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精選21篇)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精選21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

  我利用假期的時間細細品讀了《兒童發展心理學》這本書,從中受益非淺,或多或少給我一點點啟發,它讓我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我的小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建構了理論基礎。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此提供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兒童是人生起點時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的時期,也是人類個體心理發生發展、撒播智慧種子的播種季節。本書不僅讓讀者對兒童發展心理學有了比較直觀的基本認識,同時也為下兩篇有關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具體內容作了鋪墊。例如: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社會角色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承擔“學生”的責任,核心活動由“遊戲”變為“學習”。

  學習環境和作息習慣的改變,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生活上的不習慣,兒童發展年齡階段任務的不同,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應。一年級學生雖然對學習充滿好奇,但永續性不強,自控能力較差。學前教育的差異,會給學生帶來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差異。學生對師長的依賴性特別強。夥伴間交往以“玩”為主題,在接觸群體規範,學生經常會出現“違規”和“告狀”現象。三年級開始,學生從兒童期轉入少年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要求明顯增強,各方面能力發展較快。學科學習的難度和強度的增大,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生活的不適應,作業拖拉,成績退步。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分化,學科偏愛的形成,也促進了其個性和愛好的逐步顯現。三年級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學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增強。

  心理健康干預指在確診的基礎上,採用一系列適合學生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學生心理問題及行為進行矯正的過程。對於不同層面的心理問題,可以採取不同的干預方法。。如果能細心觀察,並提前發現一些普遍性、可能導致學生們心理問題發生的事,我們完全可以對此進行集體的預防性干預。心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別等問題嚴重了才想辦法。

  例如:我校設立了“心理廣播站”,每週三對全校進行各方面的心理輔導,開展了主題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學生“分數”以外的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學校又開展主題教育“調整心態迎接考試”對學生考前心態調整進行干預指導。指導學生正確對待E時代可能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健康隱患,開展了集體指導講座“沉溺網路的危害”,指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進行學習交流等,而不是沉溺於網路遊戲虛度年華,指導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與教養方式。這些不同的主題教育都是根據學生不同時段可能發生的不同問題進行有意識的集體預防性干預途徑,這些特定的集體干預內容,可以在不同時段疏導學生的心理,防範於未然,則能大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教育部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目標中強調的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教師除了要從態度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還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與實效性。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2

  閱讀是藝術,正因閱讀就是探索的過程。我們透過閱讀來實現一種對應,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個人的經歷、與我們的個人的體驗一一對應。閱讀,說到底,就是以設身處地的行為去探索世界,以設身處地的方式進入他人的世界。

  “開啟一扇閱讀的門,開始一生愛的旅程。”有書相伴的人生必須是快樂充實的,有“閱讀”習慣的人必須是感恩快樂的。同樣,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快樂都能夠從閱讀中得到,每一天給自己留一點時刻閱讀,與偉人、名人對話,提升自己的才華,錘鍊教育的智慧,在閱讀中尋找無窮的樂趣。

  一個教師沒有閱讀,就不會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作為教師,如果一向能夠堅持閱讀,就能始終持續與最前沿的思想的聲音的接軌,除了能夠獲得新知,還能夠獲得一種精神上和道義上的力量。正因一個人如果沒有一種外在的動機資源的輸入,任何人都可能感到動力不足的。堅持閱讀,就能夠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生命的組成部分。

  時下,流行這樣一句話:享受過程。就閱讀而言,只有在博覽群書、遍賞芳華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開卷有益”的妙處和“萬里清風來”的意境。從這個好處上講,享受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過程。讓我們做一個忠實的閱讀者,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3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4

  最近,我在閱讀一本書名字叫《不會說話的孩子想“說”什麼》。其中有一個章節談到“培養快樂、負責、有潛質孩子的5個訣竅”。(分開的時候)

  在學習這5個訣竅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會使用的9種情緒密碼:好奇、開心、驚奇、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

  訣竅1,允許孩子充分、合理地表達所有的情緒密碼(儘可能不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壓抑)。表示開心、好奇的情緒密碼,都是正面的情緒密碼;表示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密碼。

  訣竅2,儘可能鼓勵孩子多多表達好奇和開心的情緒密碼(儘可能讓正面情緒充分發揮,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圖書或是雜誌,開始動手撕扯。如果這本書不是那麼珍重,你不妨先觀察一會兒,看看孩子對撕扯所發出的聲音、撕扯時候的感覺、撕扯本身都有什麼反應。或者你就應捫心自問,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親撕報紙的動作。然後,要讓孩子知道,你認可孩子的興趣,也對此表示欣賞:“這本雜誌很棒,對不對?上方的圖案也很漂亮,紙張也很棒喲。”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撕雜誌,那就那另外的紙換下它,同時要跟孩子說:“這本雜誌不能夠撕,這有一張紙,你能夠隨便玩。”

