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的過程2021高考優秀作文
得與失的過程2021高考優秀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得與失的過程2021高考優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得與失的過程高考優秀作文1
有一次,人們問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教授:“你建立了第一流的物理學派,有什麼秘訣?”玻爾回答說:“因為我不怕在學生面前顯露我的愚蠢。”聽到這個回答,大家都感到詫異和不解。
玻爾的回答的確出人意料,但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正是玻爾教授不畏“在學生面前顯露我的愚蠢”,丟掉虛榮心與驕傲,丟棄了狂妄和放縱,教授才能以科學的態度、謙虛的治學精神和博大的胸懷與學生平等相處,赤誠相待,才能建立一流的物理學派。
筆者認為玻爾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他善於放棄絕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陶淵明失去了官帽,卻創作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章;曹孟德放棄了自高自負,知許攸來投,不及穿履,赤足相迎,才有後來曹軍智劫烏巢,火燒糧草,大敗袁紹;李白放棄了皇宮裡的豪華生活,失去了御用文人的光輝,才能有機會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才能寫出一篇篇豪放不羈的詩歌。
今天的失去,是為了明天的花紅滿樹,桃李芬芳。只有剪去多餘的枝葉,果樹才能在金秋碩果累累;只有扔掉安全的蛾繭,蛹才能蛻變為花叢中翩翩起舞的精靈;只有除去心靈的枷鎖,思想才能飛翔,理想才能賓士。
但是,我們不能只學會“失”,我們還應當努力爭取,努力去“得”。這樣,不僅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而且是事實不但昭示我們的真理。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句詩正是張自忠將軍一生的寫照。60年前的金戈鐵馬不回首。60年前,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血染宜城十里長川,為中華民族抗日事業以身殉國,其捐捐愛國心,拳拳救國情,天地可鑑,日月可照。
上海——中日會戰的主戰場之一,60年前,國民軍集團軍在這裡更是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詩篇。中國軍隊在日軍如雨的炮彈狂轟亂炸下,整營整營、整團整團的戰死,卻仍然堅守陣地,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堅守上海長達十多天。
張自忠將軍以及其他一些默默為國犧牲的將士不愧為炎黃子孫,他們身上有咱中國人的脊樑,英烈已泯精神,難道我們不應為英雄致敬,向先烈學習,從他們的身上獲得中華民族的骨氣,獲得華夏人民應有的浩然正氣嗎?
“失”是為了捨棄“假”、“醜”、“惡”,而“得”則是為了“真”、“善”、“美”。只要能夠正確把握“失”與“得”,相信我們會有一個更加絢麗的明天!
得與失的過程高考優秀作文2
人生得失無定時,面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豁達一些,眼光長遠一些,只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才能集中精力耕耘出更美好的未來。
從前,我出色完成了單位重組後“被”領導們下放了,其實是一種對你的放棄,周圍很多人都替我惋惜,嘆息一顆很有前途的年輕人有可能就因為這一次而影響終身。可我卻說:“我雖然失去了一次機會,但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眾人聽了,都感到我很可憐。過了幾個月,因我工作的努力又給我重新安排了工作,而且比以前的工作和環境還要對路。眾人見了紛紛佩服與羨慕不已。可是,我卻憂心忡忡地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壞事情呢 ”
這時大家都以為我一定是讓好事給樂瘋了,以至於連好事壞事都分不清。幾年以後,由於我的工作比較出色,極大的發揮了我在經營管理方面的才能與潛質,我的命運又發生了變化,調到了一個虧損單位工作。我是傷心的。
眾人們都過來勸我不要傷心難過。不料,我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大夥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無不奇怪地悻悻離去。
我這個人生經歷,說明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深刻的人生道理。
人的天性是欣喜於得到而悲哀於失去。呱呱落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隨後,我們從父母那裡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以後,我們靠著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事業。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而取義是君子的高風亮節,舍魚而取熊掌是凡夫俗子的行為。君子也罷,凡夫俗子也好,在得與失的選擇面前總會有一種無奈。
老子說過一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生,這是中國古代生存哲學的基本理念。
從災禍中吸取教訓,可以得到幸福;從幸福中喪失警惕,或許潛伏著災禍。因此,人生不必那麼在意得到多少,又失去多少,淡菜飄香,平淡有味。這絕非是一種人生的平庸,而是一種更高層面的充盈與享受。
得與失的過程高考優秀作文3
古人云:“有得才有失。”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有得失,當面臨得與失時,我們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種坦然的態度,這樣才能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最終取得成功。
《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中的“物”指的是物質,當人們面對物質得失時,最不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情緒,因為小小的得失就會大喜大悲。然而范仲淹卻能夠世外,他收穫的是食糧,如果我們能夠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麼無論有什麼困難,都能夠冷靜面對。相反,如果我們過於在乎得與失,就會變成患得患失,《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結果就是影響我們的性格,我們會變得優柔寡斷,從而一事無成。所以,在得失面前,千萬不能患得患失。
荀子的《魚我所欲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得與失是衡量一個人價值觀的標準。不同的人在決策同一件事時,都會有很多種結果。根本原因不同的人對於得與失的把握有所不同,通常只有認為得大於失,那麼才會去做這件事。如果得失不能得到平衡,那麼只能放棄。如果是一位戰士,那麼他首先考慮到的肯定是戰爭的勝利;如果是一位教師,那麼首先想到的是採用什麼方法把學生教育成為一個大寫的人;如果是一位商人,更應該會注重得失,得大於失才是他賺錢的基礎。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生觀、價值觀、觀,而如何決定得與失才是一個衡量一個價值的標準。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是一種面對得失的樂觀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得與失是不由人控制的;如果遇到,得與失也是註定,在這時,擁有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塞翁失馬》又何嘗不是如此,塞翁因為失去了馬,之後又引發生了一系列悲喜之事,但不管周圍的人對他是怎樣的態度,有怎樣的評論,他都是自己的觀點,面對得失泰然處之,最終使他的兒子免去了一場兵災。”無為而治”,“無為”並不是真正的沒有作為,它說的是人們在遇到得與失問題時,能夠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冷靜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最終解決問題,成功。
得與失本就沒有那麼絕對,保持本心才是面對得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