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觀後感800字(通用29篇)

紀錄片觀後感800字(通用29篇)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物件,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下面小編收集了紀錄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紀錄片觀後感 篇1

  在小胡的強烈建議下,我終於看到了《含淚活著》這部日本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

  在這部歷時10年拍攝的兩個小時的紀錄片裡,講述了一位中國父親為了給女兒掙學費在日本打黑工15年的動人故事。

  正如小胡說的,這部記錄片的撥出震撼了整個日本跟國內看過此片的人們。關於人們對這部記錄片的評論很多很多,看過的人都是幾次淚溼衣襟,作為一個男人我也是不斷的看不斷的淚流滿面。為什麼?單單是人們好奇一個父親為何在日本黑了十五年嗎?當然不是吧。那最終是什麼震撼和感動了我們呢?是親情?是責任?還是精神?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生來就賦予了的,誰人沒有親情,誰人沒有責任,在這個競爭的時代裡誰人又沒有精神呢?可是主人公為了親情,為了家庭的責任卻付出了15年妻離子散的孤苦生活。作為年輕的一代,我想我們從他身上得到的一種精神,一種為了完成責任而頑強奮鬥的精神,15個春秋親人的離別,15年日日夜夜打零工的生活,又豈能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又豈能是常人所能堅持所能奮鬥的呢?

  每個人生來都想著如何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有一個美麗的愛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幸福的孩子,普普通通的慢慢變老,可現實並不是這樣,讀書後才發現,愛情,工作,美好的生活,這一切都註定上帝給予不了我們一生享受不完的安穩生活跟幸福。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奮鬥才有所得。在這個競爭慘烈的社會里,如何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如果你不是高—官子弟,如果你不是家境豐厚,首先就要學會如何生存,如何去面對競爭,如何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如何去規劃自己的未來。這一切都需要一種奮鬥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努力,鼓舞著我們前進。這個社會或許是公平的,你努力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除非你有突破常人的能力和捷徑,但這並不現實也並不符合我們常人的邏輯。

  來了日本近兩個月,感觸頗多,但幾次提筆卻又欲言又止,對日本的感觸是一個文明的民族,是一個安靜的有秩序的無爭社會,是一個以服務為生命的社會。在東京到處可以聽到普通話,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想想我們太多的國人來日本是為了什麼?有人有了妻兒還來留學,有人在國內已經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來留學,有人在國內有份安穩的工作,有人是為了來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如出一轍,那就是錢,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舒適穩定的生活,只有錢才能讓我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女朋友、房子、車子,只有錢才能讓我們的父母老年無憂、只有錢才能讓我們得到所謂的幸福,這確實是不爭的理性的事實。感性的人可能不這麼認為,但現實是平淡就是要生存,生存就需要接受理性的考驗,接受理性的洗禮。只有有了生存的能力,才談得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國內總有人羨慕我們國外的留學和工作生活,但只有我們知道我們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說的偽善一點為了實現我們在國內實現不了的人生,為了我們心中的那份責任,不過這已經足夠了,我們無須去解釋什麼,不是嗎?艾,說來說去,我們是為了錢,可我們為了錢就是為了自己嗎?還不是為了自己的親人,如果單純是為了自己在哪都可以舒適的活著,不是嗎?這就是我們一個人為責任而付出的偉大之處。我真想為那些為責任而付出著的人們大聲說“責任是偉大的!”,為那些只想平淡生活著的人們說“偉大的責任!”。

  紀錄片觀後感 篇2

  昨天看的《高三》紀錄片,今天才開始起筆想要寫感受。甚至一個晚上,我都認為我沒有想好。

  “沒有高考,你拿什麼拼過富二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尤其在上海,物質需求遠遠超過精神需求。高考,為了改變命運。說明白點,我們為了掙更多錢而學習。但是,不管目的是什麼,高考這麼重大的人生歷程我們總要經歷,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有競爭,而產生競爭的原因,是推動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們算是差不多的。在整個的影片當中,她應該算是女主角了,出現的次數多,內心的獨白也都是她的。最後字幕出來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所以我記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學。影片中,她一次次的責問自己,為什麼考的沒別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現實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責問中,卻是無力辯白著還有多少人考的沒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現過,而他們的表示是,她的夢想,無論是什麼,他們都會支援,即使是賣掉賴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較之中,發現在高三競爭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長。他們的關心與付出,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讓他們自己問心無愧。所以,高考之後離婚率飆升的玩笑話也那麼真實。

  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個叫張興旺的男孩子,坐了車去廈門。王錦春老師,緊隨其後,把他找回來,問他,高考之前談什麼復讀?!考試結束了,成績不理想,那時候才要想復讀。你連這兩天都熬不下去了,還想復讀一年?這兩天你該做的能做的應該是奮力一搏而不是退縮。當張興旺以嶄新的面貌回來的時候,我沒有認出他。說是去拜佛了,我媽在一旁看了說,是迷信嘛。我報以一笑,沒有什麼不好的,有方法讓自己振作,什麼都該嘗試。而張興旺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老師,考上了仰恩大學。

  鍾生明和陳斌的失敗,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來,鍾生明起碼有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錯,但陳斌確實讓我思考了一陣,特別是他與老師之間的對答。“高考兩個月都不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接下來我們的首要任務,儘量的不上網咖,不上網,儘量不曠課,在上課期間都在教室上課。”“儘量?讀書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意思說還會去?”這樣的措辭很像我,一般會給自己留有餘地,因為怕自己做不到,是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口頭上和心理上對自己的放縱。但是,高三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樣的餘地,不該有。我也對自己說,說過的,就必須該做到。連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談不上考大學。

  這樣三類學生們高考最後的結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鋪直敘,沒有什麼驚人的跳轉。因為人生大多就是這樣,有付出有回報,前人的總結總是如此精闢高深。而像我一樣的高三學子,在這樣三百多個日子裡,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紀錄片觀後感 篇3

  《敦煌》這電影被我想起來是前幾天,那時候在看李乾朗的書,講到莫高窟,我忽然想起了敦煌。

  是兒時的一個下午,很慵懶的氣氛,一個古代將軍在特效製作的火焰天空背景下渾身插著箭暴烈的死去,一個男人似乎學習了什麼少數民族的文字,一個封起來的洞口,在最後一刻放進去一串漂亮的項鍊。我只記得這三個鏡頭,以及一種無法言明的感覺,那是第一次看到意識流的鏡頭,也是第一次瞭解一個叫做敦煌的地方,也是從一串項鍊上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傷心。這就是全部,然後忽然發現我已經記了三十年,當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小虎隊已經老了,6點半也不會有米老鼠唐老鴨了,有些一起看電影的人已經去世了。

  重看這部片,在一會漢語一會日語中我默默無語甚至有點混亂,慢節奏和變焦的手法,還有當時的表演體系,都讓人感覺到了些許陳舊,我一直沒能入戲。

  直到城破,朱王禮去衝李元昊的陣,漫天煙塵,10騎人馬被很多很多人包圍,在沙漠裡死啊死,直到太守要燒掉那些經卷字畫,直到他們封起來那個洞穴,我承認我真是被打動了,在這些表演背後的那種情懷,是一些人一定要到沙漠裡拍電影,是他們在1988年耗資2700萬搭建一座城,是他們死磕連盔甲都要做舊看來非常逼真,是他們設定各種百姓逃難的細節,當然還有很多日本演員用力過度的表演,從這裡面能感覺到那種對美好事物要毀滅時候的無能為力和不捨,而主人公最後爬到水邊,看到水中的小魚,那是新生命,經歷了無數千瘡百孔的生活和動盪之後,生命本身就是活下去的動力。

  人為什麼會為了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東西豁出命去,就像字畫,就像經書,是不是人類進化錯了,做一隻海底的珊瑚或小魚,張著嘴吃就好了,死了做肥料,沒有渴望也就不會受傷。