  訣竅3,排除引起苦惱的因素(儘可能設法消除因其負面情緒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人就會哭,如果我們忽視孩子的這種表現,或者對孩子的哭鬧不予理睬,這樣做會讓孩子誤以為你沒有明白他發出的情緒密碼,這樣不僅僅對孩子沒有幫忙,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苦惱。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能夠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背對那個人,也能夠請那個人把眼鏡摘下來,或者還能夠問那個人是否介意讓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鏡,以便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訣竅4,用話語幫忙孩子表達情緒密碼。例如,小孩子正因飢餓哭泣時,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時刻同他說話:“我聽到了,孩子,你此刻餓了對吧,我們找點東西來吃吧!”若孩子被汽車喇叭聲嚇到了,你能夠跟他說:“那種聲音真可怕,把你嚇壞了。”孩子開心地蕩著鞦韆,你能夠用話語增強這種經歷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感受,能夠發出誇張的聲音,比如“哇——”的一聲,或者說:“你玩的很開心,對不對?”這些語言描述不僅僅對孩子的感覺予以認可,同時也能把孩子身體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出來。

  訣竅5,明白孩子的願望,他想要變得和大人一樣。1歲大的索尼婭走到電視機後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電線和插頭,這時父親平靜地說:“索尼婭,若果插頭在插座裡,電線就會有電,你碰它會受傷,到我這來,我給你看看這段沒有電的電線,看看到底是怎樣回事。要不來玩這個好玩的球吧!”然後索尼婭走到父親面前,聽父親簡單描述了一下電線和電流的用途,就開心地玩球去了。這時父親不妨說一句:“索尼婭,謝謝你不去玩那些電線,我愛你。”在這件事情上,首先,父親以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並干預了她的危險舉動,儘管孩子不能完全聽懂父親的意思,但她明白說話的含義和語調。其次,他還給索尼婭帶給了一種十分好玩的東西——球。最後,“謝謝你,我愛你!”他用這樣正面的語言對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導索尼婭在行為上做出改變並給予獎勵。這位父親所有的舉動和反應,都是在給索尼婭師範一些寶貴的經驗,還會有助於她將來長成一個心地仁慈、態度冷靜以及情感和諧的大人。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5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6

  對一本教育類書籍的的閱讀方式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安靜地進入,讓作者帶著你簡單遊弋在各種教育觀念間,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陳震老師的《做溫暖的教育者》一書做到了。

  陳震老師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語言功底深厚,善於敏感把握身邊事物,對各種話題,信手拈來,皆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敘述,日積月累,堅持書寫,構成了二十七萬餘字的教育類著作。

  書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煉,無贅言贅語,給人很強的閱讀愉悅感。書中話題涉及豐富,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師為師、為學、為人的自在尋覓過程。應對現實的瑣碎與繁雜,陳震老師始終以教育者的智慧關照教育現實,展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姿態。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態。

  書中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態提出了很多推薦,如:教師的基本要求是發奮創設寬鬆的和諧環境,調節構成寬容的內部心境,堅持寬厚關愛的溝通心態;“小疑獲小進,大疑獲大進”,能夠發奮培養出有懷疑態度,批判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學生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不斷尋求的!

  對於教育者的工作姿態陳震老師認為有境界為上,借鑑王國維先生對於境界的經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調,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並無優劣。教知識,教方法,教心態能夠成為教育的三種境界,對於成長中的人來說,知識,方法,心態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層次是知識獲得,高層次是心態培育,只要能夠有效整合,就能促進終生的和諧發展。同事生日祝福語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尋求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有品質的生活姿態是內涵多元的,閱讀是良好的通道。讀書能夠愉悅身心、提升自己。讀書讓生活更有品位,讀書使人內心更加寧靜,讀書使職業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傳承與引領者,讀書不僅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職業的要求。一位教師只要願意與書為伴,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態度,就能尋覓到心中的清風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質的生活姿態

  讓每一點感動在心中融化,讓每一點感觸在心中發芽,並將思考記錄筆端。陳震老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為我們帶給了工作與生活姿態的良好範本。

  讓我們以溫潤的內心,尋覓著教育中的清風明月,成為溫暖的教育者!白下進校俞洋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7

  讀了《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後我深有感觸,“一分鐘批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但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並且試著自我改正;當孩子身上閃現出點滴的優點時,“一分鐘表揚”讓他們保持長久的快樂,並因此而做得更好;而“一分鐘目標”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我監督,在反覆的目標的實踐與重溫中得到進步。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分鐘”所帶來的效果並不僅僅是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更體現出教育的一種良性發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教育也變得越來越輕鬆。

  優秀是教出來的,你想讓孩子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孩子,關鍵你有沒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誠地面對孩子。給表現不良的孩子“一分鐘批評”,給有進步的孩子“一分鐘稱讚”,給所有的孩子“一分鐘目標”,試一試,或許能夠得到很多驚喜。

  表揚孩子之中,要含著期望和要求。我班有幾個小朋友吃飯慢,愛磨蹭或是說話,每次吃飯,我總是不停地催促他們:“快點兒,飯都涼了!”催一下好一點,不催,就又慢下來了。時間長了沒耐心,乾脆瞪眼呵斥孩子,也沒什麼進步。後來,我改批評為稱讚,對他們說:“今天吃飯好,比昨天快了。”孩子們很高興,果然加快了點速度。批評好似命令,孩子執行起來很被動。如果換成讚揚,孩子明白了老師的要求,還會感覺自己距離目標不遠,自信心和輕鬆感會隨之增強。

