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2016年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昨晚一口氣看完這三集的紀錄片,時時有淚目的衝動,但那只是出於我一直以來對故宮的莫名深愛,小編收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歡迎閱讀。
 

  第一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剛看完第一集,對著這樣一部基調平和的片子,我看完居然很感動。

  我向來不喜歡這些文物,覺得它們硬生生、冷冰冰,但是看完後這種看法有了改變。每一件文物流傳到現在經過了幾百年的時光,這幾百年裡它們的所有者不斷在變化,它們見證了朝代更迭、世界變幻,它們身上凝結的是歷史變遷,是古老的故事。而修復它們的專家,有的從16歲就進故宮當學徒,到現在五十幾歲快要退休,一輩子都獻給了這些文物。

  有一位修鐘錶的老師傅,可能一年才能修復一件大型的時鐘,但是那些會動的生動的時鐘,修復好了也只是在剛展出的時候有機會向觀眾表演它們的精妙,過後就靜靜地躺在櫥窗裡不再動憚,老師傅覺得挺遺憾的。

  也有一位修復唐三彩的師傅,他說人生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退休以後第一件事是想換一輛越野車,還想去跳傘。本以為他們天天和這些老古董打交道,應該喜歡些安靜的東西,沒想到他想做的事情還挺瘋狂。

  這種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傳承了下來,年輕一代有了更高學歷,佩戴著谷歌眼鏡延續了他們的技藝和精神。當一位中央美院畢業的研究生修復師騎著腳踏車從空無一人的故宮裡穿行而過時,這種古老和現代的交匯更加讓人動容。

  第二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裡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裡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第三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昨晚一口氣看完這三集的紀錄片,時時有淚目的衝動,但那只是出於我一直以來對故宮的莫名深愛,以及對中國傳統工藝的自豪和對這些大師們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務時,一種慢悠悠、穩當當的節奏感支配了我,這時又一下子想起了這部紀錄片,和那些閒散而踏實地生活在故宮的人們。

  我特別喜歡這種淡然的、不慌不忙的節奏。在浮躁的生活裡,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後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這真的難得,帶來的也會是別樣的成就感。這也是故宮裡的大師們對待修文物的態度。修復精密的鐘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讓裝飾盤上每一個翅膀、每一處關節動起來;修復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裡親手採集;絲織品要親自緙絲,女子不能塗香水、化妝,保持最本真的狀態,用肉眼去調節每一點色差;面對陶器、青銅器,一點點的調色、上釉,做舊如舊,點滴也馬虎不得;書畫作品復原,拉起薄如蟬翼的紙張,稍有不慎就可能毀掉一幅無價之寶。。。年復一年地做著這樣的工作,感覺紀錄片裡的大師個頂個兒地性子溫和、耐心,心態分外平和。在故宮的偏院裡,他們自己種樹、種菜、打水、掃地、採果子、開開風趣的小玩笑,在紛紛擾擾的現代世界過著與世無爭的古代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