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範文(通用7篇)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範文(通用7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1
不知在什麼時候,“竇桂梅”這個名字以當今教育界的一名人方式進入我的腦海,但未引起我太多的關注。偶然的機會在網上買了竇桂梅老師所著的《玫瑰與教育》一書,並且利用寒假讀了一下,才知作者是何許人也: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
《玫瑰與教育》其實是竇桂梅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集。在這本書中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該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談與憂患”寫的是一些關於教育體制、名家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隨想;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寫的自然是一些語文課堂教學的故事;第三輯“日本教育管窺”介紹了自己在日本一些學校的見聞;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選登了竇老師寫的一些讀書筆記。與其他一些書籍相比,裡面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娓娓道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在讀竇桂梅老師的自序時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她在自序中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擠”時間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要立足課堂——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即“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並且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心得。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自己不斷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讓實踐的自己不斷接受理論的自我省察。這樣才是逼迫自己堅持實踐,勤於閱讀,深入思考的的強勁動力,是一種讓我們反思著的存在。”在序中她也說到:“當我開始真正寫作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麼笨拙,有時心裡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往往不自覺地把別人的一些話,當成自己文章中的內容。後來讀到魯迅稱自己的文字是‘硬寫’出來的,心裡這才頗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長的、艱苦的修煉。”竇老師的這段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平時總是給自己尋找懶於寫作的理由,即使話在嘴邊,也懶得下筆,久而久之,想再表達,已經難以入手。想想文人書豪的魯訊和特級教師的竇桂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這個平凡的人呢?我想,即便是擠,是摳,是榨,筆耕不輟,才是真理。我不禁對她增添了幾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學習之路,也曾付出過一些努力,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多下功夫,儘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竇老師的自序讓我這個平時喜歡偷懶的人感到無地自容,但是同時也給了我不斷擠時間去學習的動力。
邊讀這本書,我邊感覺到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她的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資訊——“我在成長,我在寫。”
而我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一年級的教學,雖然只是一名代課教師,但是我也想盡我所能把這份工作做好,於是我想了很多的辦法去鼓勵孩子,去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於是我在課堂上經常獎勵孩子貼紙、五角星等,並且採用五個貼紙換一塊小橡皮,五個小橡皮換一本小本子……這樣的方法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在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中有這樣一個小章節《小紅花的背後》,竇老師針對我們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激勵措施——獎給學生小紅花這一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毫無節制、隨隨便便的塞給學生泛化的拔高的評價,這評價最終飄起來的鼓起來的,是學生自我膨脹的,驕傲的,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心。”認識到原來這些形形色色的獎勵、驕縱了一部分學生的同時,傷害了另外一些無辜的學生,我們的動機雖然是美的,但效果也是可疑的。許多班級的牆壁上,一串串小紅花、一排排小紅旗,對於那些榜上有名的孩子來說是榮耀的記錄,對於那些榜上無名的孩子來說難看的記錄。同時也明白了“當六一兒童節表彰一些孩子時,它無疑也是另一些孩子的恥辱日”
文章當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輕放’孩子的心——這是為人師的底線。”
這不僅僅是竇桂梅老師的底線,更應是我們每一位為人師者的底線。在我們的工作中,因為種種情形,種種原因,是不是曾經無意中傷害了學生們的心靈呢?竇桂梅老師甚至考慮到了“不可將競技的獎懲原則過早地引入到小學生的學習中去……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等待滋潤的孩子,每一個靈魂無論其智力高下,都應得到尊重、得到溫暖的照耀”。確實,當我們發出一朵小紅花的時候,當我們向某些學生進行表揚的時候,卻也有意、無意中傷害了其他暫時落後或者尚不夠積極的同學,只是我們無暇顧及而已。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語言的溝通,更是心靈的溝通,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在選擇一種教學方法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保護好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生活的自信心,讓每一朵花朵都在我們的呵護下健康活潑的長大。
課堂學習不是競技比賽,沒有誰是失敗者,每一個學生都是需要鼓勵和撫慰的。而且,那些通常在老師眼裡不積極的學生更應該得到鼓勵,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期待我們用溫暖、公正的心去鼓勵的孩子。我們沒有權利用成人世界的勝敗、積極或不積極之類的原則去約束他們和評價他們,相反,我們要做的是激起每一個學生對學習和未來的熱情,激起他們對榮譽的尊重。
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中有這樣一個章節“語文老師碎語”記錄語文老師應該持有的20條規範,對其中幾條談談我自己的感觸。
永葆激情。生命與激情同在,歲月與青春同行,這是生活姿態,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並最終由表象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教師,永葆激情是必要的,現代教師不再只是教書匠,而是一個會和學生共同因為一件事情而開心,也會因為一件事情而難過,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事情,無論什麼情況都能保持激情。
