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範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範例

  《我在故宮修文物》該片講述了古老故宮深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技藝的薪火相傳,人與物的相互陶冶、豐潤與傳承,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的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範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範例1

  看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感嘆於文物修復者的執著,專注,匠心,和技藝的傳承。紀錄片分三集,主要從青銅器,宮廷鐘錶,陶器,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書畫修復和臨摹等文物修復的角度切入,展現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者們的工作場景和工作狀態以及文物修復的過程。

  時間旅者

  紅牆綠樹,黃瓦藍天,進入故宮,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這裡庭院幽深,古樸宏偉,這裡承載了歷史,彷彿時間的巨大容器。而在這裡工作的他們,彷彿一位位時間旅者。這麼比喻,是因為在這裡從事文物修復的人,大多一干就是一輩子,將畢生精力都傾注在文物修復的事業上。但一個人一輩子,並不能修復完所有藏品,師父修不完的,留給徒弟修,技藝世代傳承。在歷經千百年的大量文物面前,一個人的一生顯得多麼短暫。

  他們的目的是要呈現如果時光倒流,一件文物該有的風貌,還原歷史本來的樣子。時間彷彿一條洪流,而文物修復者,在其中逆流穿越,完成修復,也順流而下,傾注一生。

  匠心傳承

  透過紀錄片看到的文物修復工作,大多需要靜心,細心,耐心,長時間修煉的技藝和藝術審美水平。在脆弱而又珍貴的文物面前,需要的是一顆能與歷史產生心靈交流的寧靜的心。他們的工作嚴格朝八晚五,沒有電腦,也不能隨時刷手機,吃東西,和大部分寫字樓的上班族很不同,他們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工作室裡做修復手工,描畫,紡織,修補,臨摹……看似平實甚至枯燥的工作很需要耐性。但他們有人說,工作中能看到許多歷史藝術文化相關的東西,其實很有意思。

  分析文物,清洗修補,反覆打磨,日復一日,他們都有一顆匠人之心,在那個彷彿與外界脫節的世界裡,慢工細活,怡然自樂。

  很多工種都是靠師徒制一代代將手藝傳承下來,入行五年也還算是新人,可見,十年磨一劍,

  修復技藝的學習是一個多麼長遠的事情。

  在這裡,你看不到爾虞我詐,快速匆忙。他們師父和藹,徒弟認真,每個人默默完成著手頭的工作,時而交談說笑,也是一派平和景象,這裡與北京快速發展的城市氛圍形成了一個反差。

  在機械化生產普遍發展,網路發達,傳統工藝越來越稀少的年代,匠人精神成了一種可貴。首先,能夠靜下心來暫時脫離這個繁雜的世界和碎片化的資訊就很難,其次,需要專注於手頭上的事情,細心地做好每一個細節,耐心地重複每一個動作直至完成,不斷用審慎的完美主義目光檢視自己手頭上的事物,保持學習和技藝的操練……

  其實匠人精神並非一種過時的精神,放到現代,它可以是做許多事情的心法,譬如做學問,做教育,做設計,寫文案,甚至跑銷售,任何一件事,要想做好,都離不開專注,細心,刻意練習,鑽研精神,和一點點完美主義。

  對於畫畫來說,匠心當然也是需要的,因為畫畫(尤其是傳統繪畫)不但需要創意想象,更需要一定水平的技藝來呈現。如果坐不住,畫一幅三四小時就煩了,是無法成就好作品的。

  今天,我後知後覺(因為這部紀錄片已經火了很久了)地將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推薦給你(或許你已經看過),希望你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存在著這樣一群人,這樣一種工作,這樣一種心態,希望你能領悟,這別具一格的匠心。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範例2

  故宮古器,流傳至今,一般人觀賞古器時只會嘆於文物的精美、皇家的奢侈,卻從無想過文物展出背後的,卻是有著一群默默無聞的專家、技藝高超的匠人,日復一日地做著那枯燥而又精細無比、不容有誤的工作。《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系列紀錄片即是記錄了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無數人嚮往的故宮裡工作,他們親手觸碰過價值連城的皇家文物,他們見證著一件又一件文物從破舊到恢復原貌。他們,就是中國傳統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他們,就是最頂級的文物修復者;他們,就是原本這一輩子都不會被公眾所熟悉的既普通又偉大的幕後工作者。

  該紀錄片以輕快的節奏、年輕的視角,重點記錄了眾多還未現世的抑或是世人無法見之精細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此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了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這部紀錄片不僅一下子把我們與這些巨匠拉近了距離,而且給森嚴的紫禁城帶來了一絲生命的氣息。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週年的獻禮紀錄片,3集的劇情設定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準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而整個紀錄片中我感觸最深的片段就是鐘錶組的王津老師看著他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修復好的鐘表,本來整個鐘錶上了鏈條後,鐘錶上會有多隻銅質麻雀揮舞翅膀,結果展出的只是個靜態展品,王津老師看著他花了很多心血的作品卻無法展示真正原貌對著鏡頭說心疼,讓觀眾的我們也跟著有點心疼他了,多可惜啊!我們既可惜他們的修復的心力,又可惜了這些文物被遮住的光華。紀錄片還有一個片段時王津老師去參加一個古代宮廷鐘錶的展覽,面對著臺灣收藏家的自豪炫耀與展示,王老師十分淡定,只因在他心裡,這些鐘錶的意義與他平時手中修過的鐘表不可同日而語。這既是一個鐘錶修復師內心的驕傲,也是對中華民族曾有過的偉大精粹的自豪。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還得知了我們過去所不能瞭解的故宮的工作與生活。故宮的工作是嚴格的,他們在工作過程中不能在故宮裡面煮水、吸菸;故宮的生活是有趣的,工作人員會在裡面移樹種、打果子,這又拉近了我們與那感覺無比冷清的紫禁城的點點距離。故宮中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採取師徒制,也正是這師徒傳承、薪火相傳的制度,讓冷冰冰的故宮溫暖了起來。

