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通用15篇)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通用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

  《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作為這次教師主題讀書活動的必讀書目之一,正如編者所言,該書讓讀者一冊在手,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

  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當我合上書本時,稍思片刻,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要理解這些準則,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著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認為視名利為空者得道也,對嗎?誰知道?不知道為什麼,今天這句話老在腦海裡沉浮。反覆玩味,目光流轉,在猜測,這是怎樣一種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價也可以承受。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裡,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痴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2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

  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於是,“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3

  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感觸頗深。肖川老師給我們提了個醒:沒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責任擔當的教育是輕薄的。“我們不停地跑,爭取領先,但是總有一刻要停下來想一想:這條路到底通向哪裡?是通向夢想還是通向深淵?”

  真正的教育不僅應該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靈魂,具有堅定而明確的價值追求,使命與責任賦予教育以高度和靈魂。故而,肖川教授提出:“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應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說穿了,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就是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據此,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就可以簡單化為: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游刃有餘,出類拔萃的技能嗎?

  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但人和動物不同,只有能過幸福精神生活的人,才有可能發現生命的意義,也才能稱之為健康、幸福的人。作為教師,我們都在不斷的追求之中,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

  肖川教授追求的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肖川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真情,告訴我們什麼是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教育理想與信念。

  書讀完了,可生活還在繼續,我們的教育理想也在繼續,世界所蘊含的精神也在繼續!

  在這個亂象的世界,心浮躁了,情不定了,目標迷糊了,人生難料了。可肖川老師卻讓我們的心寧靜了,情穩定了,目標明確了:教育應是陽光的,充滿希望和力量的陽光文化;教師應是奮發的,充滿激情和智慧的指路者。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理應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理當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思想先導和制度建設的楷模。

  肖川老師指出:在當前,強調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要強調的是透過分享基本的價值觀念,實現社會整合,增強一個日益多樣化的社會的凝聚力。這樣說,有其深刻的教育價值,我們很多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但大多持續時間不長。為什麼呢?我以為這就是缺少社會凝聚力,缺少一種眾志成城的、為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自覺自願的責任意識。如果我們現在不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也許未來當中國再次面臨危機時,還會出現很多“賣國賊”、“漢奸”的。

  當然,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社會責任,我們還要關注人的生命價值。生命是上天賜給我們最豐盛的禮物。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是一個個對世界充滿新奇感的心靈世界。我們現行的應試教育無助於培養學生的博愛和善良,無助於提升學生的生命尊嚴和生命情懷。

  看看我們的身邊,看看各種報刊雜誌、部落格網路,我們會發現不尊重生命的現象比比皆是。傷害兒童、兒童傷害他人的案件充斥著我們的耳目。難怪肖川老師怒吼: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和不幸。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4

  在學校裡學生有作業,老師也應該有作業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因此我打算在看了這本書後寫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初看《和教師的談話》這本書,就知道這是一本教育理論書籍,我覺得很枯燥,沒興趣看。可這是作業,作業總該完成。於是我耐著性子認真地看了一遍,沒想到還有些收穫和啟發。

  看完這本書,我不得不驚歎蘇聯的教育如此先進,如此科學。雖然距今已有幾十年了,但就站在現代的教育角度來看,蘇聯的有些教育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先進性。蘇聯的教育為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中國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蘇聯教育界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贊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贊科夫對傳統教學思想進行挑戰,並指出其重大缺點,我們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大膽、有創造性的革新家。嚴格來說,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修正、補充和發展。

  我特別欣賞讚科夫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他的實驗教學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體現這一主導思想並指導各科教學工作的五條“教學原則”是:

  (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3)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5)使全班學生包括“後進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在這,我主要談一談第二條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強調複習,而且是多次的單調的重複。上學年,我任教一年級。每上一項新內容,幾乎要花半節課複習,教學進度很慢,慢得讓我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說真的,複習多了,我自己都覺得沒勁,更何況學生,那些優秀的學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後進生恐怕還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級畢竟是學習的起始階段,多次複習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級呢?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講同一個材料,學生則必須一遍又一遍地聽教師講解。比如一篇語文課文,單是講新課的時候就以各種名目讀四五遍,課後還要求學生熟練,複習時又要讀。用兩節課可以講完的課文,卻要用三四節課。其實,有些課文是淺近的,只要教師有表情地朗讀一遍,學生就懂了。讀第一遍,學生還喜歡聽。再讀,學生就不要聽了。學生知道你以後還要讀許多遍,索性連第一遍也不注意聽。贊科夫說:“這裡我想起條件反射論的創始人巴甫洛夫的話。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腦皮層的一個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實驗室裡常說的那樣,老是叮在一個細胞上,就會使它進入無興奮狀態,於是出現睡眠——完全的或區域性的睡眠。”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問他時表現出那種惘然若失的樣子,並不奇怪。據觀察,採用這種教學法,到一個學習日結束時,兒童神經系統的抑制現象很嚴重。

  上述的例子說明:單調的重複、煩瑣的哲學和形式主義,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教學進度拖得很慢,而且更嚴重的是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複習和鞏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用在這上面的時間太多了。贊科夫認為,有許多知識和技能是不需要當時就練到那麼純熟的。要求一下子練熟,勢必要搞機械重複和死記硬背。例如打算盤,讓學生練得極其純熟,但是以後不用算盤了,幾年之後幾乎忘光。贊科夫說,成年人對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來的,只是因為他們常常要用到它,談到它,所以達到了高度熟練和終身難忘的程度。而對於年齡尚幼的小學生,為什麼要強迫他們一下子都記牢呢?這種要求學生連續重複而“一下子”記住的識記方法是很不科學的。

  “高速度”不是“開快車”、“趕速度”,不是一節課上學的東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單調的重複,以至把教學進度拖得很慢。這個原則要求不斷地前進,不斷地以豐富多彩的智慧,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所獲得的知識,把這些知識納入一個廣泛的體系。

  我覺得,贊科夫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儘量靈活地遵循這五個原則,特別要遵循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多看看教育理論書籍,肯定會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幫助。雖然理論離實踐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理論終歸對實踐是有指導作用的。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5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份膜拜,如何能不停的在多從角色中轉換,課堂上的教師;生活中的家長;心靈上的朋友;“最美教師”的報道,給了我更多堅持的理由,有了這份堅持,讓周圍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讓教師,不再是職業稱呼,而是一份愛的代言。“最美教師”的事蹟也給我們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一個啟示。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除了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學生成績這些顯性指標之外,還應該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愛心和責任心都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點點滴滴,雖不容易量化和評估,但這卻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和發揚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實,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一定非得追求成為一位“名師”,但應該力求成為一名“最好的教師”: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最美教師的故事中,有許多細節反射出強烈的責任感,每一個細節都因為教師的“責任”而得到了堅持,最終救下了三條人命。

  什麼是最美老師?怎麼樣才算是好老師?我的理解是,不放棄、不捨棄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會碰到不同型別、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對於一名老師來說,沒有壞的學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教師。每個學生身上都潛藏著優點和才華,作為老師,應該耐心地去發現、去鼓勵、去關注。我從教15年,教過了很多孩子,我覺得教師這個職業讓我很充實,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一件開心的事。特別是每當一個所謂的“壞孩子”愛上了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會有一種特別幸福的滿足感。

  最美老師的報道也讓我重新思考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我覺得每個老師都應該像他們一樣有愛心,有責任心,想家長不能想到的,做家長不能做到的。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6

  暑期,按照“道德課堂教師讀書”活動推薦的書目選擇了2本書,首先閱讀了《推進有靈魂的教學》這本書,封皮上的一段話吸引了我:“學習知識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讓學生透過學習知識,領悟並獲得學科思想,掌握學科方法,提升學科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才是教學的真正使命。”

