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藏高考作文

2021年西藏高考作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1年西藏高考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藏高考作文1

  秉可為之志,行有為之事

  當歷史的車輪悄然轉過百年,一代代大有作為的中國脊樑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而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沐浴著陽光,偉大的祖國正走向偉大復興的新徵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的我們,誠應秉可為之志,行有為之事。

  懷可為之心,成有為之果。回望往昔,大凡有為之人必有可為之心。如果沒有項羽“學萬人敵”的志氣,也便不會有破釜沉舟、大破鉅鹿的“西楚霸王”;如果沒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覺悟,也就不會有以家國為己任、如果沒有茅以升從小想為國造橋的想法,就不會有聞名中外的錢塘江大橋。由此觀之,欲想有為,必先懷可為之心。君子要有可為,才能有所為。

  立下可為志,需時亦有為。百年前,中國處於動盪變局,在這個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勵精圖治,振興家國,為中國的復興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在那個急需變革的年代,是時代的需求促使有為之人站了出來。而在今天,世界正處於百年之大變局,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同樣需要有所作為之人。面對肆虐的疫情,是鍾南山與其他抗疫英雄“需時疫有為”,幫助中國挺過難關;利用騰飛的科技,是眾多科學家廢寢忘食的研究,讓祝融“叩問”火星,讓中國成為領先探索火星的國家;看貧困的山區,是每個人不懈的努力,讓中國實現全面脫貧,向著社會主義強國發展。時代需要我,我便挺身而出。可為時代能夠孕育有為之人,而有為之人又能鑄就可為時代。

  秉可為之志,行有為之事。青年當知何為可為,青年當思何為有為。時代的接力棒已交於我們一代青年手中。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們應當挑起時代的重擔,堅守信念,勇敢擔當,做到可為;日日自新,勇攀高峰,做到有為。君不見,在角落處仍有弱小待我們幫助;君不見,仍有個別惡人作亂世間;君不見,我國仍遭遇其他國家的偏見。這些都是等待你我去解決的問題,我們將成長為祖國的好兒女,我們定要肩起大任,大有作為,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國,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我們終會長成棟樑,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秉可為之志,行有為之事。

  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秉可為之志,行有為之事。我們的未來將融匯於偉大復興的新徵程,我們正揚起風帆,正駛向光輝的彼岸。

  西藏高考作文2

  安之若命,而後有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顆處變不驚之心,於無聲處沉澱磨練自己,對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無為後有所作為。《莊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誡世人,對於不可為之事,不如隨之自去,圖個內心清淨。這是一種超脫豁達的人生態度。行隨心動、心由境轉,坦然面對人生風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蘇東坡於黃州綿綿陰雨中吟唱“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如錢鍾書蹲於牛棚之中仍安然讀書,甚至完成了皇皇鉅著《管錐編》。古語有言“先窮後工”,這不僅適用於文學創作者,更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故當我們自覺身處生活深谷之中,無力有所作為的時候,不妨心平氣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棄,妄自菲薄。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無所作為嗎?對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斷然不是如此。

  尼采有言:“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看似無為者,實際正在蓄積力量,為的是將來的一鳴驚人。孟子曾言:“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著莊子所說的平靜之心,以看似無為之心默默堅守正道。或如梅蘭芳抗戰期間蓄鬚而不為日偽演出,無為於藝術,有為於人格;或如董作賓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戰之際在偏遠李村中完成鉅著《殷歷考》,無為於戰鬥,有為於文化;或如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年,在深遠寂靜之中為國鑄劍,無為於個人,有為於國家……故曰:無為實為有為。

  若要有宏偉的'成就,就必須有所捨棄,有所作為。莊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狀態,往往意味著一種智慧的沉潛,而到了應當有所作為之時,這力量當如“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我們正立於時代的風口浪尖,強盛的國力使我們自感應有所作為。領袖的話鏗鏘有力——“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美好生活是幹出來的”,從遼寧艦到蛟龍號,從高速鐵路到神舟飛船、墨子號,中國已在國際舞臺上大有所有。而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抓住機遇,以有為之心積極入世,為國家繁榮昌盛貢獻一份力量。

  西藏高考作文3

  青年當可為、須得有所為

  古語有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知“可為”是“有為”之前提,而“有為”則是知“可為”之目的,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歷史具有延續性,關於“可為”與“有為”的思索與實踐從未停止。就在不遠的過去,新文化運動,萬千青年於黑暗中知“覺醒意識”之“可為”,毅然奔赴街頭、踏上刑場,以吶喊引民族雄獅怒號,此當“有為”;

  中國共產黨成立,微弱火苗於未知中知“發動工農”之“可為”,切實感受群眾、艱苦前行,以人民幸福作最終奮鬥目標,此當“有為”;

  黨的軍隊建立,閃閃紅星於荊棘中知“武裝鬥爭”之“可為”,不畏犧牲、千難萬險,以血肉逐敵寇於國門之外,此更當“有為”。

  如此知可為、有所為之下,方有城樓上使人熱淚盈眶的高呼,新中國於此成立。生逢其時,吾輩青年亦傳承前輩意志,當知何可為、需得有所為。

  何可為?歷史已經展示了答案。無於黑暗中吶喊之勇氣則不知改變,無於未知中探索之決心則不知方向,無於荊棘中拼搏之堅韌則無重生崛起。

  當今世界,是否已處於光明?非也。探索道路上從未一片坦途,如何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如何打破域外科技封鎖、如何實現科技為民等問題依舊存在且長期存在;

  違背革命初心之人之事未曾斷絕,如何建設法治國家、如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如何堅持落實以人民幸福作為最終發展目的等問題需要持續得到回答;

  沉溺安逸的風氣甚囂塵上,如何警惕消費主義及拜金主義等娛樂至死思想的浸淫、如何反擊域外“公知”“媒體”別有用心的宣傳、如何於安逸中常懷憂患之心等問題亟待解決。

  生於當世,吾輩青年應知探索星辰大海可為,應知為人民幸福而奮鬥可為,應知艱苦努力、頑強拼搏可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