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精選7篇)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1

  進竇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我最喜歡其中的《心中盛滿陽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說:“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製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群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由此啟迪我們教師面對教育上一些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踏實前進。

  其次,這本書中讓我感受提及最多的詞語就是“讀書”二字。“讀書-思考-實踐”是這個時代的老師應當靜下心來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要成為一個有專業尊重的教師的必由之路。作為學生要讀書,作為教師更要讀書,我理解學生讀書貴在培養興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即可。教師多讀專業書籍固然是應當的,但更應當多讀一些名著、專著等,“修身養性、淨化心靈”談不上,但多多少少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愛好。從竇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理解,教師應當是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的。勤奮地閱讀成就了竇老師的美麗和深刻。請看她是怎樣看待閱讀的:

  “讀書,使精神高貴而豐富,亦使生命深刻而闊遠;讀書,讓我在有限的從教時間內,實現自身的無限。”

  “讀書,是我心靈的振翅;讀書,是我精神的呼吸。”

  “讀書雖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

  “外在的形貌基於遺傳,是難於改變的,但人的精神卻可因讀書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讀書是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一個人,只有在讀書中才能體驗生命的滋味。在讀書中身體自然得到運動,大腦自然得到運轉,心靈自然被酬勞。”

  反觀我們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在課堂我們反而失去了自己。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常常為自己語文課堂缺乏生動、靈性、激情、思想等等,而苦惱、煩憂、慚愧、自責。我想,“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長“高”。人,讀書與不讀書肯定是不同的,身為教師,讀書與不讀書,就更不一樣了,這可以在我們的學生那裡、我們的課堂教學上得到驗證。

  “開卷有益”,教師的一生或許就是一個不斷翻閱書籍,行走於學生中間以及文字之間的生命過程吧!就讓我們開始自己的閱讀吧,相信在閱讀中,我們也一定會變得如一朵玫瑰一般美麗、優雅。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2

  不知在什麼時候,“竇桂梅”這個名字以當今教育界的一名人方式進入我的腦海,但未引起我太多的關注。偶然的機會在網上買了竇桂梅老師所著的《玫瑰與教育》一書,並且利用假期讀了一下,才知作者是何許人也: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標兵……

  《玫瑰與教育》其實是竇桂梅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集。在這本書中記錄了她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的種種反思。該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談與憂患”寫的是一些關於教育體制、名家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隨想;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寫的自然是一些語文課堂教學的故事;第三輯“日本教育管窺”介紹了自己在日本一些學校的見聞;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選登了竇老師寫的一些讀書筆記。與其他一些書籍相比,裡面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娓娓道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在讀竇桂梅老師的自序時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她在自序中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擠”時間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要立足課堂——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即“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並且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心得。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自己不斷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讓實踐的自己不斷接受理論的自我省察。這樣才是逼迫自己堅持實踐,勤於閱讀,深入思考的的強勁動力,是一種讓我們反思著的存在。”在序中她也說到:“當我開始真正寫作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麼笨拙,有時心裡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往往不自覺地把別人的一些話,當成自己文章中的內容。後來讀到魯迅稱自己的文字是‘硬寫’出來的,心裡這才頗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長的、艱苦的修煉。”

  竇老師的這段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平時總是給自己尋找懶於寫作的理由,即使話在嘴邊,也懶得下筆,久而久之,想再表達,已經難以入手。想想文人書豪的魯訊和特級教師的竇桂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這個平凡的人呢?我想,即便是擠,是摳,是榨,筆耕不輟,才是真理。我不禁對她增添了幾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學習之路,也曾付出過一些努力,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多下功夫,儘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3

  讀完竇桂梅老師寫的.《玫瑰與教育》,乍看題目,還以為是教育教學理論,其實不然,這是竇老師平時的一些雜感,有的是寫在網上的一些隨筆,書中的內容有的是與教育有關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讀後感。讀完這本書,好象更瞭解她了,書中對我最有益的莫過於她有關教學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維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對自己工作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就是竇桂梅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她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緩緩流淌出的是慈母對女兒的疼愛;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領導對下屬的期待;智者對朋友的友愛。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後感。

  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新實踐,並且善於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於用自己的言語發聲,勇於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她的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資訊——“我在成長,我在寫。”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這話一點都不錯,我認為,這門藝術的關鍵就是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而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是掌握這門藝術的訣竅,更重要的是掌握愛的藝術。