  在讀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毛傑局長的總序“做有靈魂的教育”和田保華局長的“推進有靈魂的教學”以及各位博友的教學藝術及教學片斷對我幫助很大。書中每位名師的教學感悟、個人觀點及解讀等等,都給我以很大的啟發。比如我們總以為“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好的”。熟不知“合作學習”我們並不一定做的有效。現在教學非常關注小組建設的概念和實踐,大多數教師都非常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認為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產生1+1>2的效果,讓學生互通有無、互相幫助,是課堂組織教學的極佳方式。自主學習,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只有經過充分的獨立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小組建設才能真正地起到應有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時,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獨立思考通常會出現這樣幾種情況:一種學生找到一兩處答案便停止思考,思考的層次也流於表面;一種學生通讀全文後找到多處答案並進行思考,思考的層次比較深刻;還有一種學生找到答案後會不斷深入的思考,得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見解。而這三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自然也不相同,第一種學生很快便能結束思考,然後無所事事;第二種學生需要一定時間,基本可以控制在教師給的時間範圍內;第三種學生時間似乎怎麼也不夠用,即使教師再延長一兩分鐘,他們總還是學不夠似的。

  那麼,究竟給學生多長時間進行思考合適呢?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當然,針對問題的不同,思考的時間自然不一樣,但對於同樣的問題,面對早早“完成任務”的第一種學生,我總是說“再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地方?”這種學生,沒有攻克難題的信心,覺得自己就這樣了,有什麼問題不用自己思考,等會兒小組合作時自然有高手幫自己解決,也就更懶得思考了。第二種學生思考時間合適,也有一定自己的見解,在之後的學習時能夠真正從中有所提高、有所收穫。第三種學生也是讓我覺得有些無措的學生,他們需要大量的時間思考,但是課堂上我明顯不能給他們太多時間,如果真的給多了幾分鐘,第一第二種孩子在這幾分鐘內又會產生一些無用功。當然,這種孩子思考有深度,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對於後期小組合作學習時也能起到領頭的作用。除了這三種孩子,當然還有一些思考效率高花費時間少或思考效率低花費時間多的孩子,這些也是需要特別對待的。

  雖然說是獨立思考,但是我覺得獨立思考前教師還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生不是天生就會思考的,他們是在一點點的實踐和交流中慢慢學會思考並逐漸加深思考深度的。如何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我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更多的交流空間,期望學生能夠在自由平等的交流時學會更深的思考。另外就如書中所說的,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交流空間,還要給學生思考空間,面對學生不清楚不明白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幫忙解決”,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多想一想,也許也會給學生獨立思考以輔助。

  在教學之路上,每一位老師都進行了很多深刻而縝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和反思中,才會有教學的進步,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積累,才有了上課時的應對自如,妙語連珠。因此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靈活應對學生的種種題目,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真正的發揮出自己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學會勇敢、正確、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獲得新的活力和樂趣。

  每當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爛漫的童真,我總感覺任重而道遠。《推進有靈魂的教學》這本書中需要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有了對他們課堂的學習,使我解開了很多教學中的困惑,教會了我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在課堂上調控,如作甚孩子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和自由健康的成長空間。作為老師我將一直努力,我將把這先進的、現代的及優秀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們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開心快樂的學習知識並從中逐漸體會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樂趣。

  在閒暇時的讀書中,我一天天變得充實,一天天領悟了教育的真諦,一天天感受著教育的神聖。讀書,真的會使我們的人生收穫一份真實而奇妙的美麗。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7

  這個月讀了《做最棒的老師》一書,上面舉了很多教育故事,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本書全方位地闡述了作為老師應有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課堂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把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

  作為教師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對教師不尊重時,切忌簡單,粗暴,衝動的“熱處理”,而應控制自己的言行,用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主動克服錯誤。這就需要向慈母一樣將愛播進學生的心田。心理學還告訴我們:人際交往融洽、和諧是以真誠為前提的。“以心換心”以理解為橋樑。人與人之間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溝通。我們除了做好“嚴師”,“慈母”之外,還要利用課餘時間和學生多接觸,推心置腹的和學生交談,成為學生的“摯友”。

  總之,作為一名好教師必須以多種角色出現在學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師,就應該做一個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於創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師,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寧靜的心態腳踏實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認真、多讀書、會反思、有韌勁。我們應該不斷實現專業自主,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幹,使自己儘快成為高素質的教師,不僅是有學問的人,而且是有專業追求的人;不僅是高起點的人,而且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8

