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考作文素材柳宗元

2022最新高考作文素材柳宗元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最害怕的就是作文了吧?如果有不錯的作文素材,就好辦了!你知道作文素材有哪些型別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最新高考作文素材柳宗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作家簡介

  ◆人物導語

  逆境出成果。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分析一些古代聖賢的創作情況時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其實,古往今來,大凡成就萬世不滅之著述的人,又有幾個不是在逆境中磨練出來的呢?李煜如此,蘇軾如此,柳宗元也如此。

  ● 作家檔案

  柳宗元: 773年—819年

  字號:字子厚;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時代:唐代

  籍貫: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

  生活經歷:

  柳宗元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書令,因得罪武則天而死。其父柳鎮,在高宗時遇到安祿山之亂,攜家避隱於王屋山。後上書言事而授官,在郭子儀屬下任職,並累次升官。

  柳宗元是個神童型的天才,史書稱其小時候“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緻”。二十歲時與劉禹錫為同科進士,官授校書郎。三十歲時與劉禹錫、呂溫等結識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個奇才,把他提升為禮部員外郎,並準備大加重用。但不久“王叔文集團”“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也因為和王叔文的關係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貶為永州司馬。與此同時,劉禹錫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類似處分,這就是歷史上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裡屬“荒癘”之地,他便“自放山澤間”,與山水為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返京後復出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於柳州逝世。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作品:《河東先生集》

  名望: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同時代的大詩人韋應物常被相提並論,合稱“韋柳”,是繼“王孟”(王維、孟浩然)之後兩個有名的田園詩人,被評論者認為是繼承陶淵明的傳統,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二、成名緣由

  ▲貢獻概述

  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

  柳宗元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文學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在《非國語》、《時令論》、《斷刑論》、《天說》等論著中,他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

  ▲ 突出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最為膾炙人口,它們在柳宗元手裡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遊記之祖”。柳宗元山水遊記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記”。這“八記”並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託意遙遠,抒寫胸中種種不平,使得山水也帶有了人的性格。

  ▲ 評論資料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說:“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蘇軾說:“殆天所賦,不可及也。” “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宋代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

  明代龔文選說:“指數唐家士,名高柳柳州。”

  解縉說:“子厚才名邁漢唐。”

  明代柳州人王啟元稱讚:“柳之山川甲天下,蓋天地開闢而已然矣。河東柳子厚以唐之文臣來為吾柳刺史,則天所以開吾柳也”。

  1961年,郭沫若來遊柳州時,曾有詩云:“柳州舊有柳侯祠,有德於民民祀之。”

  三、作品線上

  ◆ 作品概述

  柳宗元經歷和和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青少年時期。柳宗元父輩已定居長安(今陝西西安),有田宅,多藏書。柳宗元自幼受母盧氏教育,4歲能讀古賦14篇。13歲寫《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早有“奇名”。他青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

  第二階段,在朝做官時期。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步入官場,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第三階段,貶謫遠州時期。永貞元年冬,柳宗元到達永州貶所。在永州九年,有機會深入瞭解人民疾苦,遊覽本州山水名勝,寫下不少詩文名篇。《永州八記》、《三戒》、《段太尉逸事狀》、《貞符》、《非國語》、《天說》、《天對》、《捕蛇者說》等均為此時所作。

  ◆作品讀思

  選文一:《永州八記》(選摘)

  【導讀】

  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痺”的程度。

  然而,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 “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在永州之貶的10年裡,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轉折。面對時時襲來的各種苦難、憂鬱、悲憤,他便到處遊覽,搜奇探勝,藉以開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之下的遊歷結晶。

  【正文】

  永州八記

  柳宗元

  (其一)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時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式,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其八)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奇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整體感悟】

  《永州八記》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八篇,八記各自獨立,又互相聯絡,若斷若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八記一方面準確地再現了優美的山水景色,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和憂憤心情編織進去,處處浮現著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籠罩上了一層濃郁的悽幽的情調。

  《始得西山宴遊記》這篇文章從“始得”著意,以精練形象的語言,生動真切的描繪,透過對登臨西山山頂所見所感的抒寫,熱烈讚美了西山的怪特,表現了作者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和在大自然中獲得精神解脫的快感。

