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1

  一事無成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當了省郎的官,因官運不怎麼亨通,不管做甚麼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時時出去,想藉遊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國寺,遊倦了,就寄宿在寺裡。晚上做了一個夢;他夢中走到一處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個極小香爐,爐檀香菸裊裊上升。老和尚對省官說道:“這小香爐中的香菸還是你許願時留存下來的,現在你已做了三世人了。你一世你是唐玄宗時代的劍南安撫巡官;第二世你是憲宗時候的西蜀書記,第三世就是現在的省郎官。”他聽了老和尚這番話,恍然有點覺悟,彷佛記憶三世所做的官,都是庸庸碌碌,一事成。

  於是,再也不願意在宦海里浮沈,對人生似乎恍然徹悟。

  又王中的詩句,也有“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的感嘆語。

  現在上了年紀的人,事業上要是沒有成就的話,通常都是拿一事無成來感嘆。有時年紀不大的人,你問他事業做得怎樣,他也會說“一事無成”呀!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2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個和尚,號國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過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懷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兒子,可是我一直避著,現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後,這位婦人已經生產,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證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罷。”他們分別後,就在這一天夜裹圓潭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裡去探看,嬰兒果然對地笑了一笑。

  等到第十三年後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現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或朋友閒在一種偶然的機會里或特殊的環境中相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3

  上行下效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後,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事後,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地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看了搖搖頭,說: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說什麼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後人便把“上行下效”來形容上面的人喜歡怎麼做,下面的人便也跟著怎麼做。在我們的現實社會里不是正多看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嗎?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經常在外吃喝玩樂,不理業務,他的下屬也跟著不務正事,這便是“上行下效”。這成語約含義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4

  天涯海角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

  他二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會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此韓愈小一點。後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後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

  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訊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5篇)5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於是,就隨口唸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裡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