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中的感人事蹟800字(精選5篇)
奮鬥中的感人事蹟800字(精選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要用到事蹟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奮鬥中的感人事蹟8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奮鬥中的感人事蹟 篇1
1968年3月,原蘇聯西南部索契市第一中學,海姆高舉著手,示意老師提問自己,他剛剛動手試驗了一項搞笑的發明:他想用磁力讓一隻青蛙懸浮於半空中。
索諾斯基老師讓他站起來,海姆向周圍的同學們做著鬼臉,展示著自己偉大的成就。他站在課堂上,將一隻青蛙放在課桌上,然後將一枚巨大的磁鐵高高地舉起來,青蛙神奇地被吸了起來,雖然只有短暫的幾秒鐘,但令現場的同學大跌眼鏡。
海姆的解釋讓大家瞬間釋疑:他將一枚巨大的鐵塊塞進了青蛙的身體裡。索諾斯基老師對他的惡作劇表示反感,他大聲地怒斥著他:青蛙是對人類有益的動物,你這樣折磨它,它會生氣的。
海姆下課後遭到了懲罰,許多同學對他的這項發明嗤之以鼻,認為他只不過是個十足的小丑罷了。
海姆又對鉛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鉛筆中的石墨,如果將來有一天,將固體石墨變成液體石墨,豈不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他將石墨颳了出來,加入了各種液體。曾經有一次,他在自制的實驗室中實驗時,因為一場火災而燒焦了自己美麗的頭髮,他為此懊惱不已,勸告自己再也不要痴狂於這些無聊的夢想了。
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後,他對這些別人看似無聊的遊戲更加痴迷,他與同伴合作,想從鉛筆的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為這是一種公認的最薄的、最堅硬的、也是傳導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這項技術,但他們都無法成功剝離出石墨烯。
經過長達十年的努力,他們成功地用一根膠帶,採用撕裂的方法從鉛筆的石墨中成功地分離出了石墨烯,這個結果的問世,震驚整個世界。
由於他們的突出貢獻,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獲得了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奮鬥中的感人事蹟 篇2
正值青春的我們擁有春天的朝氣,擁有夏天的熱烈,擁有秋天的成熟,擁有冬天的堅強。因為我們年輕,我們有資本去挑戰,有資本去奮鬥,有資本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生命的光彩是需要綻放的`,人生的價值是需要創造的,青春的夢想是需要奮鬥的。年輕的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幹實事,堅持不懈圓夢想!我要的並不是物質的需求,而是能和我在一起到天長地久的那個人。能夠和我一起度過風風雨雨,這才是有愛的成分,我不希望我們剛在一切就分開,我怕我會接受不了那短暫的幸福。
現在的我要時刻的努力,要向著自己心中的哪個目標,一點點的努力。韓劇中的那些浪漫愛情只不過是編劇們一手編寫的,要是真有那麼好的幸福,這也就不是現實了吧!就算你在帥、在有抱負,只要想要成功,每個人都必須要付出時間和汗水,去得到它。
我也曾經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浪漫愛情,我也曾感嘆過老天的不公平,為什麼沒個人的起跑點都不一樣呢?可是在經歷過了很多的事情以後,我發現老天爺是公平的。在你努力的想要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自然付出了就會有回報。在你失去了一些東西的時候,就必定會得到一些東西。
現實是殘酷的,再被無情的淘汰了以後,你必須要選擇堅強的面對,這樣你才不會被現實打垮。現在的我們還年輕,只要心中還有夢,那麼就趁著年輕努力奮鬥吧!
既然年輕的我們擁有青春的激情與活力,擁有年少的輕狂與不羈,擁有絢麗而美妙的夢想,那麼我們就應該用激情耕耘青春,用青春編織夢想,用夢想指引前行。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我們必須重視實幹精神的培養,從想幹事、敢幹事、會幹事、幹成事這四個方面去努力。
當腳堅實地踏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時,我們應該讓自己去闖蕩,去實踐。真理是靠實踐的,經驗是靠積累的,教訓是靠總結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當我們沒有大膽去嘗試解決問題時,我們沒有權利說問題的難易。敢闖敢幹,大膽實踐,問題才會逐漸解決,知識才會逐漸積累,能力才會逐漸提升。
奮鬥中的感人事蹟 篇3
“愛企業,有擔當,出業績”,這是股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印朝在股份公司第三屆道德模範表彰暨“致敬奮鬥者”事蹟報告會上,對“奮鬥者”做出的註解。雖然只有簡短的9個字,卻完美的詮釋了“奮鬥者”一詞。
縱觀事蹟報告會上的這些“奮鬥者”,你會發現,無論是段王煤業三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煤海深處的李海紅;還是玻纖公司“手勤腳快”的最美女班長王靈娟,抑或是一心撲在工作上愛崗如家的礦工爸爸王小生,雖然他們每一個人身在不同的崗位,但他們無一不體現出了“愛企業,有擔當,出業績”。
當我們偷奸耍滑離崗脫崗的時候,這些“奮鬥者”選擇堅守崗位,愛企如家;當我們埋怨工作辛苦勞累的時候,這些“奮鬥者”選擇任勞任怨、默默付出;當我們遇到困難畏縮不前的時候,這些“奮鬥者”選擇主動擔當、奮勇爭先。人們往往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艱辛與汗水。這次事蹟報告會把這些“奮鬥者”的故事帶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真實的瞭解到身邊的這些“奮鬥者”,讓我們可以好好的反思自己。這是一種鞭策,更是一種激勵,激勵著我們見賢思齊,對標先進。