  文章一開始,就從作者被貶之後的憂懼和漫遊中透露了他在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使筆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又與煩囂醜惡的社會現實形成強烈的對照。作者放跡山水之間,遊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就“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然而卻“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接下便寫發現西山和始遊西山的經過,著重寫在山頂所見所感。登高眺望,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作者的描繪,沒有直接著力於西山本身的景物,而是依據透視原理著力刻畫登臨眺望中收入眼底的遠景,透過它們之間的相互映襯,以及生動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構成一幅絢麗多姿縈青繚白的山水圖畫。作者本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不附權貴的高尚品格。他對西山怪特的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熱烈讚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堅持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現。面對如此美景,作者於是乎“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直到“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作者當時常懷憂懼,滿腔幽憤。而登臨西山頂峰所獲得的與大自然渾而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憂懼和悲憤一掃而空,精神上暫時獲得了莫大的解脫。

  《小石城山記》是《永州八記》最後一篇。作者先著力描繪小石城山的形狀、佈局和奇異的景色,然後轉入到議論造物者的有無,用設疑的曲筆批判了天命觀,同時傾吐了自己橫遭貶謫、壯志難酬的悲憤。文章跌宕開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說:“筆筆眼前小景,筆筆天外奇情。”作者寫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發一種感想。當時有人認為美好事物是天用來安慰被侮辱的賢人,有人認為美好景物是靈秀之氣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餘未信之。”

  作者在這篇裡發這種感想,是因以上各篇中所發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結合著的。要是相信天是有意志的,那麼作者的被貶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要是相信這些美好景物是天用來安慰賢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會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正由於作者不相信這些,所以把個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從這些山水記中顯出作者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嘆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來:

  一腔心事付幽勝, 多少悽楚煙水中!

  【讀思牽手】

  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唐時還是一個未經多少開發的地區,僻遠荒涼。永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柳宗元作為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革新家,在這樣的處境裡,還要時刻擔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鬱苦悶可以想見。但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柳宗元卻取得了如此光輝傑出的成就,讀了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釋疑參考】

  可以說,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寂鬱憤的十年,但正所謂禍兮福所伏,福兮禍所倚,這窮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個古文大家的絕世風範,就在這種環境下,就在這種心情下,柳宗元的鬱郁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發言為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遊記以及記敘文都取得了整個一生中最光輝最傑出的成就。《永州八記》、《捕蛇者說》、《三戒》、《段太尉逸事狀》……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於這僻遠悽幽的永州。幸與不幸,曷可言哉!

  選文二:《種樹郭橐駝傳》

  【導讀】

  古人勤於植樹,樹木造福於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東晉陶淵明在歸隱後就專門在房門前種了五棵柳樹,曾留下“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的詩句。唐代詩人杜甫因戰亂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時,向駐地熟人要桃樹苗,“奉氣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溪”就是生動的寫照。素有“柳痴”稱呼的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後,在柳州沿岸種了很多樹,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不僅對指導種樹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而且還有極強的諷喻意義。

  【正文】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遊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以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蚤繰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鑑賞指導】

  以寓言的方式進行諷諫,是古代中國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民治道,但文章卻不是進行理論上的辨證,而是巧妙地透過給郭橐駝立傳,透過橐駝介紹養樹的經驗,再把養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養樹”與“養民”聯絡起來,委婉含蓄地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揭露並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繁令對百姓的騷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政治主張。

  【讀思牽手】

  分析這篇寓言的寫作特點。

  【釋疑參考】

  1、簡潔而生動 。

  在一篇文章中,簡潔和生動是不容易共存的。這篇寓言式的人物傳記,就寫得既簡潔又生動。簡潔體現了史傳的特點,生動則蘊含了文學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紹人物,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徵;又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寫出了人物的性格。這樣,透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一個不同凡響的 “駝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在短短几句話中,這種史筆和文辭的完美結合,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2、對比與映襯。

  以“種樹”喻“治民”是這篇傳記寫作的出發點,對比和映襯的寫法也是這種寓言風格的需要。

  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

  映襯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透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本文先談“養樹”,後論“養人”,這本身就是運用了映襯的寫法。這樣寫,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在語意上相互映襯的例子,如郭橐駝談“養樹”一段,開頭說“橐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最後則以“吾又何能為哉”回應,在自謙之中,起到了強化觀點的作用;論“養人”一段的首尾也是這樣呼應的。