  而戰爭、貪婪、慾望這些東西造成的傷害,是不是就是人類對抗錯誤進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紀錄片觀後感 篇4

  觀看了《西南聯大》歷史紀錄片之後讓我感觸良多,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挺慚愧的,我們現在的條件多好啊。可是還在抱怨學校這樣差那樣差,甚至以這些藉口來逃避我們應該學的很多專業知識,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學校裡汲取豐富多樣的知識,卻不懂得珍惜,還經常想盡各種辦法來逃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當時聯大的學生正處在水深火熱的戰爭年代,依然是那麼的渴望學習,甚至連生活都令人堪憂,但還是不能阻擋他們學習的決心。他們在校舍被摧毀後沒有就此放棄學習,而是抓住了每一個學習機會。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堅持學習,真的讓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踐臥薪嚐膽、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等故事都是發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聯大學生同樣在艱苦的時代,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抱負。他們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忍辱負重,敢於與惡勢力鬥爭到底。聯大師資雄厚,儘管當時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依然堅守“剛毅堅卓”的校訓,培養了不少人才,當時的就有朱自清、梅貽琦,聞一多、馮友蘭等著名教授。

  聯大也因為有這些學富五車、愛國學士的存在,聯大也因此蓬蓽生輝,聯大的莘莘學子也在他們的教導下學到了很多知識,有所成就,例如:鄒承魯、楊振宇、華羅庚等人才均出於此。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學校環境。當時聯大的辦學理念是“適應社會,培養通才,追求真理,學術自由,民主辦學,教授治校;匯聚名師,培養精英”,正確的辦學理念是西南聯大辦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寬鬆的學習環境和嚴峻的教學要求也是西南聯大辦學的一大特點,西南聯大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制以及淘汰制,重視基礎,強調課程要以基礎為重心,這使得學校立德氣氛十分濃厚。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西南聯大培養了大批人才。

  紀錄片觀後感 篇5

  用了4天時間看完《玄奘之路》這部12集紀錄片,從開始的好奇到後來的震撼,已經不是簡單能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了,乾脆為它寫篇日誌吧。知道這部紀錄片是這次演出結識了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火車上他推薦我看這部他解說的這部紀錄片,正巧這周值班,漫漫午後無事可做,便開始看了起來。

  整部紀錄片以玄奘法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為主,從人文、地理、歷史和現狀4方面來述說這段歷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經的過程為重點敘述了他一生的同時,又簡單概述了他一路的經歷和見聞,還闡述了佛教的發展史,把人的思緒帶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復原了當時西域的風土人情,還根據《大唐西域記》裡當時的人文地理結合現狀現況來講解,使簡單的一段西行取經又東歸的行程變得生動、立體起來,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喜歡地理、歷史的觀眾來說都會有特別的意義!

  玄奘能夠活著從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爛陀寺絕非偶然,也不是僅憑運氣,還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沒有智慧,他就不會說服他的第一個胡人徒弟帶他偷渡、說服他放過自己而沒有被他滅口,沒有智慧,他早就慘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沒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爛陀寺也會因為辯經辯不贏對手而死去,沒有智慧,即使取經返回大唐也會因為當年偷渡的行為而獲死罪……每逢遇到困難,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機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為他有堅定地信仰來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支撐著他,達到他的目的、獲得他想獲得的知識。從他28歲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從青壯年變成中年人,完成這一切得需要一個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

  看片子的時候,我無數次想回到那個年代做一個唐朝人,無數次想跟隨玄奘西行,哪怕受盡那九九八十一難也值得,玄奘法師,他身上一定有很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極其淵博的知識,我這個皈依弟子對於佛教的瞭解連皮毛都沒有,慚愧至極。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機會,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紀錄片觀後感 篇6

  今日看了《走進霍金的宇宙世界》這部紀錄片,深有所觸。自己連宇宙的一粒灰塵都算不上,那我的喜怒哀樂、我所認知的世界有意義嗎?擁有的,說句最雞湯的話:我活過我思考過,所以我存在過。

  從天體物理學家的四維角度思考問題,宇宙中沒有什麼不可再生能源。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剎那便成永恆。所以在以億年為刻度的時間維度之下,無論什麼石油煤炭的,就連恆星都可以算作可再生資源。霍金也說過,宇宙之大,出現什麼樣的生命都不意外,也許差異之大遠超人類的想象。也許也有把恆星當做貨幣的外星生命也說不定呢。

  霍金大大還說過,宇宙中也許有一類生命,他們就像我們耗盡了母星的資源。自此生存於世代飛船上,作為宇宙的遊牧民,榨取行星的資源。

  如果把像人類一般有強烈的定居與懷念故土的生命成為農業民族,那些太空遊民就像是飛蝗一般。不,用金融領域的名詞類比的話,太空遊牧民就像是大機構的熱錢,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投機機會,不斷為了自己的利益洗劫某個國家乃至一眾國家,將其國家幾十年的積累洗劫一空後凱歌奏響,撤走。留下滿目瘡痍的國家與人民。而農業民族就像是價值投資者,尋找那些具備價值的物件,進入等待其成長。極端點的像是巴菲特,直接利用資金將目標的優勢固定下來,再精耕細作,讓其成長更快。典型的農業做法是不?兩種不同的投資手法恰恰與歷史上的兩大類群體相對應,這也是我無比熱愛金融領域的原因之一——那充滿不確定的未來,造就了無數的奇蹟。可以說,金融業正是面向未來的行業,大資料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登上大眾視野的,但是金融領域早就開始了大資料研究與開發。還有人工智慧方面的,金融領域也早就開始神經網路學習程式的開發。難怪金融領域往往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一切的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人的潛能可以在利益面前最大化。

  紀錄片觀後感 篇7

  觀看了《王大珩紀錄片》後我深深的感到從事一項科學事業是多麼的神聖。王大珩院士的事蹟感人肺腑,用去自己畢生的心血,換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是何等的偉大。我看到了一位敢於向科學挑戰,敢於向世界挑戰,不畏懼艱難險阻,充滿愛國熱情,更對科學充滿信心和決心的偉大科學家。

  我真正的瞭解到王大珩不僅僅是我們的老校長,一手創辦了長春理工大學,更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一代宗師,是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締造者之一,為中國的光學發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對我國的光學能夠發展壯大,一直能夠達到先進的水平,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老校長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家的光學事業,從國家戰略層面指揮佈局,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戰略科學家’。他對待科學態度嚴謹,持之以恆,敢於向科學挑戰,向權威挑戰。那種對祖國忠貞的熱愛情懷,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由衷的敬仰,面對這樣一位捨身忘我、心懷祖國的科學家,任何語言都無法形容我們內心的感情。大漠的孤煙,試驗的鐵塔,黑色的蘑菇雲,炫目的火光即是對他一生最好的寫照。這不僅折射出王老校長追求科學事業的執著精神,更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那顆赤誠深沉的愛國心。作為當今祖國的青年,我們更應擔當起一份建設祖國的責任。

  王老校長作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時刻胸懷祖國和人民,一生情繫科技事業,為科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從他的上,可以看到熾熱的愛國情感、堅忍不拔的的奮鬥精神、淡薄名利的高尚品質。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深深的烙印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過時。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不論我們將來走多遠,都時刻不能忘本,有自己的做事原則,不為金錢所動,不為淫威所屈。有幸能成為光學搖籃——長春理工大學的一份子,我們更應該要發揚王老校長的精神,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秉承愛國之心,做新時代的科學知識分子。腳踏實地,勤奮刻苦,向著自己的夢想邁出堅實的步伐。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祖國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紀錄片觀後感 篇8