  《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翻開它,慢慢品味,領略書中的經典之出。慢慢地,一個個道理遷移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對照自己的行為,一定會有很多感悟……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8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著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務必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資訊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群眾生活。很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務必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裡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

  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元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援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9

  童年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完美的歲月,也許長大以後他不會記得童年發生的事情,哪怕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件都可能不會記得,但是童年的生活、生長經歷都會影響他未來的認知、情感、思維方式。在現代一個高負荷的資訊時代,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是孩子們所渴望的,是家長、社會應當給與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師應當配合的。

  讀了虞老師的《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並結合工作這幾個月以來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關於幼兒園的表演區

  一位學者說過,幼兒的童年是成人生活的演練。對於這句話我並不贊同,但是我認為幼兒需要透過表演來感受、認知、明白這個他尚且不太熟悉的社會以及其中的各種行為規範和準則。因此,幼兒園有為幼兒創設表演的機會和條件的必要性。我所在的幼兒園比較注重幼兒的表演,在此過程中,我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表演真正有效的融入到小班活動中?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語言、動作、表情等發展尚屬於初始階段,我認為該階段幼兒的表演更多的是情感的投入。其中,表演能夠分為兩大類:一是根據教師帶給的素材進行表演。教師能夠透過準備充分的表演材料以及好的劇本,讓幼兒去感受,從而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在這類表演中,主角的選取應當尊重幼兒的自主選取,並且隨著活動的程序能夠進行轉換、改變。一個劇本是否好,就應觀察幼兒的表現。如:我們班有一個劇本大約一個月沒有進行表演了,一個幼兒問我,“老師,我們怎樣不表演節目啦?好久沒有表演了。”我問:“你還想表演那個嗎?”幼兒很用勁的點頭,說,“恩!”因此,我認為,一個經典的劇本就應讓大多的幼兒想要去表演。

  二、關於課程設計

  書中提到“在觀察和了解幼兒的基礎上,設計貼合班級和幼兒園實際的課程,就應是未來課程發展的基本方向。”因此,課程是“活”的,是因地制宜的。除此之外,我認為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關注幼兒的反饋。一個好的課程設計的基本範疇就應是幼兒喜愛的、樂於參與的課程。然而,對於課程設計中,有效反饋和無效反饋是教師應當去思考的。作為一名新教師,在這個環節中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三、關於幼兒教師知識

  虞老師認為,幼兒園教師知識具有廣博性,但並不是淺顯的。幼兒園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很多,音樂、美術、體育、語言、數學、自然、科技、社會、健康等方面的資料都是幼兒老師的必備知識,但這並不意味著幼兒教師的知識就是淺顯的。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說,務必對這些資料進行深究,才能夠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複雜的語言明瞭化。我剛入園的時候,在與幼兒交流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和幼兒說著說著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怎樣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幼兒明白我的想法。這些看似“淺顯”的語言其實是需要老師去思考、錘鍊的。

  學前課程的主體是幼兒,關注幼兒才是學前課程的重中之重。學前課程應以遊戲化的方式融入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其中感受快樂。但並不是說就放任幼兒,任何的活動都就應有相應的常規需要幼兒去遵守,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活動。並且,幼兒園的所有活動都需要家長、社會的支援和配合。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援才能夠給幼兒一個幸福的童年。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0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在實踐與反思中,我覺得幼兒園的活動設計,必須以促進幼兒發展為出發點。教育活動設計應適應幼兒水平,對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滯後。內容應以幼兒身心發展的成熟程式為基礎,注重幼兒的學習準備。幼兒發展的動力是內部矛盾,活動設計應促進幼兒內部矛盾的產生並解決,促進幼兒儘早儘快地獲得發展。教師不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幼兒今天知道了什麼,明天將學會什麼,而應該著重考慮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如何使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學習,以及該活動會對幼兒的發展起什麼作用等方面。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義。要求選擇符合學前兒童學習的生活經驗,把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納入教學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眾所周知,對幼兒來說,生長是重要的,他的發展是隨著生命運動而進行的。兒童在自己的親身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學習,由此獲得各種生活知識,習得人際交往的經驗,為以後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兒園的活動設計,應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則。

  學前兒童的生活是活動,愛活動是學前兒童的`天性。活動化原則是指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應以活動為基本形式,其本質是透過調動幼兒積極進行外部活動而引發積極的內部活動。這種內部活動不僅僅是智力運演,也是情緒調節、態度形成、知識結構化過程。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1

  細細品讀著雷夫·艾斯奎斯的名著——《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彷彿就和雷夫老師經過了一次面對面的會心交談。雷夫老師用通俗易懂、口語化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他的教育教學生涯,在他的書中他更著眼於對事件的描述,而避免長篇說理,給人以或警示,或借鑑,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吸取營養。雷夫老師的教學教育方法中,雖然有些並不適合我們,但我還是從中受益匪淺。對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師的自我提升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閱讀培養

