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1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xx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裡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機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很懶惰,經常不呼叫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透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執行規律。

  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的有效性,取決於專業人員是否有機會培養其直覺性專業技能,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資訊裡提取有效資訊;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

  而放射科醫生就沒法得到他們診斷結果的反饋資訊,所以不能相信其單一的直覺判斷。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

  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裡,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說謊。

  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閱讀後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還有很多受益,大多變成了腦海裡的模組碎片,寫出來沒有那麼清晰細膩了。呵呵,能記錄這麼點也不錯。真好!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2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思考,其實我們在思考的快與慢中,能夠發現很多的問題。該書作者主要是對人們在遇到事情時進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體系。透過這個框架體系,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較思考系統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反應。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主要是指人類非受控或者無意識的思考模式,系統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識進行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對比下我們不難理解,用系統1進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斷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統2則更加耗時一些。

  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腦海裡總是會在第一時間中形成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觀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去改變。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利用系統1得不到結果,或者是結論並沒有出現時人們就喜歡用系統2進行思考,在系統2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效的針對我們之前的問題進行補充思考。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應就好比是負責思索的第1系統,而系統2只會在慢慢校對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根據思考的快與慢,我們更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進行思索,並對相關的事情進行有效的銜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對系統1和系統2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有了自己認為思考應該採取的模式。二者相比,系統1是比較快速的,但是在我們長期的記憶中,一些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結論和印象,會造成主觀思想在思考不正確的情況下出現錯誤,而這種錯誤主要是來自於我們腦海中的偏見。系統2雖然是比較慢,但是長期記憶源自於我們對工作記憶的資訊來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準。以此我們可以理解作者的觀點,就是我們的本能並不是外在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早就潛移默化的形成,我們必須採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夠抑制這些偏見。遇事慢些思考比我們快速的做決定更加穩妥。我們的思考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尋求能夠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想一想自己還可以採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與慢,我們可以多一種方式進行思考。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和調整會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來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們會找到更多事情的解決方法,我們能夠更好的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夠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為努力的做到最佳。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3

  本書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派開創人之一。

  書中提出,人的大腦裡有兩個系統,系統1是快思考,類似是本能的第一反應;系統2是慢思考,類似是冷靜的理性思考。大腦只有當遇到系統1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啟用系統2。我猜作者在書中不直接用“快思考”代替“系統1”,就是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轉個彎,多啟動系統2,更加理性地閱讀、理解這本書。

  書中講了幾個大腦因為系統1,導致做出非理性決策的心理實驗。例如以下兩個選項:

  A有60%機率得200元,40%機率什麼也得不到。

  B肯定能獲得100元。

  是你,你選哪個?作者的實驗結果,選B的受試者明顯比選A的多,擔心自己什麼都得不到。但如果你動用系統2,算一下期望值A是60%*200+40%*0=120,B只有100,A選項期望值更高,理應選A。你是不是也選錯了呢?

  再來一個選擇題。假如有人找你玩這麼個拋硬幣的遊戲,正面他給你150元,反面你給他100元,你玩嗎?打算玩幾局?

  吃一塹長一智,算一下期望值,50%*150—50%*100=25,期望值為正的25,對你來說明顯是個賺錢的買賣。當然玩,而且玩的局數越多賺得越多。

  但作者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假如你家境窘迫,全部家當就200元,你還玩嗎?連輸兩局就傾家蕩產了。這其實就像做投資,很多投資計算出來是穩賺不賠的,但在賺到錢之前,就把錢虧光了。

  像這樣顛覆我們常識的研究結論書中還有很多,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避免踩坑,推薦你讀一下。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4

  據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於為什麼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型別,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儘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說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資訊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資訊,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資訊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透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

  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透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著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列舉……

  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透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透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5

  “我們往往想要找到一種更慢、更嚴謹、需要投入更多腦力的思考形式,這就是慢思考。與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覺思維的不同形式,比如專家式和啟發式,也包括感覺和記憶等所有無意識的大腦活動。”

  全書分為5個部分:透過雙系統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基本原理、啟發式判斷法研究與難以具備統計型思維探索、人腦的侷限、決策制定的性質與理性“經濟人”原則、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別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書的基礎,後者則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日常決策過程的看法。

