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7篇)

《活著》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著》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著》讀書筆記1

  《活著》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敘述手法,平靜地敘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著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說有的人活著比泰山重,有的人活著比鵝毛輕;雷鋒說,活著是為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說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著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著,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著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為一家人而活著。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裡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著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著的唯一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高官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群眾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嘆:“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才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活著》讀書筆記2

  小時候,看過一部叫做《富貴》的電視劇,被劇裡富貴的人生起伏深深打動,後來我知道了,那時不知道原著是餘華的《活著》,高考完的暑假,我終於讀到了《活著》。那時我看完書,百感交集,頓時覺得餘華過於殘忍,他就這麼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只剩福貴一人。我讀《活著》,思考了“何為活著”“為誰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個問題。下面就依次道來。何為活著,福貴原本是個富家少爺,後因嫖賭輸光家當,面對親人的不離不棄,他頓時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兒子被害致死,女兒難產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後孫子也不幸夭亡。這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獨留命大的福貴一人活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人啊,從你擁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須活下去,去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為了活著而活著。為誰而活,看完《活著》,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著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我”卻束手無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著。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貴,我會不會選擇繼續活著。我經常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但我總不能得到答案,借用書上的話:“人應該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當今社會,有太多的人一生只為追名逐利,為了錢與權,他們不惜互相殘殺,不擇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運的不公,對人生不抱希望,選擇了斷生命。而我認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須明白為誰而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得幸福,何為幸福?對《活著》中的福貴而言,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從前的我總是認為家庭物質富裕,譬如住上豪宅、開上名車,飯桌上即使沒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魚肉雞鴨才有幸福可言。讀完《活著》想想,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實在過於膚淺。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我才發現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擁著。每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著圓桌吃飯,何嘗不是幸福?課後同學們一起談笑風生,又何嘗不是幸福?原來,我一直擁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活出色彩,一個人活著,應該活出生命的價值。《活著》中福貴面對家庭的變故,選擇貧困潦倒地過完一生。這樣的小說結局是我倍感惋惜的。當我們面對挫折,只要一線生機尚存,我們都不應言敗,而要重拾鬥志,與命運坎坷抗爭。

  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是任務,活著無需理由,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理由。記住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而堅強活著,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著》讀書筆記3

  餘華文字以真實見長,正因為真實也就多了些殘忍,冷酷。死亡,血腥,人性醜惡,在他作品中更真實,血淋淋地令人震撼。讀完《活著》,或許需要對這兩個字重新審視,什麼稱為“活著”?如我們久坐空調房,入目皆是繁華都市,巍峨樓層?如福貴奔走求生,滿目瘡痍,掙扎困苦?我想“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是勝利”,只是活法不同而已,並沒有所謂的意義高低。

  福貴一生由富貴向破落,嘗過高於雲端,也曾跌落泥潭,經歷最多的大抵是死亡,父亡母喪,偌大的家在死亡之下也只見卑微與渺小。古人常說“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死亡離他很近,離我卻遠,分明無法體味親友亡故之痛,可卻在字裡行間嗅到腐朽之氣,若有若無除了悲涼也想不出別的詞彙了。雙親之故似乎只是引線,兒子以一種極殘忍醜陋的方式死去,如同魯迅先生筆下愚昧人以人血饅頭治病,除了人性醜陋更多是憤怒,痛失骨血卻無處可訴的憤怒。讀到這裡時多次想拍桌怒起,福貴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底層人只能接受,無力反抗。接踵而至的是女兒難產去世,妻子病逝,連女婿也被水泥板生生夾死,死前記掛的兒子似乎在死亡之下流露生的希望。本以為留下相依為命的小孫子將是全書的結局,卻在末處讓小孫子以一種滑稽,今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方式死去,似嘲笑似諷刺。以死亡的血腥反襯活著,這樣的活著連生命都染上腥味,終究只剩福貴一人,終究是“活著”。

