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精選3篇)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精選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1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讀書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於是,當我寫完作業後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裡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啟發。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裡也常唸叨著:“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後,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係。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2

  今天我讀了《不恥下問》這個故事。

  故事講: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去參加典禮,他向人詢問了許多問題。有些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很多不明白的事情,問個明白,這才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呀!”

  據說有一次,衛國有一個叫孔圉的官員去世了。他死後,衛國國君賜他“文”的諡號。孔子弟子貢知道了以後,不明白衛王為什麼賜他“文”的諡號?

  就問孔子:“老師,孔圉學問雖然很高,但還有許多比他有學問的人,衛王為什麼賜他“文”的諡號呢?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腦筋聰明又上進,而且有不懂的事,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也會大方謙虛的請教,一點也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他被衛王賜為“文”。

  子貢恍然大悟:“看來我要向他好好學習呀!”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不論有多大的學問,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的事情,就應該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想要有學問,就必須好好學習、多學多問、不恥下問啊!

  這個故事讓我倍感深刻的體會到,好學多問的重要,謙虛的可貴……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問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透過以後努力的學習,謙虛大方的向別人請教而得來的……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讀書筆記3

  勤學好問,這一橫貫古今的求學法寶,已經跨越了歷史千年。古時候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等很多至理名言。許多學時淵博,德行高深的學者或者名人,也正是用這樣的古訓不斷地進取和端正自己的求學道路,才對世人有了卓越的貢獻。

  據《不恥下問》文中記載,春秋時期衛國的孔圉大夫死後,最高領導就賜予他“文”的稱號,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世間像孔圉大夫這樣好學,虛心求教的人也很多。他們雖然資質聰敏,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像那些地位和學時都比自己差的人請教。他們並不認為那些學識和地位低下的人就永遠比不上他們。相反,在那些人當中,虛心地像他們請教,就能在求學的路上不斷地完善自我。

  學者、大師、聖人尚且如此,作為意氣風發的少年兒童更是責無旁貸了。無論成績的好與壞,學識的深淺,我們都應該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常言道:“學問學問,不懂就問。”請教並無壞處,既能有效地與老師、同學溝通,加深友誼,又能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