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村支書周炳耀事蹟材料2016

暖心村支書周炳耀事蹟材料2016

  只有始終堅持學習優秀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和可貴品質,才能在不斷對比、不斷反省、不斷追求中汲取向上的正能量,並獲得真正的成長。

  暖心村支書周炳耀事蹟材料2016一:

  在臺風“莫蘭蒂”中,古田縣卓洋鄉莊裡村黨支部書記周炳耀,為保護村民生命財產英勇犧牲,引起巨大反響。此後,周炳耀書記平時“以民之心為心、以民之苦為苦”的故事不斷被髮掘,雖都是小事,卻件件感人。他身上的敬民愛民之心,賦予了他耀眼的光環。

  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援,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作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全黨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當好人民公僕。

  周炳耀的事蹟,正是這一論述的精彩註腳。

  對常人來說,往往先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如有餘力,再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這樣的幹部,群眾也不會說他不好。但周炳耀卻不滿足於此,他總是先照顧別人再考慮自己,甚至損失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反常”,只因為他有責任感、以民之心為心。有了這份心,他才能毫不猶豫、長年累月地私車公用,為村民義務勞動,為村莊建設墊資……在危急時刻,自然也會做出最有利於群眾的抉擇,哪怕犧牲自己。

  幹部以民之心為心,才能與群眾心心相印,百姓才會更信任黨、擁護黨的領導,黨的根基才更穩固。正如卓洋鄉鄉長李霞所說,由於長年累月的無私奉獻,暖了群眾的心,周炳耀在處理村中重點難點工作時,老百姓願意相信他、配合他。而從周書記犧牲後,莊裡村村民們的悲痛欲絕,在外人員從全國各地趕來看他最後一眼等感人場面,也能看出,百姓對他是多麼愛戴。縱觀黨的歷史,無論是人民愛戴的領袖,還是為百姓稱道的焦裕祿、谷文昌等優秀幹部,到如今平凡樸實的村支書周炳耀,心中無不對人民始終充滿敬畏。他們以自己的光輝言行,為黨員幹部如何“敬民”作出完美的詮釋,收穫了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擁護。幹部把老百姓當親人,老百姓也會把幹部當親人。

  幹部做到以民之苦為苦,扶貧開發工作才能更科學、精準。寧德是精準扶貧的發源地,周炳耀所在的古田縣是全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當前,扶貧開發處於攻堅階段,任務重、時間緊,而基層幹部是老百姓發展致富的帶頭人,是扶貧開發最前線的重要力量。像周炳耀這樣的基層幹部,能否洞察百姓疾苦、全身心投入扶貧,影響著扶貧策略制定是否精準、扶貧方案實施是否到位。而事實也證明,如周炳耀這般以民之苦為苦的幹部,在扶貧開發中一定能幹出一番事業。資料顯示,2009年,周炳耀當選支部書記時,莊裡村人均年收入為3480元;2015年,在他的帶領下,全村人均年收入12860元,超過卓洋鄉平均水平。

  周炳耀同志雖已離開我們,卻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譜寫了一曲基層幹部“心繫群眾、無私奉獻”的感人篇章。期望更多的幹部,向周炳耀學習,以民之心為心,以民之苦為苦,在進一步密切幹群關係中,開創工作新局面。

  暖心村支書周炳耀事蹟材料2016二:

  “周書記平時就是責任心極強的人,他那天就是因為對村民安危的不放心。”劉長務帶著記者繞過石板橋,沿著河水往下游走,沒一會兒就到了周炳耀家。

  周炳耀的家是一棟非常普通的二層小樓,這還是他大哥幾年前修建的,後來半送半賣地轉給了他,門口停放著一輛“比亞迪”二手小汽車。村民們都說這是全村的公交車、急救車。去年,張巧明剛4個月大的女兒突發肺炎,往縣城醫院跑了七八趟。“每次書記都隨叫隨到,夜裡兩三點找他,也是立即趕到。我們過意不去,硬塞一點錢,可他就是不要,還反過來幫助我們墊付醫藥費。”張巧明說。

  村民周炳增也回憶道,有一年正值農忙,他請了隔壁樹兜村的7名村民到家裡“打短工”。傍晚雨下個沒完沒了,這七位怎麼也坐不住,吵著要早點回家。忐忑之中,周炳增還是撥通了周炳耀的手機,畢竟是個“不情之請”。沒幾分鐘,車就來了。送一趟,再送一趟,周炳耀毫無怨言。

  據說,周炳耀很少能在家吃一頓完整的飯,經常都是在吃到一半時,被來求助的鄉親叫走。村民習慣喊他“耀仔”,進來第一句話常是“耀仔有空嗎”,即便在忙,他也會先回答“有空”。對此,周家人似乎也從不介意他離席而去,只會默契地將他的碗筷和剩飯留在桌上等他回來,因為在家人眼裡,村莊更像是周炳耀的家。“去年冬天村裡遭遇特大寒潮,水管水錶大多凍裂了,周炳耀懂得水電工技術,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挨家挨戶地檢查、維修。”一位鄰居說。