  感慨於福貴的一生,也為“旁觀者”悲哀。在權者的冷漠親友的無動於衷,村民的愚昧無知,每個人都是這一場場死亡的促成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他們自然無法體會,在同一種氛圍下,欺凌,血腥,死亡已成常態,他們作為“助力”,只是加速死亡,冷眼旁觀,可悲可恨,他們自然也將踏上同一條路——在死亡中掙扎,向死而生。至於福貴的他是一個矛盾的存在,他認命他不爭,他看似灰暗而沉默,但最後他“活著”,堅韌地活著,在命運折磨下見親人一一離去卻依然好好地活著,在一次次死亡面前,在一次次將臨崩潰之際他仍活著,不爭不搶,平凡順從,只為活著而活著。英雄們或許不齒,我卻覺得:活著很好。

  如今可以不掙扎,毫不費力地活著。不要妄言生死,於你而言不值得珍惜的,卻是有人無比渴求的,所以好好活著就是有意義的事。

  感慨萬千,謹以餘華一句話作結——“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讀書筆記4

  活著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可能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峰抱著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可能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著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著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著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可能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著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活著》讀書筆記5

  早上泡在圖書館看完了餘華的《活著》。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現在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唇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著頭暈,我好像觸控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著,只能眼睜睜看著,心發憷。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著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著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這裡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有趣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著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這裡流著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活著》讀書筆記6

  大學時代,有幸拜讀了原著餘華先生的《活著》,感觸頗多,大師質樸的語言不僅陳述了一個故事,更帶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呀比生命的終點也沒有答案。

  “活著”是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從家道中落到女兒燒成啞巴最終難產去世,再到兒子得罪意外死亡,妻子家珍的不治之症……福貴無疑遭受了世界上最難熬的打擊,命運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和他有緣的人。大概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只有他本身真真切切的經歷了才體會的到的吧,所以他更想活下來,也順利地活了下來,只是這種活著不夾雜著任何希望。

  看完這本書,帶著些許的悲慘和痛苦,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有些人,他們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著:“活不下去了!”這下想來,這種心理是有多麼的可笑。我們並沒有經歷過像福貴那般難以承受的困苦,不是嗎?所有擁有的一切都是那麼幸福,又怎麼能輕言生死呢?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著。這就是《活著》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

  《活著》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世界的幸災樂禍,它讓我真正知道,可能也只是現在的我的一些粗淺理解吧——活著本身就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層的難。可咱們人類不就是這樣麼,從呱呱墜地,一生在路上,最終所追求的是在痛苦中誕生的幸福,而這痛苦中誕生的幸福,絕望中所孕育出來的希望,便是最終凝練出的兩個字: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是書中讓我印象很深的話。是這樣,活著,這兩個字過於簡短卻給予了人生最不平凡的總結,賦予了世界最有力量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這種活著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而感染每一個人。就像餘華所說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挫折、無聊和平庸。”

  所以,人生就是在苦難中靜靜綻放。忍受這些苦難,也就能更好的活著!

  《活著》讀書筆記7

  由於影片《福貴》徹底地打動了我的心,使我有動力去開啟原著——餘華的《活著》。

  影片中,福貴受了龍二的皮影,終於開始跑江湖賣藝求生。昏黃的燈光下,瘦弱的福貴扯開嗓子,青筋暴露的開唱,鏡頭一轉,一行人走在油菜地頭,不顧風景,一臉茫然地奔波。在二胡絲絲涼意的背景音樂中,我們體驗了人世間的困厄和炎涼。電影中,演員出色的演繹和淒涼的二胡聲,在視聽上使情感有強烈悲切的衝擊。

  原著《活著》帶給我的是另外的一種更大的震撼,這是一部血淚寫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人間一切慘劇,從腰纏萬貫到傾家蕩產,並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富家子弟變為每日為三餐奔忙的窮苦農民;明白了要珍惜妻子兒女時,卻被拉去當了壯丁;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也不在人世,女兒卻變得又聾又啞,又不得不面對生存的壓力;兒子剛懂事,卻被醫生抽乾了血而死(中年喪子);為女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伴侶,她卻在生孩子時大出血而死,留下了一個剛出生嬰兒;接著妻子生病而亡,女婿搬運時被壓死,僅剩爺孫倆相依為命;外孫卻因為吃豆子被撐死!

