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讀後筆記

楊絳先生《一百歲感言》讀後筆記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一百歲感言》 楊絳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一百歲感言》

  楊絳被人們尊稱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這樣尊稱,是因為人們由衷地敬仰她的學識、品德和修養。

  偶然看到她的百歲感言,平實的文字,竟然帶著那麼強烈的.一種穿透力,貫入我的胸膛,有什麼被逼出了眼睛……

  我們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對自己的總結來對照成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當青春漸行漸遠,在誠恐誠惶中,在懊惱悔恨中,在被拍在沙灘的路上,扮著過來人,扮著無所不知的樣子。當你忽然看到活了一個世紀的楊絳先生淡定從容的樣子,你會作何感想?

  說到楊絳先生,就不能不提錢鍾書先生。他們夫妻兩個,我們最早知道的,是錢鍾書,是他詼諧幽默的《圍城》,是他那段圍城理論。他的淵博和聰穎光芒四射,以至於蓋住了他的身後那個溫柔敦厚的才女楊絳。

  《幹校六記》和《我們仨》沉定簡潔的文字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位淡定從容的學者。

  活了一個多世紀的她,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那些慘烈和風暴,今天都落滿塵埃,定格成畫面。她親身經歷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詼諧幽默的文字表達出來,少了當時的凌厲和殘酷。

  在她玲瓏瘦弱的身體裡,有著怎樣的胸懷?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後,有著怎樣的睿智?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一百歲感言》讀書筆記

  近日,讀楊絳的《一百歲感言》,頗有感觸。楊絳在文章中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文中的兩個“到最後”,是她內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讀,也是她對人生過往的歸納和總結,句句都觸及到生命的本質。

  也許你認為,她的觀點裡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她的一管之見,沒有什麼代表性。可是,作為一位百歲老人,作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識女性,她的這種領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體驗,如果說夠不上你所認為的什麼人生真諦,那它至少是真話實話,她不會參假。

  楊絳曾著有《我們仨》一書,書裡記載和講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故事。人們知道錢鍾書,卻未必知道楊絳。楊絳賢淑聰慧,甘為嫁衣。錢鍾書是個書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是夫人楊絳一直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終融入並擁抱著錢鍾書這個“圍城”,沒有也不願意走出來。

  人不到一定階段,是不會盤點過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齡,也是不會沉下心來思考人生的。因為,人是帶著夢想來的,是帶著新奇來的,從年少到年老,總想瀟灑走那麼一回。人是一種過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過了饅頭,才知道饅頭的味道,哪怕是摸著石頭過河,哪怕是頭撞在了南牆上。酸甜苦痛總要個人去感知,喜怒哀樂總得自己去體驗,別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別人的體驗當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體驗,我們不可能沿襲和套用別人的老路。但是,別人的人生可以借鑑,他人的精神成果可以分享。當我們面對同樣一個世界,同樣需要尋求生命本真的時候,那些先哲們,許多大家們,其實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他們的人生感悟,是歷練成真的思想精華,是賴以傳承的文化瑰寶。

  滾滾紅塵,世事變遷,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誘惑世界,物慾橫流,糾結的往往是心態。人啊,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或喜悅或憂傷,或逍遙或沉重,或盲目或輕浮地過活,何時能夠沉澱內心,不隨波逐流,不為雜念所困,不為繁碎所累,認認真真地做回自己,聆聽和感受一下寧靜的內心,明白自己的來去和歸路?

  世事維艱,靜觀人間滄海桑田;千古昭昭,閒看天上雲捲雲舒。雖然我們達不到也不必追求這種超然的境界,但我們深知,每個生命總有了結的時候,每個人生總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經歷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價值份量也不相同。儘管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遠,但是,正像楊絳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和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當我們慨嘆人生幾何的時候,是否愧對和遺憾曾經的過往?

  楊絳終身與書為伴,平生喜愛看書與寫作,孤單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影孤單,精神卻非常豐富和充實,內心強大而坦然。她的心裡裝著一個特立的世界,她本身也是一個特立的世界。她凝結人生精華,所散發出的,始終是知識的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與世無爭,心靜如水,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把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歸於精神。這便是她的人生哲學。

  我們是否也能夠煉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來?

  相關閱讀:

  楊絳女士,本名楊季康,生於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蘇無錫,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說《小癩子》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成書《走到人生邊上》。她不為名利所動,不受來訪干擾,甘願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著清苦而平靜的生活。她將自己和錢鍾書的全部稿費和版稅,捐獻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勵基金,表現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