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指不親歷危險的境地;就不能獲得成功。現也比喻不經過艱苦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小編收集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 篇1

  [釋義]

  焉:怎麼。不進老虎洞;怎麼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親歷危險的境地;就不能獲得成功。現也比喻不經過艱苦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

  [語出]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超如微笑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佛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正音]

  得;不能讀作“děi”。

  [辨形]

  穴;不能寫作“血”。

  [反義]

  膽小如鼠

  [用法]

  多用在歷經艱險;才能獲得成功方面。一般作主語、分句。

  [結構]

  複句式。

  [成語故事]:

  東漢明帝時,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於是皇帝便對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國。鄯善國王知道他很有才幹,對他十分敬重。但過了一些時候,國王卻對他怠慢起來了。

  班超感到形勢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對策。他分析當時的情況,說:“最近,鄯善國王之所以對我們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來聯絡,使國王猶豫起來,不知道應該和誰修好。我們已經處於很危險的境地了。匈奴人才來了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不定再過些日子,他就會把我們綁起來統統送給匈奴。那樣,我們的骨頭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說該怎麼辦呢?”同行者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們都聽你的!”班超十分激動地說:“對!不進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殺掉匈奴派來的使者。只有這樣,才能使鄯善國王歸順漢朝。”

  於是,班超和屬下在晚上發動突襲,一舉消滅了匈奴派來的使團。第二天,班超便提著匈奴使者的腦袋去見鄯善國王。國王大吃一驚,馬上表示願意和漢朝永久友好。

  後來,人們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比喻不下決心、不深入險境、不經歷艱苦的奮鬥,就不能獲得勝利。

  [造句]:

  1、禍去禍又至,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除兇不畏兇,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須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

  3、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毛澤東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詛咒與旁觀都非我們應取的態度。

  5、他為了得到敵人的情報,懷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抱負,獨自一人混進了敵人的部隊。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不深入到大山深處,就很難找到珍貴的藥材。

  7、可是,小裁縫毫不氣餒,還是高高興興地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敢於靠近火山的攝影家才能拍攝到火山噴薄的那一剎那的壯觀景象!

  9、想發達就得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精神準備。

  10、這件事是有風險,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冒險又怎能嚐到甜美的果實?

  11、既然本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前來,不達目的絕不回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 篇2

  詞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釋:

  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經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比喻不冒危險,就不能成事。今也用來比喻不經歷最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

  用法:

  複句式;作主語、分句;指只有經歷艱難才能成功

  近義詞:

  親臨其境

  反義詞:

  膽小如鼠

  成語故事

  東漢時,漢明帝召見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帶著一隊人馬,不怕山高路遠,一路跋涉而去。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了新疆。鄯善王聽說班超出使西域,親自出城迎候。東道主把班超奉為上賓。班超向主人說明來意,鄯善王很高興。

  過了幾天,匈奴也派使者來和鄯善王聯絡感情。鄯鄯王熱情款待他們。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許多壞話。鄯善王頓時黯然神傷,心緒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見班超,態度十分冷淡。他甚至派兵監視班超。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班超說:“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兩國和好。”可是班超他們人馬不多,而匈奴兵強馬壯,防守又嚴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天深夜,班超帶了士兵潛到匈奴營地。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拿著戰鼓躲在營地後面,一路手執弓箭刀槍埋伏在營地兩旁。他們一面放火燒帳篷,一面擊鼓吶喊。匈奴人大亂,結果全被大火燒死,亂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後,便和班超言歸於好。

  這個成語說,不進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語故事 篇3

  【漢語注音】: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成語語法】:

  複句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分句;指經歷艱難才能成功;含褒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

  穴:巢穴;焉:怎麼;不進入老虎的洞穴,怎麼能抓得到老虎的幼子。形容不親自涉險就不能成功。比喻只有自身體驗親臨險境,才能夠得到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近義詞】:

  親臨其境、迎難而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反義詞】:

  膽小如鼠、知難而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東漢時期,班超奉漢明帝之命出使到西域,同鄯善國交好。他帶領一隊人馬,千里迢迢跋涉到新疆,鄯善國的國王非常熱情隆重的歡迎他們的到來,並奉他們為上賓。但是過了幾天,鄯善國國王突然對他們冷淡疏遠起來,不僅不接見他,還派士兵監視他們。班超感覺到情況有變化,連忙召集大家商量對策。經分析後,大家一致認為,國王態度如此搖擺不定,應該是因為近日北方匈奴的也派使者前來訪問,國王不知親近哪一方,才會有如此變數,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慮。果然,他們的猜測被證實了。有訊息說,匈奴在主人面前,說了東漢壞話,還派使者要挾國王,鄯善王整日憂心匆匆。班超知道後對部下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完成皇帝交給我們的使命,必需除掉匈奴。”於是一天夜裡,班超派士兵潛到匈奴營地,殺了匈奴使者,放火燒了他們的營地。第二天,鄯善國國王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也知道班超的用意,與他握手言和同意歸順漢朝,並且還把兒子送到洛陽當質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例句】

  《周書.李遠傳》:“遠曰:‘北豫遠在賊境,高歡又屯兵河陽,常理而論,實難救援。但不入獸穴,不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脫有利鈍,故是兵家之常。如其顧望不行,便無克定之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黃忠催軍馬隨後而進,劉封曰:“軍士力困,可以暫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馬先進。”

  毛澤東《實踐論》:“‘不入虎空,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是真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造句】

  只有敢去做才會有收穫,都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這麼回事。

  陽光家教是幾個老師發起的大型培訓機構,剛開始無人問津,現在想起來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