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000字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000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1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悠久而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在這個歷史文化中又蘊含了淵博的文字,蘊含了中國美妙的語言,更蘊含了從最早的奴隸社會到如今絢麗多彩的現代社會的偉大發展歷程。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贏利的歡呼同時也經歷了失敗的轉衰,譜寫了一章又一章壯烈的歷史篇章,它為中華的子孫後代留下了輝煌的歷史文化,更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小學時,中國名著和外國名著相比,我最喜歡閱讀外國名著,因為它和我一樣童心未泯。但上了初中後,我接觸更多的是中國名著,瞭解更多的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聽說更多的也是有關中國文化,哪怕在聊天裡,聊最多的也是中國文化。自此,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歡上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我最喜歡閱讀的名著是《論語》,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沒怎麼弄懂裡面的意思。正好在一次上課時,學到了《論語》。於是我對《論語》就有了深一層的瞭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寫的,而在《論語》中的句子主要是孔子教授其弟子的內容。《論語》中,使我受益頗深的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子,主要思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這句對於此時正值風華正茂的少年來說,真是一個讓人積極向上的句子。

  就舉兩個事例來說吧。在我們班的同學中有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這些成績好的同學平時學習多是勤思考,踏實學的。而有兩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一樣,思考與學習都是成反比例的。王明平時成績很好,但在考試中往往容易出錯。他在我們班可以說得上是安靜而成績又好的學生吧。在每次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他都毫不理會,只顧著玩他的遊戲。而等到老師寫出答案後,就急忙抄寫,下課後多看這個問題的解答,在平時練習時總能得到高分,而到了考試就出很多錯誤。這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

  許玲則是隻會思考而不喜歡學習的一名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們總是積極思考,但不喜歡寫練習,更不喜歡做筆記。所以每次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總以為自己全都懂了,根本不聽課。這就是所謂的“思而不學則殆”。

  要是這兩位同學能夠學與思相結合,才是真正的懂啊!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離不開認真,仔細,更離不開理性的思考。在人的身體組成部分中,大腦是最重要的部位,既然我們有大腦這一構成部分,就應該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我們自己成為大腦真正的主人,敢於超越常人的思維習慣,樂於在廣袤無垠的未知世界裡自由馳騁。中國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單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崛起的光輝。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2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中華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唐詩、宋詞、元曲被人們歷代傳承,中華人民將繼續傳承和創造。

  光陰似箭,我已是八年級學生,最近,我正在閱讀《論語》,我相信這是一本家戶喻曉的經典名著。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論語》此書正是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經典,歷代傳承。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每一句話都飽含哲理,我們學的第一句選自《論語》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彷彿聽見孔子告訴我,三個人一同走路,在這裡面一定有一個可以當我們老師的人,值得我們學習的人。這句話讓無數人懂得相互學習。

  同樣的,也有一句教科書上出現過無數次的名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也是出自《論語》,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對照別人身上的缺點,及時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讓我們受益終生。

  學習成長中,怎麼做才是明智的表現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這才是明智的表現。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學習一樣,學習知識如果掌握了,可以多做練習鞏固,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就要及時請教,不能渾水摸魚,這才是明智的表現。一千多年前孔子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也應懂得。

  當沒有人理解自己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知人也。”不要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瞭解他人,這句話也出自《論語》,給讀者們帶來安慰,深深影響人們的心靈,讓人的心靈重歸寧靜。是啊,做好自已就行了,不必執著別人是否瞭解自己。

  當自己排斥別人的時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要團結不搞幫派,搞幫派的都是不團結的小人,這句話給我們敲醒警鐘,讓我們不要排斥別人,成為小人。

  當你想要抓住過去不放手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要再說了,已近完結的事情,就沒必要去匡正,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這句話蘊含的道理讓人值得深思,它會提醒你懂得放下過去,抓住現在重新開始。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結晶,他將一生的感悟都傳給了弟子,他的語錄由弟子收錄下來,編成《論語》流傳後世,一千多來來讓世人深受啟發,看了這本書,我瞭解了孔子的思想,也懂得了為人處事。

  國學經典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品讀國學經典,受益終生,作為中華民族一員,我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我們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3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節選自《論語.學而》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的環境裡,人際交往都離不開溝通,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兌現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夠做到嗎?你說的話能不能兌現,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那麼,兌現的可能便會高些,這便是“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儀,那麼他就遠離恥辱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說,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的人,那麼這個人的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在這裡,“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說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地出現的種種挑戰,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理體系。

  我們知道,關於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

  曾經,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國書》寫好以後,就被鑽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後,非常不滿,就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是他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個《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至於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的多。”拓跋燾一聽,大怒,說“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麼可能讓你活!”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拓跋燾回過頭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於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心對於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 這便不是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係到更多人的利益。

  國學經典論語讀書筆記4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 !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