奮鬥並不是要幹出多麼轟轟烈烈的事,只要我們熱愛企業,為了企業無私奉獻,奮勇拼搏,這就是奮鬥;只要我們勇敢擔當,面對困難,不畏艱險迎難而上,這就是奮鬥;只要我們樹立強烈的業績觀,為企業貢獻力量,這就是奮鬥。
奮鬥總是是艱辛的、長期的、曲折的,然奮鬥者,不畏艱難也。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總有那麼多堅定者“雖九死其猶未悔”,總有那麼多奮進者“不墜青雲之志”,總有那麼多搏擊者“此時不搏待何時”。只要我們每個人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立足崗位,勤勤懇懇,做到“愛企業,有擔當,出業績”,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我們也能成為“奮鬥者”,我們也可以為企業做出貢獻,我們也可以創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奮鬥中的感人事蹟 篇4
拼搏展現自我 回報社會
“我雖然身體殘疾,但我的大腦不殘疾,我要用我的智慧創造出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這錚錚誓言,處處顯示了某某堅強的意志和遠大的理想。
今年36歲的某某,10多年前,因車禍導致下肢殘疾。從一個肢體健全的正常人,突然變成了每天生活都需要別人幫助的殘疾人。這一切不沒打誇他,“我要振作起來,幹出一番事業,好好生活”。
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辦起了育龍電腦培訓班,他把滿腔的熱情全都投入到了學員身上。遇到生活困難的學員和殘疾學員,某某都免收一切費用,無償地教他們。某某的教學水平,得到了學員們的認可,他的品格,也深深感染了學員們。現在,只要學員周圍有要學電腦的,他們都推薦到育龍電腦培訓班,目前,來找某某的人絡繹不絕。
五年來,育龍電腦培訓班已培養了1000多名學員,許多學員在全國各地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著學到的技能。白樺社群還準備同某某聯手,共同創辦電腦室,作為社群青少年教育基地。某某也非常願意發揮一技之長,支援社群工作。
某某在自強自立後不忘黨回報社會,帶著慰問金及學習用品,看望面臨失學的女童葉靜。某某對記者說:“我有今天,離不開社會對我的幫助,我願盡我所能去資助這個孩子,不能讓她輟學。”
為河南小學小記者團作了一場《身殘志堅 自強不息》報告會。
某某的“愛心熱線”還連著不少的殘疾人,開導他們不要自暴自棄。向他們開誠佈公地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談起這些病友,某某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由於彼此都身體行動不便,他們一直未見過面。但他們心是相通的,相似的生活經歷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辦校近五年的時間某某就免收、減免,殘疾人、貧困、下崗等數十人次學費就達6萬餘元。
奮鬥中的感人事蹟 篇5
“小康”,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詩經》中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多年來,中國人民在“小康之路”上一步步邁進,在拼搏與奮鬥中奔向屬於我們的小康社會。
依稀記得小時候的爺爺奶奶家灰撲撲的平房外,是村裡唯一條“街道”。說是街道,其實也就是一條破舊的水泥路,兩邊是兩排同樣灰撲撲,甚至完全由磚塊構成的房子,一頭是通往鎮上的路,另一頭是長著雜草的田間小路。
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商店啊,超市啊,只有賣賣生活用品的小賣部,零食什麼的更不用說,最常見的大概是小桌上一元一把的劣質糖果,可在那時,這也算是為數不多的享受。
後來因為父親的工作,因為我的學習教育的問題,一輛幾年來載著父親風裡來雨裡去的摩托車又轟隆隆地載著們一家搬到了鎮上。
從此,我們和老家的聯絡就是那一條坑坑窪窪,一路上陡坡不斷的小路。
從那條路來到鎮上,即便是剛剛幼兒園畢業,正在上初中的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小鎮的變化。
剛來鎮上那年,小鎮的那條街也只是一條被磨得發平的,寂靜的柏油路。沒過兩年,幾座黃色的大傢伙開進的小鎮。小鎮原本的路挖掉了,鋪上了嶄新的,黝黑的路;小鎮以往的寧靜打破了,帶來了幾分生氣,幾分繁榮;不少年輕人活躍了,在鎮裡,在城裡找到了工作。
路修好,幾家超市接連落坐在小鎮,有人開
起了服裝店,理髮店,小吃店……
過了幾年,我們買起了車,買起了房,再次踏上回鄉的路,一切是那麼陌生。
坑坑窪窪的路被填平,鋪上灰白的水泥;突起的土丘被挖掉,整成平整的馬路;不合格的橋被拆掉,修成讓人安心的橋。
當初離開得有多麼艱難,如今回鄉就多麼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
爺爺奶奶的舊房子,已經在用這幾年攢下的錢重新修葺,雖然還是平房,但是牆上已經刷起了大白,傢俱也換了,連上了網,整個房子煥然一新。
再看村頭的小賣部,也變成了‘一家應有盡有的小超市。人們不再為生存而擔憂,臉上掛著的是幸福的笑容。一切好了起來……
現在的這裡,幸福、和諧、美好的清風吹遍每一個角落。家家戶戶門口是清新的綠植和豔麗的花朵。空氣中有生活的味道,也有自然的味道,更有“小康”的味道。
不大的地方,人們相遇,相識,相知,交換著微笑,交織生活,用幸福點綴,編織成“小康”路上最美的風景。
“江蘇省文明鎮”的稱號也讓這個素有“董永故里”之稱的城鎮有了新的風貌。“魚米之鄉”更是對現在這片美麗的土地最好的稱呼。
“小康”,“小康”。看著這幾年來身邊的改變,我似乎明白了點什麼,卻不知該如何表達。
我問父親,什麼是“小康之路”?
父親笑著說,就是從過去,到現在的“小康生活”、“小康社會”過程中,所邁的每一個“步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收官,並不代表著結束。未來,只會在我們的努力下更加精彩,更加幸福,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