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

  暑假期間,我讀了《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作者是美國人查爾斯﹒都希格。書中介紹了“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等關於習慣養成的方法。透過這本書我認識到,習慣真的很重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企業的前景,甚至是一個社會的安定。

  書中透過簡單的例子介紹了什麼是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叫胡里奧的猴子,它在電腦面前,如果電腦螢幕上出現黃色、紅色和藍色這些顏色時,就拉動拉桿,然後就有一根導管中出現黑莓汁滴到它的嘴裡,多次後,在它腦中就有一種習慣形成。當顏色暗示出現,慣常行為就是伸手拉動拉桿,然後就有獎勵,喝到一滴黑莓汁。

  但是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比如一個抽菸的人,他是因為什麼去抽菸?因為太累,那麼他可以去慢跑5分鐘,放鬆一下。如果因為無聊,想讓自己快樂一點,那他可以和別人聊天,或者幹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都可以改變他們的慣常行為,而改變他們抽菸的壞習慣,獲得健康的獎勵。

  在美國鋁業公司,新上任的總裁保羅奧尼爾破壞了一個壞習慣,然後重新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就把一個機構臃腫、危機重重的公司轉變成一個盈利的企業。在美國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一名叫小馬丁路德金的人,利用社會習慣的力量,來成功發起抵制公交車上種族隔離的運動。

  讀完這本書,我認識到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改掉不好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2

  我們曾經讀過很多勵志書,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成功是什麼,以及實現成功還需要什麼。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此。你也許有同感,那麼多勵志圖書、錄影、演講以及電視節目,看過後,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為什麼?原因就是,這類勵志材料都把重點放到了“哪些事情能讓我們成功”上了,而這些我們早已耳熟能詳。我們缺少的正是能闡釋“如何把那些成功所必需的事情堅持下來”的真正有價值的理論和幫助,美國暢銷書作家傑克·霍吉撰寫的《習慣的力量》回答了這個問題。

  什麼是習慣?習慣是一種重複性的,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透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而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那麼,惟一能夠有效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段便是去有效地改變我們的習慣。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改變習慣的關鍵是什麼呢,自我控制的能力、長期的堅持不懈、長期累積的過程,這正是本書要傳達的最核心的內容。

  古今中外,大凡是走向成功的各界人士,之所以能站在成功的巔峰,是因為他們都擁有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習慣不僅賦予了他們健康的體魄,而且賦予了他們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3

  美國暢銷書作家,傑克、霍吉(Jack D、 Hodge)撰寫的《習慣的力量》,被公認為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被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等權威組織評為2003年度最暢銷的商業生活類圖書。書中剖析了“習慣”在每個人生活和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強大的力量,並告訴我們如何利用這種力量,發揮潛能,改進方式,使個人最終獲得成功。

  書名叫《習慣的力量》,它把“習慣”比喻為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衝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你的方向盤。“習慣”是潛意識的活動,就像人體各種軟體的程式設計,一旦啟動就按既定的程式演繹。

  人們常講“性格決定命運”。誰不想擁有能攀上輝煌巔峰的性格呢?怎樣才能擁有,誰能說得清呢?這是一個多麼難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書只是輕輕地一捅,就捅破了這層遮擋奧秘的薄膜,作者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原來命運的基石就是養成習慣的行為。

  “習慣”就是一點一滴,迴圈往復,無數重複的行為動作養成的,好的習慣,壞的習慣莫不如此,只是結果不同。關鍵的一步是要馬上行動起來,本書作者稱之為“行動者和空想者的根本區別”。把命運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4

  我們黨之部有一個讀書活動,兩位同學推薦我們讀《習慣的力量》這本書。這本書給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不管做什麼事情,要把它做好做成功都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就和我學這個太極拳一樣,一開始是由於偶然看到別人在打太極拳,那動作行雲流水非常好看。自己就也想學一下,於是選了太極拳的體育課。一學期下來,發現要像別人一樣行雲流水非常不容易,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堅持,當然我沒有練好。我的想法是這樣的,上一學期的課,我就差不多能成一個高手了。後來瞭解了一下要成為太極高手時間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如果我從現在開始練太極拳,或許當我孩子像我這樣大的時候,我就成高手了,這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是一件遙遙無期的的事。

  也許當我忘了成為高手,忘了我為什麼要練太極拳,當我把太極拳當成一種習慣溶入生活的時候,我就成高手了!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5

  昨晚看完了《習慣的力量》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講的是個人喜歡的成因,習慣不能消除,而只能改變。

  文章透過對猴子看到影象,拉桿子,得到梅汁這一習慣做出分析,影象是“暗示”,拉桿子是“慣常動作”,從而得到梅汁這一“獎賞”。最後得出結論,習慣的養成必須有“暗示”,和“獎賞”兩部分。