  卡尼曼將我們的認知系統分為兩個部分:系統1反應快速、依賴直覺,而系統2則懶惰,工作起來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確。我們每天都在兩個系統間切換。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測者觀察打籃球的影片,其中,穿不同顏色隊服的運動員不停傳球,被測者的任務是記錄穿某種顏色隊服的人傳球次數。影片中出現了一個大猩猩,當結束實驗,研究人員詢問被測者是否發現什麼異常,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沒有。為什麼?記錄傳球次數佔用了系統2,發現大猩猩這樣的任務被忽略了。這種認知差異使我們的直覺充滿錯誤,例如,對於複雜而華麗的句子,我們會覺得資訊量豐富、讚歎不已,儘管它們沒有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簡單說來,如果我們聽從自己的直覺,就常常會因為把隨機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錯,就像“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關於大腦的侷限性,作者進行了詳細的劃分,比如光環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可得性偏見,前景理論等。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回答某些問題時會從一個初始值(錨定值)出發,將數值調整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範圍後停止。但這種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當你給出錨定值,你就可以影響人們的評估結果。

  有這樣一個促銷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銷售水果罐頭,有一半時間擺出“每人限購12罐”的告示,這期間買了罐頭的消費者平均購買7罐,而沒有限購的另一半時間,平均每人購買3罐。由此可見,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產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觀的。事實上,並不僅僅是促銷領域,如果我們瞭解到大腦的侷限並有意識地去避免,對於提高效率和理性決策非常有益。這也是我為什麼堅持讀管理類書籍的原因,前人理論化系統化的經驗總結能夠彌補工作經驗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在職場少犯錯誤有時也是一種優勢。

  《思考快與慢》,丹尼爾卡尼曼的這本書充滿智慧,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實驗案例讓複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和許多古板嚴肅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同,這本書的顯著風格是“飲水機旁的閒談”,讓人感到輕鬆愜意。讀完後,我受益匪淺,開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務,如何脫離光效應和可得性偏差來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如何避免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消費。我決定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培養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對待每一個決策,而不是僅僅依賴直覺來判斷是非曲直。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6

  這本書是9月4號買的,現在都兩個月了才看了200多頁,也就看了一半吧。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很高。這本書看起來比較枯燥,大部分是透過心理學實驗來闡述主題。書中概括了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類似於直覺,系統2類似於理性。整本書也就圍繞系統1與系統2如何協調工作的。

  直覺與理性的分寸我們有時很難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個人不同事對直覺與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們往往會把它們搞混。直覺與理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有時直覺些好點,有時卻需要理性些。在對待我們無法處理的事,直覺或許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維去苦苦搜尋答案,還不如當機立斷給一個答覆。這好比一個小學生做一道大學高數題。對於他來說直覺與理性對這道題的答案都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直覺的給出一個答案,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直覺與理性的選擇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學會嘗試。只有嘗試後你的直覺與理性才有發揮的餘地。

  人生像是一個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引數太多,可能我們這一輩子都不能求解出這個方程式,但只要我們不斷的去嘗試,用嘗試後得到的結果來擬合這個方程式的曲線。每一次嘗試的結果都會使這根曲線更加準確。被擬合好的曲線也會指引我們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書也對成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認為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成功是源於運氣和光環效應。不管我們的專業知識有多豐富,對於我們從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說對於工作的決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覺還是理性,有時效果是一樣的,之所以我們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罷了。如果你之前有過成功,那麼這次的成功就會在光環效應下再次誇大。你的成功會被放大,而你的失敗會被縮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說偉人的失敗,就算偉人失敗了,我們也會找各種藉口說服自己,“那不是失敗,只是失誤罷了”。

  運氣像是跳動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時它會跳到你的袋子裡。而我們能做得就是把我們的袋子撐的更大些。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還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的袋子就會被撐的更大,運氣跳進來的機率也就會更大。當然我們也應專注自己的選擇,不要去開“多程序”,“多程序”會用去我們過多的排程消耗,得不償失。

  如果天上會掉餡餅的話,那請把你手中那個袋子撐的更大些吧,去收穫成功後的那份感動吧。

  我們對成功有著巨大的渴望,可當我們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充滿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時候,我們需要儘快讓心平靜下來。我們需要思考,靜靜的思考。拋開手機和電腦,拿一本書背上小包,帶好乾糧。一直往前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靜靜的領會書的韻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覺,感受陽光的溫度,聆聽鳥兒的歌聲,傾聽不遠處溪水的流動。餓了就一邊品嚐帶來的乾糧一邊遙望遠方無盡的地平線。親近大自然,讓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迷茫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路途中停下,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做的選擇,開始試圖說服自己放棄。我們該怎麼辦。記得年小時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見前方的路,總是左顧右看,總擔心會落水。而奶奶卻一直要擺正我的身子,說道:“別動,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們常常會迷失了東南西北,但我們卻能分清前後左右。在我們不知道該往哪走的時候,請往前走吧,按著原先的計劃走吧。

  在迷茫的時候好好問問自己內心,為什麼你面朝的是那個方向而不是其他別的方向。請回頭看看那個過去的你和那雙一直在注視你前進的眼睛,它在不時的對你說:“再往前走點就到了!”你現在停下了腳步,跟自己說你要放棄,你還對得起過去的那個你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