  《幼兒園》是一部很有趣的紀錄片。當你不再是兒童,再去看兒童,可笑之餘,也會覺得兒童和成人之間離得並不那麼遙遠。孩子們都很可愛,即使有個別孩子很霸道和暴力,但孩子畢竟是孩子。畫面中的情景是在幼兒園裡經常出現的,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具體解決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他就能用愛心塑造幼兒的心靈,用愛心激發幼兒的熱情,愛心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催化劑,只有時刻把他帶在身邊,才能幫孩子創造美好的明天。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各有不同,從童年就開始了,並且影響人的一生。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幼兒園生活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如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也許是這部片子的價值所在。

  另一件引起共鳴的就是一個男孩子左顧右盼地守侯家長,這也是我們每天遇到的事情。孩子雖然一天沒看到媽媽,接孩子時從視窗眺望著媽媽的出現是他們最快樂的事情。何況影片中的孩子一週沒見到媽媽那種急切盼望的心情,最後一個時孤單焦慮不安。老師應該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利用玩具和有趣的遊戲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歡樂的氣氛中耐心等待家長的到來。從中反映了家長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意,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和擁抱,導致孩子不懂得什麼是愛。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雖然記錄的是武漢一所普通的寄宿制幼兒園,但精彩而豐富的生活細節卻時時令人動容。我們都以為那麼小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實際上他們的小群體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在今後的工作中應更加引起我們的重視,時時處處為孩子們樹立表率。更應該實行感恩教育,感恩來自心理的滿足,來自於對人對事的寬容和理解,來自於能夠促進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發展。只有在家長和老師共同的愛與感恩的教育下,才能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順利度過幼兒教育這個階段。如題記所說: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正是我們……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度過童年。

  紀錄片觀後感 篇9

  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進行著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我看東西經常會把故事情節與現實或歷史對照起來讀,也正因此春節期間看到央視在播《玄奘之路》的記錄片時,激起了我極大的熱情,畢竟《西遊記》是植根於每個中國人內心的經典,透過與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聯絡,再看《西遊記》或許能給自己一些現實的啟發。

  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和其弟子所著的《三藏法師傳》是本部紀錄片所依據的重要史實資料。看這部片子,更多是被歷史人物信仰驅使下的堅持所打動,不僅經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險惡自然環境的考驗,而且要與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溝通取得支援。

  《西遊記》中的一些傳說與《大唐西域記》中的描述不謀而合,白馬馱經、經書落水的故事情節,石磐陀與孫悟空的人物形象。玄奘西遊所行記錄不僅啟發了吳承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中外學術和歷史界,帶給後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絲綢之路踏上西行求經的道路,他是“運用語言的大師,描繪歷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險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輸送財富”的絲綢之路上“傳播信仰”。古印度的歷史因玄奘的記錄得以重建,同時《大唐西域記》更加堅定了唐太宗重建絲綢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個僧人不僅在弘揚佛學事業上起到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而且對國家、對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感謝《西遊記》,是它讓我們有了與真實歷史人物接觸的衝動。

  而同時,當看到英國考古學者斯坦因自稱是玄奘在天之靈,欺騙看守墩煌的王圓籙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貴文物時,內心一陣悲涼。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看今日中國之傳統文化,反而在臺灣、日本和韓國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繼承,我們身邊好多傳統和手工技藝等在逐漸丟失,如果這是經濟社會轉型必經之痛的話,我們希望這種陣痛之後是傳統文化受尊崇。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一個個像玄奘一樣的堅守著。

  紀錄片觀後感 篇10

  剛看過同導演的《遷徙的鳥》,相比《海洋》我覺得它粗糙了點。《海洋》的畫面精緻太多,可見製作的用心。海洋的色彩在雅克。貝漢的鏡頭下是清澈的`藍,影片裡的生物也有自己的色彩,像一開始像穿著綢帶一樣的褐色章魚,泛著黃色熒光的水母,橙色小丑魚,身體有各種紋和斑點的魚。另外光影的調節也非常好,使畫面更有質感,也因此海底生物本身的顏色能夠透出來。

  看了法語解說版和日語解說版(當然是有中文字幕的),法語解說的聲音低沉、肅穆,是上了年紀的男人配的,日語解說是宮澤理惠,聲音親和、清亮。看兩個版本的心情是不同的。法語版沉重,讓人思考人類的活動對海洋的破壞,日語版則偏重於普及海洋知識,好似在教育小學生一樣,好在解說詞比法語版多,知道了不少魚的名字。

  《遷徙的鳥》有一幕是看著看著鳥在飛,突然就聽到了霹靂一樣的槍響,鳥掉下來了。在《海洋》也有類似的,人們捕殺鯊魚、鯨魚,也用槍打,藍色的海水血蘊開,動物發出淒厲的叫聲。捕殺鯊魚的鏡頭,不忍心想。就是這麼殘酷的一面導演呈現出來,漁民割掉鯊魚的鰭和尾,又把它拋到海里,任其自生自滅。這條可憐的鯊魚鰭和尾巴的傷口全是血,躺在海水裡,變成了缺胳膊少腿的怪物。在曾經恣意的海洋裡,如今只能靠著身體的蠕動來移動自己,每一次身體的振動都讓傷口的血滲出,它會有多麼疼。然後沉沒在海底的沙土,艱難呼吸,兩鰓不停出血,慢慢的死了。

  我看清了殺掉鯊魚的漁民,是亞洲人,那時我有一種惶恐,我害怕拍到的是中國漁民在捕殺鯊魚,甚至湧出了強烈的對導演的恨意,為什麼單單選中國漁民這樣醜陋的一面,外國人也殺鯊魚的,中國人就能這樣被你輕視嗎?我查了下,沒有查到。看到有說雅克。貝漢因為中國的汙染不曾來中國取景拍攝的新聞,寬了心,但也不排除是中國漁民的可能性。這個答案只能等到機緣巧合的時候被解答了。

  海洋麵積佔地球表面的71%,還有很多秘密等待被探索。我也想說請在探索和開發的時候,對海洋保持敬畏,保護海洋。

  PS:第一個出現的動物是什麼?起初挺嚇人,後來頭部特寫越發覺得俊,頭頂有白冠,後背有一排刺,好像奧特曼裡的怪獸。如果有了解的朋友,請你告訴我,謝謝。

  紀錄片觀後感 篇11

  海洋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今天我就解開了這個謎團。6月19日,我們小記者團來到省圖書館一起來觀看《海洋》這部紀錄片。

  影片一開始,場面令人震撼:在幾千萬年前,在碧波盪漾、一望無垠的海洋中,成千上萬的海豚像小潛艇一樣在海面上朝著同一個方向忽上忽下地飛馳,它們把大群的沙丁魚聚集起來,當魚群被趕到海面的瞬間,一直在空中等待機會的海鳥像萬箭齊發似的扎進海里,嚇得魚群四處逃竄,正當海鳥們在海面上盡情的邊美食著邊遊弋著,最後出現了龐然大物——鯨魚,嚇得鳥兒振翅逃向空中。……它們就這樣維持著海洋世界的平衡。透過影片我還認識到以前從沒見過的各種海洋生物:章魚、世界上最大的鰩魚、竹莢魚群、像狗一樣叫喚的和海水嬉戲的海狗、會唱歌的座頭鯨、吃海草的海龜等,它們好可愛!它們在廣闊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著。這個時代還是屬於它們的,它們無拘無束的繁衍著。它們的世界好讓人羨慕!幾千萬年過去了,到了航海時代,人類開始探索海洋,發現了海洋資源的豐富。人們開始無節制地消耗資源,亂捕亂殺海洋生物。例如一艘漁船在鯨魚多的地方撒下網,他們正好撈上來一條鯨魚寶寶,然後趕緊用刀剁下它的腦袋,這下可激怒了10只鯨魚,開始猛烈撞擊漁船,漁夫們一看,趕忙把小鯨魚扔進海里。可是鯨魚們一看小鯨魚死了,更加怒不可遏,把尾巴甩起來擊在海里,捲起波濤洶湧的浪花。最後把漁船擊沉了。鯨魚們圍著小鯨魚哀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我想:“它真可憐呀!”我要大聲呼籲:讓我們熱愛海洋生物!拯救它們吧!

