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臣賊子成語故事

亂臣賊子成語故事

亂臣賊子成語故事1

  【拼音】luàn chén zéi zǐ

  【出處】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孟子·藤文公下》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後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心懷異志的人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逆臣賊子

  【相反詞】忠君愛國

  【同韻詞】苟且行止、磨牙鑿齒、假傳聖旨、無底止、望風承旨、使臂使指、引以為恥、蜂媒蝶使、實偪處此、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年代】古代

  【燈謎】安祿山父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政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控制,魯定公成為一個傀儡,他聽說孔子主張“君臣綱常”,召見孔子說他最恨季氏等亂臣賊子。孔子分析魯國的內憂外患,建議他外聯齊國,內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示例】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清·愛新覺羅·多爾袞《致史可法書》

亂臣賊子成語故事2

  【出處】《史記·衛康叔世家》:州籲新立,好兵,殺桓公,衛人皆不愛。石碏乃因桓公母家於陳,詳為善州籲。至鄭郊,石碏與陳侯共謀,使右宰醜進食,因殺州籲於濮,而迎桓公弟晉於邢而立之,是為宣公。

  春秋時候,鄭莊公和大臣們正商議著去朝見天子,衛國(在河南省淇縣東北,是周公封給他兄弟康叔的,先是伯爵,後來改封為侯爵,到衛桓公時已經是第十三代的君主了)的使臣來到,說衛桓公去世,公子州籲即位。鄭莊公滿腹懷疑,覺得這件事裡面另有文章,就叫祭足去打聽真相。祭足說:“外傳衛侯是給州籲謀害的.。”鄭莊公聽了,皺眉頓足說:“州籲謀害了國君,看樣子,他馬上會朝咱們這兒攻過來,咱們一定得早做準備啊!”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衛國的內亂,怎麼會殃及到鄭國呢?

  原來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另一個是州籲。州籲向來喜歡發兵打仗。他見哥哥衛桓公生性儒弱、憨厚無能,非常瞧不起他,就與心腹石厚密謀搶奪君位。西元前七一九年(周桓王元年)衛桓公要到雒邑去覲見天子,州籲就在西門外安排筵席為他送行。他舉杯向衛桓公敬酒,說:“哥哥要出遠門,弟弟敬您一杯!”衛桓公說:“多謝您費心!我這一去只不過月餘就回來,有勞賢弟代理朝政,小心留意。”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雙手去接,故意失手使酒杯落地,然後趁彎身撿起酒杯的時候,閃到衛桓公背後,抽出短劍朝他刺去。衛桓公當場重傷而死。但四周佈滿了州籲的人,有誰敢出面說話呢?

  於是州籲自立為君,拜石厚為大夫,對外就說衛侯是得了急病死的,逐一向諸侯報告。可是衛國境內流言滿天飛,都傳說國君遭到了州籲和石厚的謀害。國君非常畏懼風言風語,如果國內的老百姓和國外的諸侯不服,君位往往保不住。州籲和石厚對這一點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們左思右想,非得弄個辦法讓人家服氣不可。他們認為最好的計策是轟轟烈烈地打場勝仗,順便還可劫掠些糧食。可是發兵打仗,總得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至於要攻打哪一國呢?也得有個正當的名義才行。他們就在臨近諸國裡東挑西選,找人家的把柄。突然,石厚靈機一動,說:“有啦,鄭伯寤生殺了他兄弟,又攆走他母親,天理難容、罪該萬死,咱們就衝著他去吧!”州籲直點頭,煞有介事地說:“對!這理由夠充分,像寤生那麼不孝順母親,不愛護兄弟的傢伙,就讓咱們來重重地處罰他吧!”

亂臣賊子成語故事3

  成語解釋:

  舊時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風反叛的大臣。後指破壞國家統一;損害人民利益的惡人。也作“逆子賊臣”。

  成語出處: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成語繁體:亂臣賊子

  成語簡拼:LCZZ

  成語注音:ㄨˋ ㄣˊ ㄟˊ 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亂臣賊子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臣,不能讀作“cén”。

  成語辨形:賊;右邊是“戎”;不是“戒”。

  近義詞:逆臣賊子

  反義詞:忠君愛國

  成語例子:有賊不討,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清 愛新覺羅 多爾袞《致史可法書》)

  英語翻譯: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 < rebels and traitors>

  成語謎語:安祿山父子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政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控制,魯定公成為一個傀儡,他聽說孔子主張“君臣綱常”,召見孔子說他最恨季氏等亂臣賊子。孔子分析魯國的內憂外患,建議他外聯齊國,內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