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鑠金成語故事
眾口鑠金成語故事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眾口鑠金成語故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成語】: 眾口鑠金
【拼音】: zhng kǒu shu jīn
【解釋】: 鑠:熔化。形容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比喻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
【成語故事】: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當時擔任“左徒”的官職,但是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讒言,疏遠屈原,並向秦國妥協。結果連連上了秦國的當,懷王最後終於死在秦國。懷王死後,他的`兒子橫繼位為頃襄王。頃襄王像他父親一樣糊塗,竟把屈原趕出郢都,放逐到長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帶。
屈原始終熱愛他的祖國,在被疏遠、遭打擊,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無時不關心著人民的生活,無時不懷念著國都郢都。他寫的《九章》等不朽的詩篇,充滿了悲憤和熱烈的愛國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誦》,一般都列為第一篇。
《惜誦》,據專家考證,是屈原勸楚懷王聯齊抗秦而被讒去職時寫的。“惜誦”二字,據說是“不願隨便歌頌”的意思。詩中有一節假託在夢中和大神談話來表達自己始終不變的忠誠。詩的大意說:“我曾在夢裡企圖登天,無奈既沒有路也找不到船。請大神幫幫忙吧。可是他說,理想雖好實行困難!難道我的理想將永遠被認為危險而無法實現?大神說:
可思而不可恃。
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懲於羹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
欲釋階而登天兮,猶為曩之態也!
大神說的這幾句話,大意是說:“對於君王,你可以懷念卻不必寄託希望。他身邊那群人的嘴連金屬都消熔得了,你當初一片天真當然要遭殃。上過當的人總該特別小心了,為什麼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腸?你想登天偏又放棄了往上爬的梯子,看來你從前的老脾氣,還是照樣!
這一節中,“懲於羹而吹齏”這一句,就是成語“懲羹吹齏’的來處。羹,就是羹湯;齏,是搗爛的蒜韭之類。在喝熱湯的時候燙了嘴,於是懷著戒心,見了蒜韭之類的涼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過打擊,吃過虧,以後變得過分謹慎和警惕,就叫做“懲羹吹齏”。《唐書·傅奕傳》說:“懲沸羹者吹冷齏,傷弓之鳥驚曲木。”
詩的原文中,另一句“眾口其鑠金”,後來也成為一句成語,即“眾口鑠金”。這句成語的“眾口”卻變為輿論的意思,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毀。
成語寓意
“兼聽”有時也未必“明”,“偏聽”有時就不一定“暗”。“一人傳實,十人傳虛”,真正能做到明察秋毫,實事求是,關鍵在於聽者是否有清晰的是非辨別能力和一個堅定的信心,克服盲目的“從眾”心理,不要隨便跟人瞎起鬨。日常生活中,要擦亮眼睛,更要有主見,尤其是不要被身邊的流言蜚語所矇蔽。否則,就會極容易被誤導。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方能分清是非,就算眾口鑠金,也敵不過“謠言止於智者”。
成文用法
“眾口鑠金”指眾人異口同聲的言論,足能融化金屬。比喻輿論力量強大,眾說足以混淆是非和真偽。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分句;常與“積毀銷骨”連用。
運用示例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闢魏。”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孫禮傳》:“竊問眾口鑠金,浮石沉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唐·魏徵《隋書·高祖紀下》:“眾口鑠金,戮辱之禍不測。”
作家·魯迅《三閒集·述香港恭祝聖誕》:“群言淆亂,異說爭鳴;眾口鑠金,積非成是。”
作家·馮英子《議一議“專案”》:“這正是一種分進合擊的戰術,一種以多勝少的手段,眾口鑠金,使你百喙莫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