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成語故事豐富歷史課堂
巧用成語故事豐富歷史課堂
摘要:在歷史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成語典故,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文章作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自己初中歷史教學中巧用成語故事的一些做法,以供大家借鑑。
關鍵詞:成語故事;興趣;歷史課堂;道德情操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文化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歷史故事。源自歷史事件的成語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如“對症下藥”是東漢的神醫華佗為兩個人治病,那兩人病情相似,但華佗針對不同的病因分別開出了瀉藥和發汗的藥;另一種情況是擷取或改易記載某一歷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為成語,如“揮汗如雨”就是直接從晏子所說的“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擷取而來的。歷史課程是一門融思考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課程。為了使學生對歷史課堂有濃厚的興趣,愉悅地接受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識,筆者在歷史課教學中從成語故事入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巧用成語故事匯入課堂,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從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伴隨著朝代更迭、國家興亡,產生了無數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及成語故事。為了學生把歷史事件記得更清楚、更深刻,筆者的做法是從成語故事入手,趣味匯入。一學期分章節讓學生在課本上標記成語,如戰國: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秦代: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圖窮匕見(荊軻);漢代: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度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晉代: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宋代: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等等。上課前由學生先講成語故事,教師適當地補充說明,渲染氣氛,製造懸念,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活用成語深化課堂,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
歷史教師不能只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要積累豐富的學科和跨學科知識,還要注意豐富的新教學方法,思行合一、與時俱進。
教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要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穿插成語故事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例如,學習成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苟富貴勿相忘”“鴻鵠之志”“篝火狐鳴”等,給學生更加生動地展現了陳勝、吳廣起義的背景、原因、過程等內容。透過學習成語“楚河漢界”“四面楚歌”,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爭霸”,楚軍由強勢到弱勢,被迫“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趁項羽衰弱的時候,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追擊項羽部隊,佈置重兵,把項羽圍在垓下。夜晚項羽聽見四面唱起楚歌而喪失了鬥志後自殺,楚漢戰爭結束。如此,學生對劉邦統一天下的歷史有了更加生動形象的闡釋和記憶。
三、善用成語啟迪思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要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要有情感目標。一堂好的歷史課,既可以使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感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愛國憂民情懷,也可以從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人物身上懂得如何為人處事,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善和充實。如學習“儒家思想”一節,學生可以從《論語》中產生的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中學到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成語“臥薪嚐膽”中,學到了越王勾踐勵精圖治、堅韌頑強的意志;從成語“懸樑刺股”“囊螢映雪”中學會如何刻苦勤奮努力;從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典故中,學會如何在殘酷的環境中保持自己高尚廉潔的氣節。
總之,一堂好的歷史課可以有多種教法,如口訣記憶年代法、圖片具體形象法、史料補充完整法等,運用成語故事豐富歷史課堂內容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將此方法用活、用好、用得恰到好處,會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