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圖強成語故事
發憤圖強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發憤圖強成語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拼音】
fāfèntúqiáng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學生周遊列國講學,來到楚國葉邑,葉公沈諸梁接待了他,他對孔子不怎麼了解,就悄悄地問子路,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他。孔子事後得知就對子路說以後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出處】
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並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該發憤圖強,徹底革命。
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
【解釋】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要求進步
【近義詞】
奮發圖強、發奮圖強、臥薪嚐膽
【相反詞】
胸無大志、無所作為、妄自菲薄
【其它使用】
南方政府缺乏廣大革命人民為基礎,不求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因此,帝國主義的壓力發生了作用。
關於“發憤圖強”有這樣幾個小故事。
《宋史·蘇洵傳》載,宋朝著名的文學家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都揸長文學,並稱‘‘三蘇”。可是蘇洵專心鑽研文學,卻開始得較晚,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圖強。但是,由於他勤奮刻苦,也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
《魏書·傅禾傳》載,南北朝北魏的學者傅禾,二十多歲時,文化水平還很低,朋友來了信,他想寫封像樣的回信,都得請人幫忙。有一次,他請洪仲幫他寫信,洪仲不但不替他寫,還奚落了他一場。傅禾覺得很慚愧,於是“發憤讀書”,終於成為當時很有名的學者。
《論語·述而篇》記述孔子的一段話中,也有“發憤”之說。
葉公,即春秋時楚國大夫沈諸梁,封於葉地,所以稱葉公。孔子用遊列國,來到楚國的葉邑時,葉公曾接待了他。因葉公對於孔子的為人,不很瞭解,便向子路悄悄探問。子路一時不知怎麼回答,沒有作聲。事後,孔子知道了,便對子路說:“你怎麼不說‘他的為人,發憤忘食,樂觀愉快,什麼優慮都沒有;根本不知道老年時代快要到來’如此這般的話呢?”
發憤圖強造句
1、我們要學習古人臥薪嚐膽的精神,發憤圖強,振興中華。
2、只有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
3、我們應該發憤圖強,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4、只要團結一致,發憤圖強,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強國。
5、中華民族羸弱了一個世紀,但現已發憤圖強,大搞精神及物質上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