  後來又透過例子,解釋了,只有這兩個部分還不夠,要想養成習慣,還需要“渴求”這一願望來達成。

  作者用戒菸的人在遇到特殊事情後會繼續吸菸,戒酒的人在壓力來臨的時候會繼續飲酒這一習慣,告訴大家,習慣是不能完全被消除的,而只能透過改變的方式來進行。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實驗和例子,比如減肥,節食,還有運動。我在想,我也想要減肥,想要節食,想要運動,但是還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只是一兩次的衝動罷了。希望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寫一下哪些是對我的暗示,哪些是我的獎賞,從而養成更好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6

  閒暇之時我認真閱讀了《好習慣的力量》一書,令我收穫頗豐。它讓我深深認識到一種好的習慣它的作用和力量是無窮的,它將會帶來積極和豐富的人生。

  在這本書裡面提到,“好的習慣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壞的習慣則會摧殘你的心靈”。仔細認真想想,的確是這樣。試想,好的習慣它是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而壞的習慣有悖於事理的自然法則,那麼,好的習慣將會帶來積極進取的人生,而壞的習慣則會讓自己消極甚至是一事無成。英國著名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人們的思想大半取決於他們的傾向,他們的言談話語取決於他們的學識和所吸收的見解,但是他們的行動遵循平日的習慣。”這句話告訴我們,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行動往往取決於我們的日常習慣,並且習以為常,儘管有很多的學識和思想理念,但往往取決定影響的是我們的習慣。正如有句諺語說的那樣,“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或者是“行動培養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總之是,好的習慣將會帶來精彩的人生,而壞的習慣將會給人帶來消極的影響。

  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從點滴做起。好習慣的養成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培養。因為好習慣的作用已眾所周知,養成好習慣需要下定決心,它是一個挑戰自我的過程。就像我們的青銀厚德理念,需要從點滴做起,認真踐行一樣,認認真真從內心深出化作於心,認真實施,養成良好品德,良好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會讓人終身受益。好的習慣將會有助於自身的發展,包括生活、工作、學習中的習慣,透過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會讓人從中體會到良好習慣所帶來的好處和益處。比如所說的讀書的習慣,養成一種讀書的好習慣會讓人體會到讀書所帶來的樂趣,會懂得多,並且開拓視野。好的工作習慣,會讓人工作有目標,有計劃,會將日常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條。好的生活習慣,會讓人時刻感悟生活的美好,用一顆感恩的心認真面對美好的人生。

  如今,在青銀厚德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透過點點滴滴認真踐行青銀厚德文化,形成良好的習慣,深刻體悟“立德、忠誠、敬業、奉獻、感恩、包容”的文化精髓,從中會讓人獲益良多,懂得真善美,懂得奉獻社會,實現自己價值。

  好習慣所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用心去做,認真面對,相信我們的人生是精彩的!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7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其實在很早聽冬吳相對論的時候就知道了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去讀這本書,可能想讀的書實在太多了,很多優秀的書籍就可能被擱置在一旁,遲遲沒有時間去讀吧。

  雖然這本書還沒有讀完,但是第一部分是講的個體的習慣,後面講的是組織的習慣和社會的習慣,所以,第一部分已經對我很有幫助了。以前也零零散散的讀過一些養成習慣的文章,自己也有一套方法論,但是在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東西,而且很多時候會困惑為什麼有的習慣能夠養成,有的習慣就是無法養成,有些習慣雖然養成了,但是花費了不少精力,折騰了很久才得以養成,真的非常辛苦。這些困惑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今天有幸讀了《習慣的力量》,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習慣是這樣養成的:把暗示、慣常行為和獎勵拼在一起,然後培養一種渴求來驅動這一回路。舉個例子:菸民看到暗示,比如中華香菸,那麼這個時候菸民的大腦就會預期尼古丁的味道,單是看到香菸就足夠讓大腦產生對尼古丁渴求的衝動。然後就開始抽菸,抽菸的同時得到快感,隨著這一過程的重複次數的增加,吸菸就變成了不假思索的習慣。

  可以看出,習慣的養成有四大環節:暗示、慣常行為、獎賞、大腦預期獎賞,渴求內啡肽的分泌或者成就感。

  所以我們在培養新的習慣的時候,就可以從這四個環節入手,比如暗示環節,如果你要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首先,書要放在你手邊或者能看到的地方,這樣你才會接收到暗示,這時候你想想你讀書後能夠獲取到新的知識,開闊你的眼界,在於朋友交談的時候,思維清晰,更有深度,收到你朋友的崇拜,非常有成就感,於是你拿起書開始閱讀,某次你與朋友交談,朋友大讚你思維嚴謹,看問題看得夠深遠,你很有成就感,你就會越發的渴望多讀書。當然不可能每次與朋友交談都會獲得讚賞,但是日積月累,你在朋友的眼中就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這種自豪感是會一直持續的,另外你讀書還可以把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等到好處,慢慢的,你就會養成讀書的習慣。而我之前困惑的為什麼無法養成每天鍛鍊的習慣,不是缺乏渴求,缺乏獎賞,最關鍵的就是沒有暗示,習慣養成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迴路。所以可以把運動鞋放在顯眼的地方,吃完飯很容易看到運動鞋,然後就想起運動,同時也會想象到運動給我帶來強壯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這時候就會渴望去運動,隨著堅持運動,身體素質越來越棒,精力也越來越充沛,既然而然的就會養成運動的習慣,我在寫這篇文章,也是在加強我對運動的渴望。

