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珍珠港》觀後感

電影《珍珠港》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電影《珍珠港》,感覺有作為商業電影帶來的震撼之外,有更深的心裡觸碰。

  歷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我們都已經是耳熟能詳,怕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它是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也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轉折點,曾經沉重的付出和慘痛的教訓在人類的災難史冊上劃下了濃重的一筆。歷史已成為過去,後人在緬懷中不斷反思的同時,它那極富戲劇性的上佳題材、悲劇元素以及悲歡離合的故事性和有愛國熱情、超大規模的爆炸場面等一系列大片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珍珠港事件也成為了許多電影公司的電影源泉。《珍珠港》這部由迪士尼公司投資1.45億美元,美國有史以來投資最高的愛情、戰爭史詩巨片,從一開拍到上映便成為全球電影界的焦點。同時,該片的首映式更是邀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出席。而這部被稱作是電影史上最昂貴的槍炮與玫瑰的大製作,在北美地區上映僅僅4天就獲得了7510萬美圓的票房佳績,最終為電影公司贏得了電影公司幾億美金的票房收入,其影響力的深遠和商業成就可見一斑。

  “戰爭與愛情”是電影作品演繹人生的永恆主題。如果問哪一場戰爭最適合拍攝英雄電影,那恐怕就是二戰了。毋庸置疑,這是一場人與魔鬼的戰鬥,數以百萬計的軍隊在世界各個角落進行大規模的搏殺,英雄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全人類的和平與自由。那時,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戰爭在陸海空全方位展開,但又沒有發達到隨時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程度。戰鬥還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著體力與智慧的較量,這,又恰恰適合電影藝術家譜寫波瀾壯闊的史詩。而《珍珠港》藉助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段宏大的歷史背景,講述一個悲壯英雄與悽美愛情的故事,同樣譜寫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詩。當我們見慣了太多的亂世英雄,習慣了太多的英雄救美,厭倦了太多的悽傷愛情時,單純地描寫戰爭和愛情,就會是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那麼空洞無神。我們會發現,當殘酷加上美麗才越發地襯托出殘酷和美麗,而把愛情放到一個宏大的背景中才會更加地觸動人心。柔和悽美的《亂世佳人》如此,振奮人心的《勇敢的心》以及轟動一時的《英國病人》和《泰坦尼克號》更是如此。《珍珠港》還是要繼續,它又一次將“槍炮”與“玫瑰”的.故事娓娓道來,把悲壯的戰爭和感人的愛情刻畫得顯露無遺。盤旋的飛機、震耳欲聾的爆炸和沖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夏威夷群島的美麗風光,男女主人公羅曼蒂克式的愛情等等……《珍珠港》把半個世紀前的一幕幕清晰得帶回到觀眾眼前,帶給人們以震撼和觸動。因此,它理所當然得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珍珠港》帶來的影響並不僅於此。當它在全球公映時,除了吸引了大批的觀眾進入電影院之外,更是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引發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而電影上映的這年--2001年,正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6週年和珍珠港遭受日軍空襲60週年的紀念週年,這個時段,日本首相小泉卻不顧周邊各國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公然前往參拜那些罪行累累、死有餘辜的戰犯……在這樣幾重政治陰影的籠罩之下,美國推出這樣一部片子,用意何在呢?《珍珠港》巨片在全球公映,那些曾經的受害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勝國,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些事件,又應該以怎樣的眼光去透視歷史和預測未來呢?

  儘管人們對它褒貶不一,任何一個和平年代,人們都是盼望和平,厭惡戰爭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如導演邁克′貝所說,他初衷就是再現當年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喚起人們對戰爭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訓。當時的美軍之所以敗給日軍,並非軍事力量的懸殊,而完全是敗在“和平麻痺”的思想上。從總統、將軍到士兵,誰都沒想到,已滲透到東南亞,軍事力量相對分散的日軍會對強大的美軍叫板。而此時呢,夏威夷的美軍卻正處於派對、戀愛、觀光、垂釣,一片歌舞昇平之中。1941年12月7日,一個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軍不宣而戰,空襲珍珠港,擊毀擊傷美艦隻18艘,飛機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沒有戒備的兵艦、飛機、高炮無異於一堆廢鐵。突襲帶來的損失特別是精神上的創傷是難以彌補的。珍珠港,成為永遠勾起美國人痛苦回憶的傷心地。珍珠港被日本海軍偷襲成功,那失敗的空前慘痛,對美國人來說,絕不會亞於中國人在鴉戰爭中被八國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而且毫無疑問,“珍珠港事件”對二戰之後的美國軍隊而言,從來都是勿忘國恥的“重大歷史題材”。所以,在電影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就在珍珠港剛剛被炸得滿目瘡痍後,羅斯福總統馬上就將那沉痛的一天宣佈為美國的“國恥日”。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追求和平的不屈精神;另一方面,《珍珠港》的電影故事中的關鍵環節與歷史並不相符,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接著便轟炸菲律賓、登陸馬來西亞。而影片當中1942年3月開始美國就對日本東京就進行了轟炸。影片刻意將轟炸東京的時間提前,是為了營造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給觀眾以激勵,讓人們看到星條旗永不落的希望。在影片當中,為了轟炸東京,對日本予以打擊報復,羅斯福力排眾議,他堅持認為,世界上沒有做不成的事情,為了證明這一點,他甚至搖搖晃晃地從輪椅上站起來。這烘托了主題,使人們看到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美國,看到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美國。弱化一些繁枝縟節,強化主題思想,並不完全的照搬歷史;以歷史事件稽核歷史。而這,也正是影片一種很特殊的表現形式和一大成功的閃光點。

  奧斯卡獎評委似乎對以“戰爭和愛情”為主題的影片總是青睞有加。不論是1995年拿下5項奧斯卡獎的《勇敢的心》,還是1997年拿下9項奧斯卡獎的《英國病人》,戰爭中蕩氣迴腸的真摯之愛都成了人們最願為之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寄託。而“殘酷戰爭+浪漫愛情”這一長盛不衰的模式,也讓《珍珠港》在戰火中開出了一枝豔麗的紅玫瑰。

  當然,當我們回顧歷史時,發現“珍珠港事件”這樣一段難忘的“國恥”,這樣一個嚴肅的“重大歷史題材”,被導演邁克-貝作為一段宏觀的戰爭片斷,背景陪襯式地拍進了他專以個人戀情為主題當時。也許你會認為電影偏了題,迷失了方向會覺得在電影一開始,美國空軍大兵,就開始拿戰鬥機在天上玩特技過於充滿個人英雄主義;會覺得漂亮的隨軍女護士說來就來有點太機緣巧合了;同時也許會認為“英雄”和“美女”在一次常規體檢中就一見鍾情,太有點閃電雷鳴的速度了;也許更會覺得在殘酷戰爭之中,女護士還未婚先孕了有點太過與大題小做……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一部短短几個小時的電影不可能作到把所有的一切都追求得新穎而出乎意料,因為電影本身它就是展現生活的最平常和最真實,當我們仔細回味電影給我們所呈現的不同尋常的魅力時,我們被那絢麗璀璨的風景和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所震撼,被浪漫悽美的愛情所感動;同時,導演用其更巧妙藝術手法和手段讓我們領會到一種美式的美式愛國主義教育,對為國家、為人民英勇赴湯蹈火的嚮往時…我們可以說,它絕對是一部值得看並值得回味的成功的電影,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一部經典電影,一部偉大的電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