  讀了《給新教師的建議》,感受還是很多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做,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給自己羅列了以下努力目標。

  1、潛心經歷。經歷是一筆財富,我們剛參加工作,不僅僅是環境的變化(從學習的地方來到了工作的新學校),也不僅僅是角色的變化(講臺下的學生變成了講臺上的老師),更主要的是一種人生經歷的變化,這個變化是重大的。很多時候,別人告訴我們,剛參加工作,要學會“多做事,少說話”,我想這句話應該放到“經歷” 的層面上來理解,這種經歷是具體的,日常的。小到去傳達室拿信件,到總務處領取辦公用品,去油印室影印資料,大到上課,參加教研活動,申報課題研究,都是一個新老師具體而實在的經歷。多做事情,就是多多地經歷,少說話,就是要積極去經歷,經歷的直接收穫就是帶來熟悉和經驗。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熟悉事務和具備經驗是非常必要的。

  2、要做好從頭學習專業知識的準備。我們的師範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一個就業方向上的限定,而專業的學習與其他綜合性大學,似乎差別不大。我們的知識與我們課堂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必須根據的學生特點、教學要求、考試要求等內容做出相應的轉化。我們作為一個新老師,必須重新學習一番中學的學科專業知識,我們有了四年的大學基礎,學起來也許很輕鬆,但也許很艱難。用宏大的、泛泛的大學專業知識,去駕馭中學的課堂,往往會出現很多矛盾或者衝突。那麼如何從頭學習專業知識呢?我覺得需要找一本比較完備的高考複習指南之類的書,認真研讀一番,不是為了備考,乃是為了獲取新知。

  3、要認真做一次教育和教學上的研究。我們新教師,應該有意識去做一次體驗,研究的體驗。比如,我上課學生不歡迎,我就此展開研究,如何提高課堂魅力?

  4、通讀一本有故事的教育好書。 影響一個人的,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一句話,有時是一本書。尋找一本有生動細膩的教育細節、有感人肺腑的教育情懷、有發人深思的教育感悟、有血肉豐滿的師生形象、有實在具體的教育行為、有激情洋溢的教育理想等等的教育書籍。我覺得通讀一本教育好書,往往可以改變我們很多東西,而最主要的,就是它展示了一個真實教師的形象,從而激揚了我們的教育夢想。

  5、聽老教師的課。課堂是一個教師施展教學本領的真實場所,置身於這樣的場所,往往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教師的綜合氣息,比如教學語言、教學智慧、教學行為等等,這種真切的感受,可以帶給我最新鮮的認識。同時跟上課的優秀教師進行交流,分析自己聽課的得失,讓自己儘快成長。

  6、逐步享受寫東西的快樂。 教師主要教書和育人的,但是,我覺得寫東西也是一個重要工作。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學校常常要求我們寫的是論文、總結、計劃,從日常化的要求來看,我覺得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工作感受、教學啟迪、生活苦樂、人生感悟、見聞雜感、世界大事等,都可以成為筆下的東西。此外,我還覺得,寫東西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寫是促進和加深思考的絕妙方式。很多問題,只有提起筆來,我們才能思考得更深入,更細緻。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9

  教師的幸福是什麼?你,作為一名教師,你有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葉瀾教授是這樣說的:幸福是一種體驗,是對教育中生存狀態的一種高階的、愉悅的情感體驗。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種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學藝術,是一種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寫在學生認真的作業本上,教師的幸福盛在學生滿意的答卷上,教師的幸福堆在家長充滿謝意的臉上。學生的畢業證和入學通知書給教師帶來幸福,教師節學生送來的溫馨賀卡和溢香的鮮花給教師帶來幸福,滿天下的桃李打來的電話是教師的幸福 ……

  “教師的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體驗,是對教育中生存狀態的一種高階的、愉悅的情感體驗。教師的幸福是一種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學理念,是一種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學藝術,是一種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種幸福。教師的幸福寫在學生認真的作業本上,教師的幸福盛在學生滿意的答卷上,教師的幸福堆在家長充滿謝意的臉上。……”這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郭元祥先生的《教師的20項修煉》這本書對“教師的幸福”的闡述。書裡寫著一種思想,點亮生活,感悟人生!我非常用心地讀完了這本書,感到無比的快慰!

