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談爆竹作文
春節過後談爆竹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過後談爆竹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稱之為過年,大約始於西周。“年”的本義是穀物豐收。古籍《說文·禾部》說“年,谷(榖)熟也”。這是農耕社會的反映。
“年”和過年的習俗,濫觴及傳承,說法紛紜,單說燃放爆竹,就版本多多。我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文明之旅·春節特別節目》中,引用了這樣一個版本:一個古代的“大膽奶奶”,除夕夜守家不出,等叫做“年”的怪物,準備驅趕它。於是著紅衣褲、坐在火塘邊,用竹子做的撥火棍撥火,竹節在火中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把“年”嚇跑了。這裡我說了紅、火、響聲這構成爆竹的三個要素,說這就是爆竹的開始,以後在竹節中裝上火藥,就是真正的爆竹了。我這樣說是在琢磨了幾個關於爆竹的版本之後,做出的選擇。通常說爆竹是將幹竹葉塞進竹筒,點燃竹葉,竹節爆裂,發出響聲,是為“爆竹之始”。
我以為此說值得商榷。因為無論多麼乾燥的竹葉塞滿竹筒,都不可能燃燒到使竹節爆裂的`程度,因為沒有空氣助燃,滿筒的竹葉不能燃盡。倘不塞滿竹節,則那少許竹葉之火,是無法讓竹節爆裂發出使人歡悅的響聲的。惟一的辦法,是火烤竹節才能有爆響之音,足以嚇跑怪物。因此爆竹之始,當是火烤竹節,火在外,而非火在竹節裡面,爆裂竹節。倘非要讓塞滿竹筒的竹葉燃燒得猛烈,則需要引線,而引線是在火藥發明且普遍應用之後。有了製造引線的火藥,就不必用竹葉塞滿竹筒做爆竹了,火藥就可畢其功於一役。當然,古代先賢有許多技藝至今失傳,比如:即使燒製粗陶也須有800攝氏度至1500攝氏度的高溫,在沒有瓷窯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在漫天野地裡怎樣燒製出“始祖陶”,是我至今也不明白的事,我因而常常向古老的陶器行禮。由此想,假如“始祖爆竹”,真是將竹葉塞滿竹節,不是由外火烤之,是在竹節裡燃而爆響,那真是一項考古新發現。無論怎樣說,過年時節爆竹聲聲,是在火藥發明,並且在民間普遍應用之後的事。有詩為證:其一,杜甫:《成都府》句:“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喧然名都府,吹簫間笙簧。”這是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年底做的詩,大約在除夕時分。他看到滿城華屋,隆冬時節,樹木依舊蒼翠。
喧譁的大城裡,聽得見處處吹簫和笙簧之音。這表現了杜甫初到成都的新鮮感和愉悅之情。他聽見的是中國古老的簫聲和來自西域的笙簧樂器(如嗩吶)之音,顯然,他沒聽見爆竹聲。可見,唐代年底和春正時節,還沒有燃放爆竹的習俗,不然,陣陣爆竹聲一定會寫入這位詩聖的篇章。所以,偉大的杜甫筆下成都的年底,文雅是有了,卻遠不那麼“喧然”,連竹葉燃爆竹的聲音也沒有。細查漢唐詩篇,涉及過年內容的,似乎還沒有寫爆竹聲聲的名篇。概因那時火藥還沉睡在組成它的不同的東西中。王安石則不同,他的著名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宣告了火藥在宋代的廣泛應用,不僅已經用於軍事(《水滸傳》中的“轟天雷凌震”就是造炮用炮的專家),也已經成為驅邪迎祥民俗的主角。所以,這篇佳作在歷史學、民俗學中都有獨特的價值。至於他筆下的爆竹是紙做的還是竹節的,那是歷史家和考古家的課題。不過我以為那時紙必貴過竹節,用竹節做爆竹應是普遍的事。
魯迅先生描寫江南鄉間的春節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天空中,爆竹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中已經散滿幽微的火藥香……準確又充滿詩意。
我想過年放爆竹,還是應當的,至於怎樣放好,那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