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高考素材大全
2015年感動中國人物高考素材大全
于敏
【適用範圍】
為科學獻身;拼搏;愛國;敬業;刻苦;艱辛;艱苦條件取得成就
【事蹟】: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難,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製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完成了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製過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成為中國氫彈研製中的關鍵人物。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熱愛的基礎物理專業,此後30年一直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名人評價】:
于敏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科學家 錢三強)
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科學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氫彈研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 朱光亞)
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
【節目摘錄】:
核武器的建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經驗
在中國的氫彈研究中於敏發出了寶貴的作用
寧靜以致遠 鞠躬而盡瘁
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
覺得很平凡就好
【頒獎詞】: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氣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
【個人語錄】:
1. 發達國家能做出來的 我們也能做出來 並且更快
2. 我已經老了,希望年輕人得到這個獎項去激勵更多人
朱敏才;孫麗娜
【適用範圍】
奉獻 轉變(外交官→鄉村教師) 平凡中的偉大 艱苦條件取得成就
【事蹟】: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階教師,退休後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婦朱敏才、孫麗娜並沒有選擇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來到貴州偏遠山區義務支教。
他們將義務支教作為新生活的支點,也是圓了自己未圓的夢--1965年從貴州大學英語系畢業時,朱敏才填寫的志願是到貴州山區當一名英語老師,而國家的統一分配讓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來是小學教師的孫麗娜,因為跟隨丈夫常駐外國使館而不得不放棄心愛的工作,她總覺得當老師還沒當夠。
把光鮮靚麗的西裝和禮服留在北京,背上簡單的行囊,他們來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裡有200多個孩子,在他們之前,這兒只有一名代課老師。
儘管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條件之艱苦還是超出了他們的預料。他們的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牆,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層口罩才能睡覺。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讓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徵等危險疾病,山區溼冷的氣候又讓他得上了風溼病。這裡缺醫少藥,朱敏才幹脆硬扛著。為省下錢購買教學器材和孩子的學習用品,那條大窟窿連著小窟窿的秋褲,他們都不捨得扔,縫縫補補接著穿。
這些年,夫婦倆行了上萬公里,支教了5所鄉村小學,不僅為學校新開設了外語、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還募集善款350多萬元,為孩子們建了電腦教室和學生食堂。偏遠的山寨因為他們的出現而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因為孩子們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滿足,“整個寨子都飄著他們朗讀的讀書聲,那聲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紮根貴州山區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孫麗娜一起,接受“最美鄉村教師”的頒獎。談起未來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還能動,就在那裡教下去”。但讓孫麗娜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之後,丈夫就因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遵義縣人民醫院。突然見不到朝夕相處的朱老師了,孩子們總是問:“朱老師什麼時候回來呀?朱老師您快點好起來吧!”
穿一件充滿生機的綠色上裝,孫麗娜來到“感動中國”的舞臺,含淚接過屬於他們夫婦倆的榮譽。她帶來了丈夫的近況:“他右半邊還沒有知覺,但神智開始清醒,可以連著說兩三個字了。”回到孩子們中間,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願。