  如果有某些壞習慣想改掉,首先就是明確暗示和獎賞是什麼,保證這兩項不發生變化,替換掉慣常行為,你就會讓好的習慣,取代了壞的習慣。比如有的人壓力大的時候喜歡暴飲暴食,這時候我們遇到壓力,去跑步,同樣也滿足了減少壓力的快感,這樣慢慢的就會改掉暴飲暴食的壞習慣,養成了跑步的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8

  有時我們刻意做出的選擇會在自己停止有關思考後持續,而且是日復一日地持續。在某一刻,我們會有意識地決定應該吃多少,想安排自己何時去辦公室,多久喝一次酒,或者什麼時候去慢跑,然後就不再作選擇,這些行為會自然而然地持續。這是人類神經系統作用的自然結果。這就是習慣!透過弄清楚這背後的原理,你可以重新構建你的`習慣。

  當習慣前面加上定語,就變成好習慣或壞習慣,例如:菲爾普斯賽前減壓的慣常行為;癮君子的酗酒行為。多少雞湯類書籍向大家介紹瞭如何培養好習慣,殊不知改變壞習慣同樣重要,甚至比養成好習慣更具有研究意義。《習慣的力量》一書從嚴謹的科學研究開始到嚴謹的科學研究結束,教會讀者如何發現習慣迴路。

  從腦受傷患者腦電波變化到酗酒者戒酒,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清楚地闡述了什麼是習慣迴路。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迴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迴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如果你用同樣的暗示,提供同樣的獎賞,你就可以換掉慣常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如果暗示和獎賞不變,幾乎所有的習慣都是可以被改變的。

  但是,要想永久改變習慣,僅僅行為上做到了還不夠,許多戒菸戒酒者重新吸菸酗酒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們要從心理上必須相信改變是可能的,但是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似乎有點吃力。同樣的過程也讓匿名戒酒互助社的治療屢屢獲得成功,它利用團體的力量教人們學會去信仰,將人們聚集起來互幫互助,協助對方進行改變。因此,當處於團體之中時,信仰更容易建立。

  總結起來,習慣是怎麼改變的呢?

  可惜,並沒有一套對每個人都有效的方法。習慣是不能被消除的,而只能被代替。當使用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時,習慣最具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但這還不夠,為了保持這個習慣,人們還得相信改變是可能的。而大多數時候,只有在團體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9

  人的一生其實都由習慣組成,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大量的習慣行為,這本書從個人到公司到社會,向我們展示了習慣在各個方面的巨大力量。

  我每天坐地鐵上班,在相同的車門上車,就算我後來發現這個車門到站時離出口更遠,我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很多女孩子最後都會找一個和自己父親很相像的男人,父親的行為模式已經伴隨著她經歷了幾十年了。我們還會看到很多公司領導在和領導不在,僱員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因為企業沒有培養企業文化,沒有形成核心價值觀,大家沒有習慣去按照價值觀去做事,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搞核心價值觀,想要形成習慣。

  這本書告訴我們,任何習慣都可以被改變,只要你掌握了習慣的黃金法則,是不是聽上去挺不科學的,體驗是最佳的學習方式,我準備拿自己做個實驗。黃金法則告訴我們習慣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找準暗示和獎賞,替換其中的慣常行為,你可以變成任何你想要的自己。比如我玩遊戲,玩遊戲是慣常行為,獲得勝利是獎賞,那什麼是暗示呢,找準自己的暗示是最困難的,因為我們現在有太多的資訊圍繞著我們,從中找出暗示無異於大海撈針,但書中提了一個科學的辦法,所有的暗示都可以歸為五大類中的一類: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之前緊挨著的動作。進一步的分析自己,我喜歡那種對抗的感覺,渴望勝利。我想了想從小到大我玩遊戲從來不喜歡和電腦玩,總喜歡和人玩,贏了別人很爽,輸了很懊悔,觸發了我想要贏更多的渴望。生活中並不總是贏的,甚至說贏少輸多,就會寄情於遊戲。玩遊戲的時間過得飛快,我不想沉浸在虛擬的現實中,我想改變自己。正如我們剛才所說,書中介紹的黃金法則告訴我們,我要找到一個能夠替代的慣常行為。它可以給我勝利,對抗的感覺,又是在家可以放鬆的專案。我發現我找不到,可能沒有這樣的專案,那怎麼辦,難道就要一直玩下去。我進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分開來。

