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革命傳統作文3篇

精選革命傳統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革命傳統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革命傳統作文 篇1

  今年清明節,爺爺帶我回老家後堡掃墓,回家的路上經過後堡胡家祠堂,爺爺告訴我,這祠堂建於清乾隆年間,因年久失修,已破舊不堪,前些年村裡根據村民意見重新修復好,建為皋北抗日自衛隊紀念堂了。我心想:這紀念堂為什麼要建在胡家祠堂呢?爺爺像是猜到我的心思,拉著我的手說:“走,丫頭,進去參觀參觀,你自然就明白了。”

  我走進紀念堂,眼望見塊矗立的石碑,石碑上鑿著“皋北抗日自衛隊駐地”幾個醒目大字,石碑後面是紹興縣人民政府撰寫的“修復紀念堂紀事”。棟三開間的屋內,擺放著十幾口玻璃櫃,陳列著當年抗日自衛隊戰士用過的些遺物;四周雪白的牆上掛著數十塊大小不等的圖版,展覽著自衛隊抗日的照片與圖文。我邊看,邊聽著講解員講解:1941年4月17日,日本侵略者佔領紹興,燒殺、奸婬、掠奪無惡不作,紹興人民陷入片水深火熱之中。為此,中共紹興工委決定建立皋北抗日自衛隊,開展敵後抗日活動。是年7月,自衛隊正式成立,駐地就設在後堡胡家祠堂,這裡就是當年抗日自衛隊戰士們生活、學習、和訓練的地方。自衛隊駐紮在後堡,戰士們個個紀律嚴明,不拿群眾針線,他們還 經常幫助群眾幹農活,擔水劈柴,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鄉親們都把戰土們當作自己的親人,軍民關係十分密切,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敵

  聽到這裡,我恍然大悟,這紀念堂為什麼要設在胡家祠堂,原來胡家祠堂與皋北抗日自衛隊,有其歷史淵源呵!

  我專心致志地聽著講解員講解:由於自衛隊常神出鬼沒打擊敵人,致使日本鬼子萬分恐慌與不安。1941年9月9日中午時分,駐紮在陶堰據點的隊日本兵偷偷坐船進入戚里江,企圖包圍胡家祠堂,偷襲自衛隊。村民發現後,立即向自衛隊報警。隊長朱鐵群獲悉後,第個衝出祠堂,他憑著支駁殼槍阻擊日軍時難以上前,為部隊突圍贏得了寶貴時間。20餘位戰友安全突圍,但他和指導員葉向陽等5位戰士為掩護戰友撤離,壯烈犧牲。副指導員王光生在突圍中為部隊斷後,當他最後個衝出祠堂時,發現村中的所有道路已被封鎖,鬼子嚎叫著四面包抄上來,在這危急關頭,村裡的友生大媽不顧個人安危,把將他拉進自己家中藏了起來。日本鬼子挨家挨戶搜查,她家連來了兩次,但她非常鎮定地坐在家門口挑網,勇敢機智地騙過了敵人的盤查……

  聽著聽著,我止不住熱淚盈眶,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愛國情懷、革命理想、與獻身精神,深深打動我的心。使我進步體會到新中國的誕生,是多麼來之不易!也使我更多地瞭解了後堡的光榮歷史,作為後堡人的後代,我引以為榮,併為之驕傲!

  最後,只聽講解員大聲說:歷史的風雨,衝不淡人們對英雄的景仰;歲月的流水,流不走人們對英雄的懷念!如今紀念堂已成了後堡人心目中的聖地。鄉親們深深懷念著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每當烈士犧牲日,村裡會舉行紀念活動;村裡還 把原埋在小南池墓地的四位烈士遺骸,遣移於此;清明節村民在家祭奠祖先時,都會叫烈士入座;前些年,村裡新造的兩座橋,座叫鐵群橋,另座叫向陽橋,以紀念隊長朱鐵群和指導員葉向陽。此刻,我對講解員說:“阿姨,謝謝你的講解,聽了深受感動、教育與啟發,我以後還 會經常來。”

  烈士長留後堡地,後人永祀英烈靈。走出紀念堂,我路在想:我們要告慰先烈英靈,就要繼承與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走他們未走完的路,復興偉大的中國夢!

