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
《蘇東坡突圍》是餘秋雨文集《山居筆記》中的一篇。下面是《蘇東坡突圍》,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一:
1、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的珍惜他,虔誠的仰望他,總不願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與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遭踐他、毀壞他。起鬨似的傳揚,轉化為起鬨似的貶損,兩種起鬨都源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鬨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2、 那麼,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麼會不約而同的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磣,能把同時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後你一拳我一腳的遭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3、 蘇東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說它,硬說蘇東坡不學無術、文辭不好,實在使我驚訝不已了。但他不這麼說也就無法斷言蘇東坡的社會名聲和世俗鼓動是“濫得”。總而言之,李定的功績在種種表層動機下顯然埋藏著一個最神秘的元素:妒忌。無論如何,詆譭蘇東坡的學問和文采畢竟是太愚蠢了,這在當時加不了蘇東坡的罪,而在以後卻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會失控,他只會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來攻擊,已顧不得哪怕是裝樣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4、 幾縷白髮有時能夠冒充師長,掩飾邪惡,卻欺騙不了歷史。歷史最終也沒有因為年齡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蘇東坡的前面。
5、 為什麼檔次這樣低下的人也會擠進來圍攻蘇東坡?當代蘇東坡研究者 李一冰先生說得好:“他也來插上一手,無他,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若能參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這種目的確實也部分地達到了。
6、 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單獨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的,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一種強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的冒險很容易得招來一堆湊熱鬧的人,於是七嘴八舌的組合成一種偽輿論。
7、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8、 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太湖和長江時都想投水自殺,由於看守嚴密而未成。當然也可能成,那麼,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裡,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之差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
9、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些擠眉弄眼的小人。
10、 中國幾千年見有幾個象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但是可愛、高貴、有魅力之類往往既構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不成自我衛護力,真正厲害的是邪惡、低賤、粗暴,他們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
11、 這靜默算不得抗爭,也算不得輿論,但著實透著點兒高貴。相比之下,歷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12、 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使是死也死不出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麼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表自己的宣言。這確實很接近有的學者提出的“醬缸文化”,一旦跳進裡面,怎麼也抹不乾淨。蘇東坡怕的是這個,沒有哪個高品位的文化人會不怕。
13、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爾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二:
1
這本書大學時候就讀過,後來又讀了蘇東坡的文集,裡面有大量尺牘奏章等議論文,最經典的還是《赤壁賦》等流傳甚廣的代表作。他的詩集我是有的,還沒有來得及看,讀書的計劃很多,只能就迫切的下手。《蘇東坡傳》第二次讀才真覺得好,林語堂的原文經張振玉翻譯以後仍然能那麼流暢,實在讓人羨慕。
2
關於蘇軾的印象,也許最好是從他寫給弟弟蘇子由的詞開始: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個人極喜歡這首詞,其“勞生有限”語,深得人生況味。下片既有抱負,又有感嘆,復融合親情之理解,感人至深。蘇軾的一生,用“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概括真是再恰當不過。真正能理解他的,恐怕只有他的弟弟。
3
林語堂在序言中說:
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這段介紹蘇軾的話倒成了經典,可見林語堂這個人是多麼有趣有才。
餘秋語有一篇《蘇東坡突圍》,我讀過兩遍,還是記不住他說了些什麼,餘氏的解讀常有一種想當然的意味,氾濫的抒情只適合少年人。林語堂的這段話泛觀則好看,要真正理解卻需要了解了蘇東坡一生之後,才明白其精嚴。另外,外人眼中的蘇軾都大概有曠達可愛的特點,我從他的文章裡讀到的除了這些,還有苦澀。這種苦澀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生命的苦澀,人生是那麼漫長,文字不能總是拯救我們,該承受的還是要承受一遍,只是蘇東坡比我們更看得開。詩詞的超越性固然會讓我們暫時忘卻痛苦,但如果沒有敏銳地感覺過痛苦,那些經典辭章大概也寫不出來了。
4
原序接著說:
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也未嘗不可比作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但是他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苟苟營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我個人是不贊成“高高超越於苟苟營營的政治勾當之上”這樣的說法的,宋代文人涉足政治程度極深,蘇軾參加科舉後來又做官,先是寫了大量的策論,後來又寫大量的奏章,也寫過一些場面話,身在官場,他不可能做到“高高超越”,這本也不必強求,但是蘇東坡畢竟是一個有超越精神的人,所以他不會像為做官而做官的人一樣入戲太深,他終究能夠在做官之外找到生命的價值,這才是最值得欽佩的。盲目拔高古人,有時也是希望自己內心可以更自由一些吧。歷史上真正自由的文人,大多是遠離了官場的。
5
原文:在玄學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氣質上,他卻是道地的中國人的氣質。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人生最長也不過三萬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夠長了,即使他追尋長生不死的仙丹露藥終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恆在剎那顯現間的一個微粒,他究竟是哪一個微粒,又何關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個說法十分精闢。在林語堂看來,蘇東坡受佛教的影響很大,但是從他的作品中來看,主要還是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精神。在蘇東坡身上,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的影響遠不如它作為一種文化的影響,佛教的文化精神與道家的文化精神是相通的,那就是“出世”,這種精神與各種宗教儀式無關,中國知識分子有許多人都同時具備儒家的入世精神與釋道的出世精神,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真正具有這樣精神的人才能平衡得失,蘇東坡無疑做到了。
用一生去完成一道關於哲學的證明題,這樣的生命是真好。
拋開儀式層面不談,佛家說四大皆空,道家說道法自然,這二者很容易在山水之間合一,一旦一個文人學會了吸收各種可能對自己有效的文化,他自然會消解掉學說之間的矛盾。單就各家學說而言,每一種都在竭力證明自己全對而別人錯得離譜,但這並沒有妨礙中國文人將各種學說融為一爐。
在屈原那裡,入不得則死;到了陶淵明,不能仕則隱;李白入過朝廷終於離開,縱情山水實不忘有為;杜甫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所謂一粥一飯未嘗忘君;李商隱一生不得志,讓他名垂千古的是他的情詩……當然還有許多文人為政治之火所焚燒,不得好死……由此我們可以窺見文化史的複雜性,即便思想早熟如中國,世界依然是複雜的,劣根性左右了人,所以即便我們有那麼好的思想,依然會幹出許多惡劣的事情來。反過來說,即便人類如此無能,彼此為難,我們依然還是創造出了諸多美好的東西,對於潔身自好的人來說,這或許是保持動力的主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