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委會主任鄧迎香事蹟材料
最美村委會主任鄧迎香事蹟材料
鄧迎香為改變家鄉貧困落後面貌而不等不靠、敢闖敢幹、勵精圖變、艱苦奮鬥,帶領村民13年連續戰鬥,開鑿出一條窮則思變的幸福路,先後被評為全國扶貧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以下是語文迷網整理的事蹟材料,供大家閱讀。
第一篇:
自2014年初當選為麻懷村村委會主任以來,鄧迎香肩負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望著村民期待的目光,鄧迎香下決心為麻懷村找到一條發展致富的路子。
有產業才能富起來。鄧迎香四處考察學習,尋找適合本村發展的專案。麻懷村的一塊田壩上,鐵皮石斛長勢正旺,這是鄧迎香與人合作摸索的新“產業”。看好種鐵皮石斛的前景,可苦於沒有,怕風險太高,鄧迎香決定自己先試種,“做好了,就在全村推廣”。
與此同時,村裡還制定了養殖肉牛、綠殼蛋雞,種植中藥材、果蔬的產業發展規劃。憑著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入情入理的溝通,鄧迎香說動了村裡幾位“能人”,一起辦起了麻懷村第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她鼓勵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不僅能拿租金,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賺錢,”村民的發展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村子的發展,關鍵還要靠年輕人,尤其是外出打工有眼界的年輕人,鄧迎香決定動員外出務工的青年返鄉創業。此前一直在福建務工的袁端生,今年回鄉過春節。鄧迎香多次上門做工作,講政策、談變化,最終說動袁端生回鄉創業。“看到鄧大姐的幹勁,看到村裡的變化,我對回鄉發展充滿信心。”袁端生說。
沒上過學的鄧迎香,深知“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教育是挖掉窮根的治本之策。“要讓孩子們不受窮、不受苦,還得靠多讀書。”2014年初,鄧迎香和其他十幾個人一起成立了草根助學基金會,為需要資助的學生和有捐助意願的人士搭建平臺。
今年正月初三,村裡組織文體活動,鄧迎香建議設定了一個環節,給村裡的15名大學生每人發200元獎金,並頒發獎狀,以示鼓勵。現就讀於遵義師範學院的曹太敏,還記得領獎時自豪的心情,“這也是一份責任,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責任。”
在鄧迎香的帶領下,麻懷村的面貌已今非昔比。通村通組水泥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喝上了自來水,80%以上的農戶住上了新房,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麵包車甚至開上了轎車,村裡有了文化活動場所,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貧困。
關於未來的發展,鄧迎香有著清晰的規劃,到2018年,麻懷村將發展刺梨1300畝,種植蔬菜300畝,養殖黑毛豬1500頭、家禽2萬羽,全村一起步入小康。
“共產黨員鄧迎香,巾幗英雄響噹噹。發動全村齊動手,一鋤一鎬挖山忙。昔日愚公是傳說,今日愚公在身旁……”村民們用快板詞,傳唱著鄧迎香的.事蹟。
第二篇:
鄧迎香說,擴寬隧道,通暢連線山外世界,是全村人的心願。
她文化水平有限,卻咬定大山不放鬆,帶領村民在深山之中鑿出一條出路。在她的帶領下,麻懷村群眾不等不靠不要,自覺行動尋求新的發展路子,譜寫了極貧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動人故事。
從今天起,本報連續推出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委會主任鄧迎香先進事蹟的報道,敬請關注。
