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真題解析+範文:感知自然

2015年高考作文真題解析+範文:感知自然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寫景詩的鑑賞題。只知道答題術語還不夠,還需要對意境正確且深入的領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知自然滿分,歡迎大家參考!

  【作文真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雲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目力所及;開啟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少了靜觀雲捲雲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常看草長鶯飛、枝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滑鼠,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喚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

  ③不少於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作文解析】

  今年的試題整體上呈現“承前啟後”的味道。作文更是如此。“承前”主要表現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內容是在資訊時代下如何認知自然與人的關係,在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中去闡釋 “近”和“遠”。思辨性一直是廣東高考語文作文的一個突出的特徵。2014年的“膠片與數碼時代”,2013年的“富翁捐款”,2012年的“生活的時代”都是有不同認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個角度切入而又能比較理性思辨的作文都會有高分,從這點看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在立意上可以寫“在資訊時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認識自然”“感性與理性中的自然美”“遠與近的自然風景”等,每個學生都可以透過自己在生活學習中對自然感悟來表達對人與自然相處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點,如果說到“啟後”就是今年廣東高作文與往年的`不同點,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內容更加闊遠,因為“人與自然”的命題畢竟涵蓋的立意範圍和需要學生思考的深度都較之以往要難,其中的“近”“遠”是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概念,估計學生多數只會從材料中就地議論,難以深刻。但從這點看今年廣東的語文作文更體現了過度性,比較前兩年的新材料作文話題的具體性和現實性,今年的作文顯然抽象了不少,其中“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這裡對“近”“遠”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關鍵。由於資訊化社會中發達的資訊,人們對很多東西都可以透過便捷的資訊交流獲得,這各途徑就是“近”,然而也由於過多的依賴便捷資訊的途徑又會缺少了切身的感受,對大自然感知的“遠”與“近”不是對與錯、好與壞,只是不同的途徑而已。

  其實,這則新材料作文要寫的內容在粵教版必修3第一單元“感悟自然”中可以有所聯絡,學生應該不太陌生。而所有語文課本中幾乎都有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和文段,對自然的感悟不僅存在於課本中,在現實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對大自然的認識、保護、利用以及如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都應該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要關心的。“文章合為時而著”,高考作文從來都是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實現著對現實社會的關懷,這也是高考作文承載的責任和使命。

  需要指出的是,在立意和構思中要始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來寫,有幾個關鍵詞要抓住:大自然、感知、近與遠。如果只談如何保護自然或讚美大自然的美,而忽略了對“近與遠”的思考,那麼立意和構思就顯得會有偏差甚至離題。

  【佳作】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處流傳著幾張關於黃金風鈴木的圖片。圖中的花簇一片金黃,一朵朵花倒掛著像一個個風鈴,很是招人喜愛。可顯然幾張圖片根本滿足不了我的慾望,我一邊上網查著黃金風鈴木的花期,一邊籌劃著週末出遊親自擁抱一場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進步,為人們認知自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輕點滑鼠,便可查花木屬性,開啟電視,便可知雨雪陰晴。科技向人們傳遞著“足不出戶知天下”的理念,卻讓奔走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勞碌眾生以為憑此便可盡得自然。他們以為冰冷玻璃背後的幾個符號、幾張圖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從中可收穫古人常說的能潤澤心靈的自然甘霖。殊不知,這種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只能讓他們看到“黃花”就認為是油菜花,聽到黃花梨木只會想到砍了賺一筆,見到木棉花只會撿回家煮一鍋去溼湯。對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註定他們也無法獲得自然的恩賜,所以他們的心靈依舊貧瘠與乾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櫃中失去生氣的標本,它是鮮活的,立體的,有聲有色、甚至有語言有情感的。而這些,必須走出去,投進自然的懷抱才能體會得到。你可以在電腦上搜索出很多關於“長江”的解釋詞條,卻無法感受到親臨長江時的心境壯闊,也無法體會江水翻滾著詮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時間意義;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開啟電視看著一派田園風光,卻無法感受到身臨田園的心曠神怡,也無法收穫山水煞費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的一刻明淨安謐;你可以透過手機玩著虛擬的種菜遊戲,卻無法感受到親手收割莊稼的豐收喜悅,也無法真正領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諦。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寫景詩的鑑賞題。只知道答題術語還不夠,還需要對詩歌意境正確且深入的領悟。答題術語的獲得很簡單,翻翻教科書就能掌握,這就像透過科技途徑去認知自然。這種途徑能幫助我們更好組織答案,卻不能助我們拿到滿分,它充其量只是“知”,並未做到“感”。必須要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詩歌的靈魂,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對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這一“感”字,必須走進自然,與自然共呼吸、同對話,讓清澈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血液,讓芬芳的花香盈滿我們的衣袖,讓飄落的落葉漾開心湖的漣漪。只有把“感”與“知”結合起來,透過“感”促進“知”,透過“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讀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鮮活起來,才能使自然滋潤我們心靈的同時發自內心地守護自然。這是感知自然的圓滿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終歸宿。

  我感激科技讓我認識了美麗的黃金風鈴木。透過微信把圖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曉這份美麗。然後明年三月讓我們相約去看黃金風鈴木吧,徜徉在金黃的海洋中,跟隨一個個“風鈴”一同起舞。那時你會發現,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