  福貴曾經擁有他當時想擁有的財富、地位和女人,他沒有珍惜,他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他的母親對他無私的愛,擁有他的妻子對他忠貞不二,擁有他的孩子、女婿對他的尊敬和孝順,而正因為他擁有並珍惜這些,他經受了怎樣的打擊?是哪來的勇氣讓他堅持活下來呢?他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呢?這是我讀這本小說,最想探究的問題。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著,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著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得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著。正如餘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資訊,生命畢竟不可以拿來開玩笑,珍惜自己的生命。

  但我有一點是不太認同餘華的觀點,他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我認為人活著並不完全為了自己本身,還為了我們所愛的人,愛我們的人,也正因為他們,我們更應該勇敢、堅強地活著。

  堅持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因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在淚水中我們也有慶幸,誰的一生真的可以無風無浪呢?不活下來有怎麼知道前路沒有希望呢?

  《活著》讀書筆記8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小到大接觸的古典文學著作很多,優秀的文學大師亦不少,然而每讀餘華,總使我潸然淚下。他的作品不是最優秀的,卻是最讓人觸動心絃的。

  餘華在很多作品中傾注了濃烈的情感,既書寫著苦難,又書寫著溫情,有苦難的地方總是有溫情的存在。他的作品,除了能給你感動,還有一種能使你砥礪奮進的力量,我相信這是每一部文學經典都隱含的功能。小說《活著》是以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對“我”進行傾訴的方式回顧了他的一輩子,講述了福貴不僅經歷過動盪的社會和歷史時代的變遷,還經歷了與每個親人、朋友的生死別離,到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黃牛生活。文中的苦難生活雖然無處不在,但整體卻營造出一種在大苦大難中相濡以沫的溫情。讓讀者感到既辛酸又樸實,無不為之動容。

  其實餘華並非是單純地書寫苦難,而是想透過苦難來寫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主人公在面對苦難時頑強不屈的精神。在抒寫人生苦難的同時,也在描摹他們生活中的希望和溫馨,而這一連串苦難中的溫情,正是福貴戰勝苦難的重要精神支柱。這也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一種命運無常的苦難,活著的人活著就要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困境,一個人更應該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和樂觀的心態。

  讀餘華的作品,總使我想起魯迅。正如魯迅所言:“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雖然他們身處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作品中關注社會人生的動態和人生價值,並且都在作品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憫和人文主義情懷。餘華的小說給人恆久的溫情,就如夜空中的明星,儘管渺小,總能給人在黑暗中帶來明亮的希望。此刻,苦難已不再是簡單的肉體能感受到的苦難,更多的是苦難中在精神上與命運鬥爭的痛苦與無奈,甚至是超越精神的苦難。餘華把他的人生理想與期望付諸於苦難書寫中,透過寫實的手法細緻刻畫底層人物同命運鬥爭時展現出來的人性的溫暖,這是他憐憫所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底層人民所摩擦出來的。文字簡單質樸,卻充滿了溫暖與關懷,救贖與勵志。閱讀他的長篇小說,猶如上帝般俯視著芸芸眾生的一切,感受人間冷暖與喜怒哀樂,直擊人性最深處。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閱讀不同階段的文學經典,每一部作品的背後除了固有的學術,更多的是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內涵。我們慶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不用飽受飢寒,但我們能夠透過一部部文學經典,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活著》讀書筆記9

