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蟲有關的成語故事
與蟲有關的成語故事
與蟲有關的成語故事不知道大家瞭解過多少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編為你整理的與蟲有關的成語故事吧,僅供參考!
1、無頭蒼蠅
形容做事找不到目標,到處碰壁。
蒼蠅是雙翅目昆蟲,我國最常見而與人類關係最大的為舍蠅(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 ,也就是家蠅在我國分佈的一個亞種。
2、噤若寒蟬
像晚秋的蟬那樣一聲不響。比喻不敢說話。噤:閉口,不作聲。若:好象。寒蟬:晚秋的蟬,一般不再叫。蟬俗稱知了,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夏秋季節,當你走進樹林時,你就會聽到:“知了,知了”的悅耳動聽的蟬鳴聲。蟬的鳴叫聲既不是用嘴,也不是用嗓,而是用翅後空腹裡的一對似鈸般的“樂器”發出的。蟬鳴,是它的求偶手段,標誌著它要舉行“婚禮”了。會鳴的都是雄蟬,而雌蟬都是“啞巴”,但雌蟬有專門聽雄蟬聲音的耳朵(聽器)。蟬生活在樹上,它有一個針一樣的長嘴(刺吸式口器),能插入樹枝吮啄汁液。而且,雌蟬在產卵時還要劃開樹皮,損傷樹木。而卵孵化出幼蟲,落到地面,鑽入土中靠吃樹的嫩根生活好幾年。有一種十七年蟬,顧名思義要活17年之久。到春暖花開時,蟬的幼蟲才爬上樹幹脫殼而去,漸漸老熟,變為成蟬,爬到樹梢上去。夏天,人們常可以看到柳、楊、榆等碧綠的樹冠上,出現一蓬蓬蠟黃的枯枝,這就是蟬的所為。所以說蟬是樹木的害蟲。但蟬又是著名的觀賞昆蟲,蟬蛻是有用的中藥。
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道黃雀在後面正想吃它,比喻只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後面。此語出自《韓詩外傳》卷十:“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在《說苑》也有此故事:“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此寓言起源於公元7世紀(春秋時期),吳王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欲出兵攻打楚國,有大臣不敢直言諫阻而編造出來。吳王聽後猛然醒悟,連聲說對,很有道理。從此以後,吳王再也不提攻打楚國的事。
螳螂是昆蟲綱中的一個目,以捕食其它昆蟲為生,前足很發達,變為捕捉昆蟲的有力工具。欲知螳螂的詳情,請參閱“昆蟲的多樣性-螳螂目”與“螳臂當車”條。
4、作繭自縛
蠶吐絲作繭,把自己包在裡面。比喻人作事原來希望於自己有利,結果反把自己陷於困境。也比喻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唐代白居易:“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宋代釋道原:“聲聞執法坐禪,如蠶絲自縛。”郭沫若《波斯詩人莪默伽亞謨》:“古往今來的思想家,作繭自縛,終而至於發狂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
蠶屬鱗翅目蠶蛾科,性情溫柔,幼蟲取食桑葉,老熟化蛹時卻銀裝素裹,顯得那麼潔白可愛。蠶蛾雖然有翅已不善飛翔,但在求愛婚配時,也常婆娑起舞,怪不得人門稱它為“蠶姑娘”。蠶兒“作繭自縛”並非出於自討苦吃,而是保護沒有自衛能力的“蛹寶寶”安全渡過一生中的最後一次靜止階段。請參閱“養蠶與絲綢業的發展”條。
5、春蠶到死絲方盡
