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鵠之志的成語故事介紹

鴻鵠之志的成語故事介紹

  鴻鵠之志常用於比喻志向遠大。一起來看看關於成語故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成語: 鴻鵠之志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拼 音: hóng hú zhī zhì

  出處:《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解釋:鴻鵠:天鵝,比喻志向遠大的人;志: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典故:《呂氏春秋·士容》認為公正、堅韌等品質是國士(國中的傑出人物)的特徵。齊國有一個善於相狗的人,他的鄰居託他買一條能捉老鼠的狗。過了一年,買到了,他告訴鄰居說:“這是一條優良的狗。”鄰居養了幾年,可是狗不捉老鼠,鄰居把這個情況告訴給相狗人。相狗人說:“這條良狗,它的志向在於馳騁原野,捕捉獐麋豕鹿而不在老鼠,如果偏要它捉老鼠,需要栓著它的後腿。”鄰居照辦了,綁住狗的後腿,狗就真的乖乖地逮老鼠了。驥驁(良馬名)和鴻鵠的志向可以同人的意志構通,全在一個“誠”字。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不透過語言就可互相明白。

  據《史記·卷四十八》記載,陳涉年輕的時候,曾經給別人當僱工耕地。有一天,陳涉停止耕作,到田埂上歇息,心中憤憤不平好大一會兒,對同伴說:“如果將來富貴了,我們不要相忘。”同伴笑著回答說:“你做僱工耕地,怎麼能發達呢?”陳涉仰天長嘆道:“唉!燕雀哪裡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成語故事

  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自稱始皇。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建造長城,發兵三十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為了開發南方,動員了軍民三十萬。他又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一座巨大豪華的阿房宮。

  秦二世時,實行殘酷的刑罰,沉重的賦稅,名目繁多的徭役,使廣大農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還大興土木,四處征伐,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公元前209年,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爆發了,為首的是兩位貧苦農民,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一說今河南方城)人。他年輕的時候,由於家庭貧困,曾經做人家的僱農,替別人耕地。有一次,陳勝把農具往田埂上一扔,忿忿不平地在那裡發呆。忽然,他對和他一塊兒耕種的人說:我們大家日後如果誰富了,可千萬不要忘記了在一塊兒耕種的這些窮哥們兒。聽了陳勝的這些話,有些人想想自己受貧窮、受壓迫剝削的地位,笑著說:你給人家當僱農,怎麼會富貴呢?陳涉長嘆一聲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的'意思是小小的燕雀怎麼能瞭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地方官員派了兩個軍官監押900名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戍邊。陳勝、吳廣也在被徵發之列。然而,軍隊行進期間,突然遇上大雨,道路被淹,無法行軍。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被徵發的民夫如果誤了期,就要被殺頭。大夥兒看看雨下個不停,急得真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陳勝說:“誤期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一樣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強。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二世是個小兒子,本來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該登基的是扶蘇,大家都同情他;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立過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條好漢,現在也不知道是死了還是活著。要是咱們藉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會來響應我們。”大家都很贊同。

  吳廣完全贊成陳勝的主張。為了讓大夥兒相信他們,他們利用當時人大多迷信鬼神,想出了一些計策。他們拿了一塊白綢條,用硃砂在上面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把它塞在一條人家網起來的魚肚子裡。兵士們買了魚回去,剖開了魚,發現了這塊綢子上面的字,十分驚奇。

  到了半夜,吳廣又偷偷地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裡,點起篝火,先裝作狐狸叫,接著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全營的兵士聽了,更是又驚又害怕。

  有一天,陳勝把押解他們的官員殺了,接著,把兵士們召集起來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裡註定的嗎!”就這樣,在生死攸關之際,陳勝、吳廣發動反秦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大澤鄉燃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起義軍打下了陳縣(今河南淮陽)後,陳勝召集陳縣父老商量。大家說:“將軍替天下百姓報仇,征伐暴虐的秦國。這樣大的功勞,應該稱王。”陳勝就被擁戴稱了王,國號叫做“張楚”。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了“鴻鵠之志”這句成語,比喻胸懷遠大志向。

  陳勝小傳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一說今河南方城)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 [1]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在被徵調戌地途中,率眾揭竿起義,反對秦王朝的暴政,並於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後失敗,被叛徒所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