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柏拉圖理想國有感

讀柏拉圖理想國有感

  是對於文章或者小說,讀完之後的一種感悟,或者是對於原文的中經典句子的摘抄。讀書筆記與類似。yuwenmi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讀柏拉圖理想國有感【篇一】

  第一段對話主要是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對話。 探討的主題是克法洛斯介紹作為一位長者對於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法洛斯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並非源自於年齡,也並非源自於貧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於人的性格,有點像現在性格決定命運的說法了。 金錢對於人最大的好處是能夠使人更加從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靜氣地面對生活。“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心驚膽戰。” 而這一段世俗智慧其實只是蘇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圖需要的楔子罷了。 蘇格拉底話鋒一轉,從債務問題轉向“欠債還債是不是就是正義”的討論了。這時候,克法洛斯告退,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接過了這個話題。

  以上讀到第6頁。

  第二段對話是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的對話。 探討的主題是正義。 玻勒馬霍斯的觀點一開始是“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經過蘇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後,這個觀點被明確成為了“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 這裡其實涉及到倫理學的一個黃金法則:道德回報的對等性。 《論語》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老夫子對於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來報答德呢,所以應該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這個觀點同玻勒馬霍斯的所引用的觀點非常類似。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紕漏,比如說如何確定報的物件,這些都在後面被蘇格拉底抓住了。

  蘇格拉底是如何駁斥“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個觀點的呢? 蘇格拉底首先透過一系列例子說明在生活實際中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技術上的幫助,而不是寬泛的“正義”——“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這樣會推出一個悖論,也就是說正義是無用的東西,技術才是有用的東西。 蘇格拉底這番“助產術”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於說明“正義”是一種專門適用於國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種技術。 接著蘇格拉底談論到如果一個人既能夠把善給予他人,又能夠把惡給予他人,那麼這個人本身也很難說是一個正義的人。這一點在後面還有一些具體展開。

  第三個部分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什麼才是真正的敵人,也就是確定道德回報的物件。得出的結論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當待之以善,假如敵人真是壞人,當待之以惡,這才算是正義。”也就是說,對正義進行進一步的限定。 第四個部分蘇格拉底從這個點出發,討論說正義是人的一種德性,那麼人不能用一種不正義的行為使他人正義,也不能用一種正義的行為是他人不正義。說得有點繞,不過意思還是明白的。這裡其實可以和《孟子》的一段話相互參證:“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用不正義的手段,是不可能實現正義的目的的。 用現在的時事來說就是打著高尚目的的旗號,比如說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權啊,人道主義啊,然後用暴力恐怖手段來推進,這其實就是一種不正義。就像當年小日本宣稱他們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其實是為了“大東亞共榮”,為了“把亞洲國家從殖民主義解救出來”這樣的論調。 被蘇格拉底繞了四次之後,玻勒馬霍斯徹底暈了,倒向了蘇格拉底這邊,反對“正義就是助友害敵”這個提法。 以上讀到第15頁。

  第三段對話主要是蘇格拉底和色拉敘馬霍斯的對話。 這段對話討論的主題有兩個,一是正義是否是“強者的利益”,另一個是“不正義的人和正義的人,哪個更加快樂?”。 色拉敘馬霍斯在對於蘇格拉底的裝B作出了批評之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 這個觀點看起來似乎有點像現在的所謂“強權即是公理”這樣的提法。 蘇格拉底先對這個觀點的確切含義進行界定。 接著蘇格拉底找到這種提法中隱含的悖論,統治者有可能制定出對自己利益有損的法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這種情況下,正義就不能說是“強者的利益”,相反,卻有可能成為“強者的損害”了。

  但是色拉敘馬霍斯馬上就對這個觀點進行了修正,他認為,所謂的“統治者”是指那種最符合“統治者”標準的“統治者”,也就是最理想的,沒有錯誤的“統治者”。 這裡其實就有一個“共相”和“殊相”的問題,就好比圓,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圓”總不是最理想的“圓”,最符合“圓”的標準的“圓”只能是存在於人們對“圓”的理性思考中。 蘇格拉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這個理論的辯駁。 “任何技藝都不是為它本身的,而只是為它的物件服務的。”從醫生和舵手的例子,同理可以推出,統治者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 這樣一來,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就被倒了過來,正義變成了“弱者的利益”,而不是“強者的利益”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當中,色拉敘馬霍斯大談了一通不正義比正義更有利,更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如魚得水,“所以說正義是為強者的利益服務的,而不正義對一個人自己有好處、有利益。” 在這一段當中,色拉敘馬霍斯的主要觀點其實就是莊子曾經說過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胠篋》) 不正義的人掠奪人們的錢財、剝奪人民的身體和自由,給別人帶來恐懼。所以,正義不如不正義來得更加快樂。