讀書養氣。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我們有底氣、大氣、靈氣,即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鍥而不捨,孜孜不倦,涵養浩然之氣。像所有的名師一樣,竇老師酷愛讀書,是那種伴隨著思考的讀,但是我作為一名新教師,讀得書還是很少,而且在讀書時思考得還是很少,我也懂得讀書並且不斷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只有不斷的汲取書籍中的養分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無論何時走上講臺都能雄赳赳,氣昂昂。
咬文嚼字。語文課就是要學會咬文嚼字,把字咬透,把文嚼得能嚐到葡萄糖味道,那麼文章是真的走進孩子心裡去了。可是,在我的好多語文課上,我都不曾也不敢帶著孩子嚼,因為自己也沒有好好的咀嚼,怎麼敢讓孩子嘗試呢?可能因為嚼的方法不對,結果咀嚼了一半,崩了牙怎麼辦?嚼了後,卻嚼不出葡萄糖,反而是一嘴的渣,又怎麼辦?咬文嚼字,是我語文備課時最大的欠缺。
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中有這樣一個章節“順風逆風,我心飛翔”,竇老師提到“我的課堂我做主”。我們在課堂上,教師絕對不能賣弄。故作高深,裝模做樣,長期如此,不僅“累壞”了自己,也玷汙了別人。所以面對學生,要全心投入,激情滿懷,毫不保留地釋放自己。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有這樣的責任感與自信心。要相信自己身上的特點,從一個側面看,是缺點,但從另一個側面看,它其實可能是優點。即使我們的某個優點被自己發現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仍然需要牢記:“一個人不論掌握了怎樣的時代最強音,他都沒有比其他人優越的理由,他不該違背基本的人類良知。”
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中有這樣一個章節“考試:不要讓學生的生命支離破碎”,這樣寫道“好習慣比分數更重要。”有人說,教育是事業,教師是職業。但教育這一事業卻要由教師這一職業來完成。身為一名教師,為人師者除了要保護好學生們純淨的心靈,更要扶持他們走上明天的人生路,為了這一目標,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真與那蜜蜂一般,但我們醞釀的卻未必是學生們美麗的明天!現在有些家長、教師、或是學校領導更多地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能考個高分數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其他全都可有可無。殊不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何來優異的學習成績?即使是天分極者,缺少了良好的各種行為習慣,或許也能有驕人的成績,但也必定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所以我們為人師者,特別是班主任,我們要將眼光放到培養學生們的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上,只要良好習慣的養成,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從奴役性學習狀態轉化成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而這一習慣的培養是需要我們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與智慧。或許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積極的,才會是有效的。
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中有這樣一個章節“年年歲歲,歲歲年年”,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了,把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了。”事實如此,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但是我們極少將這一平凡的職業做到極致。在竇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普通從教者走過的艱辛的成長道路;看到了一個教師心中永不言敗為著理想執著追求的堅定信念;看到了一個普通的從教者的不普通之處。竇老師現身說法,用自己的成長曆程向我們訴說著、向我們詮釋著,普通的你同樣也可以變得燦爛。
人必須始終有一種動力,使自己從懶洋洋的狀態中走出來,並常常使自己處於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狀態,這樣惰性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種動力來自於哪裡?竇老師告訴我,這種動力來自於對某件事的期望、信念、態度、行為!千帆競爭,百舸爭流,對於教師而言,這份動力更來自於內心的一種責任,來自於對學生的`愛,來自於對職業的幸福感,來自於對人生的永恆追求。
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中有這樣一個章節“我們的語文怎麼啦”,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與文學為敵的語文教育留下的將是缺乏想象力和沒有審美品位的一代。所以,語文教育必須讓學生的精神泡在文學的蜜罐子裡。教師呢,更是如此!”面對學生情感的粗糙,語言的貧乏,她感嘆:語文教育存在兩個嚴重的缺失:一是語文的工具性掌握得不好,二是人文性嚴重失落。她呼籲給孩子們足夠的閱讀時間,希望文學與語文相伴。身為一名語文教師,竇老師的這句話讓我感慨良久。有很多的語文教師在埋怨現在的學生們都不愛讀書,特別是文學類書籍更是興趣了了,其實有又多少老師們還在堅持著每日手捧一書,還在品讀這些文學書籍呢!書山有路,師者先行。要想培養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讓他們去品讀經典感悟美文,而沒有老師們在旁一路提攜引領,那豈不成了一句空話?也只有我們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定要讓自己從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一段時間,堅持與文學相伴鍥而不捨。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一是改變態度。“我們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啊,“再偉大的人物,歷史也不能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滄海一粟”,只是繁花盛葉中弱不禁風的一葉草兒,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二是享受過程。“生命是一個括號,左邊是出生,右邊是死亡,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號。要學會享受這個過程——無論是精彩還是糟糕。”竇老師的這句話說得多好!每一個人都有著獨特的人生過程,有風景如畫,也有的殘頁敗筆;有繁花似錦,也有落葉紛飛;有春華秋實,也有雜草枯榮……只要我們仔細品嚐,品出它的意義,即便過程有些艱辛,即便其間會遭遇痛苦,我們就會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三是活在當下。“要相信每一個時刻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開。”這句話,聽起來有幾分禪意,但如果真具備了這樣的心態,人生的快樂便是無處不在了,知足長樂嘛!四是學會感恩。“懷著愛心吃菜,勝過懷著恨吃牛肉。”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樸實中卻道出了幸福的本質意義。我一直認為幸福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源於每個人心底的一種暖暖的感覺!