  餘華得這本《活著》是經朋友介紹才知道的,但是我並沒有太上心,也沒有機會看。難得有時間品讀此書,居然吸引我一氣讀完了此書。

  作者在書中以福貴地主少爺從大富敗落成一貧如洗生活經歷為主線,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慘和其樂觀豁達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為什麼活著。

  少爺福貴富有時沒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過著生活放蕩的日子,吃喝嫖賭,嗜賭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勸說均不奏效,到輸光家業,一貧如洗時才猛然醒悟,悔時已晚。從此福貴成窮人貧民,承受起養家餬口的擔子與責任。父親氣死了,母親不堪勞苦病倒了,貧窮中的福貴在為給母親求醫的途中被果民黨抓去成壯丁。經歷了戰爭的波折,回到家時福貴的母親已去世,聰明的女兒因病已成了聾啞人。賢良的妻子支援著福貴,共同養育著一雙兒女,然而,福貴的兒子在讀五年級時為救學校校長產後大出血,奮勇獻血,居然因抽血過度而死。然而,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過一陣子平安的日子,厄運總要降臨到福貴的頭上。給女兒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兒卻在產後不久即離開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兒子、女兒早逝的痛苦後離開人世。福貴的親人只剩下女婿與外孫,愛婿又被一次劫難奪走了生命,飢餓中長大了幾歲的外孫,一次,發燒時外公買來很多豆子,難得吃飽肚子外孫的開懷痛吃,結果被豆子撐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與福貴生不逢時不無關係。否則,也不至於那麼悲慘,但是也不得不歎服作者在平鋪直抒下敘寫了那麼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來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的《活著》的評價,他對小說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生活,簡樸優美未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先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艾來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用。”

  死並不可怕,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是,太多的親人一次次的離去,承受一次次的打擊,確實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生命觀。福貴從物質富裕而精神空虛的紈絝子弟,變成物質上貧乏而精神豐富的明白人,從不能體恤妻子賢良苦心,到發現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實走勤勞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賢子孝,其樂無比。

  福貴前半生糊塗做人,後半生卻不糊塗,在平凡中表現了不平凡。

  《活著》讀書筆記10

  在一個沒有漫天繁星、只有天上明月與房內一盞微弱燈光的夜裡,我翻開了這本書,進入了一個令我為之落淚為之感慨的世界。在那裡有著無邊無際的金色稻田,有著質樸的農家姑娘與健康的小夥,有著美麗的火燒雲以及裊裊炊煙,還有一個寂寞而滄桑的老人。

  他叫徐福貴。他曾是天地間活的最暢快的人,也是如今揹負著那些猶如傷疤般回憶的普通人。他的手中曾握過各類金銀珠寶,也曾抱緊過他的妻子、兒女與孫子的毫無溫度的軀殼。他也有過再艱難也要活下去的信念,也有過透徹的絕望。他一遍遍逃離生死,卻也經歷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生離與死別。他的雙眼看見過戰爭的可怕,看見過摯愛的死亡,他見證了人民的勝利,也經歷了一個民族的浩劫。他看見過他以往的戰友,華麗閃亮的蛻變與悲慘黯淡的結局。他沒有經歷過生死,卻知曉比生死更令人懼怕的離別是何種滋味。

  作為一個旁觀者,我無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福貴的一生是如何。我不敢想象,徐福貴揹著他的妻子站在村口,看著那條小路,看著漫天的雪花,卻再也聽不到兒子赤腳跑在路上時的腳步聲,他是該多麼難過多麼憂傷;無法想象,當飽受生活艱辛與孤獨的他,在將盡一生的盡頭時,淡然開口陳述過往時複雜的心情。

  讀完這本書,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當時的背景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彷彿生來是為了消磨他年輕時所犯下的過錯。他的一生像是萬千石子中的一個,不是金子也不是寶石,然而卻有著獨屬於他的紋路與滄桑。