革命傳統作文 篇2

  我們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側和完整的禮儀規範,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曲折的歷史,又是一部漫長的歷史,有失誤,有輝煌,有錯誤,有成功,我們穿過悠長的時光隧道,回眸凝視中國60年走過的風風雨雨。

  讓我們在國旗下暗暗下定決心,從今日起,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有禮儀的中國人。讓我們在國旗下共同祝願,祝願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處處開滿文明之花!祝願我們自己一步步地邁向文明!做文明之人,永遠的呼喚!一生的追求!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中,大部分人都懂得講文明,講禮儀。講文明,講禮儀,同時也提高自身的素質。讓我們國家“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個稱號永久的流傳下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祖國復興並非一朝一夕,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你、需要我,也需要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在這充滿挑戰與競爭的世界裡,在這戰爭與和平共存的世界裡身擔祖國復興的新生代,不斷開拓,努力。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為祖國的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足矣!

  繼承革命傳統,圓中華復興夢。

革命傳統作文 篇3

  八峰山下,漊水河畔,滿山紅革命烈士陵園翠柏林立,像鐵骨錚錚的站崗衛士,威武雄壯,注視著前方,滿山紅山花鮮豔照人,把整個滿山紅裝扮得花枝招展,格外顯得朝氣逢勃,這裡就是湘鄂邊滿山紅革命烈士陵園。也是彭德懷元帥入黨介紹人段德昌將軍戰鬥過的地方。段德昌將軍的忠骨安葬於鶴峰滿山紅烈士陵園(國家一級烈士)。 湘鄂邊的英雄兒女,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堅持長期革命鬥爭,段德昌師長,王炳南團長,賀英巾幗英雄等革命先烈,他們的忠骨灑在湘鄂邊鶴峰蘇區的紅色土地上, 湘鄂邊滿地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大地。鶴峰是賀龍元帥母親的家鄉,他從小在外祖母王金姑的家鄉鶴峰太平生長,與鶴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領導建立了紅四軍,1929年建立了湘鄂西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根據地。

  上午,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鶴峰滿山紅湘鄂邊革命烈士陵園。那具有土家古樸的民族風格的陵園大門,便把我們帶進了莊嚴肅穆的.情景之中。

  我們胸前戴著潔白的花,向烈士們獻上花圈,向烈士們默默哀思,當我們從烈土紀念碑繞行一圈,又沿石梯步行到老紅軍段德昌師長,王炳南團長,賀英巾幗英雄,烈士紀念碑前,默默哀思時,在我們腦海裡彷彿看到聽到了當年紅軍在湘鄂邊的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槍聲,衝鋒號聲。一幕幕革命戰鬥場景。

  紅軍戰士們踢踢腳邊敵人的屍體,左邊的兄弟右臂上插著一支箭,卻用不熟練的左手死命地砍著,右邊的兄弟殺紅了眼,大聲的吼叫,嘴角甚至流出血來,他用衣袖抹抹額頭的汗水......紅軍在遠方揮舞著梭鏢,彷彿在用鮮血畫畫一般,那顆永遠不曾低下的頭顱,是所有湘鄂邊人的希望,好像旗幟。 他含笑。 怒吼!!刀搶擦亮, 紅旗漫卷,革命戰士在那一瞬間,那雙凝望著天空的眼睛,卻終究是沒有閉上眼睛。可憐漊水河邊的忠骨們,猶如夢裡的人兒。 不知她們的那一邊是否能看到紅色的太陽,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血紅呢? 我們長久住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以一個農民的兒子血管裡固有的對泥土的愛,久久地注視著捧在手中的泥土,苦澀的眼淚和汗水,帶著火樣的熱情一起流進土裡。在陽光直射,泥土曾染紅了我白色的鞋底。那是熾烈的陽光和暴雨,調製成紅的顏色。我們的祖先曾在山洞的巖壁上,用它畫出獰獵的歡樂和敬畏的白虎圖騰。

  啊!細細摸一摸這泥土吧,便能感到溼潤和溫暖,那是火的溫暖和血的溫暖, 為了保衛這塊土地,這裡曾經馳騁過戰鬥者的馬蹄, 倒下去的團防軍被泥土埋葬,倒下去的紅軍們則把身軀交給了鮮花,交給了草,交給了永恆的記憶。紅色土地啊!使我深深眷戀。我舉著粗糙的酒碗和戰士乾杯,紅色土地上特有的豪爽和義氣,使我久久沉醉。他們為人民而生,戰鬥而死。 他們的豐功偉績,永垂青史。 依然在紅色的土地上發光發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