  3、婉約而多諷 。

  本文結尾一句道出了寫作意圖,那就是“傳其事以為官戒”。它有著委婉含蓄的特點,也間雜著幽默的成分。柳宗元這篇人物傳記,也是透過故事進行勸誡的,這決定了它“婉約而多諷” 的風格。這種風格基本上是透過所傳人物的話語表現出來的,如第4段,一個“知種樹而已”的駝者,欲止又言,在樸實的簡單類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頗具諷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話語,如“理,非吾業也”,“若甚憐焉,而卒以禍”,“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婉轉而幽默,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選文三:《愚溪詩序》

  【導讀】

  沒有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閒情逸致,沒有才華橫溢,官場得志的仕途生活,有的只是被貶的牢騷和怨恨,如何才能一吐胸中的塊壘呢?

  【正文】

  愚溪詩序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齒斤][齒斤]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鹹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甯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於理,悖幹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鑑萬類,清瑩透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紀於溪石上。

  【整體鑑賞】

  讀柳宗元的《愚溪詩序》,為他的處境頗為不平的同時,更多的是為文章巧妙的藝術手法而拍案叫絕。古人說:不平則鳴。身處險惡處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說,又不敢直接說;牢騷不能不發,又不敢直接發。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和王叔文一樣丟掉性命。柳宗元畢竟是散文大家,這一篇《愚溪詩序》作為《八愚詩》的序,借題發揮,巧妙地抒發了心聲。

  文章通篇以“愚”為線索,處處見“愚”,可是到底“愚”在何處呢?閱讀文章自然不難找到答案。文中有 “愚溪”、“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似乎這“愚”在於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無疑,作者是借溪說人,以溪自比。文中說,“適類於予”。

  那麼柳宗元和“愚溪”有什麼相同之處呢?“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柳宗元真的“愚”而無用嗎?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稍有了解,就會知道他一點也不“愚”。他入朝主政,力圖變法,只因觸及了當權者的利益,而落了個失敗被貶。既然柳宗元不愚,那麼到底什麼人愚呢?這一問,就觸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為國家、為百姓變法,可是一片忠心沒有人看到,遇到攻擊沒有人主持公道。誰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嗎?如此一步步探詢過來,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損,是反話正說:世人皆“愚”,惟我獨明。讀到這一步就明白,為什麼柳宗元發了這樣的牢騷而沒有引來殺身之禍了。原來他把自己的思想隱藏在一層層的遮掩之後。

  【讀思牽手】

  作者為什麼說甯武子和顏子“皆不得為真愚”?

  【釋疑參考】

  這裡作者是綜合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突出自己的“愚”。甯武子能夠分清“有道”和“無道”,“有道”則“智”,“無道”則“愚”,可見不是真正的 “愚”;顏子雖然聽孔子講學從不提不同的意見,但是卻能真正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可見是心領神會的,只是不說而已,這也不是真正的“愚”。而“我”遇到聖明的君主卻說了不合事理的話、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說甯武子和顏子“皆不得為真愚”,一是從實情看,這兩個人的確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這樣說可以充分說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對憲宗的不滿表現得十分強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四、趣聞軼事

  (一)改貶柳州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住了十年。到四十三歲那年,忽然接到皇上的詔書,召他進京。他十分高興,心想又可以回到故鄉了。

  同柳宗元一起被召進京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等四名被貶職的官員。原來,當時掌權的大臣中有人憐惜他們的才能,建議把他們召回來使用。可他們一到長安,一些恨他們的大臣立即在唐憲宗跟前說起他們的壞話來:

  “陛下,柳宗元這幫人對您心懷怨恨,可不能重用他們吶!”

  “陛下,他們當初搞什麼‘革新’,無非想謀取高位,野心可大吶!無論如何不能把他們留在朝廷做官!”

