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觀後感(通用5篇)

河西走廊觀後感(通用5篇)

  河西走廊不只是一個地理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和使命。綿延不絕的中國歷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和繼承發展弘揚的光榮使命,也正是因為這些這裡的故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永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河西走廊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河西走廊觀後感 篇1

  “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恆,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這部紀錄片的最後,給出了這樣的結尾。這裡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是什麼使這樣的故事成為永恆?看完了這個記錄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的名字,早有耳聞,只感覺這是一個遙遠的神秘的名字。央視《河西走廊》記錄片,以史詩般的表現形式,再現了兩千年以來,河西走廊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發展演變史。我驚歎於編劇的巧妙構思,悠悠千年,用10集的篇子展現的恰到好處。我也感嘆於河西走廊的精彩故事,每一個人物、事件,讓人印象深刻,更加加深了對這片土地的嚮往。河西走廊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①張騫通西域的故事,家喻戶曉。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張騫是一位勇者,他有勇氣,擔負開拓西域的使命,有毅力,在逆境中不改變氣節,終於完成使命,封博望侯,名垂史冊。他是河西走廊的開闢者,他作為中華文明的使者,第一次將中國和中亞的一些國家聯絡起來,河西走廊的故事,也從這裡,滿滿的開始。

  ②還記那個叱吒疆場,橫掃千軍的驃騎將軍嗎?還記的他為漢朝,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作出的傑出貢獻嗎?他是霍去病,一代軍師奇才。在那個匈奴肆虐的時代,他以少勝多,出奇制勝,馬踏匈奴,建立了一代功勳。是他,真正打開了中國通往西域的通道。

  ③常惠,西漢著名外交家,我的老本家,曾經多次出使西域,經過河西走廊。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他違反皇帝命令,出兵攻打曾經殺死漢朝使者的一個國家(地區),揚我大漢尊嚴。

  ④中原戰火紛飛的歲月,河西走廊成為了儒家文化的儲存站。郭瑀是在這樣的時代中的一個大儒,他的學生劉昞後來成為了河西士林領袖。河西走廊為戰火中的中華文化提供了傳承的載體,為戰亂之後儒學的復興奠定了了希望。

  ⑤鳩摩羅什,曾經被軟禁17年,命運之神眷顧他,最後被救出,弘揚佛法。這是一個外國人。正是他,翻譯佛經,為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⑥敦煌翟氏家族,他們是著名的莫高窟的修建家族。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被稱為敦煌壁畫藝術的極品。飛天的形象,美輪美奐,擁有很高的審美和歷史價值。最早認識這個是從認識樊詩錦開始的,她曾是敦煌博物館館長,有機會一定要到莫高窟看看。

  很遺憾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能力為寫這篇文章提供信手拈來的素材。或者也可以說故事太多,簡略的筆觸似乎更加合適,在這裡,隋煬帝舉行了盛大的萬國集會,闊端(元朝河西地區領袖)和薩班(藏族領袖)透過會談實現了蒙古帝國對西藏的管轄;在這裡歐洲使者鄂本篤爭取去北京大使的資格,最後遺憾的一病不起;在這裡,明長城一直從嘉峪關延伸到了山海關,閉關鎖國的政策也慢慢開始;在這裡林則徐顛簸在流放的路上,但心中對於天下,從未忘記在這裡;在這裡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現了石油、鎳礦等寶貴的資源……

  這裡是河西走廊,這不僅是一個地理標記,更是一種歷史、文化和使命——綿延不絕的中國歷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和繼承發展弘揚的光榮使命,也正是因為這些,這裡的故事,有足夠的理由,成為永恆。

  再次重複片尾的那句話,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恆,走向未來的腳步仍在繼續。河西走廊加油,中國加油。

  河西走廊觀後感 篇2

  現在怎麼不愛寫東西了,書看多了該想要輸出才是,許多觀點總覺得它們還未形成,因為我沒有系統地思考過就不敢說,怕它們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部落格寫一寫吧,這大概是個只有韓寒還在懷念的地方。下午沒去和朋友們K歌而是看完了這部十集紀錄片,其中多次感動流淚,現在寫讀後感的衝動已經過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鄉。之前長安與河西走廊是對立的,一個是中原都城,一個是被征服被統治的物件,宋遷都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長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體了,落後的西北五省。雖然作為一個西安人,從小並沒有對故鄉感到有什麼自豪的,生長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蘊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覺得身邊的人天然有種固步自封,畢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饒安逸之地,人們對外面的世界沒多大興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畫面,總是忍不住落淚,好懷念那個我並沒有經歷過的時代,我幾乎確信現在這裡的人沒有把當時的精神繼承下來,雖然城牆還在,不是唐朝的,雖然西市重新建起來了,但只覺得蹩腳,還有曲江、大唐芙蓉園,即便就是大明宮也被複原出來,這個城市還是不及當年長安的十一,因為她的精神核心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長安,包容永珍,萬國來朝,天下第一。當年長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錦繡,心繫蒼生,廣博而自由。那種自信是因為大唐引領時代的風潮,代表最先進的思想和最發達的生產力,就如現今的歐美。人類文明數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們還是在不懈地違反著發展和繁榮的定律,也許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勢偏偏是逆著人性而行的,所以繁榮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斷更替。

  我總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漢唐心氣還是存在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雖然也說不上那到底是什麼,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邁如今體現為不卑不亢,自由廣博體現為溫和寬厚,雖然被時代被環境壓抑制約,但核心的東西還是一路的。只要核心的東西還在,千百年後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這核心已經不見了,我再沒有見過心中山河錦繡的`少年,人們竟不再寬容自由而是相信絕對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習慣於照抄照搬,感覺像是自折雙翼而不覺其痛。