  有些老師常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好話聽不進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沒良心;也有些老師總是常常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為只要出發點對,是愛學生,是為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於是就出現了不問青紅皂白的斥責,甚至打罵學生的現象,其實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我的話是否撥動了學生的心絃,我的“愛”是否能被學生欣然接受。其實,這是教師情感教育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缺乏了“愛”,更缺乏了“愛”的藝術性。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學生調皮、不聽話時,我們就對他們嚴加管教,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動輒批評,甚至有時大發雷霆。很快,學生確實“老實”了,也許我們還會暗暗自喜,但其實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學生只是迫於你的權威,嘴巴不敢說,內心卻不服氣。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心底裡關心愛護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細心和同情心,這樣,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作為老師,我認為,對學生要從心底裡拿出全部的愛心,愛得質樸,愛得自然,但是,這還是不夠的,要想使愛獨具魅力,還必須順應童心,別具匠心,震撼人心,講求愛的藝術。我想,這才是我們畢生所追求的東西。

  有這樣的名師,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欽佩竇桂梅老師的同時,我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就應該學習她的教學方法和精神,從她的身上得到對我的身心和教學工作有利的東西。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因為真,所以愛。在她的眼裡,教育本身就是開不敗的玫瑰花。

  在教學中,能成為驕人玫瑰的畢竟是少數,但只要我們善於自我“澆灌”,善於自我“反思”,我相信我們也一樣能夠激情綻放,留一縷芬芳在教育的這片園地裡!讓我們都來做一朵綻放在那校園裡的玫瑰吧!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4

  竇老師不僅從事語文教學,她還對音樂、數學、美術、自然常識等學科有所涉獵,也曾經教過這些學科,這倒是和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有相似之處,對於小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教學應該是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整合。所以有了共同點,讀起竇老師的文字就更有共鳴之處,雖然《玫瑰與教育》是05年出版的書,但是書中的很多理念都與現在的教育觀不謀而合,我自己對竇老師的觀點也是有很多的想法,下面是我列的一些竇老師書中的標題,每個標題中的內容都很值得與我們幼教同行共同分享。

  一、做一個有尊嚴的教師

  教師的專業只有先擁有自己的專業尊嚴才能夠真正發展,而要擁有專業尊嚴首先就是要提高專業自信。這個講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要提高自身,除了學習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教育學,有寬泛的人文視野。

  直到現在,幼教工作者還會被許多人評價為“只是帶帶小孩,不要讓他們出事”的人,有男老師從事這個工作,就會被社會解讀為“男保姆”競爭上崗。這些現狀,除了部分是源於社會對幼教工作的錯誤解讀,還有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就是幼教行業的專業化發展問題。

  今年畢業的我,雖然經過了大學四年的理論學習,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並不是以理論為先行指導,相比之下,師傅的經驗傳授,觀摩活動中的觀察記錄反而能讓我更容易上手。當然,實踐出真知,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極其重要,特別是一些老教師管理班級的方法很即時見效,但是,真正瞭解幼兒還是在於要研究幼兒的身心發展,不是觀摩到的方法就適合自己的班級,每一個幼兒都是不一樣的,要因材施教,就要研究幼兒心理發展學,有了理論的支撐才會在實踐的路上少走冤枉路。

  我想,不僅是幼教工作者,許多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們,許多因為家庭年紀的原因而放棄了學習或是減少學習的時間,單純憑藉著自己的老本想就一直這樣走到退休的年紀,幼教是一個很容易在青年的時候激情四射,中年的時候繁華褪去的職業。

  學習真的是一項需要堅持的事情,現在,教育部對教師專業化的重視使得大部分教師都在不斷學習反思,希望我能夠和同行們一直堅持下去,使得學前教育的發展有新的突破。

  二、順風逆風,我心飛翔

  竇老師在書中引用過美國文學家蘇珊﹒桑塔格接受“耶路撒冷獎”時說的話:勉勵自己,一定要認識到,人的“未完成性”恰恰是自己或其他人的最重要的、最本質的特徵。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改變的缺點,不過是教師的缺點很容易被曝露在大家面前,個人缺點也是個人特點的一部分,能讓缺點成為特點,那也是一個有特色的教師。

  我之前一直被帶教過的師傅說上課沒有激情,“你沒激情,小朋友怎麼被你帶動起來呀?”、“還是激情不夠,能要每一句話都有輕重,讓小朋友牢牢盯著你,那你就算成功了。”諸如此類的話語一直在困擾著我,怎麼改怎麼不對勁,偶爾有幾次情緒調得非常高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心理總是覺得這不是我理想的教學狀態,難道我要一直這樣嗎?直到一次在帶教活動後一位教師對我說:“你的語言平實,狀態很自然,讓人感覺很舒服,再注意教師語言的嚴謹和一些停頓的地方,這裡你還要下很大的功夫。”

  那天我很受感動,第一次自己的教態被教師認可,讓我有了繼續堅持我的教學特色的信心。語言組織上的缺陷真的很大,需要今後幾年認真地學習,能在師傅和其他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將我的缺點變成我的特點。

