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
最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1
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
哲學家說,一滴水中見大海,一粒沙中見世界。的確如此,即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過年過節的風俗、吃飯穿衣的習慣,細心探究起來,幾乎每一件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蘊藏著值得學習的寶貴資源。
隨著時代和科學的進步,現代人就只在乎其表面的形形色色,而沒有更多的去傳承、尊重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文化的意義也隨著時間流動逐漸消失在這片蒼茫的大海中。可是仍有許多人覺得不以為然,反正現在的社會那麼好,根本不需要什麼文化,志要懂些知識就行。如果每個人心理都是這麼想的,那麼我國豈不是沒有存在可言。所以,對於人類而言,文化是舉足輕重的。
那文化是什麼呢?
有人說,汨羅河裡流淌著文化;有人說,做南山籬下一支幽菊;有人說,與親人團聚。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文化,是這般神秘,又這般寬闊;這般驚喜,又這般熟悉。但文化究竟在哪裡?我們也一直在探索。上網的人說我們在傳承網路文化,不應該屬於網迷;喝酒的人說我們在傳承酒文化,不應該屬於酒鬼;賭博的人在說我們在傳承國粹,不應該屬於好賭。
照這樣說,那不適應該保護?其必曰:好的文化就應該傳承。好像世界各地流淌的都是文化,而國民素質已經到了相當高的一個程度。然而,當我們認真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文化在生活中,在幽靜的小路上,在花香的稻田裡,在每一個角落。就像汪曾祺寫的《端午的鴨蛋》,貼五毒、貼符、吃十二紅等等,無不處處體現傳統文化。
正如上述,中國的問文化是歷史悠久的,是意義深刻的,是需要傳承的。那誰來守護它呢?當然是我們乃至我們的子子代代。
最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2
每當提到龍文化,雙流人總會想到黃龍溪。
黃龍溪,這個擁有2100年曆史的小鎮,有許多聞名遐邇的特色,比如有飲食、建築等,但最具特色的還是它的龍文化。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黃龍溪黃龍橋旁總是摩肩接踵。人們在這裡消暑,玩水,其樂融融。溪水中的`黃龍更是引人注目,那石雕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成都建立了蜀漢政權之際,“有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預示天降祥瑞,真龍下凡。”黃龍溪由此得名,所謂“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黃龍溪由此得名,因龍而靈,龍佛、龍寺、龍燈、龍舟,構成豐富多彩的龍文化。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啟蒙樂融融。一行火焰高百丈,龍騰人歡氣勢雄。”這是對舞龍燈習俗的生動描寫。火龍節也是黃龍溪的龍文化之一,節日當天,黃龍溪會有燒火龍表演、彩龍表演、南獅表演,場面十分壯觀,氣勢磅礴,這就是黃龍溪被稱為“火龍之鄉”的原因。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川西文化風格。
黃龍溪有三個寺,最具龍文化的當然是古龍寺,古龍寺正門上為戲臺,名為萬年臺,萬年臺院壩南北各有一棵古榕樹,傳說這兩棵樹是黃龍祖師來此普化百姓脫離苦海時親手所植。兩樹盤根錯節,就像兩條龍一樣。
小吃一根面也煞有龍文化,因為一根面下鍋時煮熟就像猛龍過江般,一時間龍飛鳳舞的,甚是好看。說這也是民間一著流傳著“不吃一根面,枉到黃龍溪的原因”。
黃龍溪處處弘揚著龍文化,由此可見,龍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作文3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曾滿樹繁花,經年月鏤刻磨畫,如今卻是枯藤枝椏。可那鮮花靈動的心卻始終如一地跳動著,催促著人返璞歸真,憶起那茶在水中婀娜曼妙的舞姿,體驗茶文化。
靜謐的午後,在池塘邊的桌椅上眯縫著眼,狀若小憩,時而握起畫筆在紙上勾勒皴擦,亦不知所云。年歲尚小的我,似乎庸碌至極無事可做,直到瞥見漁歸的祖父。他是一個漁者,心思卻極其細膩,時常擺弄出一副陳年的茶具,蘊著神秘的文化氣息,興致勃勃地與我交談,時而迸出幾句意味深長的文言語調,圓著腔嗓,讓人摸不著頭腦。可我依稀記得,他緩緩地放茶,沏茶,濾茶,聞茶,品茶,令我十分憧憬。他又道:“孩子,你要做個如茶般自由卻執著美麗的人。”
這話令我如今都記憶深刻,而那時,我靈機一動,想要切身體驗“茶文化”。看著那茶在水中溫婉盛放的模樣,也依葫蘆畫瓢,也羞澀地扭捏出似印度姑娘的那般姿態,眼神直勾勾地向上,笑頰粲然,踮著腳尖,舒展著腰肢,嫵媚極了。祖父瞧了大笑一通:“孩子,我是指從心靈上體驗。”臉頰微微泛紅,我竟如此滑稽膚淺地趣舞。
百思不得其解,那話仍在耳畔,甚至使我執著,使我魂牽夢縈,久而久之,它成為我一個執著的夢,體驗茶文化,成為一個如茶般的人,而不只是僵硬的肢體,引人發笑的舞姿
隨著歲月的沉澱,終於學習到,我那隱秘的想望,是能讓我如茶般,在光輝歲月中靜如止水,在黑暗壓抑時破繭重生,像那茶般不急不躁,崇尚自由。
其實,當祖父第一次教我茶道時,便殷殷盼望著,想體驗茶文化,只是不成熟,還很膚淺,而我“東施效顰”般的體驗雖引人嗤笑,卻永遠引領我向著夢最光亮的遠方前行。
感謝祖父的引領,讓我隱秘美好的夢潛伏在心底,經歲月洗禮仍不褪痕跡。雖滑稽無比,卻引我在茶文化之途上一騎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