  生命是如此脆弱卻又頑強。而活著一詞又是如此微妙。徐福貴在信念中尋找生機,終在結局看清了自己。在結局時我始終相信有慶他們還活著,正如書中所說: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我相信他們還活著。只是活著,而已。

  《活著》讀書筆記11

  再次翻開餘華的《活著》,一種莫名的感動再次湧上心頭。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為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敘說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作者餘華這樣解釋“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活著》的主人公徐福貴在談到死去的親人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徐福貴活著,好像就是為了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死亡構成了福貴一生不間斷的悲劇:兒子有慶死於強制給縣長的女人獻血,女兒鳳霞死於難產大出血,女婿二喜死於建築事故,外孫苦根死於吃豆子撐著了,這些死亡誰也預料不到。只有他的父親、母親和妻子家珍死得尚且自然。

  濃縮在福貴身上的無盡苦難看似是命運的戲弄,自從敗家開始,他的命運彷彿是被死神安排著:自己被抓去當壯丁,結果母親因缺少照料而死亡,女兒也缺乏照顧而變成了聾啞人。而他自己不止一次與死亡擦身而過,在戰場上,猶如子彈呼嘯,帶給他種種錐心的痛和可怕。最後士兵們都死了,成千上萬的屍體橫在他面前,只有他和春生倖免遇難。上天終究還是眷顧他的,不忍去觸碰他那顆鮮紅的心,所以他幸運的活著。他從軍隊回來之後,由於貧困,家珍積勞成疾而亡。兒子給縣長的女人鮮血,卻被大量抽血而亡……

  在這出關於殘亡的戲劇上演之前,他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在一夜之間由闊少爺變成一文不名的窮光蛋,而他的父親,在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死於由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破敗前的少爺不懂得傷心而破敗後的福貴沒資格傷心,因為他已經成了佃農,佃種著曾經屬於自己的五畝田地。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

  他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了,而他卻沒有這種“幸運”,他只能活著,因為這是他的命運,一頭牛在犁完所有該犁的地之前,一個人在挑足他應挑的擔子之前,上天是不會讓他的生命提前逃離的。

  從表面上看,這一切好像都只能歸結於命。而事實上,這些悲劇歸根結底來自動盪的社會,不正常的歷史,在這個扭曲的年代裡,在殘酷的歷史面前,貧苦的個體生命註定不會有好的前景,死亡便彷彿應運而生。在那個戰爭的年代,大躍進的年代,福貴是一個象徵,他是貧窮百姓縮影,揹負著諸多的厄運和沉重的歷史悲傷。在那個灰色的年代,創傷充滿了整個社會,歷史把人類所能承受的所有不幸都壓在中國百姓身上,因而他們的生命也才顯得那麼脆弱。

  在失去了其他的親人之後,福貴與苦根相依為命,他們共同的心願就是攢錢買一頭牛。錢終於攢夠的時候,苦根卻已經死了。福貴一人買回了牛。那本來是一頭正要被宰殺的瀕死的老牛,它已經幹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殺它恐怕也活不長了,但是,因為不願看著老牛在哭,早已不再會哭的福貴買下了它。起個名字也叫福貴。