  三、養護學校

  這個名詞是日本對於特殊兒童建立學校的名稱。日本對於特殊教育投入了比普通教育多了許多倍的資金,那裡的孩子透過養護學校的學習,學會了自理,有的甚至還掌握了專業技能,在社會上謀得了自力更生的職業。這點我國還是要向他們虛心學習的。

  許多特殊孩子家長的觀念就是不論自己孩子的狀況怎麼樣,今後都要在這個社會上發展,和正常人一起生活學習,隨班就讀就是大部分這樣的家長採取的策略,希望他們能和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在我們幼兒園也有這樣的例子,但是,由於專業的不對口,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全是兩碼子事,我們教師對這些孩子根本沒有完全適合的教育方式,加上特殊孩子是需要有教師能一對一的指導幫助的,這更使得我們這些幼兒教師無暇關注到這些孩子,孩子得不到專門的養護,就會越來越糟,對這些特殊孩子來說,怎麼算得上是公平的教育呢?

  上海有這樣的特殊教育學校,但是真的很少,能接受自己孩子是問題兒童並能自願把自己的特殊孩子送到這樣專門學校的的家長更加稀少。這同樣需要教育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理解寬容,有時社會的輿論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樣壓著這些家長,使他們不敢直面自己的問題。我的一個大學好朋友就是學特殊教育的,原本想在上海工作的她,瞭解到上海對於特殊兒童的養護現狀並不樂觀,最終還是選擇了去相對來說條件更加好的珠海發展自己的事業。

  上海特殊教育的專業只有華師大才有,而就我同屆的特教專業的人屈指可數,我們這些天堂的孩子不應該就這樣“拋棄”在一邊。對於學前教育的我來說,也應該多學習一些特教知識來應對班級中出現問題的兒童。能讓這些孩子有真正地發展。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圍繞今後要不斷學習的方向來講,我覺得對於一個新教師,還是要保持在學校的書卷氣,少一些世俗的誘惑,堅持我的座右銘:獨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5

  早就對竇桂梅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一直視她為教育界中的女中豪傑,前兩年曾拜讀她的《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領略了她對課堂教學的智慧,這學期欣賞了她的《玫瑰與教育》,更是覺得竇老師不僅在教學方面充滿睿智,她的生活思想等方面都非常有個性。竇老師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她善於觀察,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由小見大,闡述道理,而且論據有詞有理,古今中外,旁徵博引,讓人震撼。總而言之,竇老師還是一個會想、敢想、敢言、敢怒的人。

  讀《玫瑰與教育》讓我感想之一:拿什麼給我的孩子。讀了竇老師《做一個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我不僅問自己:我拿什麼給我的孩子?回想自己學校畢業後教書十幾來年,除了壓迫自己看看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其他文學方面的書幾乎沒翻過,書架上,學生時代買來的書也成為一種裝飾。作為一名語文專業教師,如果自身的文化素養不高,知識不豐富,課堂知識就不豐滿,課堂駕馭能力就差,簡單的例子,如,自己古詩詞方面積累不多,遇到填空題都要翻書查資料,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說,自己也感覺甚是麻煩。“一手好字,一幅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竇老師學校從工具性角度強調的語文學科質量目標。特別是小學語文老師更要用知識和技能武裝自己,只有現在自己身上“沉澱”一些東西,才能把這些“沉澱”慢慢的傳授給孩子。

  感想之二:讓讀書成為習慣.竇老師在《執子之手,與子偕行》中說:“本著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去讀書的人,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且不說什麼是真正意義的讀書人,我都差不多成為“只教書,不讀書了。”竇老師還說“與文學為敵的語文教育留下的將是缺乏想象力和沒有審美品位的一代。所以,語文教育必須讓學生的精神泡在文學的蜜罐子裡。”我們教師就更要如此。竇老師還把讀書的習慣視為“給我幸福的習慣”,不僅自己愛讀書,就連她讀初中的女兒也是如此,在繁重的課業壓得透不過氣是,還不忘看課外書,還對竇老師說:“如果考試只考課外書多好。”由此可見,竇老師不僅自己愛看書,還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女兒也迷上課外書。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竇老師一樣“成了時間上的葛朗臺”,一天到晚讀啊、聽啊、想啊。但最起碼今後的我會讓我的時間葛朗臺擠點時間給我讀書。

  感想之三:成長就是一點一點的對細節的反思積累起來的高度竇老師在《清兮濁兮滄浪水》中說:“反思才是教師成長的推進器。”進行感性工作的同時,更要從理性上反省自己。“成長就是一點一點的對細節的反思積累起來的高度。”竇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善於反思每一個細節,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天不寫就不舒服。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6