  地球有兩個極:一是南極,二是北極。這兩個地方沒有遭受破壞,動物們依舊快樂的生活著。然而片中我們看到,由於環境汙染,引起地球變暖,導致北極圈的冰面縮小,有一艘商船已經進入北極圈了,動物們開始遭殃了。直到衛星發射太空的時候,人們才驚奇地發現,我們的地球是多麼的骯髒,許多海洋物種消失了,人類已經打破了海洋生物的平衡!人類開始醒悟:地球是人類和海洋生物的共同家園,保護環境,不亂捕濫殺,生命才能得以繁衍生息!

  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同拯救海洋世界吧!

  紀錄片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觀看了"百年巨匠魯迅"這個影片,這個影片讓我在心裡永遠也忘不了。

  這個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迅他的爸爸因為得了一個病,魯迅他便每天都請醫生,尋藥引,幾乎每天都要出入當鋪和藥鋪之間。他要尋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結子的平地木等等稀奇的藥引子。他默默地為父親買藥,覓藥中痛苦的內心體驗。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魯迅對父親的關心與疼愛,不怕任何艱難。

  看完這個影片,讓我想到了:我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牧童三娃》,裡面說三娃村裡有一群羊,每天在山上吃草,可是一颳風羊就會少很多隻,三娃為了得知羊的下落走了很多路,腳腫了,腿也痛,原來是被龍捲風捲到深山的蛇精那裡去了,三娃為了救羊忍著疼痛,最後堅持把羊救出來了。

  看完這個影片,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因為受到挫折就放棄,要堅持,因為堅持才能勝利。

  他在創作這些優秀文學作品的時候,經歷舊社會舊傳統的壓迫,他在困境中掙扎。魯迅出生在大家族裡,因家境變故、父親的病故,小時候由富貴家境到寄人籬下乞食。他看透世人的真面目,,對家鄉紹興又愛又恨,複雜矛盾的心情,讓他一生沒有擺脫這些記憶。

  在家裡生活不能維持情況下,母親堅持讓他讀書,因為無論什麼情況,只有知識的力量才能改變人和社會。他刻苦求學,以優異的成績留學日本。因在日本留學,更加改變他棄醫從文的想法,經歷戰爭、祖國的落迫、國人的愚鈍,使他用文學作品喚醒國人精神的想法更加強烈。

  舊社會的悲哀,讓和魯迅一樣的人受到慘痛難以癒合的精神創傷,而我們沒有經歷痛苦的時代,生在和諧、和平的國家感到很幸福!

  從少年開始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是很有主見,勤奮好學的好孩子。父親生病,他去買藥,忠孝兩全的民族文學巨匠。也是熱血青年,每一篇文章,都個性鮮明,針砭時政。吶喊,嘶吼,為了民族氣節,為了民族危亡,為了民族骨氣,搖旗吶喊,大義凜然。

  少年強則中國強,學習先輩,站好佇列,為祖國,為民族,為自己的人生,從點點滴滴開始,勤奮刻苦,好好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加油共勉。

  紀錄片觀後感 篇13

  近日,在上海基層黨建網觀看了黨員教育電視片《信仰》, 備受教育。該片分“只要主義真”、“壯志換新天”“時代先鋒行”三集,以黨的90多年曆程為背景,透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故事,闡述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員的發展面貌和黨員的信念。在影片中,中國共產黨人勇於獻身革命事業的優秀品質,犧牲“小我”保全“大我”的精神,讓我備受感動,雖然不同時期黨員的使命和職責不同,但他們都有著同樣的信仰,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現在的社會,有許多人面對利益和慾望的誘惑時,有的黨員信仰那麼脆弱,有的道德底線不堪一擊,這都是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作為一名黨員我認為一定要堅信共產主義信仰,為人民謀利益:

  一、“不斷施與,不求索取”的高尚品志,是我精神的楷模

  《信仰》電視片中反映的建國初期王進喜等全國勞動模範,以及在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徐虎等模範人員,雖然他們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蹟,但他們在信仰旗幟感召下展現了一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在這樣一個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克己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仍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進修的課程。

  二、“不斷奮鬥,學無止境”的思想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

  影片中各位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蹟告訴我們,他們的信仰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付出自己的行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一時的行動,而是從點滴小事做起,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勤勉敬業。

  三、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始終保持黨員的先進性

  要在工作中始終履行黨員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作為紅十字會的一名普通黨員,要為群眾服務特別是困難人群服務,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到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按照黨政關注、群眾急需、紅會所能原則,做好本職工作,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反覆實踐,不斷鞏固理想信念。

  紀錄片觀後感 篇14

  參加工作進入鐵路建設隊伍,接觸了很多老一輩鐵道兵。聽著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觀看《永遠的鐵道兵》紀錄片感受著鐵道兵35年的歷史和中鐵建近30年的輝煌。

  鐵道兵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的戰鬥序列中,一支承擔著特殊使命,以忠誠敬業、奮勇向前、志在四方為精神的英雄部隊。無論是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面對艱苦的環境工作條件,鐵道兵指戰員以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奉獻、無限忠誠的高尚情操,以四海為家、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高昂鬥志,建設打通了無數的鋼鐵通道,為建立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祖國的繁榮昌盛立下了赫赫戰功。

  “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已成為鐵道兵和鐵建人的真實寫照。

  解放前,鐵道兵是一手拿著槍,一手拿著工具的戰士,敵人來了拿槍打,敵人退了修鐵路,把鐵路修到敵人家門口,把戰爭補給及時運到前線,為革命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無論走到哪裡,他們沒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國家需要,他們必先勇往直前。他們在艱難的歲月裡,天當被、地當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築了一條又一條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解放後,國家落後的工業基礎和交通設施,嚴重製約著國家的發展。為了打通國家交通運輸線,深山裡、大河邊到處都可以看到鐵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沒有修通,鐵道兵戰士們就肩挑人扛,水運馬馱,把大批機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橋墩旁。大型機械搬不動,就把它“化整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跡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條條隧道,修築了一座座大橋,為新中國鑄就起了一條條鋼鐵運輸大動脈。

  鐵道兵84年專業到中國鐵建,成為築路工人,“軍魂不散,再展雄風”是這隻隊伍繼承下來的光榮傳統。雖然他們脫下了軍裝,摘下了軍帽,但是他們沒有丟下鐵道兵的作風,沒有忘記鐵道兵的傳統。我們這些新生代的中國鐵建員工永遠不會忘記鐵道兵的輝煌歷史,將繼續傳承鐵道兵光榮傳統,在中國的鐵路建設中再創輝煌,續寫著鐵道兵的傳奇歷史。

  紀錄片觀後感 篇15

  沒看之前,超級工程四個字總讓我聯想到長城、金字塔等勞民傷財的工程,但當我看完後,我被這些偉大的超級工程深深的震撼,它們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與人民能有更好的生活而被建造,它們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標誌,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橋是這個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又有著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但這些世界之最並不是它的意義,它的意義在於將香港、澳門、珠海三地連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三地的經濟發展,我相信在以後經濟的收入將遠遠大於現在建設的投入。在建設過程中工程師們“沒有島我們就造一個”的氣魄讓我感受到了什麼叫“敢教日月換新天”!