  閱讀在學校的教育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學生在學校裡看書、做題都是閱讀,所以閱讀應該說是很“氾濫”,而不是缺乏的。但是學生的閱讀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呢?所以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這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用。我們提倡終身學習,這就勢必要求我們自己想讀,自己會讀。當我在班上看學生晚修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如果佈置學生完成試卷,學生會很自覺的在那裡做試卷,但是如果佈置讓他們預習課程,他們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所以當一本書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不知道怎麼去閱讀,怎麼去學習了。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喜歡閱讀,學會閱讀。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已經慢慢的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推廣,而作為教師,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也可以貫徹感恩教育,畢竟感恩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項長期的任務。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他們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個大人圍著他們轉,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了。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三、社會教育

  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地帶,學生不僅是學校裡的學生,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所以社會的禮儀和規則也是學生必不可少的。現在競爭越來越趨白熱化,到處都是充滿競爭,而惡性競爭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所以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學生真確處理在學校,以及在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四、教師的使命

  這是個及其普通的問題,然而恰恰被我所忽略。原來我以為找到了一份工作,當了一名老師,然後就要努力把書教好。但是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讓學生考個好成績、遵守好紀律、等等,除了這些,我們還要做什麼呢?我認為,我們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而非提高學生的成績。

  五、教育要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的最大忌畏是說一套,做一套。因為要讓學生聽你的話,首先得讓學生先信任你。對於一個表裡不一的教師,學生對他的每句話都會產生懷疑,這樣他的教育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要為人師表,先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榜樣。

  六、從學生中學習

  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的物件,同時也是教育的主體。離開學生談教育,那隻能是瞎扯蛋。所以我們要研究我們的學生,瞭解我們的學生,實現教學相長。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新教師,我們要貼近學生,瞭解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快速提高自己,最一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七、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

  每個人做事最容易的就是從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所以很多事情你覺得你處理得相當完美,但結果卻大相徑庭。所以很多老師都抱怨學生把老師的話當耳邊風,抱怨學生逆反心理太嚴重。但是我們說的話、我們的做事方法是否讓學生樂於接受呢?所以我們遇到問題要保持冷靜的大腦,多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途徑。

  當然,雷夫老師的書中讓我學習到了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做法並不適合,例如雷夫老師採用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方法來提高成績。我們要提倡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高效教學,減輕學生的負擔,而不是加大學生的學習時間。

  對於一本好書,我們要帶著批判的眼觀去讀,帶著揚棄的思想去讀,吸取書中的精華。讀完了《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一本書,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2

  暑期,按照“道德課堂教師讀書”活動推薦的書目選擇了2本書,首先閱讀了《推進有靈魂的教學》這本書,封皮上的一段話吸引了我:“學習知識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讓學生透過學習知識,領悟並獲得學科思想,掌握學科方法,提升學科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才是教學的真正使命。”

  在讀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毛傑局長的總序“做有靈魂的教育”和田保華局長的“推進有靈魂的教學”以及各位博友的教學藝術及教學片斷對我幫助很大。書中每位名師的教學感悟、個人觀點及解讀等等,都給我以很大的啟發。比如我們總以為“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好的”。熟不知“合作學習”我們並不一定做的有效。現在教學非常關注小組建設的概念和實踐,大多數教師都非常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認為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產生1+1>2的效果,讓學生互通有無、互相幫助,是課堂組織教學的極佳方式。自主學習,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只有經過充分的獨立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小組建設才能真正地起到應有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時,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獨立思考通常會出現這樣幾種情況:一種學生找到一兩處答案便停止思考,思考的層次也流於表面;一種學生通讀全文後找到多處答案並進行思考,思考的層次比較深刻;還有一種學生找到答案後會不斷深入的思考,得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見解。而這三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自然也不相同,第一種學生很快便能結束思考,然後無所事事;第二種學生需要一定時間,基本可以控制在教師給的時間範圍內;第三種學生時間似乎怎麼也不夠用,即使教師再延長一兩分鐘,他們總還是學不夠似的。

  那麼,究竟給學生多長時間進行思考合適呢?這個問題常常困擾著我。當然,針對問題的不同,思考的時間自然不一樣,但對於同樣的問題,面對早早“完成任務”的第一種學生,我總是說“再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地方?”這種學生,沒有攻克難題的信心,覺得自己就這樣了,有什麼問題不用自己思考,等會兒小組合作時自然有高手幫自己解決,也就更懶得思考了。第二種學生思考時間合適,也有一定自己的見解,在之後的學習時能夠真正從中有所提高、有所收穫。第三種學生也是讓我覺得有些無措的學生,他們需要大量的時間思考,但是課堂上我明顯不能給他們太多時間,如果真的給多了幾分鐘,第一第二種孩子在這幾分鐘內又會產生一些無用功。當然,這種孩子思考有深度,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對於後期小組合作學習時也能起到領頭的作用。除了這三種孩子,當然還有一些思考效率高花費時間少或思考效率低花費時間多的孩子,這些也是需要特別對待的。