  第一、家,可能就不是個學習的地方,我在家很放鬆,那第一點少待在家,我可以去圖書館,可以去咖啡廳,總之不要待在家裡學習。

  第二、如何去獲取對抗的感覺,渴望勝利,去參加比賽吧,去運動對抗吧,去工作上和別人競爭,有很多可以比一比的專案,竭盡全力獲取勝利,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把短期的勝利換成人生中長期的勝利。

  第三、還可以換個思路,可不可以培養自己在家學習的習慣,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後面我可能會嘗試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獲取到的東西,如果你感到困惑,如果想要改變下自己的習慣,可以看一看這本書,希望你也能從中獲得收穫。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0

  假期,我利用閒暇時間讀了查爾斯·都希格著的《習慣的力量》一書,書中每一個精彩的案例給自己留下很大的感觸。《習慣的`力量》確實是一本好書。從本書中,我瞭解到好習慣應該如何保持?壞習慣應該如何做到見微知著,從而可以防微杜漸。這本書對於每一個人習慣的改進和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人生,成功的人生,都是從一個好習慣開始的。”習慣是影響我們一生幸福的重大因素,想要有更美好的人生,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習慣,也就是所謂的慣性。生活中,我們因為習慣的慣性,我們做事總是拖拉,克服不了懶惰的壞習慣導致很多事情擠到一起去做,最終收效較低;生活中也有人吃得太多發胖常下決心去鍛鍊,但總是克服不懶惰的壞習慣做不到我們花錢太多,很少攢下錢……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同樣,憑藉習慣的力量,有人寫“飲食日記”成功減肥,酗酒之人成功戒酒,習慣可以成為一種力量,也可以成為一種硬傷。我們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有多少好習慣,能改變多少壞習慣,是否善於借用習慣的力量。《習慣的力量》一書,在書中告訴我們: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一個人可以:強化意志力、成功減肥、聰明理財、高效工作,一個企業可以:製造流行新產品、激勵工作團隊、在市場鉅變中成功轉型,一個社會可以:改良觀念和風氣、提升公民幸福感,習慣如此重要,但習慣的形成機理、作用機理、改變機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在《習慣的力量》中,查爾斯·杜希格告訴了我們“習慣的力量很強大,我們不可能忘掉壞習慣。然而,習慣本身也很脆弱,完全是可以被忽略、改變或者替換的,戰勝壞習慣的方式是學習新的、更好的習慣。改變習慣的訣竅,是先辨別出“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這三大要素,然後讓它們向更積極的方向轉變。第一步,找出壞習慣並明確要替代的新習慣;第二步,找出習慣的獎賞並替代,當初形成這種習慣是為了追求何種回報,在試圖滿足什麼渴求,現在,用一種更積極的獎賞替代原有的獎賞,並不斷地反省和強化;第三步,找出暗示並努力克服,地點、時間、情緒狀態、其他人、習慣臨發生前的行為,都有可能是讓壞習慣運轉的暗示,找出之後努力克服。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成為習慣的主人,也就成為了自己命運的主人。就如查爾斯·都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中說的一樣:“如果你能診斷自己的習慣,你就有了改變習慣的自由和責任。如果你能利用習慣的力量,即使你陷入危機,一切皆可翻盤。”

  習慣的力量對我們的影響是如此之大。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只有改掉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和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做好學生的表率作用。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1

  今天看了一本書,名字叫《習慣的力量》,看完後感觸很多。

  世界上有兩種人,空想家和實行者,空想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理論,整天想著我該如何如何做,有很完美的行動計劃,最後卻要麼不了了之,要麼不見行動;這就是人的性格上或習慣上的缺陷所致,屬於更高層次的。

  人的修行應該是分層次的,具體分為幾個層次至少以我現在的境界還看不清楚,但是至少能確定的是:首先應該是人的品質,然後是人的性格,再是人的習慣,最後才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越往高的層次越接近事物的本質,方法和技巧其實只是工具,決定性的東西是人的本性、品格,一種性格收穫一種習慣,一種習慣播種一粒種子,一粒種子收穫一種命運;“先做人後做事”,很多話歸結到最後實際上都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本質只有一個。