【節目摘錄】:
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面對夕陽卻選擇了朝陽
曾經是外交官 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參贊
夫婦倆愛上了黔西南的孩子 他們離不開這裡的徒弟
募集善款350多萬元 改變了無數山裡人的命運
從05年支教一直沒回過家
【頒獎詞】:
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
【個人語錄】:
1. 山寨裡的孩子們不僅學到了只是並且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2. 夫:只要還能動 就要幹下去
3. 妻:它是以一種非常堅定的信念堅持下來
趙久富
【適用範圍】
犧牲小家為大家;愛國;孝順;基層;平凡;取捨
【事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外遷第一人,湖北“移民書記”趙久富
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有18.2萬移民離別故土,趙久富是中線一期工程40多萬移民的傑出代表。50年前,為修建丹江口水庫,7歲的趙久富隨父母搬遷到了鄖縣安陽鎮餘嘴村。2008年,該省試點移民開始,在餘嘴村當了26年村支書的趙久富主動選擇外遷,積極配合庫區、安置區工作。於2010年4月,與61戶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鄖縣遷往黃岡市團風縣。
趙久富是移民搬遷的帶頭人。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餘嘴村被定為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家園難捨,故土難離,鄉親們戶看戶、村看村、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誰也不願意主動搬遷。村支書趙久富是黨員,又是村幹部,還是一名退伍軍人,儘管他的家沒有被划進移民版圖,但他必須帶好這個頭。他說服自己的愛人:“說話辦事鄉親們都看著咱,為了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我不能拖後腿。”
2010年4月30日,搬遷的這天,趙久富含淚告別80歲高堂,帶61戶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黃岡。趙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頓好之後就接父母過來一起住,然而這卻成了他一生的遺憾。2013年,老父親突發疾病,當趙久富從黃岡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永遠閉上了眼睛。
搬遷後,趙久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鄉親們積極進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歷了從不適應,到逐漸融入當地;從依賴依靠政府,到主動參與、主動建設的巨大轉變,移民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濃,建設新家的熱情越來越高,湧現了一大批帶頭致富、帶頭創業的先進典型。由於工作出色、貢獻突出,趙久富被任命為黃湖新區黨總支書記,也是該省7.7萬外遷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動中國”組委員會評價趙久富:量與江海寬。趙久富在頒獎現場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經歷過一次移民,我們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調40多萬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這麼大的工程,我們國家能做,很震撼。
【節目摘錄】:
需要外遷到黃岡,村民們很不理解
30年黨齡的老趙,放棄內安,選擇外遷到黃岡
老人不外遷,兒子不能盡孝,母親趕了五公里山路送兒子
逢年過節父母親生日忌日都是想老家的時候
【頒獎詞】:
清水即將漫過家園,最後一次,把紅旗在牆上摩平。你帶領鄉親們啟程,車輪移動的瞬間,心尖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髮高堂。
【個人語錄】:
1. 兒子在你得病走了不要怪兒子(面對死了的父親)
2. 希望全國的人民不要忘記我們庫區人民做出的奉獻和犧牲
3. “可以說幾代人 也可以說幾十年”為別人作出了貢獻
4. 我們四十多萬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那不是什麼物質可以彌補的
5. 吃水不忘打井人我們吃水不能忘記鄉親們的付出
張紀清
【適用範圍】
平凡;愛;帶動建立了300個愛心團隊;榜樣;捨己為人;奉獻
【事蹟】:
在“感動中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兩個代表城市良心的符號,一是2006年度青島的“微塵”,二是這一屆的“炎黃”。
1987年,江陰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用於敬老院建設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黃”,1000元的捐款金額幾近於當時一個人一年的工資。此後27年間,貧困學生、希望小學、敬老院、地震災區都陸續收到了署名“炎黃”的捐款。
“炎黃”到底是誰呢?當人們在大街上舉著“尋找\'炎黃\'”的牌子,當“炎黃”漸漸成為江陰的慈善符號,當代表愛心的“炎黃陳列館”落成,“炎黃”本人卻千呼萬喚不出來。
2014年11月,有位叫張紀清的老人在郵局匯款時突然暈倒。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炎黃”!