在竇老師的《玫瑰與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講得非常好。“不管何時何地,誰收到玫瑰花都會怦然心動。你看,一朵有一朵的意義。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誠與坦白”;“99朵”是“天長地久”。現在,我已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8朵”玫瑰那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像紅玫瑰代表的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
竇老師就是一朵玫瑰,玫瑰於人,手留餘香。讀竇桂梅老師的這本書,就好比沉浸在玫瑰花園之中,只要輕輕呼吸,就能感受到那陣沁人心脾的滋養;思考竇老師的話,似絲絲涼風,清爽宜人,為我一路驅趕了這炎炎的夏日。也許,我一輩子也無法擁有那玫瑰的絢麗,但我也願自己能做一朵路旁的不起眼的小花,靜靜地散發著屬於自己的淡淡的幽香,給路過的人們以精神的慰籍。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2
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提出這樣的定義: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而後他又說: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經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就像我,許多次地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
竇老師很欣賞冰心老人的見解:“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群芳。”所以,竇老師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常懷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字字飄香,滿溢著玫瑰的芬芳,讓我讀出竇桂梅老師的善良與美麗,浪漫與豐富,激情與風險!
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名普通的中師生,先從吉林實驗小學,再到北京,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著,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正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成就了竇桂梅這個有著傳奇色彩的教育大師。
走近大師,品味經典。當我讀到:“無論如何‘擠’時間也要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我彷彿看到,正是無數個徹夜伏案,記錄下竇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書中詩意的預言,真切而熱情,正所謂文如其人。竇老師就是這樣,與書為友,她說“三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她說:“讀書時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就像女人護理自己容顏一樣。”她還說:“珍貴的文字飲食,修繕了靈魂,使心靈日益變得強壯,不再孤獨,不再軟弱。”所以,她就像一隻書蟲如飢似渴地徜徉在書海中,文學書、專業書她都看,音樂、舞蹈、唱歌、打扮,她都熱衷,她活得豐富、活潑、陽光、激情四射。
“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這是竇老師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裡行間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引領我們在親近文字的腳步裡追尋經典,在尋尋覓覓中遇見經典,並將種種友情一一認取,最後記住微微上揚的嘴角和心中的溫暖,讓我願意,一如既往地讀、思,發現、重溫……
《玫瑰與教育》一書最後一頁,竇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詩:“跳著舞過暗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因為她的《玫瑰與教育》,因為像她的《玫瑰與教育》一樣給予我們豐富的經典,我想說:教著書過平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永不停歇的閱讀。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3
進竇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我最喜歡其中的《心中盛滿陽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說:“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製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由此啟迪我們教師面對教育上一些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踏實前進。
其次,這本書中讓我感受提及最多的詞語就是“讀書”二字。“讀書—思考—實踐”是這個時代的老師應當靜下心來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要成為一個有專業尊重的教師的必由之路。作為學生要讀書,作為教師更要讀書,我理解學生讀書貴在培養興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即可。教師多讀專業書籍固然是應當的,但更應當多讀一些名著、專著等,“修身養性、淨化心靈”談不上,但多多少少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愛好。從竇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理解,教師應當是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的。勤奮地閱讀成就了竇老師的美麗和深刻。請看她是怎樣看待閱讀的:
“讀書,使精神高貴而豐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闊遠;讀書,讓我在有限的從教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