由於蠶一生只吃桑葉,到老時卻吐盡它那柔軟、光滑、潔白的絲,因此“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就被用來讚揚那些有奉獻精神的人們。此句源自唐代李商隱的著名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蠶蛾屬鱗翅目,蠶蛾科,性情溫柔。蠶兒的幼年要換四次衣,到幼年老熟時,即不食不動好似睡覺,稱為“蠶眠期”,不久即排盡體內的殘渣廢液,開始吐出潔白的絲,織成一個個絲繭。蠶幼在繭中將絲吐盡後,呆上幾天便蛻去那層滿是皺褶的舊皮,變成了圓圓胖胖的黃褐色蛹,人們稱它為“蛹寶寶”。不久又變為帶有翅膀的蠶蛾,掙破自縛的絲繭,獲得自由。由於它們早已被人們從野生馴化為家養,現在的真名實姓叫家蠶蛾。
人們都知道蠶兒會吐絲結繭,可是絲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卻不一定完全清楚。原來蠶兒幼蟲的身體內,有一套結構完整、構造複雜的叫做絲腺體的造絲系統。絲腺體連線著頭部下面叫做擠壓器的吐絲泡,由這兩個基本部件組成一臺“天然紡織機”。一隻老熟幼蟲的身體內,有兩列細胞組成的.絲腺體,它要比身體長5倍,並且與貯藏絲液的袋狀囊相通。頭上的擠壓器與周圍的肌肉連線著,蠶兒吐絲時,頭上的肌肉不停地伸縮,將絲腺體中的絲液抽壓出來,絲液與空氣接觸後,便形成細長的絲。
蠶兒吐絲結繭時,它的頭總是時而抬高,時而垂下,並不停地左右擺動著。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蠶兒作繭的絲,是一個個排列得很整齊的“8”字形絲圍,每20多個絲圈叫做一個絲列。當繭的一頭織好後,它會來個1800大轉彎,開始織繭的另一頭,因此,家蠶的繭子都是兩頭稍粗,中間稍細,很像一顆花生。蠶兒每結好一枚繭,需要轉換250一500次位置,編織約6萬個“8”字形絲圍,每個絲圍約有0.72釐米長。蠶兒就是這樣不停地織呀織的,將自己體內的絲完全抽盡後,才化蛹變娥,接種傳代,世世代代為人類造福。
6、金蟬脫殼
蟬是一種昆蟲名。蟬變為成蟲時,要蛻去幼蟲時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蟬屬於同翅目,蟬科,俗稱“知了”。世界已知有3000餘種,我國已知種類有120種之多,常見的蟬有:蟪蛄、蚱蟬、寒蟬、鳴鳴蟬、紅蟬(藥用中文名為紅娘子)等。為不完全變態類昆蟲。
蟬的若蟲生活在地下,老熟時用前足扒開一個通道,上升到地面,傍晚時分鑽出洞來,爬到植物莖於、籬笆、牆壁或石塊上,用6條腿抓牢,靜止半小時左右,從胸部背面裂開一條縫,依靠體內的血液衝漲和肌肉的收縮,便脫出原來若蟲期的舊殼,變成一隻長著透明翅膀的成蟲--蟬。這個過程就叫做“金蟬脫殼”。
剛脫殼的蟬,體色白嫩,四翅捲縮,過一小時左右,逐漸由白變黃,再進一步變為黑褐色,但前後四翅始終保持潔白晶亮,只有纖細的黑色翅脈點綴其中,顯得更加精緻。人們常把製作精巧,體薄透明的工藝品,喻為“功薄蟬翼”。
蟬的成蟲壽命並不長,一般為20天左右,雄蟲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蟲還繼續取食,補充營養,以便使卵巢中的卵粒發育成型,再選擇適宜樹木的枝條,把卵產下,完成繁殖兒女的重任後,才從容死去。
人們會問,從初夏至秋初都可聽到蟬的鳴聲,又是何道理?這是因為不同種類的蟬(即使是同一種類的蟬),它們的出土羽化時間極不整齊的緣故。
蟬屬同翅目蟬科,俗稱“知了”。
7、斷肢自救
這是比喻為了逃避敵人的危害,可斷其肢體而救得性命。這種現象在雙翅目大蚊科昆蟲中比較普遍。大紋的腿又細又長,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後很容易脫落,而蟲體本身並不會受到傷害,卻可藉機逃走。
大蚊屬雙翅目,大蚊科,與吸血傳病的蚊蟲,只能算是遠房姐妹。
大蚊的幼期一般生活在潮溼的泥土中,通常取食土壤中的腐爛物質,有些種類也危害植物的根,成為水稻的一害。因此,在稻叢中常見到大蚊的成蟲用前足抓住葉片,後面的兩對足伸得直直的垂吊著,搖搖晃晃的身體象是在盪鞦韆。如果不去觸動它,又好象一具乾枯的蟲屍,原來它是以裝死迷惑敵人。
