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範文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1

  春秋時代的孔子,名丘,使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餘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論語八佾》載:“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一個名叫孔圉的大夫,死後諡文,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對於這件事情,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文子憑什麼被稱為‘文’’呢)?”孔子答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之‘文’也。”

  這是《論語公冶長》中所載的原文。孔子說的是:孔圉聰敏而勤學,肯向地位在他之下的人求教而不以為恥,所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成語“不恥下問”,就是從孔子的這句話兒來的。現在我們形容謙虛、好學、眼睛向下、真心誠意向群眾提問請教,這就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2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讀書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於是,當我寫完作業後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裡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啟發。

  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裡也常唸叨著:“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後,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係。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3

  勤學好問,這一橫貫古今的求學法寶,已經跨越了歷史千年。古時候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等很多至理名言。許多學時淵博,德行高深的學者或者名人,也正是用這樣的古訓不斷地進取和端正自己的求學道路,才對世人有了卓越的貢獻。

  據《不恥下問》文中記載,春秋時期衛國的孔圉大夫死後,最高領導就賜予他“文”的稱號,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世間像孔圉大夫這樣好學,虛心求教的人也很多。他們雖然資質聰敏,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像那些地位和學時都比自己差的人請教。他們並不認為那些學識和地位低下的人就永遠比不上他們。相反,在那些人當中,虛心地像他們請教,就能在求學的路上不斷地完善自我。

  學者、大師、聖人尚且如此,作為意氣風發的。少年兒童更是責無旁貸了。無論成績的好與壞,學識的深淺,我們都應該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常言道:“學問學問,不懂就問。”請教並無壞處,既能有效地與老師、同學溝通,加深友誼,又能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4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裡的不恥下問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子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在當時很有名望,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那時,衛國有個叫孔圉的大夫不幸去世了,在他死後,衛國國君賜他一個“文”的諡號。按照當時的習俗,諡號是授予最高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的一個稱號。這事傳到了孔子學生子貢的耳朵裡,子貢有些不服氣,因為他知道在衛國有很多人的學問比孔圉高,卻沒有被賜“文”的諡號,於是他就問孔子:“老師,孔圉憑什麼被稱為文呢?”孔子說道:“孔圉聰明好學,遇到任何不懂的事情,即使對方的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他都會謙虛而大方的請教,一點都不感到羞恥,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所以衛王賜予他“文”的稱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向孔圉學習,遇到不懂的事情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虛心向他人請教,這樣自己的知識才能越來越多,長大後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