  自己目前應該算個空想家,因為我覺得自己也有很多的想法,也應該算比較好,但是卻總是不去實行,有時候甚至已經到了邊緣了,一轉念:如果不去做好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或者明天做也可以。這是一種可怕的惡疾,即使是再美好的計劃,如果不去執行或過了時機,一樣會兩手空空!這就是人的性格上的缺陷,屬於致命的。相反如果我去做了,但是沒做好,那就是方法和技巧的問題,做了總比空想強,在做的過程中解決出現的問題,在做的過程中學習、總結,這是成長的正確渠道和方法!很多事情只在一念之間,如果果斷些,做也就做了,結果會完全不一樣,如果瞻前顧後,不去開拓、進取,人就只會在原地踏步,就像現在的狀況,如果自己不去嘗試改變,那麼自己將會永遠由別人來主宰,自己就會永遠平庸。相當於別人給你劃一條道說:跑去吧!然後自己就跑啊跑啊,可能跑的好,也可能跑到溝裡去,也就是自己的命運、前途是交在別人手裡的!這是消極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態度應該是自己去規劃自己的道路,按自己的計劃去完成人生的藍圖。不能等著別人來為你指路!自己還有一個弱點就是:做什麼事情,一旦遇到點困難,很容易在心理上退縮,一旦產生了這種念頭,如果沒有外界的推力來推動,那麼整個事情就會陷於停滯不前,自己不會迎難而上去解決問題,而是很容易產生懈怠。自己的性格中很大一部分是消極的,安於現狀,缺乏開拓精神。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個人的狀態(職業、成就、性格、生活等)是由習慣所決定的,如果不改變自己的習慣(潛意識),那麼你的生活狀態就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觀!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改變習慣。習慣要一個一個養成!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2

  《習慣的力量》是美國著名的新聞社會家、實踐學者查爾斯·杜希格關於習慣的養成、習慣的建立以及代替的一本具有實踐價值的書籍。全書以個體心理感知、組織經營習慣、社會群體影響等三個維度,透過闡述習慣養成原理——“提示——獎勵——慣性記憶”的相關內容,以及利用習慣迴路原理完成好習慣的養成、壞習慣的戒除的實踐探究,闡明瞭習慣不可消除,習慣可以被替代的核心觀念。全書透過精確的例項研究,以生動的分析,向我們展示了衝破慣性思維,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行為動機的必要性,書中對既有習慣的反省、辨析和替代,給予了我深刻的啟發。

  1、習慣的形成原理。在《習慣的力量》書中,查爾斯·杜希格用思維迴路來描述一個習慣的養成: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暗示和提示下,我們的大腦會提示諸多的工作方法,並分析不同方法所能獲取的“獎勵”,從而指導我們獲取行動的指示。當實踐完成,並獲得了預想的獎勵時,這個工作的方法就作為經驗儲存,並藉助大腦尋求最簡潔的路徑機理,它最終成為一種習慣,不斷在今後的實踐中反覆出現。因此,獎勵是促成習慣養成的重要誘因,而且這樣的獎勵需要與明確的行為動機掛鉤。以戒菸為例,戒菸者抽菸的行為動機,來自於菸草吸入體內後,精神麻醉帶給抽菸者的體感滿足感,因此戒菸可以用過尋求一種獲取相同感覺獎勵的行為加以替代,在《習慣的力量》書中,選取了嗑瓜子這一習慣,透過食慾滿足,抵消戒菸者失去菸草精神刺激獎勵的缺失,並最終實現習慣替代。

  2、減少妥協與僥倖。按照《習慣的力量》中的習慣迴路原則辨析,我們的大腦是有選擇獲取獎勵的最優路徑機能的。每天我們沿著最短最快的線路往返與家和單位,按照最簡便的出行方式選擇公交或者地鐵,選擇打折質優價效比高的商品,吃著最簡單而又葷素搭配的漢堡,這一切都是源自大腦對於事情最優、最快、最簡捷的習慣路徑選擇——這樣做,我們可以節省時間、可以減少費用,又快又節省地達到目標獎賞。但是俗話說得好,過猶不及。大腦在完成習慣迴路的選擇時,是存在選擇妥協、甚至是僥倖的。按照固定的路線回家,我們會錯過其他路線上的風景,總吃漢堡身體也會吃不消,打折品大多存在質量問題,這樣獲取獎勵之後的隱患,是我們在養成習慣迴路中不能迴避的問題。

  減少妥協與僥倖的目的在於透過多思考,總結出事情的反面,特別是辨析透過這樣的路徑獲得獎勵,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從而找到更好更優的習慣進行替代——放棄資源消耗型的快速經濟發展模式,國家正在用可持續的資源利用方式代替舊的;拋棄短平快出成績的應試教育,核心素養培育讓教育從業者修正了原來的教學習慣,一個個透過既有習慣中關於妥協與僥倖的辨析的例子,真實地為我們展現了習慣替代與最佳化。

  習慣意志:建立合理的工作方法:

  1、習慣和意志的關係。《習慣的力量》一書的末尾,查爾斯·杜希格運用了關於自由意志神經學的理論,闡明瞭關於運用意志力來配合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書中有個很有趣的減肥實驗:將飢餓的人分成兩組,一組只能吃胡蘿蔔,一組只能吃餅乾。實驗的結果,吃餅乾的一組成員,順利快捷地完成了任務,而吃胡蘿蔔的一組,並沒有順利完成實驗。由此看來,即使是相同的滿足獎勵——食慾和飽腹感的滿足,也應該講究實現的方式與方法,同樣應該結合實踐者的意志力與承受能力。誠然,每每學期末,學生們總會拼命讀書學習,希望在短時間內彌補漫長的整個學期落下的問題。