  雖然說是獨立思考,但是我覺得獨立思考前教師還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生不是天生就會思考的,他們是在一點點的實踐和交流中慢慢學會思考並逐漸加深思考深度的。如何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我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更多的交流空間,期望學生能夠在自由平等的交流時學會更深的思考。另外就如書中所說的,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交流空間,還要給學生思考空間,面對學生不清楚不明白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幫忙解決”,而應該讓學生自己多想一想,也許也會給學生獨立思考以輔助。

  在教學之路上,每一位老師都進行了很多深刻而縝密的方法探索,做了很多思考,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和反思中,才會有教學的進步,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積累,才有了上課時的應對自如,妙語連珠。因此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靈活應對學生的種種題目,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真正的發揮出自己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思考,學會勇敢、正確、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獲得新的活力和樂趣。

  每當我看到孩子身上天真而爛漫的童真,我總感覺任重而道遠。《推進有靈魂的教學》這本書中需要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有了對他們課堂的學習,使我解開了很多教學中的困惑,教會了我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在課堂上調控,如作甚孩子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和自由健康的成長空間。作為老師我將一直努力,我將把這先進的、現代的及優秀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自己今後的教學中,讓孩子們在新的課程理念下開心快樂的學習知識並從中逐漸體會到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樂趣。

  在閒暇時的讀書中,我一天天變得充實,一天天領悟了教育的真諦,一天天感受著教育的神聖。讀書,真的會使我們的人生收穫一份真實而奇妙的美麗。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3

  在學校裡學生有作業,老師也應該有作業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因此我打算在看了這本書後寫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初看《和教師的談話》這本書,就知道這是一本教育理論書籍,我覺得很枯燥,沒興趣看。可這是作業,作業總該完成。於是我耐著性子認真地看了一遍,沒想到還有些收穫和啟發。

  看完這本書,我不得不驚歎蘇聯的教育如此先進,如此科學。雖然距今已有幾十年了,但就站在現代的教育角度來看,蘇聯的有些教育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先進性。蘇聯的教育為社會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中國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蘇聯教育界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贊科夫就是其中一位。贊科夫對傳統教學思想進行挑戰,並指出其重大缺點,我們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大膽、有創造性的革新家。嚴格來說,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修正、補充和發展。

  我特別欣賞讚科夫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他的實驗教學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來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展水平。”體現這一主導思想並指導各科教學工作的五條“教學原則”是:(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3)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5)使全班學生包括“後進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在這,我主要談一談第二條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強調複習,而且是多次的單調的重複。上學年,我任教一年級。每上一項新內容,幾乎要花半節課複習,教學進度很慢,慢得讓我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說真的,複習多了,我自己都覺得沒勁,更何況學生,那些優秀的學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後進生恐怕還是一知半解。然而,一年級畢竟是學習的起始階段,多次複習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高年級呢?教師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講同一個材料,學生則必須一遍又一遍地聽教師講解。比如一篇語文課文,單是講新課的時候就以各種名目讀四五遍,課後還要求學生熟練,複習時又要讀。用兩節課可以講完的課文,卻要用三四節課。其實,有些課文是淺近的,只要教師有表情地朗讀一遍,學生就懂了。讀第一遍,學生還喜歡聽。再讀,學生就不要聽了。學生知道你以後還要讀許多遍,索性連第一遍也不注意聽。贊科夫說:“這裡我想起條件反射論的創始人巴甫洛夫的話。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腦皮層的一個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實驗室裡常說的那樣,老是叮在一個細胞上,就會使它進入無興奮狀態,於是出現睡眠——完全的或區域性的睡眠。”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問他時表現出那種惘然若失的樣子,並不奇怪。據觀察,採用這種教學法,到一個學習日結束時,兒童神經系統的抑制現象很嚴重。

  上述的例子說明:單調的重複、煩瑣的哲學和形式主義,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把教學進度拖得很慢,而且更嚴重的是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複習和鞏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用在這上面的時間太多了。贊科夫認為,有許多知識和技能是不需要當時就練到那麼純熟的。要求一下子練熟,勢必要搞機械重複和死記硬背。例如打算盤,讓學生練得極其純熟,但是以後不用算盤了,幾年之後幾乎忘光。贊科夫說,成年人對於自己的專業知識,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來的,只是因為他們常常要用到它,談到它,所以達到了高度熟練和終身難忘的程度。而對於年齡尚幼的小學生,為什麼要強迫他們一下子都記牢呢?這種要求學生連續重複而“一下子”記住的識記方法是很不科學的。

  “高速度”不是“開快車”、“趕速度”,不是一節課上學的東西越多越好。“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單調的重複,以至把教學進度拖得很慢。這個原則要求不斷地前進,不斷地以豐富多彩的智慧,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所獲得的知識,把這些知識納入一個廣泛的體系。

  我覺得,贊科夫實驗教學體系的教學原則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儘量靈活地遵循這五個原則,特別要遵循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多看看教育理論書籍,肯定會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幫助。雖然理論離實踐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理論終歸對實踐是有指導作用的。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4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老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公式。作為一名老師,想要自我完善、不斷提升,就需要不斷反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總結出規律和經驗,才能不斷的改進、不斷的發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煉出精華和真理,才能不斷地修煉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