  唐憲宗聽了直點頭。沒過一個月,柳宗元等五名官員又都被派往荒遠地區去做官。柳宗元被派到柳州(在現在廣西柳州市)做刺史(一個州的長官)。官職雖然比司馬高,可地方卻比永州更遠、更偏僻了。實際上是又一次流放。柳宗元雖然很失望,但是他還是去了,而且為人民辦了些好事。當時的柳州,草木叢生,人跡稀少,毒蛇猛獸經常出沒,偷盜、劫殺成風。居民大都住著草屋,多數不識字,迷信鬼神,人畜死亡率都很高,到處籠罩著荒涼恐怖的氣氛。

  柳宗元決心改變這裡的面貌。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採取種種措施,帶領人民開墾荒地,發展生產,種植樹木,整頓治安,興辦學校,使柳州在不長的時間裡就出現一派新氣象。他還讓一千多個奴婢獲得了自由,與家人團聚。

  春去秋來,一轉眼,柳宗元來柳州三年多了。當初,他在江邊種的柳樹已經綠樹成蔭。這象徵著他幾年的工作成績,使他感到快慰。他打算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但是由於過度勞累和生活條件太差,他的身體越來越壞,終於病倒了。經當地名醫治療,也不見效。第二年冬天,柳宗元就去世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七歲。

  (二)為劉禹錫請調

  就在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時,劉禹錫也調任播州。柳宗元認為播州太苦,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劉禹錫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裡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隨劉禹錫同往,則可能是母子永訣。

  因此他上書皇上,請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與劉禹錫交換,讓劉禹錫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願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終身出不來,其崇高精神確實令人感佩。

  由於柳宗元的請求,加上碰巧還有其他大臣也去說情,最後終於把劉禹錫改調到連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職。這件事不但載入史冊,而且後人編輯唐人詩集、寫作者簡介時也經常把這件事寫進去。

  (三)典當

  柳宗元去柳州後,發現柳州的窮人常把家裡的兒女拿去典當換錢。如果典當過期不能贖回,則被典當的人和出面典當的人都要淪為富家奴婢。柳宗元想方設法去贖這些被典當的人回家與家人團聚。他想法讓特別窮的人用勞動換取典當的錢,而家中人已經死了的,他便自己拿錢去贖那些被典當的人,使他們免於淪為他人奴婢的悲慘命運。他這種真正是“父母官”的善行,贏得了當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南方為進士者走數千裡從宗元遊”,人們仰慕他的為人和文章,經過他親自指點的讀書人,文章都大有進步,人們尊稱他“柳柳州”,其名聲不脛而走。

  五、精彩語錄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夫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而徵賦亂。”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擴充套件:其他高考作文素材

  一、高考作文精華語段摘抄

  1.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破舊的花架,那麼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繁花似錦,光豔奪人;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漆黑的夜空,那麼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繁星閃爍,熠熠發光;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貧瘠的土地?那麼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蔥蔥郁郁、油油翠綠。(福建一考生《人生的鬥士》)

  2.藍天允許白雲在自己身上跳動,大地答應小草在自己身上紮根,山川任憑流水在自己身上淌過,他們說:我的尊嚴告訴我應該這樣做。(新疆區一考生《尊嚴是美》)

  3.時空如溪,人生如雲,在時光這道溪澗之中,人生的清濁黑白總會有映照得一清二楚的時候。

  4.不管生活的風雨如何鞭打我稚嫩的雙肩。我都不會妥協,我要選擇堅強,好好挺著。

  5.淡泊是春日的溪水。能淨化人的心靈。是夏日的清風,能讓人心曠神怡,是秋日的天空,能讓身心一片空靈,是冬日的梅花,能展示生命的美麗。

  6.只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穫。只有追求,才會品味堂堂正正的人。7.雖然你現在還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堅韌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然而只要鍥而不捨,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隻雛鷹,然而只要心存高遠,跌幾個跟頭之後,終會佔有藍天。

  8.冰心說道:“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9.當悲傷的水流入穩重的山,水這可憐兒的悲傷也勾起了山的悲傷,於是他們的心一齊碎了;水把頭埋入地下,山卻把心的碎片一塊塊收好。於是就有了迷亂複雜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態的石筍,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江蘇一考生《水明山秀》)

  10.山。好似讓眾人擁戴的偉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靜立,獻出了唐古拉山的皚皚白雪,獻出了黃山的溫泉、雲海、迎客松;山,相信沉默是金,他無語、無怨、無悔、無去、無從。然而冥冥之中,卻永不停息地為世人演繹著動人的神話,最美的風景。(江蘇一考生《閒讀山水》)

  11.山和水並行著,讓靈魂在歲月的風沙中磨練、輪迴、遭遇。“你為何要一直流動呢?”山問,“難道萬頃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難道萬千挫折不值得你面對?難道萬種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沒有回答,只是依然把痛苦放大,捲起千層浪,淹沒村莊,猙獰得張揚。(雲南一考生《山水的挫折》)