  村民的事大多是瑣事小事,莊裡村的交通之前不是很通暢,村民去鄉里交電費有些麻煩,大家就把電卡送到他家;外出務工人員多,到了交社保的時間,或者家裡老人有什麼困難,大家就給他打電話。對於這些,周炳耀從不嫌麻煩,都會抽出時間到鄉里代辦。“前兩天我家又沒電了,自己跑了一趟鄉里,讓我又想起周書記。”張巧明哭了。

  一樁樁,一件件,村裡人惦記著他的好。“我是看著他長大的,平時見人都是帶著微笑,從沒見他紅過臉。他父親當了一輩子村幹部,對他影響也很大。無論誰家有急事難事,他都第一時間上門幫忙。”周傳義說。正因如此,2009年周炳耀被推選為村支書,並且一直幹到現在。

  公心——

  他對村子發展有思路,大夥信得過他,願意跟著他幹

  沿著河往上游走便是村委會,這裡以前是一所小學,牆面已略顯陳舊,屋內也沒什麼辦公傢俱。再放眼全村124戶414人,之前多以種植水稻為生,基本是靠天吃飯,收入極其微薄;村裡也沒有集體經濟,拿不出錢。在周炳耀每天辦公的地方,村幹部們再次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周書記的'擔當和付出。

  由於早年在外務工,對食用菌的市場行情還算了解,再加上自家種植經營的效益還不錯,當選村支書後,周炳耀就決定把推廣食用菌種植作為“弱鳥先飛”的第一步。

  “剛開始,很多村民擔心有風險,幾萬塊的投入畢竟是一筆大數目。周書記耐心解釋、反覆鼓勵,還幫著籌措資金、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劉長務回憶,“村民劉長鍾做生意經營不善導致家境困難,他主動上門瞭解情況,拿出3萬元錢給他當啟動資金,並幫他建起菇棚。現在這戶人家在寧德市區都買上大房子了。”

  “今年的水稻又遭殃了,被颱風全毀了,幸好家裡有兩萬個菇筒還能掙些錢。”看到記者,一個村民主動打招呼,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山坡上菇棚連片,如今全村已有近80戶參與種植。

  村幹部們都說,周炳耀對村子的發展很有思路,一步一個腳印,執行力也特別強。“全村每年種植各種菇類60萬袋,但村內公路是3.5米寬的機耕路,大貨車進不來,影響商家來收購,所以修路又成了書記的一塊心病。”劉長務說。

  一邊是修路要花幾十萬元,錢從哪裡來?另一邊,要致富先修路,不能等!周炳耀以“一事一議”的名義給鄉里打報告,爭取了一筆錢。他又到古田城關跑經費,只要跟修路有關的部門,一個個拜訪,能要多少是多少。半年過去了,缺口還很大,周炳耀主動墊付了3萬塊錢。經過不懈努力,2015年8月,4.5米寬的道路硬化工程終於開工了。

  “周書記是村兩委裡最窮的一個,也是最慷慨的一個,他總是跟我說‘做人做義氣,跟錢沒關係’。去年村裡老人提意見,希望村裡修一個老年活動中心。周書記聽到耳裡、急在心裡,把攢下來準備給兒子舉辦婚禮用的3萬元墊進去了,幫助村裡買了一棟閒置房子並改造成老年活動中心,至今這筆錢還欠著。”劉長務說,“可是前兩天信用社的信貸員來,我們這才知道,他家反而還欠著6萬元的貸款呢。”

  “我們都信得過他,願意跟他幹,彼此是兄弟姐妹。基層工作再難,想想周書記就不覺得苦和累了。”村支委黃玉清滿含淚水。據瞭解,擔任村支書7年多時間,周炳耀想盡各種辦法,帶領村民硬化了6條水泥路面、建設了3條機耕路等,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09年的3480元上升到去年的12860元,原先髒亂差的破舊小山村有了新面貌。

  信心——

  努力接好班,要像他那樣心裡裝著全村人

  採訪期間,雨一直下,淋溼了路面,也模糊了雙眼。幾個老人靜靜地坐在老年活動中心門口,像是在等著自己的“兒子”“女婿”回來。

  “事發後,我一時沒了主心骨,不知道該咋辦了。”劉長務說,“自打去年書記連任以來,他就經常和我談心,希望我接班,可我心裡始終沒底……不管將來怎樣,我都要把這些年從他身上學到的優秀品質發揚好,心裡總要裝著全村人。”

  如今,颱風又來了,周炳耀卻不在了,可劉長務、張華忠等人頂上來了,他們一如既往地冒著風雨巡邏檢查,努力確保村民安全。夜幕降臨,記者在村委會的門前廣場看到十五六個路燈架,聽說這是周炳耀前段時間買來準備安裝的,如今點亮村莊的事業只能留給後來人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