  然而,在該片中,讓我印象深刻還有這樣的一句話,織繡修復組中的陳楊說到,年輕的一代都忍受不了緙絲了,因為太費工費力費時間,織造的`時候特別費眼睛,現代人已經不再會選擇這個了,但是,陳楊的職業感卻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著她去承擔這樣的一個責任,而這,就是這些匠人們的偉大之處。

  “匠人們內心的強大,比戲劇化的人物更具有感染力”,這是一個網友對這部紀錄片的評價。透過這麼一部紀錄片我們不僅能看到眾多精美文物,更是讓我們看到那一位位平凡卻值得我們每一人去尊敬的文物修復師,他們的言談舉止與我們無異,和我們同樣生活在機器工業時代,他們的手藝卻有著幾千年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裡,專家沒有板起面孔說話,沒有像說明書一樣介紹與修復相關的專業知識,它以生活化的手法刻畫人物,刻畫了師徒傳承的情懷,以及他們對於職業的驕傲熱情,同時片中還穿插了修復工作者打杏兒、養貓、移樹等接地氣的日常,這一切將一群默默無聞但技術出神入化的手藝人帶到公眾面前,讓我們瞭解了這麼一個偉大的職業。

  雖然該片只有3集,短短150分鐘,卻是導演葉君、蕭寒用了5年時間進行調查,攝製組工作人員跟文物修復師一起生活了4個月,後期做了6個月才製作出來的、如此精良,讓我們既感動、讚歎於幕前,又讓我們佩服於幕後的紀錄片,怎麼能讓人不喜歡呢。

  最後,致敬中華民族的精粹,致敬默默無聞而又無比偉大的文物修復師,致敬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範例3

  故宮一直是我國一個著名景點。和故宮有關的紀錄片很多,但是和故宮中的人有關的,卻寥寥無幾。而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即其一。其他紀錄片往往是大段大段地向觀眾灌輸事實,而這部影片,傳達給觀眾的卻是有情節、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巍峨的宮殿裡,在紅磚綠瓦間,在一扇扇硃紅色的大門後,有一群可愛又可敬的人們。他們是大師,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過著平凡的生活,卻有著不平凡的身份。他們是藝術家,卻見證著歷史。

  他們是文物修理者。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從世界各地運來的文物修好以便於展出和保護。在保證文物質量的前提下,還需要儘量還原和保留文物本身的特點。

  在展館裡的文物,都散發著莊嚴肅穆甚至高不可攀的氣息,那一塊塊冰冷的玻璃,彷彿把它們和我們隔絕了好幾個世紀。但在他們的手中卻是那麼近,那麼真實與親切。而他們,也給予了文物最高的待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使一件件文物在他們手中再現英姿,重放光彩。這一來一往,形成了一次次跨越歷史的交流。他們彼此影響著,給對方留下自己的印記。一個在表面,一個在內心。就如同木器組科長屈峰先生在雕刻一件佛像時所說:“每個人對佛的理解不一樣,這也跟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麼奸笑,要麼淫笑,還有刻得愁眉苦臉的,很難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個味道很難把握,怎麼能刻出那種神秘的純淨的微笑,那是最難的。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以玉比君子’,玉就一塊兒破石頭,它有什麼德行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行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想辦法把自己融到裡頭去。人在這個世上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一般都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到裡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是啊,一件文物,只要真正接觸到它,它,感知它,就會發現,“物”只是它的載體,而它承載的文化,是活的,且不朽的。

  對歷史與文物感興趣的,難道只有那些喜歡懷舊的老年人嗎?在這裡,這種想法不成立。因為這裡每年都會招聘四五十位應屆的大學畢業生。這些年輕人在一些老師傅的指導下,感受著蘊涵在文物中的生命,感受著歷史中的鮮活。他們耐心、負責、誠懇、專注地工作,卻又不時地散播歡樂與青春。這兒彷彿是個與外界隔絕的新世界,沒有大城市特有的那種焦慮、緊張的工作氛圍,取而代之的是執著和從容。工作之餘,他們也可以去院子裡栽幾棵樹,收穫一些果實,喂貓,養鳥,與同事們一起享受生活。這樣平穩、安定的生活,再加上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是多少人嚮往的啊。

  他們改變了故宮,也改變了他們自己。相信他們在故宮度過的每一寸時光,都是他們畢生中最珍貴的回憶。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有幸光臨故宮時,看到展館裡那些完好如初的文物,是否還會想象它們曾經歷的所有故事和默默為它們付出的所有人?是否能感受到那種鮮活且強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

  感謝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了故宮那些充滿意義的文物,以及故宮那些有著不平凡的工作與生活的人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