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書筆記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費爾巴哈的提綱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費爾巴哈的提綱讀書筆記 篇1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為了改造舊唯物主義世界觀,為工人運動提供理論指導而撰寫的一份提綱,這份提綱後來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後,才公開發表。恩格斯給予了這份提綱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是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這份提綱的發表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徹底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實踐觀。整篇提綱不足1500字,一共分為11條。
在《提綱》的第一條中,馬克思直言不諱的指出了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就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缺乏實踐的和主體性的觀點。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他的唯物主義是直觀的,不徹底的。
在《提綱》的第二條中,馬克思闡述了實踐是檢驗思維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思維是否是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這一檢驗的標準不能在人的主觀範圍內尋找,用人的主觀的東西去檢驗人的思維是得不到正確的結果的。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觀範圍之外的實踐能夠檢驗人的思維的真理性,這是由實踐的特性決定的,實踐是主觀見諸客觀的活動,它能夠把人的認識思維與客觀實際相結合起來加以比較,如果人的認識思維與客觀實際相符合,那麼人的思維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則否。
在《提綱》的第三條中,馬克思批判舊唯物主義只看到環境對人的作用,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對環境起影響作用,也就是說,人不是被動和消極的被環境所影響。舊唯物主義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然而這種所謂“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又是由什麼來改變的呢?他們沒有指出來,看來在這方面,他們只能尋求上帝的幫助了,這樣舊唯物主義者就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
在《提綱》的第四條中,馬克思承認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積極方面,因為費爾巴哈把宗教世界從神學世界觀中剝離出來,把它歸結為產生它的世俗基礎。但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剛走到這一步,就止步了,對宗教的批判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批判,而沒有付諸實踐來改變宗教世界。
在《提綱》的第五條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認識論的錯誤根源——人的感性知識單純的直觀,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應該來源以人的實踐。
在《提綱》的第六條中,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批判了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聯絡起來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那人的本質必然是歷史的和變化的,也就是說,在人類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人的本質不同的,是變化的。因為,社會關係是歷史的和變化的。因此,人的本質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謂的人性自私論是必然錯誤的。同時,要指出一個問題就是,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質是就人類區別與動物來說的,而不是單指具體每個的本質。弄清楚這個問題,就不會陷入所謂“既然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那麼是否可以說只要弄清楚一切社會關係,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質呢?”的疑惑了。
在《提綱》的第七條中,馬克思接著第六條繼續批判費爾巴哈關於人的本質的錯誤,進一步闡述了人的本質在於它的社會性,只有從社會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為人的本質。
在《提綱》的第八條中,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為實踐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在社會生活中的人是從事實踐的人,只有實踐才能揭開擋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中的一切神秘面紗。
在《提綱》的第九條中,馬克思指出,舊的唯物主義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為“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會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
在《提綱》的第十條中,馬克思鮮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義的階級基礎和立場,舊唯物主義是“市民”社會的唯物主義,而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唯物主義,是為實現人類解放的唯物主義。
在《提綱》的第十一條中,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鮮明的點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一切舊哲學的一個根本特徵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說明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縱然,馬克思在向人說明了自己哲學的特徵在於改變世界,但是他並沒有說,改變世界與解釋世界相比誰更重要。在馬克思看來,這兩者是同樣重要的,因為改造世界必須以解釋世界為前提,從排除科學實驗之外的人類實踐活動來講,如果缺乏解釋世界的前提,那麼這種實踐活動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動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機會主義性質的'。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兩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解釋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過來又能夠促進解釋世界。
總的來說,在《提綱》中,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義區別於以往舊哲學的根本特徵是實踐,因此,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也被後人稱之為實踐唯物主義。實踐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徵,同時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特性。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程序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的根本特性。這些人的基本觀點是,學而不能用即等於無用。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論,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為了去變革世界,改造現實社會中的不合理問題。然而,我們當前的社會現實並不能很好提供這種能夠讓我們去變革的條件,就目前來講,我們很多人都是在適應這種社會現實,儘管其中存在許多不合理,在他們眼裡,能夠適應社會現實已經是一種不易的成功了,至於變革社會現實不亞於痴人說夢。因此,他們認為對很多人來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今社會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於缺乏運用的現實基礎,是沒有用的,既然沒有用,也就沒有學習的必要。然後大家就都不願意學,那自然而然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認,這種觀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歸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為,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於他們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認為改造世界就只是過去的變革不合理的一種革命性的社會現象的活動,而沒有看到,技術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從這一點上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已經什麼有用了。至於,如何解決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這種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性,還有待學術界的進一步探索,在這裡就不討論了。
