政廳調到小崗村時面對群眾質疑來鍍金時毫不介懷,並逐家走訪農戶,摸清家底,給予最有困難的殘疾智障家庭最及時的幫助;新農村建設複雜,矛盾重重,面對佔用村裡剷車卻又飛揚跋扈的楊德福時沈浩書記毫不畏懼,強行收回剷車後天天和村民在工地扛水泥,拌砂漿,終於鋪就了小崗村通往外界的鄉村公路——友誼大道;被村霸報復毆打後仍不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熱情熱心;還團結起大包乾帶頭人,一起重建了大包乾紀念館,衛生院,使村民之間的感情比以前更融洽了;為了讓GLG現代化工業落戶小崗村,沈浩書記頂著巨大壓力,飽受非議,挨家挨戶向村民解釋,讓村民意識到小崗村的長遠發展要和現代化接軌;還一次又一次不辭勞苦地奔走於各鐵路部門之間,只為給小崗村開通一條鐵道線路;……在他的帶領下,曾經被戲稱“一夜躍過溫飽線,二十年邁不過富裕坎”的小崗村從新煥發了光彩,逐漸走上了現代化致富的道路。

  有沈浩書記在,小崗村每天都在上映著一件又一件的感人故事,點點滴滴,平凡而又彌足珍貴。這位“全天候”村官的身影踏遍了小崗村的每一個角落,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在。三年過去了,沈浩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真心,回報了村民對他的信任,改變了從前村官“不幹不好意思,乾點意思意思,幹多了你什麼意思”的不作為作風,樸實的農民捨不得他走,唯有用98個鮮紅手印挽留好書記,早已把小崗村村民當家人的沈浩默默地答應了,決心用更大的努力為村民謀利益,造幸福,同時他的心中深深感到愧對妻子和家庭。第二個三年時光倏忽而過,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小崗村村民再次用186個鮮紅的手印挽留他們心目中的“第一書記”沈浩。可是,這一次,書記的身體支撐不住了,心臟承受不了,只能為小崗村村民留下一罈白骨灰,就這樣,他的靈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

  我的心在抽動,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因為這是一個好書記,他最真實的行動令我看到了平凡共產黨員最耀眼的最優秀的品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沈浩書記在最平凡的崗位上貢獻了自己的最輝煌的歲月,他把村民的利益記在心裡,捧在手裡,是“真共產黨”!我心中充滿了對沈浩書記的敬佩之情,決心把沈浩書記當作人生路上的好榜樣,做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幹事,也許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卻是我用心想做好的事!只要用心為群眾辦實事,在哪個崗位不可以好好幹?何須一定要高官厚祿?毛爺爺曾經說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堅信自己在崇高理念的指引下,一定可以一步一個腳印走好腳下的路,一點一滴都積蓄力量,為群眾幹好事!

  沈浩書記說的那句“我為小崗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行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早已深深地印在我腦海裡,牢牢記在我的心裡!作為一名大學生,我過3年就要踏入社會,我知道自己是時候用行動說話了。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用感動和愛去回饋這個社會!

  雖然沈浩書記走了,但他的小崗村還在,和他吃過飯的人、說過話的人還在,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他的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便可千世萬世地流傳下去,影響千千萬萬的人……

  《第一書記》觀後感6篇

  或許,最讓我感動的一幕還是大年三十那天,忙著回家的沈浩被村民邀請留下吃飯,村民們依次向這位村支書拜年的場景。我想,作為沈浩的妻子,聽到這些心裡除了對丈夫的認可,更多的是滿滿的感動。而作為沈浩的女兒,有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父親,心裡也應該是無限的自豪與驕傲吧。。因為這位偉大的人正用自己的雙手帶領著智慧且富於傳統美德的人民走向一個更加光明幸福的未來,走上一條符合小崗村實際特點的成功道路。

