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著讀書筆記(通用5篇)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

  在書店的時候看到《不做教書匠》這本書,題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讀的念頭。這是管建剛老師這本書的標題。當聽到楊校長跟我們推薦《不做教書匠》這本書時,腦海中就有一個疑問:“不做教書匠,做什麼?”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漸漸瞭解了這是一本針對青年教師的心理而寫的書,深入淺出,有如青年教師的“聖經”,一些西方油畫的插圖更增加了這種感覺。隨著閱讀的深入,也開始明瞭作者的觀點是要求老師們用心做事,不做教書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做“教書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師;做一名有約束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責任感的教師;做一名有上進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奮鬥感的教師;做一名有專業感的教師;做一名有親和感的教師;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

  書中親切生動的語言,一個個鮮活靈動的小故事來說理,來引領著我們走向自己美麗的教育人生。激勵著我們廣大青年教師。透過細細的品讀,讓我的確是受益多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對於一個勇敢的人來說,惟有失敗,真正給你帶來進步的思索。或許這次評優課你失敗了,或許這次論文評比你名落孫山了,或許這堂研討課你上砸了,或許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許你的教改實驗沒有預期的效果,或許這學期你的教學質量不高。請記得,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經升值,只是這些價值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帶給你驚喜。”這對於剛上崗並沒有幾年的我來說,看到這樣的語句,這樣深入我們年輕人內心的語言,這樣貼心地為我們分析失敗,鼓舞進步,怎能不讓人激動?

  我缺少的就是對失敗的正確認識,我很多時候在失敗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這本書,給了我啟發,給了我無限的鼓舞。讓我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讓我有勇氣去接受失敗,讓我有勇氣去挑戰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勇於創新與改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教學之路。

  《不做教書匠》是一本催人奮進的好書,讀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繼續往下看“每個孩子的心靈就像荷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年輕的你要盡一切可能,想辦法呵護她、保護她……”是呀!小孩子是無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現在的一幫可愛的孩子們,和他們一起遊戲的快樂情景。真是一副和諧的畫面!年輕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許多作為教師作為青年應該有的。突然耳邊響起熟悉的聲音“這個小孩我一點都不喜歡”,“真巴不得早點送走他們”云云。

  剛舒張的笑容立刻收斂了下來。我在問自己,為什麼?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麼?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丟了教師該有的親和力。管校長說:“教育是朵帶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們微笑的價值,將超越經濟的總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歡老師能把微笑掛在臉上。當你能微笑著傾聽學生講述,微笑著讚許,微笑著撫摩孩子的頭,那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反之如果老師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動輒就批評教育,那學生肯定是大氣不敢出,戰戰兢兢的坐在課堂裡。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教師們從中汲取力量,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實踐中去。

  我國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之漁。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並把它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國外教育界提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重視學生的後天學習、後天發展,是最科學的教學方法。回顧自己的教學,大部分時間只是比較機械的傳授學生以知識。正的成了管老師所說的教書匠了。

  《不做教書匠》只要我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學生,我們每天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工作著,始終跟著時代的腳步在前進,我們就能成為學生心目的好教師。這是最重要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教育專著。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感觸之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感觸之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觸之三: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援,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援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感觸之四:做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著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學生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學生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著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3

  我們認為,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是讓孩子的周圍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勞動、創造、建設的世界,因為人的美在勞動中顯示得最為鮮明。

  審美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一般在審美教育中,尤其在音樂教育中,心理目標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讓兒童接觸美的世界時就要掌握這個目標。我所定的目標是培養飽含情感地對待美的那種能力和獲得美學性的印象的那種需求。

  經“快樂學校”很重視聽音樂,聽音樂作品和自然的音樂。這裡提出的首要任務是引起對旋律的情緒反應,爾後使兒童確信,音樂美的源泉在於周圍世界的美;音樂旋律好像在召喚人:你停下來,聽聽大自然的音樂,欣賞欣賞世界上的美,要愛護這種美,增添這種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從內心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從樂聲中領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種多樣的細微變化,他就會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達到的文化修養水平。對音樂旋律美的感受會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長處。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

  初秋,當清澈的大氣中能清晰地聽到每一種聲響時,一到傍晚時刻我就和孩子們坐在碧綠的草地上,我讓他們聽了歌劇《蘇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飛舞”的旋律。音樂引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反響。他們說:“雄蜂一會兒近了,一會兒又遠了。還能聽見小鳥在叫……”我們又聽了一遍旋律,然後去正在開花的含羞草地。孩子們聽到蜜蜂的豎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個不停。瞧,這就是那個毛茸茸的大熊蜂,時而在花上飛舞,時而落在花上。孩子聽了很高興:這差不多就是錄在唱片上的那個旋律,但是音樂作品裡有一種特殊的美,這是作曲家從大自然中聽來而又表現給我們聽的。孩子們還想再聽一聽唱片上的旋律。

  過了一天,我們清早又到繁花似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們傾聽蜜蜂的豎琴聲,試圖捕捉到雄蜂的嗡鳴。在此之前他們覺得很平常的東西,現在顯示出美來——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4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

  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

  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裡,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裡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