費爾巴哈的提綱讀書筆記 篇2
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卡爾·馬克思留下了許多著作,其中,《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與《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起被公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創立的基本標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在1888年作為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的附錄首次發表,它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提綱的核心是唯物主義,而且是能動的唯物主義。同時馬克思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的,他認為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只能從實踐中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共有十一條,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前兩條是整個提綱的總論,主要指出了新舊唯物主義的區別;第三至九條為第二部分,在這一部分中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應用於社會歷史的研究,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觀點;第十和第十一條則是提綱的最後一部分,作為提綱的總結,揭露了唯心史觀的階級根源,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歷史使命與根本任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領域裡所實現的偉大變革。
在第一部分中,馬克思對比了新舊唯物主義,指出舊唯物主義不懂得實踐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把客觀世界單純地看作認識物件,不當作實踐改造的物件,不懂得主觀對客觀的反作用。這也是舊的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費爾巴哈雖然也講實踐觀點,但他對實踐的理解是錯誤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把理論和實踐對立起來,認為理論活動才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實踐則是“猶太人營商牟利的活動”。針對舊唯物主義的缺陷,馬克思指出:人們的思維歸根到底只能由實踐來檢驗。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把主、客觀統一起來,確定人的思維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馬克思借用“思維的此岸性”概念,強調了人們能夠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且可以透過實踐證明認識的真理性,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可認識的。
第二部分揭露舊唯物論的唯心史觀及其根源,論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分析了其產生的根源。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勾畫出了唯物史觀理論體系的綱要。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不瞭解革命實踐的偉大作用,因而不能正確地說明人和環境、人和教育的關係,並由此導致唯心史觀。馬克思所說的“環境”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關係,它包括生產力、經濟基礎和社會關係。人並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環境的影響。人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者。馬克思批判的不是環境對人的決定作用本身,而是片面機械地理解這種決定作用。馬克思分析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闡述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揭露費爾巴哈對宗教批判的侷限性,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正確途徑,從中引出在實踐中改造世俗社會的革命結論。指出了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的出發點及其侷限性,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並且提出要消滅宗教,必須透過實踐對“世俗家庭”進行革命的改造。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陷入唯心史觀的認識論根源,進一步指出費爾巴哈從唯物主義出發,而又陷入了唯心史觀的認識論根源。費爾巴哈的理性直觀,沒有把認識與社會實踐、與改造現實聯絡起來。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費爾巴哈不是把感性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結論正因為費爾巴哈不懂得實踐的意義,所以,這種直觀的唯物主義,就不能正確地說明環境和人的關係,更不能揭示宗教產生的階級根源和消滅宗教的途徑。和舊唯物主義有著基本區別的新唯物主義,既把物件、現實、感性理解為獨立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外的客觀物質世界,又把它們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動的產物,並認為這種活動不斷改變著自己的面貌。這就是馬克思在哲學領域中實現的變革之所在,就是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觀的基本內容。
作為總結的第三部分揭示了新舊唯物主義對立的社會基礎、階級根源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對新舊唯物主義原則區別的階級基礎進行了歸納,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以及與以往哲學的根本區別。揭露了唯心史觀的階級根源,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歷史使命與根本任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領域裡所實現的偉大變革。
在提綱中馬克思緊緊圍繞著舊唯物主義的基本缺陷——直觀性和受動性,完成了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批判,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實踐觀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重要標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以往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它不僅說明世界,更重要的還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創立新唯物主義,就是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一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創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觀點,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而創立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