  第二集的上海中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超級工程,看完我才知道在黃浦江邊上建一個“房子”是這麼困難,那個會爬升的鋼鐵平臺,是一個多麼奇妙的想法啊。上海的標誌也將由這座建築擔任,以後提到上海將不僅僅是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了。

  第三集的帝都地鐵,用十年時間在一個國際性大都市下建造一個錯綜複雜的軌道交通網,以後的人們在享受交通便利的同時是否能想到當時建設時對於工程師的困難與壓力。用十年實現一個夢,這才是工程師的浪漫。

  第四集海上巨型風機,綠色能源不僅僅對於中國,對於世界都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如今中國風電裝機容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但是,中國的雄心不止於此。那個風扇葉片實驗,連續四個月,震動500萬次,沒看見真是無法想象啊!組裝這麼大的發電機組,全世界都沒有先例,中國的工程師又一次完成這驚人的創舉,向他們致敬。

  第五集的超級LNG船,造船業的明珠,我們也能造了!高科技高工藝水準的體現啊!!國產造船業終於實現從量到質的全面升級,搶佔制高點了啊!

  從這些超級工程中我們也能看到,完成一項工程需要的不僅是財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無數敢想、敢做有著“十年磨一劍”的堅定信念的工程師,還有各個領域,各個團隊的精誠合作。從無到有,從弱變強,工程師們建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業夢,更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強國夢。

  紀錄片觀後感 篇16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楊善洲就是一面明亮的鏡子,是共產黨人必須對照的鏡子。看《楊善洲》,在被他一心為民、公而忘私的大愛無聲感動時,更是迎來了一次黨性的洗禮和心靈的滌盪。電影從不同的側面,描述了楊善洲的人生觀、權力觀、事業觀,道出一個共產黨員用生命寫成的箴言:“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裡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這是楊善洲書記樸實的話語。楊善洲在滇西抗旱的工作中,勇擔責任,決策果斷,並且帶頭站在抗旱的第一線;注重科研,推廣農技,造就了一個“滇西糧倉”;幾十年如一日,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草帽書記”、“百姓書記”。作為鄉鎮領導幹部,要學習楊善洲“到人民群眾中當雪松”的作風,帶頭“身”入基層,把功夫下到基層。在“訪.民情、匯民意、聚民智、解民憂”的活動中聯絡群眾,在全心全意服務群眾中深化黨群幹群魚水情。

  “青箬笠、綠蓑衣”,電影中在滂沱大雨裡走在鄉間小道里的楊善洲,讓人看到的彷彿不是一個手握權力的地委書記,而是一個從容悠然的農家漁父,在氤氳煙雨中,留下一道恍若“採菊東籬下”的淡泊背景。楊善洲在位期間,回家看望父母不坐專車,自己買長途客車票,出差和下鄉,也從不允許家裡人搭乘順風車。他堅持原則,一心為公,一輩子從不為自己和家人謀取一點私利,絕不沾公家一點便宜。共產等人要像楊善洲一樣,堅守清廉如水的人生底線,不越公道正派的從政紅線,堅持以德立身、以公處事、以廉樹威,自覺錘鍊黨性作風,砥礪品質意志,矢志不渝地堅守理想信念高地。

  我們的生命平凡而短暫!當登高俯瞰,看芸芸眾生熙熙而來,攘攘而去,常常會感嘆生命的渺小脆弱、感嘆生活的瑣碎平庸。而人生最難的是選擇,選擇後最難的是堅持。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選擇了一條崎嶇而充滿艱險的開拓之路,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是他這位現代“愚公”的豪言壯語。在他同時平凡而又壯麗的一生中,他堅守著人民公僕的本色,化為一位綠色的精靈,植根厚土,不懼霜打,滿含深情,風塵不染,激情燃燒,染綠山林。從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生命的厚重與價值。

  紀錄片觀後感 篇17

  初次看到《老師》的海報時,心情是沉重的!那一個個弱小單薄的身影,一張張稚氣未脫的的笑臉,一雙雙充滿渴求的眼睛……

  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去看的影片!

  《老師》真是地記錄了近幾年來中國各地不同鄉村的平凡而又普通的老師以及汶川地震中捨己救人的老師的感人事蹟。他們安於現狀,卻改變了很對農村孩子的現狀;他們在災難的無情中,毫不猶豫地彎下脊樑守護著孩子;他們“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我們,為他們而感動、而肅然起敬。這些堅守在鄉村的偉大靈魂啊!

  影片中反映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化程序也迅速加快,猶如一陣陣風吹遍各地,山裡的人進城的腳步也更加匆匆。城裡,有更多的錢可以賺;以後,有更好的日子可以過。誰甘願一輩子呆在農村?誰不想過上好生活?可是,就有這麼一群人,一群實實在在的農村人,在時代的大潮中選擇了了做沉沙,踏踏實實的沉在自己的家鄉、沉在農村。無私地擔起了鄉村教育的重擔。拿起課本,他們是老師;放下課本,他們是農民。就這樣,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教書育人,不知把多少孩子托出了大山!

  孩子們沒有水喝,老師就親自下溝去挑,蜿蜒的小路,顫巍巍的身影,堅實的腳步;孩子們沒有飯吃,老師就親自搭灶做飯,簡單的菜蔬,嫻熟的動作,慈祥而又悲憫的目光;孩子們沒有教師上課,來老師就在自己家裡空出位置,簡陋的設定,朗朗的書聲,放學後的聲聲叮嚀。地震來了,在房屋搖晃的那一刻,老師毫不猶豫地將近處的孩子攬入自己的身底,而他們去永遠地倒下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一個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個慈軟的心腸!他們的堅守,傳達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在他們身上閃爍的師魂,也是他們那一顆顆樸素善良的心!

  觀看影片時,教室裡沒有嘈雜聲,有的是聲聲哽咽和啜泣,是輕輕拭去眼角淚水的聲音。大家的心情無疑是一樣的:感動、震撼、激動、沉重!

  影片結束了,作為志願者,我們除了將這些偉大的精神品質發揚之外,就是在留言紙上寫下自己最真摯的祝福,為他們,為那些深山中永不退縮的守候!

  紀錄片觀後感 篇18

  關於“公司是什麼”其實一直沒太思考過,某次在睡前音訊中聽到一個耳目一新的說法,“公司不是任何具體的實物,而是我們的共同想象。”很顯然,這就是尤瓦爾·赫拉利說的,我覺得他可以被封為“共同想象派”。所以,當我們談論公司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公司的力量》以世界現代化程序為背景,梳理了公司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討論了公司組織與經濟、思想、法律、文化、技術、社會等各個層面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推動。這個紀錄片共分為十集,《公司!公司》主要探討公司是什麼,公司對於國家、社會、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市場無限》主要講述公司的發展歷程,公司法是如何誕生,成立公司如何變成人的一種權力;《獵富時代》探討企業家是什麼,他們是如何積累財富的同時推動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變革;《進步之痛》探討工業化程序的福禍相依,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與之相伴而生的利益矛盾與權力衝突;《危機時刻》講述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市場與政府角色與責任,以及公司如何在危中尋找商機;《誰執權杖》探討的就是公司管理問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完成了公司自身的現代化革命;《各領風騷》講述美日抑或中西不同的文化差異,這些文化化為公司文化以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創新先鋒》講述公司用創新的產品、技術在改變世界,這本身也是公司生存的使命與宿命;《本土雄心》則回到中國本身,從近代史的洋務運動到改革開放四十年,本土公司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小心翼翼的平衡與摸索,唯有時間見證;《地球無疆》講述全球化背景下公司面臨的全球性競爭與合作,機遇與挑戰。

  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公司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若我們要辦一個公司,應當思考它的價值和意義,問問自己“我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它足夠激動人心和鼓舞生命。不論是作為一個企業家還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同樣應該思考應該具備哪些品質才能完成這次“有意義的冒險”。

  人類總是一次次走遠,一次次回頭,帶著喜悅和疼痛一路狂奔,公司這個被人類創造出來的生命體未來會如何演繹,既在回頭望的路中有跡可循,也在不斷進化的世界中無法想象,而我們的使命就是去不斷挖掘和賦予它意義和價值,點亮生命長河。