  未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的的稱職度頗為自信。我愛學生,愛教師這一職業,幹這一行我沒有多大的抱怨,然而,“修煉教師形象、精煉教師生活、錘鍊教師專業”使我感到汗顏。閱讀本書的過程,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是一種開眼界的過程,更是享受與大師對話的過程。

  服飾整潔大方,臉上常露微笑,語言簡練優美,習慣良好科學,常懷寬容之心,堅持修煉德性,培養教育智慧,充沛教育情感,我要“修煉教師形象”,做一個美麗的教師。

  學會規劃,享受閱讀,堅持研究,常懷反思,嘗試寫作,追求幸福,我要“精煉教師生活”,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

  以生為本,課程意識,跨越邊界,教學藝術,尋找聲音,追尋教育之夢,我要“錘鍊教師專業”,做一個愛學習的教師。

  雖然“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一直是我的教育理想,但是對照郭元祥教授提出的20條修煉,我真的有些慚愧,也更明晰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自我反思,自我修煉,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從而學會如何更好的服務人民教育事業。

  思想指導行為,新的學期開始了,我將把思想付諸行動,期待透過各方面的不斷“自我修煉”,去感悟教育的真情與真諦,收穫“教育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看了《透視課堂》一書,在譯者陶志瓊先生寫的序中,對課堂的描述和刻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摘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東方有課堂,西方有課堂,此見同,此識同:皆以展示和開啟智慧為首要使命。東方有教師,西方有教師,此心同,此理同:皆主要在課堂裡以完成展示和開啟智慧之使命為使命。

  一說到課堂,既可能讓人想起凝神屏氣的緊張,也可能使人想起亂哄哄的吵鬧,還可令人想起豁然醒悟的欣喜。課堂,一個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測的地方;課堂,一個充滿了眾多生靈喜怒哀樂的地方;課堂,一些人一心向往而另一些人又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課堂,一個既嚴肅又活潑的地方;課堂,一個既可遠觀欣賞又可近觀理解,但就是“不可褻玩”的地方。

  課堂既可以說是“周圍受敵,四面楚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也可以說是“八面玲瓏,援助多多”(各種壓力變成支援力量)。壓力和助力無非是在表明:課堂是賦予沒有生命的知識以生命活力,給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讓不動動起來,讓不活活起來,讓不靈靈起來的生命放光彩的場所。課堂裡有苦惱、無奈,有希望與絕望,有奮進和退縮,有歡欣與惆悵。總之,課堂,乃人之生命精華展現的小舞臺。

  理想的課堂總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動人的。

  說起課堂可以說是賦予沒有生命活力的知識以生命活力,讓不活的活起來的場所。教學中有種種困惑需要解決,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透視課堂》一書是對一些教學問題,尤其是現代教學課堂,包括資訊加工、決策、學生對一般知識及其課堂教學理論的闡述。閱讀此書,使我瞭解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可以說增強和提高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於進行課堂決策。

  很多教師最感困惑的一個問題,大概就是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問題。讀了此書,使我有了新的認識。處理這類問題,我們應該先搞清楚,學生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許多時候,由於學校的課程教滿,學生既要完成語文、數學,又要完成英語之類的,因為教師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絡,而導致學生的課外作業負荷過重。教師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強迫學生交作業,又怎麼能使教師稱心如意。所以此時我們不能夠要求交,否則會經常令人生氣。

  一些孩子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完成作業。這不是他們的動機問題,而是教師的教學問題。遇到此類情況我們可以透過補課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我們也需要正視一些反應慢的學生,需要拿出自己的耐心和決心。這些孩子往往有較大的惰性,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又會出現懶散的現象。此時,我們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援就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儘量提出他們的點滴進步。

