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觀看忠誠與背叛觀後感

社群觀看忠誠與背叛觀後感

  《忠誠與背叛》將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鬥的鬥爭場面展現在我們面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看忠誠與背叛,希望對你有幫助。

  社群觀看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篇一】

  前幾日單獨一人觀看了《忠誠與背叛》,影片圍繞“中國共產黨第一屆監察委員會”建立的背景和挫折經歷,講述了為了保衛民主革命的果實,以王荷波、楊匏安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在黨內清除貪汙者和叛徒的故事。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荷波清除叛徒範阿根的過程,範阿根與王荷波一同抗戰,經王荷波介紹入黨,範阿根的母親也是王荷波的乾孃,後來範阿根因欠賭債出賣了黨內的其他同志,為找到失蹤的範阿根,王荷波找到乾孃掛起紅燈籠引出範阿根,並最終將範阿根槍斃。

  在這裡我們可能會認為王荷波和乾孃是忠誠的,一同消滅了背叛黨的範阿根他們的行為是高尚的。但是在這個故事結束時,範阿根的母親說了一句話:“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同時範阿根在將黨內重要資訊告知敵人時,為保護王荷波的安全,給王荷波的水裡下藥,使之不能趕赴早已被國民黨特務包圍的會議地點。在看到母親掛起紅燈籠後,範阿根不顧自己還是黨內通緝犯的身份,回到家探望母親。這時我們心裡會有這樣一種直覺:範阿根對朋友、家人的忠誠,相對於對黨的忠誠,是不是不值一提?若再思考深入些的話,便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忠誠作為維持成員資格和團結的義務,對身處不同團體的人而言,當多種“善”發生矛盾時,是否能夠做自由選擇?

  關於道德和政治的義務,西方自由主義者提出了兩種義務:一種是作為人類本身具有的自然義務;還有一種是自願義務,就是針對特定人,經由我們同意而承擔的義務。除此之外,社群主義者還提出了第三種義務:維持成員資格和團結的義務,這種義務不一定經過成員的同意產生,通常表現為“忠誠”。忠誠的道德力量在於理解我們是誰,歸屬於哪個群體。它不一定經過同意產生。例如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孩子沒有經過同意而被生出。在政治上,我們可以舉影片裡的例子,當母親要選擇殺掉自己的孩子,她是可以拒絕的,因為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無恥的.,即使是為了黨的純潔性而要消除叛徒。母子關係與兒子的黨員關係,家庭關係與黨內關係,哪一種義務更重要?在這裡是否有自由選擇的可能?

  如果我們把懷疑進行得更徹底些,那麼問題就變成了忠誠,作為一種義務,是否存在?愛黨、愛國是否只是一種偏見,我們是否需要克服這種偏見?在忠誠裡,愛國、愛黨不是一種無需經過我們同意的、維護成員團結的義務。但是,對黨、對國家富有愛的義務,其基礎是自由選擇和公民同意,因為公民不負有任何政治義務在一開始,除非公民自願承擔那種義務。在歷史上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有時會演變為集體的自私,我們還要引以為豪嗎?我們何時可以拒絕這種忠誠?忠誠何時可以甚至超越正義原則,獨立於正義原則之外而存在?母親沒有任何義務幫助那些要殺死她孩子的人。這樣的忠誠並不能找到普遍的公正原則。因為特定團體對什麼是好的生活是多元的,同時促使公正成為了一個特殊的、非獨立的原則。用忠誠來決定爭議,不是一種思考爭議和公正原則的方式。因為公正不能被看成是忠於特定群體的共識和信仰。

  如果忠誠必須永遠優先於其他義務,那麼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差異就理應不存在了。對朋友特殊利益的照顧就是一種偏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因此被重新衡量。這樣一種原則會將我們引入怎樣的一個世界或者道德構想?孟德斯鳩在啟蒙運動時曾說: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會幫助那些最疏遠的陌生人,就想幫助它的朋友一樣。如果人們是完全高尚的,那麼他們就不會有朋友。這樣的世界將難以是一個人類世界,因為它難以實現。人的博愛是一個很高尚的行為,但人通常是在小範圍內來實現愛的,這也許反映了道德同情心的侷限,但它反映了一個事實:我們學會愛別人,不是透過普遍意義的愛,而是透過一種具體形式來愛。