  紀錄片觀後感 篇19

  這部紀錄片共採訪中外歷史專家學者200餘人,足跡遍佈62個國家和地區,聘請了27位國際專業攝影師,探訪了322所博物館,得到了63箇中國駐外使領館和77個國外駐華使領館的支援,內容包括了埃及的帝王谷、神秘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遺址建築等世界各地的奇異風景。

  一部歷時8年才完成的專題片《世界歷史》在央視電影頻道每晚18:45非黃金檔播出,出乎意料的是開播一段時間後悄然走紅。“當人們在工作之餘開啟電視機,在休閒中'看’半小時歷史,邊看邊聽,一定會很有收穫的,還可以適當地彌補一下自從中學畢業以後就留下的歷史空白。”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錢乘旦談到正在熱播的大型紀錄片《世界歷史》,稱學歷史已經進入“讀圖”時代。

  《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採用高畫質晰數字技術拍攝的世界歷史紀錄片。《世界歷史》長100集,耗時8年製作而成。從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娓娓道來,風格樸實。它從人類歷史的開端、遠古人類寫起,一直講到萬隆會議結束,展示了人類幾萬年生存、發展、鬥爭、變革、進步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詳盡豐富的史料,綿密地展現出世界史全貌,用冷靜的史家筆法敘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用實物展品和專家論證還原歷史現場的真實細節。它系統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人類歷史程序規律性的本質聯絡,反映出走向未來的中國人民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以及對中國和世界現實的複雜思考。

  它跨越國度、跨越時空、跨越民族,以人類社會發展史為題材的紀錄片,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遠古人類起源到萬隆會議的浩瀚歷史圖景;開創了中國大型紀錄片製作歷史上多項先河,填補了國內沒有全景式世界歷史紀錄片的空白,也是我國第一部採用高畫質晰數字技術拍攝的世界歷史紀錄片。

  整個影片依循時間順序和因果關係,沿著歷史由低向高、由簡單到複雜不斷髮展進步的脈絡,用形象和解說展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世界史畫面。

  紀錄片觀後感 篇20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題記

  生動精彩的解說,搭配著輕鬆的音樂,在短短50分鐘的時間內,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愉悅的感受。航拍中國以空中視角展示中國風景:我們看到的,是海南的海濱風光,是新疆的異域風情;感嘆的,是黑龍江的沃野千里,是江西的一江碧水;陶醉的,是上海的歷史底蘊,是陝西的奔放豪情……

  六集300多分鐘的航程,這些地方跨越祖國的東南西北,隨著鏡頭緩緩進入眾人的視野,向世界闡釋著東方大國的獨特神韻。

  “這河山日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站立在廬山之巔,便恍然能看到眾多武俠裡的風流人物,陡峭峰林中透出隱隱俠氣,一顰一笑,滿是江湖仙俠之風。,彷彿與李白遨遊,讚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恍若與蘇東坡同行,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座座山峰或平緩,或陡峭,層層山峰,無言向人們闡述著繁華的歷史。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停留在黑龍江銀裝素裹的大地,雪白如糖霜一樣的冰雪映射出世界上最純真的色彩,掩埋在重重冰雪之下的千里沃野,是大自然給予的饋贈。魅力四射的雪鄉,千形百狀的冰雕,有序新奇的採冰……冰雪,是黑龍江人獨特的生活方式。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佇立在海南的海濱,感受熱帶島嶼的熱浪澎湃與激情火熱。沿海地區的燈塔,是一種責任,幾十年風吹雨打,更是一種使命。現代化的貨船,漁民的高超技術,驚險刺激的海上專案,不僅展現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也向眾人展示出了藍色世界海洋的冰山一角。

  以新的姿態俯瞰九州大地,在雲霄之中,白雲之下是一個別具一格的新的中國,新的角度,新的視野,中國的多姿風采,以新的方式展現在眼前。在這片我熱愛的土地上,存在著如此之多我所未知之處。

  這片土地上,有可愛精靈一般的動物,有如同紅樹林海底世界,也有面對飛行器時,人們好奇的明眸,恢宏而莊重的樓房,高聳而現代的大廈……我體會到的是自然的蔚為壯觀,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友善。

  這盛世,如你所願。有幸我親吻熱土,俯瞰九州,生於華夏,千年前,雲端下也許是皎皎明月,也許是亭臺樓閣;而如今時隔千年,雲端下卻是鱗次櫛比的樓宇,也是一個個奮鬥的延續……

  紀錄片觀後感 篇21

  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於19日至24日每晚8點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全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脈絡……充分展示五年來中國人民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實記錄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輝煌中國》全片凸顯有意義、有厚重、有時代的代表性,分為《圓夢工程》《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開放中國》六集,把一個恢宏的五年融合成一個故事,給人一種串珠為鏈的驚豔。每一集都是有鮮明的主題,講訴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從思緒的回味中體驗五年來的變化,將無數人聯結為最大的同心圓,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是思想共鳴的基礎。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每一個都是歷史的路口,我們在一步步的努力中,實現發展的跨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如同一條將億萬群眾聯絡在一起的紐帶,在五年間變得更加堅實。鐵腕務實的深化改革、推心置腹的宣傳工作、念茲在茲的惠民情懷,讓全國上下良性互動,產生強大凝聚力的“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正在日用而不知中深入人心,與無數個體的親身感受、情感意願和心理預期不斷交織、激盪,構成建設祖國的最美畫面。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五年來,我們面對問題不斷突圍,不斷贏取生活的幸福和安寧,國家社會得到實質性改善。但是未來的發展之路依然充滿挑戰,這也是《輝煌中國》裡的“故事”帶給我們的警示。今日之中國,發展很快、問題也不少,我們固然有實現中國復興夢的美好藍圖,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但也必須要在解決人民的需求中步步前行。

  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誠不可取,畢其功於一役也絕不現實,這不是天真無知,就是輕浮冒進。從辯證法的視角,觀察我們的社會,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輝煌中國》並不迴避矛盾,也不掩蓋問題,把問題放入中國現實語境中去分析,實現與國情對接、跟事實對接,這就是一個“好故事”產生的邏輯前提。

  《輝煌中國》讓我們砥礪前行的五年場景,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紀錄片觀後感 篇22

  潛心研究,執著追求夢想。我國是橡膠品的消耗大國,橡膠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每年消耗生橡膠達400萬噸,居世界第一紀錄片為你而歌觀後感觀後感紀錄片為你而歌觀後感觀後感。但橡膠生產能力卻只有50萬噸,缺口350萬噸。橡膠還存在著回收利用難、對環境危害大的問題。然而張立群教授懷揣著“早日讓中國的橡膠科學技術領跑世界”的夢想,不斷探索創新。2006年他第一個提出奈米概念在橡膠領域的應用。現在這項技術已應用於生產。

  2012年4月,美國化工協會橡膠分會為了表彰張立群教授在橡膠領域多個方面的貢獻,把斯巴克·托馬斯獎頒發給張教授,同年,日本化工學會為了表彰張立群教授在橡膠領域的貢獻,頒發給張教授亞洲研究獎。這是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唯一一個在此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銳意進取、鍥而不捨的精神,張教授帶領的團隊獲得了40多個發明專利。主持完成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項。表現出科學研究的敏銳性和嚴謹性。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正是憑藉著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張立群教授成為業內著名的專家、國內外同行中的佼佼者。

  孜孜不倦,辛勤育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教學上,張立群崇尚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研究能力,作為北化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張立群無疑是學生們心目中的偶像。張教授二十幾年始終堅持給本科生講課,他所教授的《聚合力加工工程》這門課也是學校的最熱門課程。張教授說要對得起教師這個職業,教書育人是他的職責所在。張教授認為應當給年青人創造成長的機會,鍛鍊年青人獨當一面的能力。青年教師劉力本科畢業後留在橡塑工程教研室工作,剛開始的幾年一直沒有申請到國家級的專案,科研工作沒有開啟局面。張立群就和劉力合作進行稀土/橡膠複合材料的研究。在此項研究剛起步時,張立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幾乎每個實驗方案都參與討論。在逐步開啟局面後,他就放手讓劉力獨立負責。經過8年的工作,劉力在該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張教授的指導下,昔日的講師被破格提升為博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新型彈性體中心的主任。