  12.徒有萬般“羨魚”心,而無一絲“結網”意,結果定會一事無成。這道理雖然淺顯,但實際上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認識到的。有的人希望成為愛迪生式的“發明大王”,可是卻畏於鑽研科學知識之難;有的人想繼莫泊桑之後,再奪“短篇小說之王”的桂冠,但又懾於常年練筆之艱辛;有的人想一鳴驚人成為“音樂巨匠”,卻惰於在五線譜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願自己成為體育明星,卻怠於“聞雞起舞”進行訓練。如此心懷鴻鵠之志,而身屬燕雀之行,連一條小小的魚都會捉不到,更何況要實現那恢宏的大志呢!

  13.我的心路歷程告訴我:有時在自己挖破手指也攀援不出的洞穴中,別人垂下的枯藤或許就是你的救命稻草。握住它吧!(河南一考生《握住別人垂下的藤索》)

  14.既然不願意被風雨淋溼,何不未雨綢繆?既然不願意屈服於坎坷崎嶇,何不磨練自己,讓自己適應困難,戰勝困難;既然不能號令風雨,讓日月臣服,為何不趁早學會適應,為自己撐起一方璀璨星空。(湖北一考生《為自己撐起一片天》)

  二、高考作文精彩素材

  (1)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麼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皓月當空,繁星滿天;如果溝通的門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那麼語言的鑰匙便引領著你走向鳥語花香的綠洲。(廣東一考生《語言是溝通的鑰匙》)

  (2)人生又何不似這茶?又地被沸水衝起來,水涼後又跌落杯底,這樣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後仍散發著生命的脈脈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燙碎了心,燙失了生命,那麼清香也會隨風逝去。(雲南一考生《列車?茶?春花》)

  (3)生活就像一條溪流,有過平緩,也會有激進,更會有阻遏。生活如同大海,有風平浪靜,也會有海浪,更會有海嘯!我們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風順,畢竟,那樣太不現實了。(福建一考生《當生活遭遇挫折》)

  (4)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破舊的花架,那麼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繁花似錦,光豔奪人;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漆黑的夜空,那麼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繁星閃爍,熠熠發光;如果說他的命運是那貧瘠的土地?那麼因為他的堅強意志,變得蔥蔥郁郁、油油翠綠。(福建一考生《人生的鬥士》)

  (5)藍天允許白雲在自己身上跳動,大地答應小草在自己身上紮根,山川任憑流水在自己身上淌過,他們說:我的尊嚴告訴我應該這樣做。(新疆區一考生《尊嚴是美》)

  (6)我們的老祖宗歸有光八次落第,於是有了《項脊軒志》這樣的雋永文章;英國的大將軍威靈頓七敗七戰,於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於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負”這樣的豪言壯語。(雲南一考生《那時花開)

  (7)我喜歡中文的字正腔圓,抑揚頓措,也喜歡英文的行雲流水,瀟灑自如;我喜歡閱讀浩如煙海的中國名著,也喜歡品味別具特色的異域佳作;我喜歡與親人促膝談心,也喜歡與異國友人言語交流。(廣東一考生《語言與溝通,為世界的明天點燈》)

  (8)鄒忌有一面鏡,一面真實的銅鏡,照出了他的修長身材,照出了他的瀟灑容貌;唐太宗有一面鏡,一面叫魏徵的鏡,照出一代開明帝王,照出了一世貞觀之治;司馬遷有一面鏡,一面歷史的鏡,照出了上至軒轅下至漢武的人世滄桑,照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湖北一考生《買鏡,我要特製的!》)

  (9)當悲傷的水流入穩重的山,水這可憐兒的悲傷也勾起了山的悲傷,於是他們的心一齊碎了;水把頭埋入地下,山卻把心的碎片一塊塊收好。於是就有了迷亂複雜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態的石筍,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江蘇一考生《水明山秀》)

  (10)山。好似讓眾人擁戴的偉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靜立,獻出了唐古拉山的皚皚白雪,獻出了黃山的溫泉、雲海、迎客松;山,相信沉默是金,他無語、無怨、無悔、無去、無從。然而冥冥之中,卻永不停息地為世人演繹著動人的神話,最美的風景。(江蘇一考生《閒讀山水》)

  以上高考作文素材精粹全部內容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