  考慮到正義,一種方式是要參考過去歷史裡的主導價值標準,而不是外部的標準,正義應該是一種特定團體內的在所有時代都會一致同意的看法,但此時正義成了傳統,成了社會慣例,失去了它的普遍性特徵以及與“善”的關係。另一種方式是看正義是否尊重或者促進某種重要的人類的善行。可是後者面臨的問題是,怎麼定義善?是否能不在社會團體的影響下定義善?羅爾斯提到一種“反思的平衡”來實現對正義的共識,即將特定事件的判斷與其背後的一般原則來回對比,不斷修正。但是在多元的社會,關於正義和善的 “分歧”會永遠存在,承認這種分歧將是合理的。怎麼尊重社會中意見不一的公民?絕不可能是“裝著沒看到”,因為這不是民主生活所願望的,而是“與之交流,與之爭論,聆聽和學習”,不保證最後達到一致,商議和交流得來的尊重更符合民主生活和一個多元社會。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在當下多元社會里的一種果實。

  社群觀看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篇二】

  我想首先說一點,這是一部還不錯的片子,我個人認為,但是它的分數應該不止這樣,造成這樣的結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也不想要知道。不過我想做出這些事的影迷大概沒有看或者沒有看懂片子。或者並不明白忠誠的涵義。忠實,以及坦白,真實。

  只是一部講訴革命年代忠誠與背叛的電影,也就是內奸。也有一些史料,我覺得我確實對歷史瞭解的很少,算是也補補功課。革命工作者是很不容易的。個人認為革命片裡應該算是不錯的。

  而片子的引申,我回家路上有想到。但是看到那麼多給0-1分評價的,又有了更現實的意義。影迷的忠誠與背叛。我覺得雖然一部電影眾口難調。但是也不至於會如此的。所以其中會不會有內奸呢。對於電影的評價,可能是一般人看一部電影首先要看的,他們可能會相信才會看的吧。他們覺得應該會是真實的。當有一天他們不在相信,那麼這樣的一個平臺應該也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了吧。或許這裡也應該成立一個監察機構之類的。

  回家路上想到的引申意義呢,就是現在以不是什麼革命年代了,也並不需要為革命流血犧牲了。那現在的主題是什麼呢。是生活的更好,讓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還有就是各種競爭。現在並不革命,但是人們都在掙錢,帶動各自國家的經濟。每個人對於他的國家,他的企業應該是忠誠的。而不是背叛的吧。先說這麼多吧,話已經有點多了。

  推薦的一部片子,還不錯的,裡面雖然明星不多,但比那種各種星光的片子也不差多少,你是注重明星多一點呢,還是片子本身多一點呢。周潤發在上海電影節還說過,他的老闆們口味很怪,但我相信我們應該還是懂得欣賞,有品位一點的老闆吧。

  社群觀看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篇三】

  十八大獻禮片《忠誠與背叛》中有一句臺詞在片中被反覆引用:“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句臺詞是卡爾·馬克思中學畢業時一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的一句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正處在發展壯大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時期,國民黨發動派對共產黨人進行瘋狂屠殺。忠誠與背叛考驗著當時的每一個共產黨人。是選擇為中國的富強民主獨立而奮鬥,還是選擇追名逐利,苟且偷生,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王荷波、楊匏安選擇的是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在權力名望地位財富等等一些凡夫俗子不能抗拒的誘惑下,選擇了一條兇險萬分,環境惡劣的人生道路,從事了一個註定不會顯赫一時的事業——為中國的富強民主獨立而奮鬥,甚至獻身。可範阿根、鄭雲天之流選擇的卻實對革命的背叛。

  忠誠與背叛,對於於今身處和平時期的共產黨人仍然有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從黨的五大召開至今,我們由當年5萬名黨員發展到今天的8000多萬黨員,我們大多數黨員都是在從事著並不顯赫一時的事業,我們對事業的忠誠與背叛,雖然無法與大革命時期的生死考驗相比,但如果我們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尤其是領導幹部不能廉潔行政,不能自覺地抵制腐敗,我們就有忘黨忘國的危險。

  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為了中國的獨立富強民主,我們需要王荷波、楊匏安這樣的人。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個事業必將永遠存在。這個事業不以政權的更迭為改變,不因政黨的存廢而轉移,不為金錢權勢地位所動搖。誰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犧牲小我,誰就能夠贏得民眾的支援。誰以這個事業為最高追求,誰將永遠存在於世界和民眾之心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