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00字三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00字三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00字三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00字三篇1
高育良反覆提及的《萬曆十五年》就引發了我的好奇,後來看到讀書會內很多書友推薦此書,便果斷下單。今時今日,終於有幸拜讀。
寒冷的冬日,獨坐在五樓會議室享受寧靜的讀書時光,恍然間彷彿回到了大學校園裡的圖書館:手捧一本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這份獨品書香的喜悅比書籍本身還讓人沉醉。
讀罷《萬曆十五年》,贊同作者的大歷史觀: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作者從萬曆皇帝、位極人臣的張居正、申時行以及一代名將戚繼光等人著筆,以萬曆執政第十五年為引子,抽絲剝繭,透過這些人物命運的變化,揭露了明朝乃至幾千年來中國的官僚體制。這個體制中,帝國真正的主人是龐大的文官集團,天子不過是國家機構執行所需要的產物。國家一項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擾。如若有衝突,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比如立喜愛的幼子為皇太子。這讓我想到《滄浪之水》一書中的主人公,從小科員一路升為廳長,總以為地位越高受得約束越小,其實不然。
千百年來,這個體制的執行沒有法制作保障,靠的是道德的力量來約束,導致弊端重重。道德至高無上,但它終究代替不了法制。像讀書會的執行便是同理,有了“一月至少讀一本書”的鐵軌約束,大家讀書的效率顯然更高。對我尤為如此,雖然我有一顆瘋狂熱愛讀書的心,卻總是諸事纏身,沒有讀書的時間。今天“迫於群規”,足足抽出一下午一晚上的時間讀完了拖延一個月的書。幾十人的讀書會尚且如此,龐大的國家機構呢?道德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期待我們的法制越來越健全。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00字三篇2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屬平淡的一年。著者以萬曆皇帝、首輔大臣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以及李賢為線路,透過描述幾人的生平歷事,來翻開萬曆及大明王朝的歷史。萬曆十五年,在當朝朝廷發生了若干歷史學家易於忽視的事件,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表面上看來,是歷代王朝所在平常的事情,但有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卻對未來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看《萬曆十五年》第一遍的感受是以德治國也許是理想中的治國之略,但是在實施時,卻是與社會制度、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至少來看真正實際治國之略是以法治國,輔以於以德治國,法律至高無上。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執政者卻依舊固守原油的固封道德治國,不思創造新的.制度,只求平衡穩定。又是既得利益集團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停步不前,固守舊德,致使新的思想、新的創造無法施展,隨之大明帝國落伍與世界潮流,直至改朝換代。
萬曆十五年,提及兩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過去曾經是領導和改革社會的力量,至此已成為限制創造的牢籠。龐大的帝國,不依靠公正而周詳的法律,卻依靠固化的道德信條;各人行動全憑儒家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萬曆十五年,1587年,西班牙艦隊征戰英國的前一年,透過對這一年幾個人物看似平常事情所寫,卻對以後乃至民族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萬里中樞集團固閉自封,不聞世界之事,是以落伍於世界,是以隕落的淵源。不過終究是上層建築的發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勢必為歷史所拋棄。今日之於我們、民族、國家、企業、個人,亦於如此!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00字三篇3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作者是黃仁宇,是一本歷史學著作。
選取了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年)作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透過對關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書中以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僚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之間的關係矛盾。
《萬曆十五年》以1587年為關節點,在歷史的脈絡中延伸,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著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歷史的關節點。
在第一章“萬曆皇帝”中,作者以萬曆皇帝的角度,描述了身為君主的種種限制與無奈,從深層角度分析了其消極怠政的原因及其逐漸消極反抗的過程。作者從萬曆皇帝的角度展開分析,剖析其怠政的原因,站在萬曆皇帝的視角,讓讀者看到了一個較為真實的、不一樣的皇帝,使讀者對萬曆皇帝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使得萬曆皇帝這一形象生動而豐滿,更對其昏庸的印象多了一份理解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