今年74歲的張紀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開放後鎮上的首個萬元戶。這些年,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換越小,從3間變成2間,又從2間變成1間。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還有點苦惱,“唉!沒有隱藏好。”當別人為他的善舉點贊時,他搖搖頭:“這都是小事,能幫就幫一把吧。”
【節目摘錄】:
白巖松評論“這個名字我們誰都知道 但是我們不知道他是誰”——匯款人炎黃
在張繼清看來,做一個好人,做一些好事,是再簡單不過的選擇
透過養殖技術致富 ,手上有了幾萬多塊錢的存款
但是在這時候他致富的腳步卻停了下來
他賣掉廠房的裝置,辭退廠房的職工,資助孩子,資助殘疾人,資助敬老院←首次使用”炎黃”的花名匯款
把鎮政府給他看病的5000元慰問金,捐給了當地的敬老院
人的一生,你的成長,是離不開別人幫助的,所以不要把幫助別人當成一個崇高的事業,這只是別人幫助你的回報
一個人帶動了一座城建立愛心團隊
【頒獎詞】:
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秘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為我們點燃。
【個人語錄】:
1. 不是我在做 人人都在做 只不過我堅持的時間長一些罷了
2. “長大後好好做人 好好做事”
3. 從小被祖母教育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一直在教導只有兩句話
4. 千萬不要忘掉我們是中華民族後代 優良傳統絕對不能丟”
陶豔波
【適用範圍】
母愛;信念;幸福
【事蹟】:
在“感動中國”的舞臺上,即使是出於天性的母愛,也會因為她的非凡堅韌及創造的奇蹟而深深震撼觀眾的心靈。繼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媽媽陳玉蓉和為兒女留下巨幅十字繡作為未來學費的癌症母親姚厚芝之後,這回,陶豔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為全場的淚點。
兒子楊乃彬8個月大的時候因病失聰,從此,這個黑龍江有一家,為兒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條異常艱辛的路。
陶豔波本不敢眺望太遙遠的未來。她先是去北京學習唇語,回來後不厭其煩訓練兒子。整整3年,當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媽--”從兒子嘴裡說出時,陶豔波和丈夫相擁而泣。兒子7歲那年,她毅然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走進了小學校園。她決心以自己的陪讀,為兒子贏得與健全孩子同樣的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整整16年,陶豔波成了楊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學的課程相對容易,陶豔波面臨的考驗在於體力。課間,她得陪著孩子們蹦蹦跳跳。上課時,為了不影響後面的孩子聽講,她坐在一張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課下來,累得腰痠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師的口型,急得滿頭大汗。為了讓兒子跟上進度,陶豔波必須把上課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課後,放慢速度再給兒子講一遍。
乃彬小學六年級時,陶豔波和丈夫傾盡家財,為他做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初中三年,陶豔波既要學習越來越難的功課,還要給兒子進行聲音訓練。2008年,乃彬收到重點高中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陶豔波笑了,班主任卻抱著她哭了:“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來的高中三年。複雜的方程和定律,讓年過40歲的陶豔波學得異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為了讓兒子考上大學,陶豔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一下課就纏著老師問問題,有些題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聰的楊乃彬終於走進了大學校門。“別家的孩子19歲考入大學,我家的孩子也是19歲考入大學。”說起自己的兒子,陶豔波充滿自豪。
如今,乃彬已經是個懂事的男子漢,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勤工儉學,為同學提供快遞服務。他那青春的臉龐,洋溢著自信的微笑。
當道路越走越寬,48歲的陶豔波會在今後的日子裡,給自己訂立什麼規劃麼?“感動中國”的採訪環節,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豔波:“比如旅遊啊,美容啊……”陶豔波並不接茬,又把話題回到兒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後能夠融入社會。兒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倆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聽力受限的乃彬無法找準音調,但這依然是最讓人動容的演唱。在舞臺上唱歌,這是乃彬打小的心願,也是媽媽幫他圓了又一個夢想。
母子倆能收穫今天的成功和榮譽,離不開一個人--乃彬父親的全力支援,“感動中國”也把他請到了現場。“既然生下他,就要對他一輩子負責。”陶豔波和丈夫的堅定共識,支援著他家走過風雨,走向陽光。
【節目摘錄】:
儘量上課跟著老師走,不懂下課不讓老師走
為了兒子不停的掉頭髮
人們說陶豔波創造了一個奇蹟,但陶豔波說他獲得了幸福
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幸福
【頒獎詞】:
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抗爭。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個人語錄】:
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幸福
木拉提
【適用範圍】
愛國;艱辛;敬業;犧牲自己為他人;付出
【事蹟】: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區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鬥爭的前沿陣地,面對艱鉅繁重和複雜危險的維穩任務,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鬥智鬥勇,先後數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粉碎在預謀之中,他也因此被當地群眾譽為“獵鷹”(維吾爾語的尊稱,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
2014年4月,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一夥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製造大批炸彈,準備實施多點連環襲擊。秘密偵查發現,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佈置了大量機關,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炸藥,事情一旦敗露,就打算和警察同歸於盡。情況緊急,木拉提和戰友們沒有猶豫,在摸清位置、確定時機後,果斷行動,擊斃了歹徒。當場搜出了200多枚自製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
“你當時怕不怕?”“感動中國”主持人白巖松問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為什麼衝在前面?”