  一過10年,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著。福貴趕著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裡也喊著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著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他變成了一個孤獨的的老人,站在老黃牛旁,絮叨他這一輩子的故事!他是多麼的無奈,面對親人的死,他只能眼睜睜看著,沒有血淚的控訴,也沒有撕心裂肺的叫喊命運不公,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忍耐和堅強的意志,這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容著一切的悲痛,以致再大的苦難降臨,福貴也能將他無聲無息地消融在包容之中。生命是脆弱的,生活是殘忍的,眼淚是沒有用的,而惟有一顆堅定勇敢的心才是永遠不老的。在福貴心中,這個世間無所謂無望,他活著是為了活著的本身,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他的親人死了,生前他們相依為命;死後,福貴知道,不管他死去的親人化作了泥土還是化作岩石,這都與他無關了,他只有好好的活下去。福貴一生經歷種種生與死的轉換,他向死而生,在死亡的邊緣喚醒對生的渴望,頓悟生的價值與寶貴。在殘酷的生活裡從容。有人說這是一種對生活的麻木,對死亡的麻木。其實,我想他是在用沉默的方式思考生與死。他懂得了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宿,而生存是通往死亡的一條路,或許這條路上險象環生,或許平平淡淡,但他依舊在以各種方式考驗著活著的人,福貴,他經得起這種考驗。在殘酷的、不穩定的生存中,福貴也變得越來越堅強,忍耐。福貴頓悟了一切的苦難,在對苦難超強的忍受中,顯示他堅忍不拔的品質。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著》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著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作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當出生在90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裡,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你年報道的那位為錢財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拿了鉅款,只是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說,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著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書筆記12

  從生而為人到行將就木不過須臾之間,洪荒之間萬事萬物皆變得渺小。生而為人,我們都是第一次,所謂幸事!

  生命的延續就像是腳下的土地一樣,帶給我們無數的希望和落寞,我們憧憬著它再一次的繁衍,見證著生命的輪迴。即便遭受著來自生活帶來的打壓,但仍打心底裡覺得活著真好,像守著一方土地一樣守著生命。

  初讀《活著》一書,它不僅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還給了我深刻的思索!讀完《活著》,我不禁為福貴的命運而噓唏。他的人生就像是起起伏伏的過山車,過山車的終點是遊戲的目的地,可他的終點可能是無盡的死亡。若僅從福貴家人的層面來解讀福貴,我真心覺得他是一個失敗的人。站在父母的角度,他敗盡了家產,使年邁的父母被迫搬到茅屋;對於一個妻子而言,他也不是一個良人;就他的一對子女來說,他更加不是一位稱職的父親。如果說福貴的父親去世只是一個序幕,那麼他的人生悲劇才剛剛開始上演,因為他的親人們在慢慢的離他而去。《活著》中為我們展現了福貴的大半輩子,他由一個沉迷享樂的人逐漸變成一個垂暮的老人,他的身體和性格在生活中慢慢的改變。一個皮膚黝黑的老人在農田來驅趕著老牛耕地,這是多麼常見的景象,黃昏中不知疲倦的他,一人一牛!

  在書中,我最喜歡鳳霞這個角色,她是一個悲劇的角色。在鳳霞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女性的那種勤勞樸實的品質,她對於自己的這個家庭真的是全身心毫無保留的付出。小的時候一場大病使她成為了聾啞人,她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父母把她送出去省下錢來給有慶讀書的時候,她連哭都是無聲的,眼淚成為了她唯一的表達方式。等鳳霞長大成人之後,由於身體的缺陷沒有人上門提親,那時的她對於愛情的嚮往就像是太陽一樣的炙熱,她看到新娘子出嫁的場景,從田地走到田埂上,走到新娘子的旁邊,她只能用行動來表明。好不容易結婚了總算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最後卻死於難產。鳳霞,像霞光一樣罩著這個家庭的女子。

  生活就如同一本沒有完結的小說,讀者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是怎樣的結局。但活的久了,你所鍾愛的故事,都會有一個金石為開的結局。

  從抗日戰爭時期到後來的新中國,福貴一家在生活的挫折中積極的活下去,即使家人後來相繼的離世,福貴還是在堅強的活著。“福貴”是中國廣大底層人民的一個縮影。在生活的重壓下苦苦掙扎的底層人民,在困難面前即使不會微笑但還是反覆的站起來,其實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可能會屈服於現實,會遭受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壓,事若求全何所樂,不完整的人生,有些許意外的生活才會令生命更加的精彩刺激。無論如何,對生命報以一定的崇敬,多一點熱情。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福貴的娘對福貴說道。我非常的認可,沒有什麼比活著重要了,活著真好!