  紀錄片觀後感 篇23

  紀錄片《一帶一路·連線歷史的輝煌》將從文化的角度,闡述“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在“一帶一路”拍攝和播出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光大。該紀錄片共60集,每集30分鐘,融合了儒家學說、建築、宗教、風土人情、地方戲曲等多種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將突破地域概念,探尋新時代下的中國精神,以復興、發展、融合、共贏為宗旨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形象,從傳統文化的視角講述“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深遠意義。該片將在國家文化部的指導下,與多家省級衛視聯合拍攝,其拍攝內容涵蓋國內有節點的省份,以及中亞、東南亞、阿拉伯、歐洲等諸多國家。

  在啟動儀式上,中國傳統文化促進委員會會長楊麗麗致辭說,時值當下,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最具象徵性的文化符號,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熱議話題。全力打造一部多方位、立體呈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帶一路”紀錄片,是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和文化擔當。這部紀錄片將以開放性的當代視野,創新性的電視影像風格,講述鮮活的故事,解讀深邃的思想,站在歷史與今天,中國與世界的高度,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對拓展“一帶一路”的當代價值。

  此外,總編導張輝力也高瞻遠矚地給大家分析了《一帶一路·連線歷史的輝煌》在當下這個時代背景下拍攝的必要性。他介紹,60集紀錄片《一帶一路——連線歷史的輝煌》創作策劃於今年年初,它具有極強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我們希望借用“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以“一帶一路”紀錄片為載體,打破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探尋新時代下的中國精神,以復興、發展、融合、共贏為宗旨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形象,把《一帶一路——連線歷史的輝煌》拍攝成一部能夠讓國內外觀眾長久記憶的經典文化作品,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製片人英子也在會上表示:紀錄片《一帶一路·連線歷史的輝煌》,透過十一個部分60集的篇幅,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盛大閱兵,它將把中國最優秀的文化展現在世介面前。我們很高興能夠參與這部紀錄片的拍攝,為其成功盡綿薄之力。該紀錄片將於近期開機,有望明年與廣大觀眾見面。

  紀錄片觀後感 篇24

  這次在上電視作品選講課的時候,我們集體觀摩了焦波導演的《鄉村裡的中國》。第一次接觸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室友從網上找來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最後室友說:“拍得真好。”

  當時我們都忙著備戰高考,所以我也只是僅僅慨嘆了一番便沒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學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作品有接觸。

  整個《鄉村裡的中國》記錄了農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作為全片主線線索穿插在內,講述了以農民杜深忠和他身邊的鄰里鄉親為主角的故事。這個攝製團隊除了焦波導演以外,全部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正是這麼一幫人,為我們展現出了農村生活的真實畫卷。

  其實要論鏡頭和拍攝手法,這部片子的拍攝技術沒有那麼高超。但它採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鏡頭前的村民不掩飾,不做作,即使面對鏡頭也還像平時一樣生活著。正因如此,它的真實、樸素才能打動螢幕前的觀眾。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無疑是整部片子裡引人注目的焦點。他和其他的農民有著明顯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有很多專家在看了這部片子之後都有評價說,杜深忠說的話,任哪個編劇也寫不出這麼好的臺詞,哪個演員也演不出這樣的神態。他喜歡寫毛筆字卻買不起宣紙,喜歡彈琵琶卻不得不花費將近半年的收入。他對兒子說,“這二畝的貧瘠土地養不了人”。我們從中能感受到,一個平凡農民對外界的嚮往和希望兒子能有一個好歸宿的期盼。

  儘管這部片子的主題是鄉村人一年的生活,但為了拍好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團隊在農村,與這些農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農民們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國農村現存的許多問題。比如,城市裡經常在農村裡砍樹搬過去搞綠化,用杜深忠的話說,“剜大腿上的肉往臉上貼”。我們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卻忽視了農村的資源問題,這話從農民嘴裡說出來,讓人感覺更加深刻了不少。

  總之,《鄉村裡的中國》為我們展現出了近距離的農民們的生活,並且從各個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們容易忽視的問題。它平易近人,所以才能感動無數的觀眾。它樸實無華,所以意義才無比深遠。

  紀錄片觀後感 篇25

  過了多年後再回看這個頁面,發現看過的人很少,很是遺憾。看過不少國內的紀錄片,我認為《望長城》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之一。

  如果用幾個詞語來形容《望長城》,我會選擇真實、自然、親切、鄉土氣息,那種樸素的人文視點令人動容。拍攝於21年前的記錄片,現在看來有些粗糙,但它有種內在力量打動了我。我喜歡穿插在片子當中的陝北民歌,更喜歡片中出現的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它雖然是關於長城的記錄片,但卻沒有忘記捕捉人們的生活狀態,毫不吝嗇的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大量的鏡頭。而他們在面對鏡頭時,也一掃拘謹和僵硬,談吐樸實自然,攝影機雖然跟蹤拍攝,但卻能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想必影片背後有一段相當長的溝透過程。

  在華山腳下的韓城司馬遷祠,一個修鞋的老漢和主持人交談的場面,讓我忍俊不禁:“這裡沒有長城嘛,這裡主要就是一個司馬遷。我們這地方文人多一些。上了死牛坡,秀才比驢多。”主持人沒聽清後面這句,詢問的時候,老漢埋怨他說:“怎麼沒聽清啊,還是拍電視的吶,連那麼幾句話都記不住……”然後樂呵呵的笑了,主持人也哈哈大笑。我好久沒在電視節目中看到這樣融洽、自然的採訪場景了。這種與群眾真正打成一片、不分你我,不端架子的採訪風格是我所喜歡的。

  臨洮教地理的孫老師也讓我感動。為了找到秦長城的西端,孫老師利用業餘時間自己調查了近20年、把周圍地區都跑了個遍,家裡桌上擺滿了各種地圖,地上堆滿了尋找過程中發現的秦代器物。過去普遍認為岷縣是秦長城西端的起點,但孫老師經過不懈的實地調查,確認臨洮三十里鋪才是真正的起點。

  還有帶主持人上土龍崗的農婦和她的女兒、司馬遷祠“講古”的老人、臨洮中學一臉燦爛笑容的孩子們、撥開長城梁夯土的老鄉、用手講價的地毯市場的年輕人……出現在鏡頭裡的每個人都那麼親切、實在。主持人也一樣,如果不是他質樸、真誠、風趣(有時候還挺可愛)的採訪作風,我想這部片子帶給我們的感受會遜色許多。這個主持人叫做焦建成,一副西北漢子的爽朗、憨厚模樣,這部片子播出後很多人喜歡他。查了下,他竟然是出生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的錫伯族人,也有自己的BLOG。現在年近50了,還在CCTV工作,只是很少出境了。

  紀錄片觀後感 篇26

  看完兩集《故宮》紀錄片,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的就是“奇蹟”二字。雖然它不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但在我看來它就是中國的奇蹟、歷史的奇蹟。

  紀錄片開篇以高大威嚴的紫禁城中象徵至高無上權力的金鑾殿慢慢拉出,表現時間的沉澱;進入參觀人群則表現現代人對歷史的尊重和探求。

  一座宮殿的建立,因於一位皇帝的意旨。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從侄兒手中奪過皇位後,將自己原來的封國北平設為第二京都,亦改名為北京,歷時15年,耗費無限人力物力終於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為了鞏固皇家身份地位,稱自己為天帝之子,而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也是皇家高貴身份的象徵。紫禁城內最尊貴的建築是太和殿,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長寬比例為9比5,象徵著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觀眾展示玉器時多采用鏡頭慢慢拉近的手法,給人以視覺的刺激效應;或採用由平拍慢慢轉入俯拍的手法,展現玉器年代久遠的神秘感。大量的推拉鏡頭、降格拍攝等塑造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對光線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動的浮雲,表現出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滄桑。具有運動感,動靜結合。

