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的讀書筆記

龍應臺目送的讀書筆記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目送》裡面的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下面是關於龍應臺目送的讀書筆記的內容,歡迎閱讀!

  目送的讀書筆記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裡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的讀書筆記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題 記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一書收錄作者近年來寫的七十三篇散文,全書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但這三章體例不清晰,多為作者一些遊記及人生感悟。大致歸作兩類:一談周邊人物,一談家庭。前者瑣碎雜亂,將經歷的所聞所見,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加以評論與感嘆,唯後者談親情則著實感,平實中飽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達到這種境界,既需要時間歷練,更需要反觀人生的靜思。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的讀書筆記

  《目送》一書共有“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滿山遍野茶樹開花”三章。龍應臺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裡最為珍貴的東西——親情。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著龍應臺寫在扉頁上的這一段話,我不禁會想:是不是我的父母,看著我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地不再需要他們,也是這樣無奈又心酸的感受?

  這樣的換位思考,給我帶來的感受絕對是震撼的。多少年來一直被我忽略的父母親情,在我的想象之中竟是如此的強烈深厚,而他們給予我的愛,比想象中的,一定多上千倍萬倍。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龍應臺的心境明朗,所以才會如此落寞淒涼地寫下這樣一句。她目送著兒子遠去的背影愈走愈遠,直至消失不見。她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這些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死離別,那麼的理所當然,又那麼的讓人無可奈何。正如我們兒時總是在父親母親的懷裡撒嬌打滾,等到長大以後離開家門獨自生活,竟“瀟灑”得連回頭看一眼都沒有。離開得理所當然,留給父母一個逐漸模糊的背影,讓你的父母目送著你遠去,而你只是告訴他們:不必追。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裡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而今我終能體會到這種當父母的辛酸,他們予取予求,他們不求回報,他們甘之如飴,即使……只是目送著你遠去。

  合上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很多個畫面,有母親在陽臺上目送著我去上學的身影,還有父親在我初學腳踏車時在我身後追著跑時的欣慰表情……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的人生竟一直浸泡在甜蜜和幸福之中,那一瞬,我也淚流滿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