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的成語故事
寵辱不驚的成語故事
成語解釋:
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於文藝創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成語出處:唐 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成語繁體:嘔心瀝血
成語簡拼:OXLX
成語注音:ㄡˇ ㄒ一ㄣ 一ˋ ㄒㄩㄝ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褒義成語
成語用法:嘔心瀝血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聯合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嘔,不能讀作“ōu”;血,不能讀作“xiě”。
成語辨形:嘔,不能寫作“漚”。
成語辨析:嘔心瀝血與“搜尋枯腸”有別:嘔心瀝血多用於較長時間或一個時期的工作;語意重;“搜尋枯腸”用在較短的時間過程內;語意較輕;中性;正反兩面的情形都可以使用。
近義詞:煞費苦心、挖空心思
反義詞:無所用心、粗製濫造
成語例子:嘔心瀝血,謳歌社會主義,受到群眾的歡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英語翻譯:work one's heart out
日語翻譯:心血(しんけつ)を注(そそ),彫心(ちょうしん)る骨(つ)
俄語翻譯:выжать из сея все силы
其他翻譯:<德>sich das Hirn zermartern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