  2、構建合理工作機制。俗話說的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最終工作獎勵的實現,來自平日點滴工作積累。短時間的高強度工作,猶如讓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去跑馬拉松,不僅會拉壞了肌肉的筋,也會讓工作結果不盡人意。實際的工作中,讓工作意志與工作獎勵完美結合,就是有計劃的將工作分步、分段的實施。例如,面對專案週期較長的預算編制工作,分為策劃佈置、申報彙總、調研修訂、預算審定等幾個階段,可以有效減少最後的工作壓力,獲取更優的工作方式,替代原有的工作習慣。

  習慣運用:減少不合理“獎勵”訴求:

  個人的行為習慣,體現著一個人的思維模式,而企業的經營習慣,則影響著品牌經營與樹立。《習慣的力量》書中例舉了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少校透過減少商販進駐中心廣場,實現騷亂管控的事例。透過分析當地市民有哄搶實物、聚集恐慌踩踏的行為心理,透過習慣行為修正,減少他們聚集的誘因,從而減少了騷亂事件的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這樣的習慣剖析與修正的例子有很多。有的人怕遲到,會故意將時鐘撥快一刻鐘;有的人為了減少糖分攝取,故意將糖罐中裝滿食鹽。習慣不能消除,但可以代替,而習慣的代替,都是從修正開始的。在工作中,很多人的快速捷徑,往往和偷工減料、偷懶僥倖有關,希望付出少的勞動,實現既定報酬。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為了實現獎勵訴求,必要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對工作中的行為修正就必不可少。我們可以透過多學習多比較,找到差距,避免自己產生工作的懈怠與抱怨;而實現當天事當天畢,也是解決工作囫圇不精細,避免工作積累壓力的好方法。

  總之,《習慣的力量》涵蓋了查爾斯·杜希格先生關於習慣的溯源、替代與運用的理論智慧,其中書中關於習慣迴路、獎勵與意志的習慣系統建構,讓我此次閱讀受益匪淺。習慣是大腦對於實踐行為與獎勵滿足的平衡,也是大腦思考行為模式的體現。習慣不能消除,養成好的習慣可以提高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在實現實踐水平提升的基礎上,完善個人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這不論對個人事業拓展或是對企業發展,都有著巨大助益。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3

  習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人都能一邊開車一邊聊天,絲毫不受影響,就是因為已經把開車中的種種操作植入了潛意識之中。但可能正因為習慣是根植於潛意識之中,所以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習慣的強大,又或者苦惱於改變壞習慣、養成好習慣的艱難。

  現在很多講師都在推崇“21天形成一個習慣,改變你的一生”等等。實際上這種“21天”的說法純屬謠傳,並沒有實際的科學依據。

  21天可能僅僅是一個起步階段,真正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需要更久更久的時間才行。所以,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很難堅持到最後,就是因為沒有跨過這個坎。何況,舊習慣是根深蒂固的,會在不經意間就蹦出來,擾亂你的行為,讓你重回舒適區。在《有效學習》裡提到一個理念:學習沒有舒適區。同樣,在習慣養成上也一樣。

  一、習慣的三要素

  《習慣的力量》中提到養成習慣的三個要素:暗示,行為,獎勵。由接受到暗示,到產生行為,然後得到獎勵進行鞏固,形成一個閉環迴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本身我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比如,當我們路過麥當勞,飄出來的香味或者店面的招牌等,都是一種五官上的暗示,促使我們產生“去吃”的行為;當我們吃完感覺到滿足的時候,就形成了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獎勵。這種迴路給我們帶來了極好的體驗,也促使了我們下一次類似的行為。

  當然,在暗示→行為→獎勵的迴路裡,必須要形成一種“渴求”,如上個例子,一定要我們腦子裡對麥當勞有“想吃”的慾望,才能走完這個迴路。假如麥當勞給過我們不好的體驗,造成我們本能上就不想去吃,當然也就無法形成正常的迴路。

  二、習慣的關鍵

  但是,這樣的迴路仍然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面臨壓力的時候。比如我們已經戒酒很多年了,一旦碰到了諸如失戀、離婚、破產等重大打擊而產生極大的壓力時,“酗酒”的壞習慣就很容易再冒出來佔據上風。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習慣是很強大,也很難根除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增加一個“催化劑”——信仰。這種信仰不是要我們去信佛或者信上帝信耶穌,而是自己要有一種“改變自己改變生活”的信仰,或者說是信念。

  不要小看了心理因素,它也是很強大的,而且在關鍵時候可以拉自己一把。試想,如果一個天天被逼著去減肥,總覺得自己減不了、減不下去的人,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嗎?對他而言,減肥不僅僅是一種生理上的痛苦,還是一種心理上的痛苦。

  此外,我們還可以透過加入社群來強化這種信仰。當自己想要偷懶的時候,與他人多交流交流,或者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就能夠更好地激勵自己。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社群都用類似打卡的程式來鼓勵大家的行為,一來打卡是一種心理上的獎勵,二來也是一種社群活動,有效地增加了堅持的耐力和持久力。