“因為我已經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輕人還沒有成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這個38歲漢子的樸實回答,令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木拉提”在維語中是“夢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夢想有兩個:一是當一名優秀的警察,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標;二是讓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裡旅遊。
【頒獎詞】:
鋼的意志,鐵的臂膀,每天都在與死亡的狂沙較量。危險無處不在,你用胸膛作牌。為了同胞的安寧,你選擇了翱翔。高飛的獵鷹,你絕不孤獨,因為你的身後是人民。
【個人語錄】:
1. 今天 我再在這裡 明天 我不知道在哪
2. 我有可能犧牲 但我這個工作挽回的是十幾條人命
3. 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後,是美好的一個未來。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新疆。
朱曉暉
【適用範圍】
孝敬;美德
【事蹟】:
本年度“感動中國”的另一則親情故事同樣發生在黑龍江這片黑土地上,與陶豔波的舐犢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詩人朱曉暉為我們講述的是反哺之恩。
剛過40歲就頭髮灰白、十幾年沒買過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這樣的朱曉暉很難讓人將她和詩聯絡在一起。
但她又確實是詩人,16歲起發表詩歌,大學畢業後在報社工作。2002年,父親突患腦梗癱瘓在床,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父親最疼我,我一定要讓父親活下去。”為了悉心照料父親,朱曉暉辭職、借債、賣房賣車。不堪重負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生活的苦難全壓在了朱曉暉的肩上。
父女倆在社群的一個車庫裡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兒天天給父親擦身、翻身,父親從未得過褥瘡。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父親每月1000多元的養老保險,除去治病的開銷所剩無幾。為維持生活,朱曉暉放下面子去菜市場撿拾別人不要的菜。
“剛開始也有一點點委屈的感覺,但是一看見我爸活著,每天還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覺得很快樂。”夜深人靜時,朱曉暉會在燈下鋪開一張紙,寫寫詩,一年也能寫個百十首,父親常常是詩中的主角。
“每天看著東昇西落的太陽\\在守望著父親\\讓我明白\\這樣的日子會久久的存在\\不能讓堅強的身體倒下\\要勇敢的尋找生命的活力”詩歌賜予她力量,讓她抬頭面對生活的所有贈予。
在“感動中國”之前,朱曉暉的孝心故事感動了當地一家孔子學堂的師生。每個週末,朱曉暉在這裡當志願者老師。師生們隨她來到那間車庫,孩子們揹著《三字經》,唱唱跳跳錶演節目,還排著隊,仰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湊到病榻前親一親爺爺那張溝壑縱橫的.臉。當一老一少兩張臉龐在短片中定格時,其帶來的心靈衝擊勝過任何言語和教材。
【節目摘錄】:
【事蹟】::孝敬、熱愛父親
一切為了父親,去菜市場撿菜維持生活
學會了擔當,愛好:寫詩
現在在當地孔子學堂做義務教師
【頒獎詞】: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溝坎。命運百般擠兌,她總咬緊牙關。寒風帶著雪花,圍攻最北方的一角。這小小的車庫,是冬天裡最溫暖的宮殿。她病中的老父親,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曉暉,為給父親治病,她辭掉報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債務,週末還給"債主"的孩子補習。
【個人語錄】:
一路支援我的人太多了 需要感恩的太多太多了
師昌緒
【適用範圍】
和第一個于敏相似;愛國;科學;奉獻;敬業
【事蹟】:
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被評為同一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這在“感動中國”長達13年的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其一是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材料科學先驅師昌緒。
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屬於他的那尊獎盃被放在燭光和白玫瑰花前--於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歲的他,將在天堂裡接過這份榮譽。“這讓我覺得很欣慰。”師昌緒的夫人透過短片替老伴兒發來獲獎感言,“我們每個人,能夠一心為國,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將來都可以感動中國。”
“一心為國,兢兢業業”,這是師昌緒一生的寫照。2011年1月12日,本報記者曾來到他的居所,記錄下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創得千秋業,百歲更慶萬世功”的書法對聯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氣十足:“哪裡需要發展,怎麼發展對中國有利,我就敢幹!”