  教學反思是老師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實有效的反思活動。翻開雜誌,開啟網頁,可以說每一個優秀的教師,成名的教師都有一個寫教學反思的好習慣。可以說教學反思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驟。它一方面讓我們在教學中的正確的行為予以肯定,不斷的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使我們自己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學反思使我們拒絕平庸,使我們的教學經驗得以昇華,使我們吐故納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實際過程中,我們寫反思都是在查詢教學的不足之處,總結經驗教訓,而在發現自己的優勢,肯定一節課的亮點上花的功夫相對少了一點。同時,我們在反思時,往往寫的都是教學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的反思。所以,對於平日裡與學生接觸時的一言一行,我們都要認真地、耐心地反思,從中找到某種教育規律。

  再者,我們進行教學反思往往僅僅滿足於獲得教學經驗,而沒有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所以,雖然做了好多年教師,偶爾也進行過教學反思,但創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寫教育日記讓老師終身受益。”教育隨筆,不是為了晉升職稱而炮製的論文,也不是為了課題交差而拼湊的“成果”。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全紀錄,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

  只需我們抓住一天中的一個火花,可以是上課,也可以是聽課,也可以是網上,雜誌上看到後的靈感。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5

  作家曹文軒說:“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可能是

  一個強者。”也許,這正是他創作《青銅葵花》的初衷。所以,《青銅葵花》中的人物,在苦難面前,無一例外地呈現出一種詩意和淡定的姿態。除了青銅,還有青銅的父母、村裡的人們,還有城裡的兩個阿姨,他們都讓我們看到:苦難並沒有摧毀人,反而使他們呈現出人性熠熠的美麗的光輝。這就正如作者曹文軒所言:“我們需要的是面對苦難時的那種處驚不變的優雅態度。”而這,正是當今社會,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所普遍缺失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青銅葵花》不是一部普通的兒童小說,它對於我們這個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苦難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態。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6

  翻開《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我不禁被他的目錄吸引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不要因為這樣的話而自得”、“我是來欣賞同行的”“愚蠢者的“苦幹””……一個個獨特的標題就這樣把我帶進了這本書裡。書中平實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讀後感覺受益匪淺。

  讀完後,就如同說的是自己的事一樣。同時也為我們指出了許多誤區和錯誤。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明白了教師的胸襟能夠影響學生的氣度,也讓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從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徵是慢。同時我也知道了如何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課前緊張是正常的……等等許多往日困在我心裡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讀著這本書我也時常反思我過去的教學生活,現在想想當時的我除了缺教學經驗外我還真的做著愚蠢者的“苦幹”。再想想我現在的教學我更重視學生了,教學過程也流暢了。這些經過挫折而得到的經驗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當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當孩子聽寫詞語老是錯誤時,我們也會急,甚至有時會責罵他們。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

  我們經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的習性會不自覺的影響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行為直接對學生起了一個示範。就像吳非老師在《不能忽視的教育細節》中指所說:因為工作繁重,事務龐雜,許多教師的案頭總是堆滿了各種東西。如果擺放有序,關係不大;如果既雜且亂,學生看到了,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也會變得無所謂。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教師常常是榜樣。看到一些青年教師注意辦公桌的整潔,書本擺放整齊,私人物品和辦公用品位置安排恰當,學生對他們的教學自然會多一份責任感。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決不能在教學的同時忽略了一般的細節,特別是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更是如此,因為聾啞學生的模仿能力更強,我們特師的教養對聾生的影響力會更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碰到難教的學生時會急,在我們面對聾生聽不懂、學不會的時候更容易急。在《不要急》中,吳非老師告訴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殘疾的孩子,我們不能看到他們未來的樣子,但是我們可以想象,我們能給他們的只有愛心,耐心,對我們的孩子實施持之以恆的教育。

  “教育無小事”,“生活及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現在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7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份膜拜,如何能不停的在多從角色中轉換,課堂上的教師;生活中的家長;心靈上的朋友;“最美教師”的報道,給了我更多堅持的理由,有了這份堅持,讓周圍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讓教師,不再是職業稱呼,而是一份愛的代言。“最美教師”的事蹟也給我們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一個啟示。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優秀,除了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學生成績這些顯性指標之外,還應該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愛心和責任心都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點點滴滴,雖不容易量化和評估,但這卻是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和發揚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實,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一定非得追求成為一位“名師”,但應該力求成為一名“最好的教師”: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最美教師的故事中,有許多細節反射出強烈的責任感,每一個細節都因為教師的“責任”而得到了堅持,最終救下了三條人命。

  什麼是最美老師?怎麼樣才算是好老師?我的理解是,不放棄、不捨棄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會碰到不同型別、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對於一名老師來說,沒有壞的學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教師。每個學生身上都潛藏著優點和才華,作為老師,應該耐心地去發現、去鼓勵、去關注。我從教15年,教過了很多孩子,我覺得教師這個職業讓我很充實,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但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一件開心的事。特別是每當一個所謂的“壞孩子”愛上了學習,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會有一種特別幸福的滿足感。