  處理能夠做而不做作業的學生所出現的問題則不一樣,我們知道萬事開頭最重要,一出現此類情況,我們應立馬禁止,斷絕他的這種行為。並明確強調自己對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的要求,講述做作業的重要性。當他們完成每一次作業時就及時反饋。但是針對我班一個心理諮詢並不健康的孩子,我們就需要看場合處理,在適時(也就是他心平氣和)的時候談心。否則他就會以強硬的態度對待你的教育。因為他的家長也無能為力,這種孩子如果逼著他完成容易走上極端。

  如果在班級中老是出現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就需要反思自己的作業佈置有何問題,並及時調整作業的難易和改變檢查和批改的方式。作為教師需要隨時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處理,如果一味地鑽死衚衕,強制學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交出要求完成的作業,那麼痛苦的就只是自己了。

  其次,此書也向我們提供瞭解決注意力不集中和孩子多動症的問題。我們常感嘆現在的孩子缺乏靜心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這裡它建議“不要讓這些學生把你引開以便你開始不恰當地對待他們”否則他們會覺得是老師誤解自己。關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老師和同學造成的影響,讓他們產生一種比較強的自我控制力的印象。透過作出提醒來幫助他們自我控制,改進要講究循序漸進。而且對他們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以上,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問題。

  而《透視課堂》一書向我們介紹的遠遠不止這些。它還從課堂生活、課堂觀察、教師期望和課堂管理等一系列問題做了科學,合理的解釋。完全值得你我細細琢磨。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1

  《體驗音樂》讀書筆記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閱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透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悅。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本學年,自己任教一年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以“娛樂性”為主的幼兒教育向“知識性”為主的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他們具有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模仿能力較強,抽象思維有待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著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脫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一年級孩子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透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想著聽”,“動著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透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2

  當然,感情並不能代替教育,但是我們的教育必須充滿感情,這就是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而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應該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朋友的愛。

  ——讀《愛心與教育》

  作為剛踏入教育界的我來說,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老師擁有很高的權力。我們的言行影響著學生是成功還是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能促進學生還是抑制學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不加約束的權力會破壞班級裡的信任關係,極大地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

  ——讀《塑造教師》

  縷縷書香,溢滿校園每個角落。教育理念化作甘霖,更好地服務於教育,讓每節課充滿詩情畫意,讓學生心靈放飛,用知識點燃智慧,書籍是無窮的知識寶藏,是浩瀚的知識海洋,師生在知識海洋中揚帆起航……

  ——讀《書籍是長生果》

  對呀,揠苗助長不如順乎天性,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讓孩子經歷風雨。這本書中又何止這兩個教學方法呢?我還在細細品味。

  ——讀《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

  ——讀《拿著棍子讀書》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後甜,才知甜滋味。正如餘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讀《文化苦旅》

  看著講臺下的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時不時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這裡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兒時的心情,像他們一樣,為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極而泣,為醜小鴨變成白天鵝而歡呼雀躍。……雖然,這個世界充滿了灰色,讓人窒息、讓人傷感,但在其中我們也看到了一種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讀《安徒生童話》

  我們必須記住,從根本上看信仰從來都不是,也無須一種言辭的表白,而是一個人的活動所展現出的他的存在方式。對於一個人是如此,對於一個民族未必不是如此。

  ——讀《法律與宗教》

  最近學習了一篇關於“課堂上教師如何用語言鼓勵學生”的文章,深受啟發。當教師一個問題提出時,學生無人舉手,這時教師可用:同學們,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訴大家好嗎?相信你能行。

  ——讀《教師,課堂上運用好你的語言》

  我曾以蜻蜓點水的方式讀過《古文觀止》,除了提高了一點讀文言文的興趣外,最大的得益是我覺得讀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我們國家古代的歷史,因為我們的歷史書實在是枯燥得很。所以讀此書既可以增進文言知識,又可以增進歷史知識。但願“讀點文言也好”能成為更多人的觀點。

  ——讀《古代文言,必修之課》

  這是一本小書,謂其小是因為它幾乎談不上鴻篇鉅製,只是由一篇篇日記組合而成,;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它的作者是一位年僅9歲的孩子,但我卻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課文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

  ——讀《愛》

  前段時間,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這本書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們的困惑和不解,好像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讀《給教師的建議》

  教師要有創造性地工作,他們教育的物件——兒童經常變化,所以教學的內容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任務。