  蘇格拉底的任務就成為了駁斥色拉敘馬霍斯“不正義比正義有益”的觀點了。

  他主要分為幾個步驟來論證。 首先,每一種技藝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這些功能本身並不能對自身產生利益,所以需要使一個統治者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服務他人和社會,要麼要給統治者名利,要麼要給統治者懲罰,也就是說或者給糖、或者給鞭子,才會有人願意辛苦操勞的去管理城邦。最大的懲罰莫過於如果賢人不出山的話,有可能會被暴君統治。 第二步,就是討論“極端的不正義是否比極端的正義有利”這個觀點了。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的人很單純,往往受到欺騙;不正義的人很精明,總是能夠得利。 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會壓制正義,卻只會抵制不正義;相反,精明的不正義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會既壓制正義者,也和不正義的人勾心鬥角。 然後蘇格拉底偷換了一下概念,用類比的方法,先舉了音樂家和醫生的例子,認為技藝好的人總是揚善抑惡,技藝差的人卻總是嫉妒強者,欺負弱者。由此證明,正義也是如此,正義者總是又聰明又好,而不正義者卻是又笨又壞。 這裡其實有個問題,就是用專業知識來說,音樂也好,醫術也好,當然可以有個技藝的比較,可是政治的現實卻往往並非如此。蘇格拉底慣用的是類比的方式,並且用這個方式讓對手的觀點不攻自破。 第三步,蘇格拉底要論證“不正義比正義強有力”的觀點也是錯的。 這種事情似乎比比皆是了,野蠻國家往往能夠更加高效,更加不講信義,也更容易在征服戰爭中取得勝利。 金國利用野蠻的力量征服了禮儀之邦宋國,金國吸收宋國的文明,等到金國的貴族也能夠寫出藝術造詣很高的詩詞時,他們又被更加野蠻的蒙古滅亡。 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也正在於此。 蘇格拉底的駁論是這樣的:即使是不正義的人群內部,也需要有正義,否則就不能實現他們不正義的目的。 這種觀點在《莊子》當中也有體現:“蹠之徒問與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莊子·胠篋》) 就是在說盜亦有道的觀點了。所以即使是不正義的人,“也還有點正義”。因為“絕對不正義的真正壞人,也就絕對做不出任何事情來。”

  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後一步,蘇格拉底要徹底推翻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不正義者比正義者生活得更好,更快樂。” 蘇格拉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功能,獨特的德性;功能得到發揮,是因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發揮,是因為它的缺陷。 耳朵和眼睛是這樣的,人的心靈就更是這樣的了。 人的生命的特殊之處在於能夠發揮心靈的功能。而正義恰恰是心靈的德性,邪惡是心靈的缺陷。所以正義的人快樂、幸福,而快樂、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總結到最後,“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了。”