  三、如何改變習慣

  從習慣產生的迴路來看,我們應該最先瞄準的是三個要素,改變其中的、要素當然能相應的改變我們的行為。但是,《習慣的力量》提到了一個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不要去創造新習慣,而是改造舊習慣。按照暗示→行為→獎勵的迴路,在暗示和獎勵不變的情況下,改掉舊的行為,替換一個新的行為。

  舉個例子。一個小孩子,在看到紅燈的時候過馬路,結果受到了父母的誇獎。如果要改變這種行為,那麼在不改變紅燈和獎勵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插入一個新的行為——紅燈停、綠燈行,從而改變舊習慣。

  四、我們能得到什麼?在我看來,從我們個人出發,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習慣是很牢固的,不會因為一個新的習慣產生,而完全丟掉過去的習慣。

  2、習慣有好有壞。這裡有兩層意思:既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同時,本身一個習慣有好處也有壞處。比如我們的慣性思維,能幫我們解決生活中大多數的問題,但遇上一些特殊的情況,用慣性思維可能就會走向錯誤的方向。

  3、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要了解它本身的迴路構造,更關鍵的是,自己需要“渴求”,更需要“堅定”。

  4、沒有習慣,我們的生活將一團亂麻,任何事物對我們來說都要重新瞭解。

  5、養成好習慣,擁抱新生活,是一件美好的事。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4

  海盜隊曾是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中最糟糕的職業球隊。後來,一位新的教練鄧吉利用習慣來訓練球隊,改寫了海盜隊的命運。橄欖球比賽有幾百種排兵佈陣的方法,但最常用的只有幾種,鄧吉就反覆訓練這幾種。當球員做好每天的訓練,養成習慣,在比賽中不用做那麼多選擇,在做動作時不再需要思考,他們的速度就會很快,對手則無法反應,也就是說球員在遵循他們的習慣打比賽。

  而相同的情況發生在游泳健將菲爾普斯的訓練上。教練讓菲爾普斯在每天睡覺前和醒來後都看訓練中每一個細節的慢動作,讓菲爾普斯對自己在游泳池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這樣,每一次的水中穿行,都在他的腦中重複了成千上萬遍。比賽也就習以為常了。

  我想,孩子的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計算的能力要透過大量的計算題訓練,書法水平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才會進步。《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提到成功學的10000小時定律,即成功是經過了10000小時以上的勤學苦練獲得的。所以,在孩子的學習上,一定要反覆的練習和不斷的積累。

  好習慣會節省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習慣是大腦尋找的高效而省力的方式,如果很多事情能用習慣解決,那就會有更多的腦力從日常瑣事中解放出來,用於思考和創新。正如《稀缺》一書中所說,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當稀缺產生時,人就容易產生管窺之見,疲於應付日常瑣事。而建立好的習慣,能讓人從稀缺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事。那些高效能人士都是受益於良好的習慣。

  容易情緒失控的人需要建立習慣迴路

  星巴克最初佔領市場是靠服務制勝的,培訓員工以應對各種需求、各種性格、各種情緒的顧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星巴克是怎麼做的呢?星巴克的員工手冊裡詳細為員工闡述了遭遇各種困擾時的慣常解決辦法,比如針對“尖叫的顧客”或“擁擠在收銀臺前的長隊”這樣特定的暗示來為員工提供相應的指引。手冊中還有十幾頁的空白,以留給員工自行記錄客服重壓誘惑的方案。這其實是在困境發生前就想好解決措施,以建立起處理困難的習慣迴路。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有很多情緒,我們也可以參照星巴克培訓員工的方式來培訓自己。分析產生情緒的暗示,發洩情緒得到的獎賞,用一個新的慣常行為來替代情緒發洩。

  《習慣的力量》裡還有很大篇幅闡述了組織習慣和社會習慣,很適合機構和公司的管理者。全職媽媽的視野只在家庭和教育,所以也僅寫到此。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範15

  清明節放假一直忙於聚會,因此這篇讀後感一直拖到現在才動筆。顧名思義,本書講的就是習慣,全書所有的描述都是圍繞這兩個字眼。習慣就像宏,一旦被觸發,就會自動執行,這樣看來習慣是人類節省腦力的自利性選擇,我們的大腦其實是很懶惰的,它往往只去處理新情況,而熟悉的場景則扔給習慣來應對。

  值得慶幸的是,這本書沒有淪為一本熱血青年勵志指南,無論是框架的建構、層次的劃分、分析的方法還是案例的編排、行文的風格,都足見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紮紮實實的功夫。