新春佳節,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嶄新的水泥路上車來車往。有村裡人家新添置的轎車,有馱著媳婦和禮物拜年的摩托車,也有從城裡來訪的計程車。
全長216米的麻懷隧道,一頭是世外桃源般的麻懷村,一頭是車流熙攘的冊山公路,以及由此連線的外部世界。走隧道穿過大山進出往來,極為便利。
和所有的農村人一樣,鄧迎香熱情厚道,遇到往來的車輛總要招呼一番,順便囑咐一句“注意安全”。
痛苦的記憶
以前的麻懷村,可沒有這樣的熱鬧景象。
1990年,鄧迎香帶著自己的愛情,嫁進了麻懷村。當時的麻懷村被大山阻隔,進出只有翻越大山,生產生活物資拉不進來,農產品運不出去,成為與世隔絕的世界,被認為是“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區域”。村民們回憶說,大清早採摘好新鮮蔬菜,馬不停蹄地送往鄉鎮的集市,人汗流浹背,菜卻變成了無人問津的乾癟貨色。由於山道艱險,時常發生人畜摔傷的事。“真的是太艱苦了,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虧。”說起往事種種,村民曹響國感慨不已。
鄧迎香記得很清楚,結婚那天她騎在馬背上進村。新郎袁端林牽著馬,爬一山下一坡,硬生生走了兩個多小時。更為痛苦的事發生在1995年,鄧迎香的第一個孩子病重。孩子送到村口,沒有等得及翻山越嶺,就夭折在送往醫院的途中。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增加家裡的經濟收入,鄧迎香幾次外出打工。每次路途勞頓,鄧迎香總在想,要是能修條公路直接通到家門口,那該多好啊。
鄧迎香的痛和盼,也是所有麻懷村人的痛和盼。
第一次鑿洞
1999年農村電網改造,巨大的電線杆運不進村,而多個沿山修路的方案也由於投資巨大被逐一否決。一次實地踩點中,村民們意外發現“廣山坡”半山腰上有一個40多米長的溶洞,溶洞北端剛好連線著麻懷村。受到外出打工所見的高速公路隧道啟發,時任村主任李德龍率先提出了挖隧道的設想,村民紛紛響應。
說幹就幹!村民大會商議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麻懷、屯上等組修明路聯通隧道,另一路由翁井組27戶村民挖通隧道。村幹部發動村民集資1500多元買來挖隧道用的大錘、鋤頭和蠟燭、煤油等用具。伴隨著冬月初八的一聲炮響,麻懷人開始了長達十二年之久的鑿洞修路征程。
翁井組27戶村民分成3班,每班9戶,三班倒不分晝夜輪流鑿洞。由於缺乏技術手段,無法準確掌握掘進方向,村民們就想出了最簡單的方法:兩頭同時施工,用放炮的聲音來“聽音取向”。由於隧道狹窄,施工的村民只能緊挨著匍匐進洞,用鋼釺、鐵錘一點點掘土刨石,再用雙手接力將泥石一捧一捧傳遞出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到2003年底,透過麻懷村民連續奮戰,隧道已經能容納摩托車和馬車勉強透過,小件的物資可以透過隧道進出村子。山裡的麻懷第一次與外界連了起來,村民們歡呼慶祝。
狹窄的隧道深刻地改變了麻懷村人們的生活。
今年21歲的曹太敏現在在遵義師範學院學習。小時候,她的上學歷程分為兩段。前一段是四年級以前,由於大山阻隔,她每天要走兩三個小時山路上學。起早貪黑路途勞累,上課常常打瞌睡,中午也要餓肚子,成績一直不理想。後一段是麻懷隧道貫通之後,她得以轉學到離家更近的東躍小學。從家裡透過麻懷隧道到學校只要30分鐘,中午終於能回家吃飯了。
2010年,村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到現在,麻懷村已經出了15名大學生。
越來越多的人透過這條路走出大山,瞭解外面的世界。2004年前後,麻懷村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外出打工潮流。
那個時候,麻懷隧道還是一個黑黢黢的山洞,路面崎嶇泥濘,洞頂上常常往下掉石塊。年齡稍小的孩子,要結隊才敢透過。由於資金嚴重不足,隧道拓寬的工作被擱置下來了。
第二次鑿洞
2006年,丈夫袁端林因為煤礦事故去世,鄧迎香不再外出打工,專心在家照顧兩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