  最美老師的報道也讓我重新思考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我覺得每個老師都應該像他們一樣有愛心,有責任心,想家長不能想到的,做家長不能做到的。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8

  俗話說:“若給學生一碗水,自個必有一桶水”。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暑假期間,更應該充實自己,待開學時更加優秀的面對學生。充實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讀書,趁著假期,我讀了由王豔芳老師寫的《給音樂教師的建議》。裡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課堂真實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正是成千上萬小學老師同樣面對的問題,王老師的解決方法也讓我受益良多。

  紅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書讓人一拿到手就有趕緊讀下去的慾望。《給音樂教師的建議》記錄了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小學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樂課上得非常鮮活靈動、貼近孩子、富有特色。書中一個個突發奇想的小妙招,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非常實用,從中我們也看到這位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對孩子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為本書作序,序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書,你也可以寫。我這裡所說的“也可以寫”,有個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實實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後,用筆忠實地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而精彩地寫,又能促使我們更加精彩地去做。

  書中編輯了王老師的日常教學教育教學案例,分為五輯。第一輯穿越心靈的歌唱——暢享音樂;第二輯一切行動聽音樂——課堂管理;第三輯潤物無聲育桃李——德育滲透;第四輯帶上小耳朵出發——名曲賞析;第五輯徜徉在音樂的天堂——音樂活動。這些案例,涵蓋了德育滲透的、課程資源拓展的、音樂課堂管理等方面。每個案例也配了簡短的教學反思,這些反思也只是心靈雞湯式的思考導引。上海的陳璞老師點評此書讚道: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一種研究是一種敘事研究方法,屬於“質”的研究,這也是一線音樂教師比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徑。這樣的研究,要是從單個的案例來看,其本身的價值與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師一樣,在堅持中跋涉,在快樂中探索,“量變”最終能引起“質變”。這本書,印證了一名普通的小學音樂教師,同樣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成為一名優秀音樂教師,乃至於成為一名音樂名師。

  看完王老師的書我還有一些啟發,音樂課就是音樂課,要讓孩子和語文數學課有明顯的區別體驗,我們不必拘泥於音樂課本,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課堂實際情況上好每一節課,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和表現。比如在書中王老師上來一節別開生面的音樂課,因為一場“不期而遇的暴雨”,由於安全起見,多媒體不能用了,王老師就以這場“暴雨”為主題,發散學生思維,上了一節編創課。在課堂上編創不經使孩子們發散思維,鍛鍊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長的同學還彈奏了有關暴風雨的鋼琴曲,孩子們發動大腦,用自己喜歡、熟悉的曲調來替換歌詞表達現在的心情,一堂音樂課好不熱鬧!孩子們不但鍛鍊提升了音樂創編的能力,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特別開心。

  剛工作的時候,學校單位要求每位老師每週都要寫教學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記錄本周的工作,我當時很煩惱,覺得平時的課時那麼多,課後作業比學生的還多簡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改變了這種膚淺的想法,在王老師的每一個課堂小片段後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課後反思。名師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呢?實踐出真知,但是也要善於反思和總結,只是一味的埋頭去做還不行,還要回過頭去想、去思考,去總結。

  上課有《問好歌》,下課有《再見歌》,還有《安靜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樂來表達,學生們除了學唱歌,還能聽故事、做遊戲……這樣的音樂課哪個孩子不喜歡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認真上好課本上指定的課程以外,多幫助孩子們開拓視野,讓音樂課堂充滿了創意和快樂!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19

  同樣是一節課40分鐘,為什麼有的老師效率高呢?怎樣才能打造出高效課堂呢?這就需要有效的老師,只有有效的教師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師》這本我們提供了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實踐指導。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學生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學生所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老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

  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就像小學語文教學生識字一樣,要求學生掌握10個生字,學生記住了10個字,我們說完成教學任務了,如果學生在能用他們組詞,造句,那這就是高效。

  我認為,在“有效的課堂”、“有效的教學”,“有效的作業”中,落實這一系列“有效”的,恰恰是我們老師,只有有效的教師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為學生量身打造有效的作業。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有效”的老師呢?

  第一,教師必須對教育事業熱情、對學生摯愛,散發出教師的智慧的光芒。“教育需要熱情,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更談不上成為一名有效教師。我們不要埋怨我們的環境不好,埋怨我們的學生不好教,我們要反思,是不是我們的方法太少?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充實自己。

  第二,“合作交流”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更應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多與學生交流、交往,你會更容易走進學生的世界;多與同事合作交流,你會得到更多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深知當前教育的諸多弊端:師生壓力大,學生厭學等。透過學習《有效教師》,督促我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學生的期不要太高、講究課堂管理的技巧、講究評價的方法。

  第三,成為有效教師的關鍵就是學會有效反思。在教育教學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依據,透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的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的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師要善與在教學有效教師讀後感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進行反思,也要善於透過閱讀思考反思比較自己的實踐效果,從其中發現差距。

  第四、教育的本源是愛的教育。在學生面前老師就是他們的一面鏡子,鏡子裡的我們要給學生更科學、更豐富、更健康的世界,這樣現實生活中他們會把世界看得更加豐富多彩、更有愛意。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20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承擔著“立人”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靜的下心來,學習,思考,豐富知識,陶冶情操,讓自己徜徉在思想和知識的海洋中,多一些書卷味,多一些高雅,多一些深邃,所以讀書讓教師更加豐富,讀書讓教師更具魅力,讀書可以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使我們更透徹地領悟教育真諦,從而變得更加成熟。因此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沒有學習新的理念和方法,課堂將會變得那麼空洞和無趣!