正是這樣的赤子情懷,他於上個世紀50年代不畏艱辛,從大洋彼岸的美國留學歸國,於60年代立下軍令狀研製出航空發動機最關鍵的空心渦輪葉片,成為中國高溫合金的開拓者。他於2000年組織兩院論證,將製造大飛機列入中長期規劃。九十多歲了,他還天天去自然科學基金委上班,編輯《材料大詞典》,併為國家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獻計獻策。
那天,他好幾次強調:“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來就得為國家作貢獻,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後的光和熱全部奉獻,不折不扣達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儘管沒有等來那副對聯所說的“百歲更慶萬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樣因為純粹而沒有遺憾。
【節目摘錄】:
苟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避趨之→他的人生寫照
他的付出他的創造依然在釋放這能量
【頒獎詞】:
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他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當,空心渦輪葉片,是他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勳,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樑。他是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是師昌緒。
【個人語錄】:
作為一箇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抗擊埃博拉病毒的中國援非醫療隊
【適用範圍】
奉獻;大愛事蹟
2014年3月,愛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發。這是一種人類束手無策的病毒,感染性強,死亡率極高。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三個國家成為重災區。而且疫情正在不斷蔓延,威脅著周邊國家的安全。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宣告,宣佈西非埃博拉出血熱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議疫情發生國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嚴格落實防控措施。有些援非國家開始撤走本國醫生,召回駐疫區國外交官。
在聲明發布的第二天,中國政府決定派出3支專家組分赴西非三國,對當地防控埃博拉疫情進行技術援助。同時,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於當地時間11日分別運抵三個國家。
9月,獅子山的疫情嚴重起來,中國增援的醫療隊和檢測隊,共59人在9月中旬抵達獅子山。
“感動中國”還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達了年度致敬。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援並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近600名,並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在最危難的時刻,中國醫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難與共、風雨同舟。這是中非友誼的真情體現。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國醫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頒獎詞】:
【危難時刻,他們和非洲人民在一起:埃博拉醫療隊】病毒是全人類的敵人,應對埃博拉,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迄今,中國在當地支援並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國醫務人員累計近600名,並已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4輪價值約7.5億元人民幣的緊急援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衛生領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動。
河南隴海大院
【適用範圍】
友情;愛;集體;團結
【事蹟】:
隴海大院精神被發現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層採訪的記者無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這個故事時,隴海大院的愛心事蹟方為外人所知。
隴海大院原本稱作隴海院。據《鄭縣(注,鄭州以前叫鄭縣)志》記載,隴海院建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是為了分段修築隴海鐵路而籌建的辦公大院。
院內環境優美,青磚鋪設的一條條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樓,每幢樓房周圍都種植有整齊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樓房全是西式的,木質結構和紅磚、紅瓦或紅灰相間的磚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後,隴海院被改為鐵路老幹部宿舍,之後成為隴海院社群、隴海賓館所在地和鐵路職工集中居住的樓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憶多年前的隴海大院,“夏季,隴海院內培植的花木爭奇鬥豔,特別是滿院裡到處都是一片片、一叢叢的丁香花木。”
就是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隴海大院,近年來以另一個傳奇——“隴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關注。
2014年5月16日,電影《好好的活著》在鄭州市奧斯卡升龍國際影城舉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隴海大院的大量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獲得“感動中原十大新聞人物”、“中國好人榜”的“隴海大院愛心集體”數十年接力照顧高位截癱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蹟。
著名編劇孟憲明談電影劇本創作時感慨,他在隴海大院看到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影子,他要以這部片子向隴海大院致敬。
隴海大院精神是什麼?“鄰里互助、扶殘助殘、扶危濟困。”
【節目摘錄】:
照顧高新海,這就是一個普通大院發生的愛的故事
鄰居們包攬生活的所有瑣事
鄰居們每天送他去醫院,為他的褥瘡換藥,為的就是他好好的活下去
這個大院700多人除了不能活動的老人,幾乎人人都來看他、照顧他
這是一個愛心接力
他們七天一小聚 十天一大聚很快樂
大院有句歌”相信愛心會創造奇蹟”
高新海沒自暴自棄,學會了開三輪車,他最喜歡的事就是帶著兒時的夥伴上街兜風
三十九年不離不棄,就這樣相伴到老,只為了彼此相伴溫暖
【頒獎詞】:
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沒有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善良的人,溫暖的手,真誠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深情。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離開。隴海大院裡的鄰居,給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癱的高新海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