“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讀書,是我精神的呼吸。”
“讀書雖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
“外在的形貌基於遺傳,是難於改變的,但人的精神卻可因讀書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讀書是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一個人,只有在讀書中才能體驗生命的滋味。在讀書中身體自然得到運動,大腦自然得到運轉,心靈自然被酬勞。”
反觀我們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在課堂我們反而失去了自己。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常常為自己語文課堂缺乏生動、靈性、激情、思想等等,而苦惱、煩憂、慚愧、自責。我想,“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長“高”。人,讀書與不讀書肯定是不同的,身為教師,讀書與不讀書,就更不一樣了,這可以在我們的學生那裡、我們的課堂教學上得到驗證。
“開卷有益”,教師的一生或許就是一個不斷翻閱書籍,行走於學生中間以及文字之間的生命過程吧!就讓我們開始自己的閱讀吧,相信在閱讀中,我們也一定會變得如一朵玫瑰一般美麗、優雅。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4
《玫瑰與教育》作者是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竇桂梅老師寫的。
我最喜歡《心中盛滿陽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說:“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製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因此,面對教育在有些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成長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讓我們踏實前進,留下深深的足跡。
讀了竇老師的書,我感覺到了她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快樂的,她的這種快樂溢於言表,並深深感染著我。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上堂課不難,透過磨練上堂好課也不是很難,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上課的老師都是快樂的。竇桂梅老師的快樂是一種單純而高尚的快樂,一種在平凡中演繹精彩的快樂,一種生命與童年相約的快樂,是一種緣於對教育工作、對學生真誠的愛的快樂。竇老師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只要與孩子們在一起,心情就會變得像藍天一樣純淨。”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容易,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卻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不斷製造意外的孩子時,厭煩的情緒總會爬上心頭,這種厭煩就是因為我們還沒能完全把自己的愛浸透到孩子們的骨子裡。
讀《玫瑰與教育》感慨頗多。感慨自己還需要多下功夫,儘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我想我們也都應該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做教育之園中的玫瑰,把自己的正能量散發給學生。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5
《玫瑰與教育》是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教育隨筆集,但我發現在封內的中國版本圖書編目資料的登記中卻標註為“教育學—文集”。由此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隨筆集,更是竇老師教育思想的呈現。
對竇桂梅老師早已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學校有幾次師德師風培訓的內容就是觀看李鎮西、竇桂梅等老師的光碟。曾經在網上讀過竇桂梅老師20xx年3月27日在海淀區新課程與教師發展系列活動“特級教師竇桂梅專業成長研討會”上的發言,並且收藏併發布在自己的個人空間裡。
我不是語文老師,也不是小學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文中所舉例的例子,我不全然知曉,也對有些思想沒有感觸,但這並不影響我對《玫瑰與教育》一書的閱讀。“我總是對自己說:把話寫得乾淨些、響亮些,有時候要斬釘截鐵,有時候要委婉蜿蜒。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夠在大庭廣眾中大聲誦讀,能讓讀者不僅聽見聲音,而且還能看得見作者的笑貌——它雖然是為自己而寫,但卻不拒絕朋友,它的每一句話,都應努力給讀者親切、可感、有味的感覺”(第4頁)。每一種寫作都有發表的意願,《玫瑰與教育》寫得很乾淨、很簡潔,尊重自己也尊重讀者(寫到這裡,我真有些難為情,因為我自己的文字有時真該歸入垃圾,但還是在厚顏無恥地寫著)。
以“玫瑰”命名的竇桂梅老師也正如玫瑰般綻放:“像紅玫瑰哇個人那樣,對教學付出熱情和真愛;像黃玫瑰代表的那樣珍重自己,祝福別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樣感受心靈的真實和獨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純潔一樣,一輩子擁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溫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藍色玫瑰的善良……愛事業如同熱愛我的生命一樣。我曉得,要把個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我只是一朵花,沒有多大的能量。但,和著風雨,執著地孕育著,盛開著,正以最大的努力回報著家人,回報著師長,回報著朋友,回報著學校,回報著社會……”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6
