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長城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望長城紀錄片觀後感500字
望長城紀錄片觀看之後怎麼樣寫相關的呢?你是怎麼樣寫的?我們看看下面吧!
望長城紀錄片觀後感1
過了多年後再回看這個頁面,發現看過的人很少,很是遺憾。看過不少國內的紀錄片,我認為<望長城>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如果用幾個詞語來形容<望長城>,我會選擇真實、自然、親切、鄉土氣息,那種樸素的人文視點令人動容。拍攝於21年前的記錄片,現在看來有些粗糙,但它有種內在力量打動了我。我喜歡穿插在片子當中的陝北民歌,更喜歡片中出現的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雖然是關於長城的記錄片,但卻沒有忘記捕捉人們的生活狀態,毫不吝嗇的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大量的鏡頭。而他們在面對鏡頭時,也一掃拘謹和僵硬,談吐樸實自然,攝影機雖然跟蹤拍攝,但卻能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後有一段相當長的溝透過程。
在華山腳下的韓城司馬遷祠,一個修鞋的老漢和主持人交談的場面,讓我忍俊不禁:"這裡沒有長城嘛,這裡主要就是一個司馬遷。我們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驢多。"主持人沒聽清後面這句,詢問的時候,老漢埋怨他說:"怎麼沒聽清啊,還是拍電視的吶,連那麼幾句話都記不住--"然後樂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沒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這樣融洽、自然的採訪場景了。這種與群眾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採訪風格是我所喜歡的。
臨洮教地理的孫老師也讓我感動。為了找到秦長城的西端,孫老師利用業餘時間自己調查了近20年、把周圍地區都跑了個遍,家裡桌上擺滿了各種地圖,地上堆滿了尋找過程中發現的秦代器物。過去普遍認為岷縣是秦長城西端的起點,但孫老師經過不懈的實地調查,確認臨洮三十里鋪才是真正的起點。
還有帶主持人上土龍崗的農婦和她的女兒、司馬遷祠"講古"的老人、臨洮中學一臉燦爛笑容的孩子們、撥開長城梁夯土的老鄉、用手講價的地毯市場的年輕人-- 出現在鏡頭裡的每個人都那麼親切、實在。主持人也一樣,如果不是他質樸、真誠、風趣(有時候還挺可愛)的採訪作風,我想這部片子帶給我們的感受會遜色許多。這個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漢子的爽朗、憨厚模樣,這部片子播出後很多人喜歡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的錫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現在年近50了,還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望長城紀錄片觀後感2
時間總是飛逝而過,荒廢了一片草原,堆積了一片沙漠,殘了宏偉的宮殿,毀了萬里長城的輝煌。王朝的興衰消失在風裡成為過往的塵埃,而那風中流傳的歌,吟誦的詩卻是永恆的,永恆的如同一罈醞釀了很久珍藏的佳釀,一飲爽口,細品卻是深深的,沉澱在喉頭裡呼之欲出,一口噴薄的滄桑歷史。跟隨那鏡頭,跟隨一起在《望長城》裡回味,長城兩邊的歷史變遷,體味時間在那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跡。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一品草原的詩情畫意
鏡頭帶領著觀眾去追尋藏在草原下的詩情畫意。攝影組在採訪途中,巧遇一對正在買磚茶的蒙古族新婚夫婦。
跟隨著他們深入瞭解了草原牧民的生活。主持人在路途中詢問著牧民的生活,透過訪問談話式記錄著二人即將到家的興奮焦急的心情,對二人臉部的特寫展現著二人的喜悅之情,透過長鏡頭拍攝著窗外綠色的草原與黃色的荒漠相間分佈的景觀,向人們展示著環境的變遷。從主持人與牧民的問答間得知,大多數牧民已經告別了草原駿馬蒙古包的`遊牧生活,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前進,大多數蒙古人走下馬背開始了草原的定居生活。半路車輪胎損壞,在即將到達目的地時發生的這一段小插曲打動了我。
主持人將隨身攜帶的望遠鏡交給二人,向著不遠處的蒙古包眺望,找尋親人的身影。鏡頭對準女主人,只見她小心的拿起望遠鏡對著遠方,遠處似有似無的身影牽動著她的心,鏡頭的特寫細緻的記錄下她面部的表情變化,讓觀眾隨她一同體味快要到家時的焦急與思念。鏡頭向著路的盡頭慢慢推進,彷彿是男主人手持望遠鏡遠去的視線。
男主人一句“好像有人”的話立馬讓她妻子興奮起來。一年未歸的家鄉近在眼前,讓她壓抑已久的相思之情瞬間爆發,爭搶著要去拿丈夫手中的望遠鏡,好像手中的望遠鏡就是家,就是近在咫尺的親人。多重複合的畫面,強烈的情景現場感讓人走進蒙古人生活的點滴。鏡頭始終對準著女主人,對其臉部的特寫,悲喜交加的表情,宣洩著濃濃的思念。
隨著二人的前進,我們又看到蒙古族特色的奶茶製法,觀看著他們打水,擠羊奶,扎蒙古包的生活場景。過程化,情節化的敘事手法表現了蒙古這個遊牧民族千年的草原文化。月亮下眾人扎著蒙古包,靜謐的夜晚,皎潔的白月光,伴著畫外音的輕輕歌唱,給人無盡的聯想。第二天火紅的朝陽從東方升起,鏡頭向遠方緩緩拉伸,草原的全景在人們眼前,碧藍的天空下幾隻羊吃著嫩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象,帶來無窮無盡蒼茫遼闊的草原詩畫,營造出詩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