  本書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講了習慣的三個層次:個人習慣、組織習慣和社會習慣。其中,個人習慣的剖析是基礎,作者在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三個問題。第一,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學研究的分析結果,認為習慣的內部執行機理可以用習慣迴路來概括,而一個習慣迴路又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觸發條件、慣性行為和獎勵。就像早上起來刷牙,早上起來是觸發條件,刷牙是慣性行為,而滿口清爽則是獎勵。時間、地點、情緒、人物、上一個動作或者某個符號都可能構成觸發條件;獎勵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說白了就是目的的達成或者需要的滿足;而慣性行為則是連線觸發條件和獎勵的一連串動作,這些動作需要透過不斷地重複演練構成一個行動組塊。另外,習慣迴路還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人們本身對於獎勵存在渴求,或者說人們本身存在某種需求,而習慣則是將人們的渴求前置於觸發條件之後,即一旦觸發條件出現,渴求就會出現,進而慣性行為就自然而然的發生,而獎勵則不過是對渴求的確認和強化。所以說,渴求在習慣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你形成期待時,表示你已經落入了網彀之中。

  解釋了習慣的形成,就可以進一步闡述如何更好地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大部分習慣的觸發條件和獎勵其實都是我們可以自主設定的,如果減少觸發條件到慣性行為的阻力,那麼,當觸發條件出現時,人們就更傾向於作出設定的動作。即,慣性行為越便於發生,則越容易發生。而獎勵有直接間接、顯性隱性、大小長短之分,往往壞習慣都源於獎勵來的直接且快捷,而好習慣則往往遙遠而周折。這是客觀現實,要不哪來好逸惡勞之說呢?我們所能做的是,將獎勵設定的更加直接、具體和易於達成。另外,新習慣的形成還需要有堅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實就是自制力。團隊能夠增強這種信念,我們往往選擇跟著群體行為而動,在群體行為中,一種信念更容易得到強化。這是一種歸屬感在潛移默化,彷彿我們常有的思維模式:他們都這樣做,如果我不這樣好像不太好;他們都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呢……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改變一箇舊習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發現和辨認出這一習慣背後的習慣迴路,慣性行為往往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觸發條件和獎勵則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我們需要透過耐心細緻的觀察和實驗才能夠將其剝離出來。理論上我們可以透過去除觸發條件和獎勵來中斷習慣迴路,但是這種硬生生的辦法往往效果不佳,舊有的習慣迴路依然存在,只是潛伏在意識深處,一旦觸發條件再次出現,它依然會死灰復燃。另外,一個人的舊有習慣若是被強行打斷,往往會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彈。有時候,當人們遭受重大變故後,會更易於改變舊有的習慣,但這種改變如果是屬於心理強制性所致的話,也很容易故態萌發。所以,作者認為習慣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換,而替換的訣竅就在於化生於熟,或者說舊瓶裝新酒,即保留住舊有的觸發條件和獎勵,然後用新的慣性行為來替代舊的慣性行為。最後,就是將新的慣性行為轉換為真正的習慣,這有賴於不斷的重複和強化,而計劃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計劃之外,就是不懈的堅持。另外,團隊或者群體活動也有助於改變舊有習慣,其機理上面已經提及,不予贅述。

  第三個問題則是如何改變所有的壞習慣。作者認為我們不可能同時改變所有的壞習慣,明智也科學的辦法是從核心習慣開始改變。核心習慣是那些一旦其改變也會帶動其他的習慣加以改變的習慣,這一方面是因為好習慣的培養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強又有利於促使人去改變更多的壞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當好習慣佔用更多的時間精力時,壞習慣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小;再者,好習慣的形成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和某些壞習慣產生衝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說,習慣是脆弱的,就如風中燭火,只有善加護持,才能不至於湮滅。

  其實這樣看來,習慣迴路的形式與巴甫洛夫實驗所講的條件反射機理差相彷彿,但本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作者並非簡單地提出這一個習慣迴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將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講的精細透徹。

  作者在組織習慣部分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利用渴求創造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和如何利用關鍵習慣改變企業文化。其實,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組織慣例,這些慣例也都是在組織實際執行過程中出於自利理性形成的,它們不越雷池、不過紅線,總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地帶騰挪折轉,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種潛規則,而它們也往往足以應對絕大部分一般性狀況,甚至顯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況發生重大或者突然變化時,組織慣例就會成為最大的漏洞或者絆腳石。

  作者在社會習慣部分主要講了一個問題,即人們之間的強聯絡和弱聯絡相互影響的社會習慣如何掀起一場社會運動,這是建立在熟人社會的假設基礎之上,並且要求觸發條件具有足夠的威望和影響力。我一向反對直接的群體分析,認為所有的群體分析的起點必須是個體分析,作者在這一部分對社會習慣的處理很好地遵循了這一點,案例分析從個人行為選擇出發,進而推演到群體的行為選擇,整個邏輯鏈條就顯得比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書中最後還探討了習慣的責任承擔問題,個人認為這部分的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不予置評。

  習慣是自然而為的行為,有些人能堅持每天鍛鍊,有些人能堅持每天看書,有些人能堅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堅持每天寫日記,凡此種種,其他人可能覺得了不起,但也許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樣自然。

  人啊,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以為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