  花開幾個輪迴,花謝幾個時光,總有留不住的人,留不住的事,也有到不了的岸,嘗不到的樂。活著活著好像就明白了,不如淡定看待,豁達待之。面對匆匆人生,我們始終要有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的瀟灑!

  《活著》讀書筆記13

  這段時間看了幾本翻譯之後的外國小說的開頭幾章,無關作者和譯者,只讓我體會到一個淺顯的事實:字詞句組合起來讓人感覺彷彿深呼吸一般的原來仍是母語。

  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人的友愛和同情往往只是作為情緒來到,而相反的事實則是伸手便可觸及。正像一位詩人所表達的: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

  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文學的敘述裡,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達時間最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說時間的變化掌握了《活著》裡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說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著的方式。我知道是時間的神奇讓我完成了《活著》的敘述,可是我不知道《活著》的敘述是否又表達出了這樣的神奇?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

  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家,經歷著不同的時代,屬於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有著不同的膚色和不同的嗜好,然而有時候他們就像是同一個人。這是因為所有的不同都無法抵擋一個基本的共同之處,人的共同之處。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會讓一個人從他人的經歷裡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是在不同的鏡子裡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活著》讀書筆記14

  人活著,最怕的應該是孤獨吧。無論多麼輝煌的背景,轉身既是孤獨的背影。有時候看完一本書是享受的,但是有時候覺得看完一本書是悲傷的。前不久看完了餘華的作品《活著》,如果要問我說,看完是什麼感受,那一定是:壓抑。當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最後只剩下主人公富貴和那頭老牛的時候,不免會覺得作者太過無情、冷血,但又是作者那種冷靜幾近殘忍的寫作手法,才會給我們那麼多的思考。

  今天我又把書本拿了出來,我有在書中做筆記的習慣,我翻到了這段話:“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我該為誰而活,我為什麼要活著。”這句話我想大概每個人都想過吧,只是都沒有一個太好的答案,可以滿足自己,也就不了了之。悲傷的時候我認為是不適合看《活著》這本書的,因為它會把你帶入一個更加悲傷的情緒中,也許更糟糕的是,會讓你無法自拔。

  有時候,你不會不敢把文章串聯起來,因為一旦串聯,你會發現,這書中的主人公未免也過得太慘了吧,這樣的承受能力,我想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很難想象的,太可怕了,主人公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當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我們在一個死衚衕裡走不出來,另一種是我們越想越敞亮。也許,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書筆記15

  活著是一種人們追趕時間的基本姿態,更是生命面臨死亡的吶喊。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它是生命的一種狀態,更是靈魂的永恆追求。

  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時,可以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的變化,感受到生命在苦難中沉浮時的彷徨與吶喊。福貴的一生就像他所唱的“少年好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樣淒涼孤苦。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享盡榮華富貴;他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依無靠,亦無慾無求。

  也許,生命本就是這樣的無常。生活充滿了許多的磨難和挑戰,人的一生就要不斷地迎接命運的挑戰,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積極進取,實現生命的價值,追求活著的意義。人們盤踞生活之山,日日與兩條巨蟒摩娑盤旋,一條叫命運,一條叫死亡。福貴經歷過大浮大沉的一生,但最終卻以一種滑稽的方式死去,昭示著高貴命運不過是人類苦苦追尋的虛妄而已,而活著是生命最有力的吶喊。

  佛說:婆娑世界,眾生皆苦。婆娑即為忍受,這與餘華《活著》的真諦恰恰吻合。又有詞雲: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少,又十年皆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中,寧無些個煩惱。

  面對命運,福貴選擇與其鬥爭到底,寧死不屈;面對生命,福貴選擇守護等待,頑強樂觀。其實對於死亡來說,活著也是人們強有力的吶喊和進攻。畢竟,死亡只需要一時的意氣,而活著卻需要一輩子的勇氣。