  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

  《愛心與教育》在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

  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

  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

  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

  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

  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

  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

  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

  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

  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

  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

  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迴圈。”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於我來說,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5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聲讀物《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幸拜讀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為一個教師的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第56號教室是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的一間極為簡陋的甚至會經常漏水的教室,這個班級高達九成的學生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位充滿愛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高居全美標準化成績前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非凡成就。創造這一奇蹟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讀這本書時,總讓我聯想起之前看過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窗》寫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創辦的巴學園裡度過了無比幸福的小學生活。我覺得第56號教室的先生和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

  一、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老師說:“多數教室以害怕為基礎,我們的教室卻以信任為基礎。”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讓學生們玩信任的遊戲,讓學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做個公平公正的人,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做個以身作則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努力掃除教室裡的恐懼,不輕易發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顧及他們的想法,為學生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老師憑藉這些,取得學生的完全信任,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師生之間有了信任作紐帶,一切教育問題都會很容易解決。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50個學生眼裡,就是一位極為仁慈可信的父親。被原來校園逼著退學的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就和小林校長絮叨了四個小時。而小林校長一次也沒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向前探著身體,專注的聽著,這第一次,就讓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她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

  小林校長總是對巴學園的學生說:“不能欺騙動物,動物很信任你們,如果你們欺騙它們,那它們太可憐了!”小豆豆恪守著這一點,對她的小狗洛基始終信任,哪怕洛基有時無心地傷害了她,她也對它的忠誠堅信不疑。對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小林校長對學生們的信任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源於他對學生們的愛,對學生們心靈的關注,對學生們的尊重。他讓學生們不自覺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無痕,老師和小林校長內心汩汩流淌的愛,在學生心中澆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給學生做人之道。老師說,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質。他用道德發展的六階段來教育他的學生,這六個階段是:

  一、我不想惹麻煩;

  二、我想要獎賞;

  三、我想取悅某人;

  四、我要遵守規則;

  五、我能體貼別人;

  六、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點,類似於我國提倡的‘慎獨’)。

  他以此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階段,事實上他的學生做到了。布蘭達在路邊幫助了一個受傷的陌生人,卻一點也不聲張;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亞隊不論到哪裡演出,留給人的印象都是謙遜有禮;觀看有自己本班參加的比賽時,不論哪一方展現高超的技巧,都會大聲喝彩…老師說:“第56號教室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什麼都有隻欠仁慈的世界中懷有仁愛之心。”

  與老師相比,小林校長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開運動會時,為了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特意設計了適合這個學生的比賽專案,讓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取得了很多專案的第一名,年年都是運動明星。這不僅教會了高橋君自信,使他再也不會為身體上的殘疾而自卑;也教會了其他學生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巴學園規定,學生們可以在游泳池裡快快活活的光著身體游泳,小林校長想讓學生明白:“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這樣,即使身體有障礙的學生,和大家在一起潑水玩時,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不知不覺間消除了。

  三、教給學生生活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師和小林校長的教育觀念是一致的——“生活即校園,校園即生活”,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老師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生各樣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設法買來許多實驗器材,在被許多老師忽略的自然課上,認真地指導學生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他豐富學生們的藝術素養,他們班的小小莎士比亞就是專門表演莎劇的,這種戲劇表演中還配有舞蹈、音樂,都是學生們精心設計的,這個表演隊的水平近於專業,經常應邀到各地巡演。他還教學生打棒球,彈吉他,聽搖滾樂。還教學生如何存錢及謹慎用錢。

  還教學生做面具,編線繩,制自畫像。還教學生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內容不勝列舉。而這些,都不是標準化測試的內容,老師卻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而且做得功績卓然。真令人佩服!當然他並非全才,很多東西他原來一無所知,為了教給學生,他努力自學,查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最終他不僅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更使他的學生們受益無窮。這也是他的學生日後都大有作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長在巴學園開設的教學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他教學生們游泳,教極富節奏感的韻律操,教吃飯散步的禮儀,請附近的農人做“老師”,到田間教學生們使用農具種莊稼。更有意思的是,帶學生們去野炊,讓大家帶炊具、食材,幾個人一組,一起做飯,撿柴的,燒火的,切菜的,燒飯的,各顯其能,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極大鍛鍊,而且“樂亦無窮”。還有,運動會的比賽專案也是獨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關。像鑽鯉魚肚子、找媽媽等專案都充滿生活情趣,連比賽的獎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蘿蔔,一棵捲心菜……想想都覺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動!

  想一想,學生們能夠擁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樂趣,生活該是多麼美妙!學習該是多麼快樂!

  四、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我覺得,讓學生愛上閱讀,老師倘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雷夫老師說:“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讓學生長大後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熱愛閱讀是基礎。”他平時給學生們推薦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指導閱讀方法,開辦讀書會,讓學生寫每月讀書心得。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整體素養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長建的圖書室,更是給巴學園的學生們提供了一處溫馨的精神家園。圖書室裡擺滿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學生們愛讀的書,“你們只要喜歡,什麼時間去圖書室都可以,借回家讀也行。”小林校長說,“請多多讀書。”從此學生們只要一有空,就往圖書室跑,甚至連去廁所都怕耽誤時間。

  學生天生愛閱讀,請我們保持他們的天性吧。熱愛閱讀的學生必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