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關於元宵節的習俗作文

小學二年級關於元宵節的習俗作文

  第一篇

  元宵節自古以來意味著團圓,於是只要元宵節一道,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希望全家人在新的一年了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晚上,我們全家一家人都坐在客廳裡看電視,看著元宵節晚會。放廣告時間,我對媽媽說,今天晚上的湯圓我來煮給大家吃吧。於是我在媽媽的陪同下走進廚房,為大家去煮湯圓了。媽媽讓我先把水煮開了,大約幾分鐘以後,鍋裡的水開始冒氣泡了,就得放湯圓了。我小心翼翼地撕開塑膠袋,生怕這湯圓乘我不注意溜出來,跑了。我撕了一個大口子,一口氣把湯圓全部倒進裡鍋裡,然後把鍋蓋蓋住。急性子的我時不時去瞧瞧湯圓熟了沒有。媽媽說,你不要去揭鍋蓋了,如果鍋裡面發出吱吱的聲音,那大概差不多了。我等了幾分鐘以後,終於聽到了吱吱的聲音,好像湯圓在跟我說:“主人,我熟了,你 可以幫我撈出來了!”我揭開鍋蓋一看,發現剛才湯圓有些吐出了黑黑的芝麻。有些還在沸水中跳舞。我先偷偷嚐了一顆,熟了了湯圓又香又甜,好美味。我連忙把湯圓全部盛了出來,端到大家面前。我對大家說:“你們趕快嚐嚐我的手藝吧!”

  大家吃著我的湯圓發出嘖嘖的稱讚聲,看著全家人吃著我親手煮的湯圓,我的心裡美滋滋的,比吃了湯圓還要甜。這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元宵節。

  第二篇

  我很早就聽奶奶說過了新年,就要到元宵節了,元宵節可以吃非常好吃的湯圓。說得我天天都在盼望元宵節的這一天快快到來。時間過得真快,今天就是元宵節了,也正好是星期天。

  下午,天下起了雨。我和小朋友們不能在外面玩,我只好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但是腦子裡總是在想吃湯圓。

  奶奶從超市裡買了許多湯圓。我圍著奶奶要她馬上煮湯圓給我吃。奶奶說“好的”。說完,奶奶就開始煮湯圓。等奶奶煮好後,我馬上拿個碗走過去,奶奶給我盛了一大碗。我高興地端起湯圓就一下子吃了十幾個,吃得我的小肚子脹脹的。味道真好啊!奶奶問我還要不要。我說不要了,一點也吃不下去了。

  吃好湯圓,爺爺說要去油菜田裡玩火把。儘管天還在下著小雨,我也急忙跟著爺爺去了。爺爺拿了許多個稻草,我也幫爺爺拿了幾個。到了田裡,爺爺用一根竹子塞進稻草把裡,用打火機點後,拿了給我。我拿著火把在岸上跑。爺爺還教我嘴裡要說:“莊稼豐收,收成好……”我就按照爺爺教的一邊跑一邊唱。很快火把滅了,我的鞋也已經溼透了,爺爺說可以回家了。

  我想不到元宵節還有這麼好吃的湯圓和這麼好玩的火把。今天真是個快樂的星期天。

  第三篇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