  書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好朋友,是我們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知識和理想大門的金鑰匙!書,我們身邊的東西,書,充滿了精氣神,這種東西依附在服飾上,會使服飾帶有生氣;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中,會把所有的人的心緊緊抓住;這種東西貫穿於生命中中,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

  作為教師,“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英語”。而教師的充電——讀書,讓我們實現這一願望。

  一直以來,學校都注重培養我們教師的讀書習慣,透過讀書提高我們教師的個人修養。本學期,我認真貫徹學校的讀書活動方案,並制訂了閱讀計劃,按照計劃,我閱讀了必讀和推薦的書目。尤其是劉會賢老師推薦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本書,它講述了一位聰明而有耐心的媽媽對女兒的教育培養過程。讀完次數,我感受到賞識的本質是讓每個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覺,目標是讓每個孩子享受自信的快樂!這本書使我對學生們的教育是有益的!

  在我平時的課堂上,我經常會誇獎學生,因為我知道適當的誇獎會激勵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我覺得只要學生有了進步,或者取得了成績,我麼當老師的就要及時發現,並加以誇獎。例如:學生值日干得好、作業完成得好,回答問題正確等。我們都要及時發現,從正面誇獎,常用的誇獎用語有:很好、好極了、真棒等。學生在受到誇獎後,心理上受到鼓勵併產生一種愉悅感,會更加努力,自覺地去做,而且會做得更好。我覺得差生尤其需要和渴望得到老師的誇獎,我們要注意觀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平時受到的是同學的白眼和老師的歧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勇氣,這時候老師的一句“真棒”,會鼓起他們的勇氣,發生一個大的轉折,從而躋身於優等生的行列。我們班有個學生教張守慶,從我接他們班起他就一直不好好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走神,心不在焉,下學回家後從來不復習當天講過的知識也不預習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可以說是得過且過,我第一開始就是直接的批評,說的話也很難聽,這個孩子也照樣無動於衷,但是時間一長,我就開始從我自己身上找原因,為什麼這個孩子不聽話?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於是我轉變態度,上課多叫他回答問題,如果回答錯了,我會鼓勵他讓他再想想或者不要著急,讓別人幫他補充,下課我會主動找他,問問課上有什麼聽不懂的儘管可以找我,如果他的字母寫的標準漂亮,我會誇他,只要他回答對了或者做對了幾道英語題我也會表揚他,課下也及時的和他的班主任還有家長聯絡。久而久之我發現這個孩子的成績大有提高,三年級下半學期的英語期末成績居然拍到了全班前十名,而且平時課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問題舉手的次數多了,真的讓我感到十分欣喜,看來真的應驗了這本書的書名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老師要愛生如子,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多從正面啟發、引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是在真心愛護他、呵護他。切忌對學生的進步熟視無睹,甚至對學生的小錯誤毫不留情,一棍子打死。不論用哪種方法,何種方式,老師一定要誠心誠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從內心受到感動,愛屋及烏,這種內心的感動會遷移到學習上來,他們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更大進步,進而成為優等生,成為有用人才。我真的要感謝書,是它讓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和教學理念。

  總之,書,讓教師更加豐富;讀書讓教師更具魅力;讀書可以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使我們更透徹地領悟教育真諦,從而更加成熟。我們每位教師都積極地來讀書吧!

  幼兒教育講座讀書筆記 篇21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是李開復先生結合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所撰寫出來的,在書中李開復先生不僅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理論,而且運用了發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釋成功的秘訣,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

  細細品讀,書中並沒有太多個人英雄主義的豐功偉績,用最平凡的語言闡述他眼中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邏輯縝密,案例清晰,語言流暢,不由得對他閱歷的廣泛,觀察的細緻,知識的淵博,思維的深厚,觀點論據的精闢深以為然。

  本書中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章節是《合作溝通——資訊時代的成功之道》。章節中主要講的是團隊合作。讀完後,我十分深刻地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團隊合作最注重的就是互相的交流及表達,團員之間只有分享相互的資訊和資源、積極合作、取長補短,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溝通是團隊合作成功的基礎,有效溝通的四個秘訣:

  其一、悉心傾聽;

  其二、大方積極;

  其三、直截了當;

  其四、不同意的藝術。所以,偶得啟示,在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我們定當攜起手來,讓我們的名師工作室“名起來”,實現我們共同成長、提升之目的。

  “做最好的自己!”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就這樣做最好的自己吧!努力做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同事,做最好的朋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