  當看到這位書記在中寫下:“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行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些話後,我然淚下。為他的這種無私奉獻和犧牲的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和培養。他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就難在選擇了並幹好它。因為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也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獲得群眾的擁護和認可。小崗村對沈浩的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位第一書記的以人為本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當電影的末尾她的女兒說道:“大家在,我也在”。那時,我再一次被他的不計名利,不謀私利,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對得起自己更對得起人民百姓,絕不負組織對自己的期望,真正做到為人民務實,清廉行政的行為所打動。從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在一起,獲得更大進步。

  在看此片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的黨從誕生到現在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模範。他們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而沈浩不僅繼承了老一輩優秀的人生價值觀,更展現了新世紀黨員的精神風貌帶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在實踐中摸索成功之路,積極響應新農村建設工作,努力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哲學思想。從中我們也可以接受先進思想的引導,做一個有作為有擔當有思想的新時代大學生。

  他同時也傳承了一種奮鬥的精神,他把去小崗村工作看成是組織對他的信任,看成是金錢衡量不了的榮譽。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做人的原則,解決矛盾,幹事創業,帶領小崗村民進行二次改革,給小崗村的村民們帶來了盼頭。大包乾在新時期得到了繼承與發展。

  他演繹的更是奮鬥的感動,官不大,責任卻重大,他對人民付出了一片真情,亦收穫了無限的尊重與愛戴。他將自己的目的與抱負栽植於小崗的土壤,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培植,用揮灑的汗水澆灌。他的努力與心血沒有白費,他給小崗村村民帶來了幸福,給年邁的母親與賢惠的妻子以及可愛的女兒一個完美的交待,更給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給了這個時代一個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取向。

  《第一書記》觀後感7篇

  從沈浩的身上,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博大胸懷,優秀共產黨員就要象沈浩同志那樣,有理想、有抱負,要甘於清貧,樂於奉獻。影片中, 從沈浩與同學的談話就能體會的到。當別人把到農村掛職鍛鍊當作鍍金的跳板時,而他卻將熱愛的小崗村做為自己人生理想的平臺,用新的價值觀實現了對理想的追求。可以說是沈浩改造了小崗村,也是小崗村造就了沈浩。最根本的原因是沈浩把工作當作事業,不計回報。

  “過年了,沈書記要正要回家,一位老奶奶擋住了他,邀請沈書記吃上一口好親手做的年飯,鄉親們越聚越多,越聚越多,當晚沈書記吃醉了……”,“當沈書記掛職期到的時候,鄉親們聯名摁上了自己的紅手印,硬是不讓沈書記走,沈浩因病去世,村民們第三次摁紅手印請求上級把他永遠留在小崗的時候……”,為什麼村民對沈書記有這份深情,有這份感激,那是因為愛。正是沈書記為理想奮鬥不止的博大情懷和崇高精神,正是他對小崗村的那份愛、對小崗村人民的那份樸素的深情厚誼。小崗村的人民已經離不開沈書記了。

  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沈浩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沈浩的事蹟已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走進了每個人的心中,令人感動,讓人難忘。

  沈浩是偉大的,他的偉大在於他付出的,很多事情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不管我們是承認或不承認。為了小崗村的發展,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默默地承受著“不能盡孝贍養母親,不能盡職培養疼愛女兒,更無法去盡一個丈夫的責任”。巨大的繁重的工作壓力也日復一日的摧垮了沈浩的身體,可以說沈浩為了“事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有人死的重於泰山,有人死的輕於鴻毛。沈浩雖然死了,但我相信他將會永遠活在小崗村每一個人的心中。

  電影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這也是對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詮釋,沈浩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為我們每一個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樹立了一座豐碑,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從沈浩的身上,讓我更加認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什麼,而在於給予什麼。願我們的國家出現更多這樣勤政愛民的人民公僕!

  《第一書記》觀後感8篇

  影片最後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週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大家更深的思考。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鐘的時間裡,事先準備的紙巾並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製片人張暘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範,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穫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透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了思考。從螢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幹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幹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裡幹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於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後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蔔在,有坑時蘿蔔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絡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蔔,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