  ——讀《淺談教師的職責》

  這套書不遺餘力地宣揚美的教育和情感教育,這至少應與思想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同等重要。如果一個人只是思想著的動物而缺少審美情調和情感,這種人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因為我們在培養“完人”的意識中,更要考慮到箇中元素對人的成長與生存的各種影響。

  ——讀小學卷《新人文讀本》

  我不禁想起同行中一位人士說過的話:“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優秀教師的教師不是好教師。”首先你要敢想,那才有成為現實的可能性。

  ——讀《怎樣使自己成為教育工作行家》

  透過學習,我感受到於永正老師是一位熱愛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東西活著,正是這種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熱愛,於老師在三十多年的小學教育生涯中,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無怨無悔。

  ——讀《教海漫記》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既要講“言教”,更要講“身教”。你要求學生們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之亦然。

  ——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課堂的傳道、探求,不如拓寬孩子們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書室感知一下古人的言與行,開展自我教育,領悟警言警句,理解人生的價值,激發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促使孩子理解父母親的辛勞為了誰,教師的苦口婆心又是為了誰。

  ——瀏覽《增廣賢文》所想點滴

  我們的課堂似乎不需要過多矯揉造作的客套,似乎也很需要太多精心得不著痕跡的安排,無論如何,如果一位真正能讀懂生活的樂趣、真正能從生命的角度審視課堂,並樂於將一切自己感受過快樂的東西帶給他人的老師也一定會懂得如何給自己的學生經常帶去親近大自然,親近生活、體驗生活樂趣的一堂課。

  ——讀《課堂親近生活》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3

  “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我們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離學科來討好學生;我們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權利和體力管制學生。”書中的這段話深刻剖析了當前的課堂教學,教師不要把課堂只當課堂,也不要把課堂只當教學,更不要把課堂止於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是民主平等的。課堂上,老師要讓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互動的、和諧的、民主的關係,要成為引導學生學會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組織者和領路人,成為學生表達觀點、傾訴情感的知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點不是教材,而是學生的現狀;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是因材施教。 但是生源的龐大、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家長和學生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當你對一件事情感到不滿的時候,不外乎兩種態度:一是轉身離去;二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學習這件事情要想轉身是不大現實的,那就只有轉念了。既然我們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現實的,就要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不要被動地跟著教師,盼著他對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動地在教學進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學”。畢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

  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進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捨得花時間打好基礎。只有基礎打紮實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課堂教學。

  書中提出不管課堂教學過程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受學生歡迎,如果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難以理解,難以接受,那麼這堂課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麼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從上面這個公式可以看出課堂效率等於教學進度與學習接受度的乘積。兩個因數都達到最大的時候,乘積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讓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師一味地加快教學進度而不顧學生的學習接受度,或者學生只管個人的學習接受度而不順應教師的教學進度,都很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有些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課堂常常“吃不飽”。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在排座位時,可讓這些學生分散到班級的各個角落,讓他們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向部分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講解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成績,又能使自己在講解中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課堂密碼》一書中那些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個性化的解讀,那些經典的教育言論、深邃的教育思想、藝術的教育技巧,讓人驚喜,讓人豁然開朗,也讓我深思揣摩。讓我帶著新的姿態和視野去重新審視自己課堂的教與學現狀,更讓我帶著前所未有的勇氣去實踐。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4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裡,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裡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透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充套件新的思路。總的來說,讀書對於我們個人成長的好處可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牛頓說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透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永珍,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絡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資訊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資訊,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說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

  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援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教師個人的讀書筆記 篇15

  讀了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豆豆》一書,感慨萬千。書中記載了作者(豆豆)經歷過的一段真實故事。當豆豆的媽媽聽老師說孩子在學校是個“怪怪的人”、“搗亂”、任性,會影響別人,建議轉學時,她想:一定要想辦法找到一所能夠理解這個孩子的學校。

  “巴學園”真是一所奇妙的學校,當小豆豆第一次來到這裡,校長就和藹可親地讓她介紹自己,“隨便怎麼說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長聚精會神地聽自己講了一個上午,心情好極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