  河西走廊觀後感 篇3

  最近,看了一部製作精良的記錄片《河西走廊》。正是這樣一部紀錄片,賦予了歷史鮮活的靈魂。它的出現讓寫在史書裡、刻在壁畫上、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名字變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規模的情景再現回溯歷史,兩千年前,張騫從漢武帝劉徹手中接過符節,跨越歷史長河將一條厚重的歷史之路呈現在我們眼前,那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而同樣是二三十歲的年紀,我們卻習慣了循規蹈矩,習慣了安於現狀,不願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不願去改變,不願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穩”的生活。

  張騫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異常艱辛,但他依然勇於擔負開拓西域的使命。鳩摩羅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揚佛法,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無法表述史人開拓的步伐了,反倒覺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來的更為準確。

  透過對紀錄片的學習,讓我深刻領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標、路途是充滿艱辛的;學習知識,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有各自努力奮鬥的目標,但一路走來,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忘卻了自己的目標,停下追逐的腳步。沒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堅忍不拔之志。明確自己的目標,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競爭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對逆境,也要有面對的勇氣,在生活中要敢於拼搏,勇於改變,這樣才能距成功更進一步。

  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十集內容,但其內容貫穿了從漢代到新中國河西走廊的演變,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使命,從漢到新中國,從出使、戰爭、文化、交流、經貿,到工業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饒、“一帶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貫穿的,不僅僅是這一段歷史,更是對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對經濟貿易的促進和進步。毫無疑問,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著一種歷史、一種文化和一種使命,它是絲綢之路的象徵和縮影。

  河西走廊觀後感 篇4

  獨特的審美內涵。跟隨《河西走廊》的鏡頭下,大片像綠毯一樣的草原上,奔跑著膘肥體壯的馬匹;潺潺流水,綠草茫茫,靠著祁連山的雪水滋潤,漫山不知名的野草開得肆意妄為;飛翔著水鳥的張掖溼地,勝似江南,像一顆綠寶石一樣鑲嵌在西北。千百年來,綠洲、草場、丹霞地貌就在這裡,不遠不近。只是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它們第一次呈現出這樣極致的美感。

  這樣極致的美感體現著雙重的美學意蘊。作品中的景物突破了傳統影像的造型功能,具有了雙重作用,除了起環境造型的基本作用外,更成為了具有獨立存在價值和深厚美學意蘊的自然熒屏形象。既有粗獷的大漠戈壁、遼闊的草原牧場、偉岸的天下雄關、繁榮的集市商隊等自然景觀,也有神秘的佛教卷宗、明長城、天下雄關嘉峪關等深沉厚重的人文景觀,這些都極力向觀眾展示著如詩如畫的河西走廊風景。這些場景不僅給受眾帶來了視覺奇觀,而且具有深厚的紀實美學意蘊。

  這樣極致的美感呈現了影像風格的多元化。節奏舒緩的鏡頭,扮演的情景再現,快速攝影的特技運用,奇特的畫面構圖造型,在追求紀錄片空間真實、整體真實和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傳達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意蘊,較好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民族團結、仁義誠信、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兒女特有的個性張揚、粗獷豪放、風風火火的性格以及“大情大義,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乾脆灑脫與“開荒拓野,一腔熱血濺荒原”的奮鬥精神,不但顯示出一種豪氣沖天的陽剛之美,更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象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和合之美”的共同價值觀。

  紀錄片《河西走廊》留給觀眾的震撼在繼續……陸上絲綢之路的續寫,還在繼續……

  致敬河西走廊,不僅是對輝煌的歷史,更是對美好的未來。

  河西走廊觀後感 篇5

  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脈和北山山脈(包括龍首山、合黎山等)之間的狹長低地,東西長約1200公里。走廊底部海拔多在1200—1500米之間,以敦煌一帶地勢最低。因其位於黃河以西,故被稱為河西走廊。又叫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因為位置在黃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杭州暮秋遊樂活動,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湖西茅家埠的“賞蘆品茗”了。茅家埠是近年開發的一個景點,位於楊公堤中段,除節假日外,平時遊客不多。據村民介紹,“茅家埠”之名,源於明清時村口埠頭佈滿茅草,野趣橫生而得名,這裡也是著名“上香古道”的起點。舊時,香客到天竺拜佛,先在湖濱僱條小船,一直搖到茅家埠,泊船登岸,人們向西仰望,只見遠處天竺山雙峰削立,形同“天門”,知道佛國聖地就在眼前,香客便焚香祈禱。多數香客在茅家埠吃了素齋,沿著“上香古道”直奔天竺、靈隱。沿途寺庵、齋堂、商鋪鱗次櫛比,遊客絡繹不絕。到上世紀40年代後期,從湖濱到靈隱開通了公路,遊客改乘汽車前往靈隱寺,這條“上香古道”才漸漸沉寂。

  近年來,隨著西湖“第三堤”楊公堤的恢復,湖面擴大,使得水域延伸到烏龜嶺腳下,茅家埠剛好處在新闢的西里湖末端。遊客車到茅家埠,只見湖畔楊柳低垂,蘆葦搖曳,綠蔭叢中散佈著幢幢充滿民俗風情的樓屋,眼前不由一亮。臨湖的茶室餐館頗具幾分幽雅超脫的氛圍,門前停了不少遠道而來的汽車。遊客登樓入室,飲酒品茗,推窗可望湖上新景,別具一番風情。茅家埠“野趣”雖人工營造,但不失真實樸素,遊人漫步“鄉間小路”,“荒蘆”叢生,灘塗卵石雜陳,由硬木排支撐的棧道直通蘆蕩深處。蘆葦之中,野鴨戲水,候鳥低飛,好一幅鄉野情趣圖。秋濃,何不攜友到杭州茅家埠思古賞蘆品茗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