  福貴的一生飽含滄桑和痛苦卻又樂觀積極。活著是福貴生命的吶喊,是他渴望天倫之樂的體觀,更是他不屈不撓的一生的寫照。

  靜水流深,總有一種力量在默默中玉汝於成;細水流長,總有一種聲音衝破歲月依舊洪亮,那便似福貴生命的吶喊——活著,那般清脆卻又深意悠長。

  《活著》讀書筆記16

  最初被吸引是電影《活著》,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葛優和富貴就緊緊的融合在了一起。

  後來找來小說去讀,已記不清讀了多少遍了,一本薄薄的小說,讀出那麼多厚重,隨著富貴少爺的命運沉浮,體味著人生的沉重。繁華過後,沉澱的只有人生的本真。就象吹盡了黃沙,留下顆顆真金。

  生在溫柔寶貴鄉里的富貴少爺,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過起了佃戶生活,娘沒有嫌棄她,被他百般侮辱的妻子家珍也回到了身邊,和女兒鳳霞,兒子有慶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長,富貴被抓丁,以歷戰場上的九死一生。回家後和家珍相濡以沫,平淡的生活中有溫情,但更多是生活的艱辛,很多時候只是僅僅為了填飽肚子。一個小人物的命運隨著社會的動盪而隨波逐流,就象一片樹葉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上。

  《活著》用樸實無華,平鋪直敘的方式詮釋了人生的真諦。使我們看到那一份份濃濃的親情和小人物的內心保留的那份純真那份善良。富貴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先是和他一樣敗家的父親和舐犢情深母親離去了,後來有慶被抽血而死,女兒鳳霞死於難產,和他一起飽嘗苦難的家珍也離開了,後來是二喜,就連苦根也沒能保住。只剩下一頭老牛“富貴”。

  很多鏡頭在心裡久久不能消失,在賭場被富貴毒打的家珍,槍斃龍二時的幾聲槍響,有慶和鳳霞的死令人揪心的疼。而家珍那句“春生,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所以你不能死”更是催人淚下。從中看到了人性深處的偉大。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堅持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活著》是一支古老的歌謠,講述著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著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活著》讀書筆記17

  我知道,當我拿起筆寫下這兩個字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題記

  你問我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死去,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他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一個個死去。毫無徵兆。

  你問我什麼是因果報應,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富貴遭到了報應。我想,那是他應得的。

  你問我,為什麼這個故事不像《格林童話》那樣,讓作者給它“安”上個美好的結局?這個我知道,餘華先生本意亦是如此。

  父親,母親,兒子,妻,女兒,外孫,一個一個離他而去。到最後啊,只剩下那頭老黃牛和他。莫名地難受。

  我承認,《活著》是唯一一本讀完了、放下了、卻再也不敢拿起來的書。放在了書架的最後一層,那個小角落裡。

  我不明白,為什麼餘華先生要給每一個人“安”上那麼悲慘的死因,還有白髮人送黑髮人。慘不忍睹,甚至荒誕。

  兩眼淚汪汪的老牛,因吃豆子而吃撐死的外孫,給縣長夫人“獻”血卻因失血過多而死的兒子,因生孩子而死的女兒,每一個情節都足以讓你明白“活著啊,就夠了”。

  可能每個人看到書的標題都會想“活著,什麼是活著”,我也是。本以為會在讀完這本書後能解答這個問題,但很遺憾,我沒有。我不瞭解什麼是活著,我把這都歸咎於我還是孩子罷,沒有足夠的經歷,也沒資格去回答這個問題。

  轉眼,我又陷入了思考。如果當初富貴沒有那麼敗家,而是好好做生意,那麼以後的日子會不會不一樣?所有的事是不是都不會發生?很可惜,我不是餘華,我沒權利來改寫這個故事。倘若真的按我所想的改了,那麼《活著》也不能稱之為《活著》了。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

  活著亦是活著。

  免不了潸然淚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