  在第一卷的最後一頁,蘇格拉底總結說,正義到底是什麼,還是沒有搞清楚。 以上讀到43頁,讀完第一卷。

  讀柏拉圖理想國有感【篇三】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後來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以後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 《理想國》透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說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說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說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說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物件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裡,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為統治者應該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柏拉圖從國家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兩方面對正義進行了討論。他構建了一個正義的城邦,規定了一條總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情。他認為國家由統治者、被統治者和輔助者三部分組成,國家應有四種品質,分別是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在一個國家中,人數最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著和統治著他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才配稱作智慧,具有這種知識的人總是最少數。柏拉圖主張的勇敢是一種關於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確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關於節制,在這裡,有一點讓我有深刻啟示,他提到:“人的靈魂裡面有一個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而所謂‘自己的主人’就是說較壞部分受天性較好部分的控制。這無無疑是一句稱讚之詞。當一個人由於壞的教養或者和壞人交往而使其較好的同時也是較小的那個部分受到較壞的同時也是較大的那個統治時,他便要受到譴責而被稱為自己的努力和沒有節制的人了„„”[2]這讓我有些感觸,我們時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實際上我們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而我們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應該深刻懂得節制,學會控制自己,讓自己靈魂中較好的一部分控制較壞的從而主導自己,做到自身內秩序井然,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個人的正義方面,柏拉圖認為,人的心靈有三部分組成:理性、慾望、激情。柏拉圖主張個體靈魂的這三部分也應該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諧,這樣的人方為正義的個體。這種內在的分工與和諧,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有序。「3」當整個國家得到非常和諧的發展時,各個階級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當一個國家最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國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國家最像各部分痛癢相關的機體。 張竹明總結《理想國》的推理過程是一種逆向思維,即:“國家的大治取決於少數精英人物的主導作用,他們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理性在他們心靈裡的主導作用;理性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它對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決於辯證法的學習,歸根到底國家的大治取決於正確的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說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階段音樂文藝教育最關緊要”“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為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溫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而這也讓我們思索,現在的教育是否帶給孩子給多的是強迫,我們的教育讓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發的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滲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麼形式,就能生成什麼形式” 他提倡長者給兒童們講述一些規矩,如要盡孝道,注意髮式體態舉止等等。他認為,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卻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越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人們也已經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這些關於兒童的看法中有一條是“幼兒的才能的發展存在逆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這與柏拉圖提倡的對兒童的開發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見柏拉圖和《理想國》對早期教育的深遠影響。《理想國》中很重視教育物件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柏拉圖認為,我們首先要接受音樂和體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才能達到和諧。他也提出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特別重視辯證法的學習。“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這種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辯證法,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並護衛著它。在《小學教育學》中有介紹,小學教育的具體特點包括了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個體而言,當代小學教育都應該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所以,教育應該注重全面性,對人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發掘和培養,才能和諧的發展。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裡接受考驗,積累,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裡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峰。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為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另外,我認為《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為了保持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己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秘密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蘊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說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裡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裡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讀柏拉圖理想國有感【篇二】

  這本書的好處,從拿到手裡的那一刻就可以到,一個字——輕。雖然全書370餘頁,看上去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裡卻不見重量,這主要是得益於制書的紙張。很適合把它放在書包裡隨身攜帶,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翻翻,頗為隨意。

  本書是英漢對照。背頁上有這樣一段話“《理想國》這本著作對西方世界的影響之廣大,久遠,僅次於《聖經》……它的內容涵蓋了柏拉圖理想中的國家所應該考慮的一切,它對於西方人的影響,可與孔孟之道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擬”,如果憑此句仍不足以吸引你的視線,彆著急,還有。本書由英國學者理查茲英將原著翻譯成為“基本英語譯本”,有註釋稱“基本英語是英國學者C.K.奧格登與I.A.理查茲英等人於1930年推出的,以850個英語基本詞彙為基礎的一種英文用法”。再翻開《代序》,更有哲學家A.N.懷德海一句評論“兩千年來的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註腳”。現在來看,850個詞彙的基本英語、英漢對照、僅次於《聖經》、等同於孔孟、偉大的哲學鼻祖……這樣多的特徵集於一身,對於喜歡英語,熱愛哲學的人來說,難道這些仍不能構成你閱讀此書的理由嗎?當然,我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而借閱此書。

  這本書並不是足本,“篇幅比其他英文譯本縮短了將近一半,而完全保留了原作的主要論點”,想來相對而言更易於理解,很適合哲學的初學者。但即使這樣,如果不懂腦筋,一味地機械閱讀仍然會有晦澀之感。

  本書為對話體,體現著辯論的精神。在理性光環的照耀下,似乎一切看起來都變得善良。因為我們不看中權勢,不看中地位,不看中金錢,我們以理性以智慧在解決問題,因此至少看起來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突然想到,印象裡似乎很多對話語錄的著作,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比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比如《論語》、比如《毛主席語錄》……貌似西方人喜歡從來言去語中得出真理,而中國人則更喜歡從先賢那裡繼承。但實際上,柏拉圖的《理想國》雖為對話體,但主要的4個人物,兩個聰明過人卻愛極了聽先賢陳述真理從旁隨聲附和,像極了狂熱粉絲,終於有一個跳出來擲地有聲地反駁,結果還是個瘋瘋癲癲容易衝動的詭辯家,最後一個就不用介紹了,真理代言人偉大的蘇格拉底。因此,雖為辯論,卻不過癮。

  書中的論點涉及正義、國家、教育、哲學、哲學與之爭等諸多的話題,其中有很多我都曾經想到過,卻不曾得出結論的,因此看書中人物的詳細剖析,仔細想來,多數入情入理,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仍有一些需保留意見,不敢苟同。還有一些由於本人資質愚頓,不得領會。

  總之,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