  “我們蕭蕭的樹葉都有聲響回答那風和雨,你是誰呢,那樣沉默著?我不過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小花,帶著一絲芬芳,和著風和雨,我卻執著地孕育著,盛開著,以最大的努力回報春天。

  吁了一口氣,我合上了竇桂梅老師的教育隨筆《玫瑰與教育》。

  連日來的語文課讓我煩躁不已,壓在心頭的悶氣彷彿黑暗中的吸血蚊子揮之不去。教書,確實不那麼輕鬆!面對剛從幼兒班上來的小屁孩兒,使盡了渾身解數的我如虛脫般躺在了床上。是啊,58個孩子,58種脾氣,58樣表現,我還沒有做到應付自如。鈴聲響過之後站在教室門口目光嚴厲的掃視,換來的只是孩子們目中無人的談笑風生;一次次課堂表揚的同時,換來的只是孩子們不到三分鐘的安靜;激烈的課堂討論過後,響亮的拍掌聲示意,換來的只是令自己緊鎖眉頭的等待。面對一年級的孩子,我感到了力不從心。

  為什麼活潑的孩子像脫疆了的小野馬?為什麼以往的教學方法失去了效果?為什麼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如此大的差距?教一年級,讓我有深深的挫敗感。

  忽然想起一個同事的話:一年級的孩子,不能用正常的思維去對待。細細琢磨他的話,覺得有幾分道理。“正常的思維”不就是我們所想的嗎,習慣了成人想法的我,好像與一年級的小朋友走得太遠了。於是,越是想照著自己的想法,越是得不到方法,越是想實現自己的目標,越是迷失了方向,想想覺得可笑,可笑自己竟成了南轅北轍中的那個人。

  “埋怨環境不好,是因為我們自己還不夠好;埋怨別人狹隘,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難教育,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方法太少。”在課堂上一直強調學生:來學校學的就是方法。以孩子心目中的權威自居的教師,忽然覺得自己的教育方法原來是那麼的匱乏。

  儘管教育不單單只是老師的事,儘管學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儘管不是所有的課堂預設和生成都能成正比,儘管教學本身就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同樣知道,成長就是一點點的對細節的反思累積起來的高度,沒有思考,就意味著枯槁,沒有痛苦,就意味著死亡。

  我希望讓忙碌的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自己不斷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讓實踐的自己不斷接受理論的自我省察。

  玫瑰與教育讀書筆記7

  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提出這樣的定義: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而後他又說:經典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經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就像我,許多次地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

  竇老師很欣賞冰心老人的見解:“玫瑰有刺,那是風骨,玫瑰的芳香豔麗就是冠豔群芳。”所以,竇老師用玫瑰的含義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樣對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愛、互諒’;像‘8朵’玫瑰那樣常懷感恩之心,對待‘關懷及鼓勵’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樣學會在現實中‘忍耐與期待’;像‘20朵’玫瑰那樣,‘一顆赤誠的心’對待自己的人生。”字字飄香,滿溢著玫瑰的芬芳,讓我讀出竇桂梅老師的善良與美麗,浪漫與豐富,激情與風險!

  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樣絢麗和高貴,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名普通的中師生,先從吉林實驗小學,再到北京,參加過國家教育報告團,出版了不少教育專著,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正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成就了竇桂梅這個有著傳奇色彩的教育大師。

  走近大師,品味經典。當我讀到:“無論如何‘擠’時間也要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我彷彿看到,正是無數個徹夜伏案,記錄下竇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書中詩意的預言,真切而熱情,正所謂文如其人。竇老師就是這樣,與書為友,她說“三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她說:“讀書時最高檔的營養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劑,就像女人護理自己容顏一樣。”她還說:“珍貴的文字飲食,修繕了靈魂,使心靈日益變得強壯,不再孤獨,不再軟弱。”所以,她就像一隻書蟲如飢似渴地徜徉在書海中,文學書、專業書她都看,音樂、舞蹈、唱歌、打扮,她都熱衷,她活得豐富、活潑、陽光、激情四射。

  “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這是竇老師喜歡吟誦的詩句,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字裡行間常常不自覺地流露出對文學的愛好,引領我們在親近文字的腳步裡追尋經典,在尋尋覓覓中遇見經典,並將種種友情一一認取,最後記住微微上揚的嘴角和心中的溫暖,讓我願意,一如既往地讀、思,發現、重溫……

  《玫瑰與教育》一書最後一頁,竇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詩:“跳著舞過暗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因為她的《玫瑰與教育》,因為像她的《玫瑰與教育》一樣給予我們豐富的經典,我想說:教著書過平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永不停歇的閱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