“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著?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帶著一絲芬芳,和著風和雨,我卻執著地孕育著,盛開著,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吁了一口氣,我合上了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玫瑰與教育》。
連日來的語文課讓我煩躁不已,壓在心頭的悶氣彷彿黑暗中的吸血蚊子揮之不去。教書,確實不那麼輕鬆!面對剛從幼兒班上來的小屁孩兒,使盡了渾身解數的我如虛脫般躺在了床上。是啊,58個孩子,58種脾氣,58樣表現,我還沒有做到應付自如。鈴聲響過之後站在教室門口目光嚴厲的掃視,換來的只是孩子們目中無人的談笑風生;一次次課堂表揚的同時,換來的只是孩子們不到三分鐘的安靜;激烈的課堂討論過後,響亮的拍掌聲示意,換來的只是令自己緊鎖眉頭的等待。面對一年級的孩子,我感到了力不從心。
為什麼活潑的孩子像脫疆了的小野馬?為什麼以往的教學方法失去了效果?為什麼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如此大的差距?教一年級,讓我有深深的挫敗感。
忽然想起一個同事的話:一年級的孩子,不能用正常的思維去對待。細細琢磨他的話,覺得有幾分道理。“正常的思維”不就是我們所想的嗎,習慣了成人想法的我,好像與一年級的小朋友走得太遠了。於是,越是想照著自己的想法,越是得不到方法,越是想實現自己的目標,越是迷失了方向,想想覺得可笑,可笑自己竟成了南轅北轍中的那個人。
“埋怨環境不好,是因為我們自己還不夠好;埋怨別人狹隘,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難教育,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方法太少。”在課堂上一直強調學生:來學校學的就是方法。以孩子心目中的權威自居的教師,忽然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原來是那麼的匱乏。
儘管教育不單單只是老師的事,儘管學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儘管不是所有的課堂預設和生成都能成正比,儘管教學本身就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同樣知道,成長就是一點點的對細節的反思累積起來的高度,沒有思考,就意味著枯槁,沒有痛苦,就意味著死亡。
我希望讓忙碌的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自己不斷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讓實踐的自己不斷接受理論的自我省察。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7
早就對竇桂梅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一直視她為教育界中的女中豪傑,前兩年曾拜讀她的《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領略了她對課堂教學的智慧,這學期欣賞了她的《玫瑰與教育》,更是覺得竇老師不僅在教學方面充滿睿智,她的生活思想等方面都非常有個性。竇老師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她善於觀察,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由小見大,闡述道理,而且論據有詞有理,古今中外,旁徵博引,讓人震撼。總而言之,竇老師還是一個會想、敢想、敢言、敢怒的人。
讀《玫瑰與教育》讓我感想之一:拿什麼給我的孩子。讀了竇老師《做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我不僅問自己:我拿什麼給我的孩子?回想自己學校畢業後教書十幾來年,除了壓迫自己看看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其他文學方面的書幾乎沒翻過,書架上,學生時代買來的書也成為一種裝飾。作為一名語文專業教師,如果自身的文化素養不高,知識不豐富,課堂知識就不豐滿,課堂駕馭能力就差,簡單的例子,如,自己古詩詞方面積累不多,遇到填空題都要翻書查資料,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說,自己也感覺甚是麻煩。“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竇老師學校從工具性角度強調的語文學科質量目標。特別是小學語文老師更要用知識和技能武裝自己,只有現在自己身上“沉澱”一些東西,才能把這些“沉澱”慢慢的傳授給孩子。
感想之二:讓讀書成為習慣。竇老師在《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說:“本著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去讀書的人,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且不說什麼是真正意義的讀書人,我都差不多成為“只教書,不讀書了。”竇老師還說“與文學為敵的語文教育留下的將是缺乏想象力和沒有審美品位的一代。所以,語文教育必須讓學生的精神泡在文學的蜜罐子裡。”我們教師就更要如此。竇老師還把讀書的習慣視為“給我幸福的習慣”,不僅自己愛讀書,就連她讀初中的女兒也是如此,在繁重的課業壓得透不過氣是,還不忘看課外書,還對竇老師說:“如果考試只考課外書多好。”由此可見,竇老師不僅自己愛看書,還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女兒也迷上課外書。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竇老師一樣“成了時間上的葛朗臺”,一天到晚讀啊、聽啊、想啊。但最起碼今後的我會讓我的時間葛朗臺擠點時間給我讀書。
感想之三:成長就是一點一點的對細節的反思積累起來的高度竇老師在《清兮濁兮滄浪水》中說:“反思才是教師成長的推進器。”進行感性工作的同時,更要從理性上反省自己。“成長就是一點一點的對細節的反思積累起來的高度。”竇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善於反思每一個細節,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天不寫就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