  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裡,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心得體會 )這座華麗的宮殿裡曾住過兩家人,朱家和愛新覺羅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記載,並且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皇權的爭奪。深紅的高大磚牆,金黃色的硫璃瓦,宮殿的稜角向天翹起,格局統一,設計整齊,寬敞大道,高階皇梁,暗示著封建的等級的森嚴。

  紀錄片在這之間穿插宮廷建築及宮殿上空雲層的移動,宮牆上光影的變幻以及從暗到明的光線變化,表現了故宮歲月變遷和時空的交換,巧妙運用了構圖及色調的配合。

  本片的聲畫結合也是相得益彰。無論是恢宏大氣的樂曲伴隨著宏偉的宮殿,還是故宮修葺時急切的鼓點,抑或是製造懸念時那空靈飄渺的中國古典樂曲,無一不使得影片整體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看過這部紀錄片,我深深地被故宮中文化精華珍寶所震撼,這些珍寶凝結這千百年來人們的心血,承載著千萬年中大自然點滴孕育的精華,跨越了人世間從古到今紛繁變化的滄桑,我們應該銘記這個奇蹟。

  紀錄片觀後感 篇27

  昨天在支部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最近熱播的記錄片《輝煌中國》,這部充滿正能量的記錄片全面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五年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的成績。

  《圓夢工程》給我們拉開了感悟“輝煌力量”的序幕,我們將在《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開放中國》中進一步感受古老中國在新世紀所蓬勃迸發的輝煌力量。無論是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還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等一個個“超級工程”,無不展現出了中國基礎建設的強大的實力和輝煌成績。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也由此得到提升。同時,整個世界不僅感受到“中國製造”的強大力量,更驚歎於“中國創造”的迅猛速度。這些成就讓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由衷的發出“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感嘆!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在這五年中都對這個國家發生的變化有著切身的感受,從遍佈衣食住行幾乎所有領域的快捷支付到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買遍世界的快遞服務。在我們享受這一切便利的背後是無數兢兢業業的勞動者在中國夢的強大感召下,用智慧和汗水才得以實現的。

  這五年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審時度勢,奮發有為高瞻遠矚,從頂層設計開始就貫徹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為全體中國人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全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在一步步把偉大的中國夢變成現實。

  這五年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是我們每一個人用踏實的工作,創新的精神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中國的事情還是要靠我們中國人自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堅定“四個自信”,上下同心,砥礪奮進,在實現中國復興的偉大歷史時刻中就有我們一份貢獻。

  這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惠及全體中國人,乃至世界的。發展是為了人民,這是我們黨的根本使命。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只能靠發展來解決,現在的中國依然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沒有迴避,而是正視它,用不斷改革、創新、包容、進取的精神去解決它們。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必將給人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輝煌中國》像一聲號角吹響了繼續深化改革,繼續創新發展銳意進取的新徵程。它鼓舞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再創新輝煌。

  紀錄片觀後感 篇28

  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輝煌中國》的紀錄片,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祖國的騰飛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一切得輝煌成就,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做不到的,活生生的現實印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但感觸最深的還是《綠色家園》一集,密切聯絡著我們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和呼吸的空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化。過去都不敢想,現在實現了。

  西方的工業化程序,科學機械化發展了,環境汙染了。我們在力求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例如:倫敦的霧都,中國的霧霾,都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人與大自然怎樣才能和諧統一,取捨之間,考驗的是當家人的決心,勇氣和擔當。調查研究整、改、停、關一系列大動作,並提出了建設綠色家園,還百姓一片藍天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到南水北調,天然氣地下管道,小到所有建築工地都覆蓋著網布。北京城、鄉居民全部採用了天然氣電力供暖。再也聞不到煤氣中的硫磺味,再也沒有煤灰飄灑的塵埃。垃圾分類的規範管理,體現了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已深入人心,並養成一種好的生活習慣。

  小區裡綠樹成蔭,湖水盪漾,百花鬥豔,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要感謝黨的英明決策,指揮果斷。

  世上的任何事情總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總有個別人把秩序打亂。例如:當霧霾出現的時候,就有人出來抱怨,可他照樣去吃燒烤、照樣亂丟垃圾、照樣開車兜風,你是否想過這樣的空氣裡,也有你製造的汙染。

  蔥蔥綠葉的樹林茂盛喜人,可有的家長隨手摺下給自己的小孩玩耍,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行為給幼小的心靈種下了點點汙染。

  潮白河是我們順義的母親河,為了治理河水的汙染,國家每年往河裡投放很多鰱魚,那些魚兒是河水的清道夫,抑制著河水裡的微生物。可有的人總是不顧別人的勸說,一次次的揮動著手中的魚竿。你想過沒有,保衛母親河的清澈,也有你的一份啊,別讓這點私慾迷住眼睛。

  將心比心,國家下這麼大的決心,花費這麼多的財力物力,動用這麼多的人力來治理環境。哪一樣不是替老百姓著想,哪一樣不是為老百姓建設。

  可喜的是,潮白河畔有一支老黨員星火先鋒護河隊,小區內有垃圾分類指導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不忘初心,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影響周圍的群眾,同一切汙染環境,損人不利己的不良行為做鬥爭。當好保護環境的衛士,為祖國藍天、母親河的碧水,為了中國的輝煌,增添一份心意,增添一份幹勁,增添一份責任。

  紀錄片觀後感 篇29

  我們今天的所謂學雷鋒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雷鋒,每年三月五日的學雷鋒活動更多帶有一些紀念色彩,所以有了俗語:“雷鋒叔叔三月來了四月走”。

  雷鋒精神體現在一個個具體行為當中,我們對雷鋒精神的理解也是從他的具體行為認識的,這樣人們理解的雷鋒精神比較狹隘具體,把扶老攜幼、扶微救困、幫助別人做一些事情理解為學雷鋒,這當然是誤解了。雷鋒精神自然樸實無華,並不是人為刻意製造出來的,它體現雷鋒同志的人生理念。雷鋒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之所以無法象他那樣做到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理念無法達到像他那樣忘私的地步。我們用偉大形容雷鋒同志,也說明不是人人能達到雷鋒精神,我們只能有一部分行為達到雷鋒精神的要求。

  雷鋒精神的實質是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們不可能要求大眾普遍象雷鋒同志那樣付出去幫助別人,這樣的話,雷鋒的平凡就不可能成為昇華到偉大。

  時代在變,我們國家進入商品交換時代,曾經的無私幫助變成有服務,這就不可避免使傳統的雷鋒精神受到挑戰。雷鋒精神是永恆的,但是,體現雷鋒精神的行為並不是永恆的。雷鋒精神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們所說的愛心實際是雷鋒精神的另外一種說法。雷鋒精神是一種愛心表達,但雷鋒精神所表達的愛心是更加具體和真實,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愛心卻很抽象廣泛,每一個人可以隨意創造體現愛心的方式,不象雷鋒精神那樣體現在雷鋒同志的具體行為當中。

  我們必須接受時代的變化帶來對傳統雷鋒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認無私幫助變成有服務也是一種進步。當然我們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變成有服務,愛心本身體現著社會存在無償服務的雷鋒精神,所以,我們的社會還會有無私的幫助,不是什麼事都要有服務。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並不是每一個都具有象雷鋒同志那樣無私奉獻精神,而是每一個人能做到為別人提供舉手之勞的幫助,我們微不足道的幫助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大問題,這不是能用價值衡量的。

  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輝。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將在我們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斷髮揚光大,他那不可磨滅的美好形象,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