大蚊的這套騙人把戲,可欺騙不了“捕蟲能手”青蛙的銳利眼睛。當青蛙看到垂吊著的大蚊時,便猛然跳起,張嘴伸出長舌捕住大蚊。本想享受一頓美餐,哪知捲入口中的只是一條細細的大腿。原來大蚊受到突如其來的攻擊,便斷肢自救,逃之天天了。
昆蟲中有不少種類能產生一種對不利環境的抗性行為。人發現蚊、蠅、蝶蛾類足上的跗節是殺蟲藥劑D.D.T極易透過的部位,接觸後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脫落而免於一死。生物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殘體自衛”。
8、蚍蜉撼樹
蚍蜉:大螞蟻。小小的螞蟻竟想撼動參天的大樹,這不是很可笑嗎?該成語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動搖強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唐·韓愈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此成語與“螳臂當車”意思相近。
螞蟻屬膜翅目,蟻科,是多種蟻類的總稱。世界上記載的有4600種以上。幾乎全部是營社會性生活。為全變態陸生昆蟲。
漢語成語詞典中說蚍蜉是大螞蟻,究竟指哪種螞蟻恐伯無從考證。有些螞蟻確實兇猛,雖不能撼動大樹,但由於善吃肉食,不僅可捕食其他昆蟲和小形動物,甚至還可侵襲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工蟻喜陰天或夜間群體活動,編隊而行,遇有小動物就群起進攻致敵於死命,形如大兵團作戰,因此中文名叫“軍團蟻”。
有一種螞蟻,它們雖不能掐動大樹,但可以將樹幹蛀空,使大樹折倒。不過這種蟻不是黑螞蟻,而是屬於等翅目的白蟻。
9、飛蛾撲火
蛾子撲到火上,比喻自尋死路,自取滅亡。也可寫成“飛蛾投火”、“飛蛾投焰”或“燈蛾撲火”。〈梁書﹒到溉傳〉:“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魯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過當他面對這些投向燈火的小飛蛾時,激起了讚賞的心情。
飛蛾是鱗翅目昆蟲中的一大類,與蝴蝶相對應。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時翅膀呈屋脊狀,多在夜間活動,但有趨光性,喜歡聚集在光亮處,因此民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人們利用該習性,用黑光燈(其波長更適合昆蟲的視覺)來引誘蛾類,既可用來捕殺害蟲,也可用來採集蛾類標本。
10、蜂目豺聲
眼睛像蜂,聲音像豺。形容面目兇惡,聲音恐怖嚇人。蜂類屬膜翅目昆蟲,主要指蜜蜂和馬蜂,其複眼很大而呈球形,人的眼睛要長成這樣,那一定很可怕。
[成語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楚王準備立他的大兒子商臣為太子,一時沒有決定下來,便找令尹(宰相)子上來商量。子上說:“大王,你現在還很年輕,愛兒子的情感還不專一。如果你這樣早就立了太子,將來移情愛另外一個兒子時,再廢除這個太子,這樣做容易發生禍亂。況且在楚國曆代傳統中,真正繼承王位的常常是小兒子。就拿公子商臣的外貌來說,我覺得他眼睛長得像蜂眼似的可怕,說話聲音像豺狼叫一樣難聽。依相法來說,這種相貌的人是兇殘的,如果他做了太子,一定會做出不義的事來。”
楚王聽了這話不以為然,還是將商臣立為太子。商臣聽說子上在父親面前說了他很多壞話,便對子上懷恨在心。有一次,他利用和別國打仗的機會,在楚王面前說子上受了敵國賄賂,楚王不問情由便將子上賜死。
後來,楚王瞭解真相時已後悔莫及。不久,楚王真的就像子上說的那樣開始討厭商臣,而喜歡上了第二個兒子子職,並想改立子職為太子。商臣知道這事以後,便與老師潘崇合謀,率領宮中軍隊將王宮圍住,逼死了父親,自立為王,稱作楚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