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關於道德講堂優秀個人事蹟材料

2016年關於道德講堂優秀個人事蹟材料

  道德講堂”建設就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帶來的“轉型升級”,簡單的講,就是“你學我的優點,我學你的優點”。下面是關於道德講堂的個人事蹟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道德講堂優秀個人事蹟材料一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能站在道德講堂與您分享我在急救中心工作中的點滴感悟。冰心老人曾經說過,“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途長徑,點綴得鮮花瀰漫。使行杖拂葉的人們,踏著荊棘,不覺得累,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我不是詩人,不能用華美的詩句謳歌我的職業。可是,冰心老人的詩句竟是如此生生的天使寫照!生命之重,重以泰山。一旦踏入潔白的臨床,面對踏著荊棘行路的生命,你我又是怎樣的重任如山!

  急診科——是一個永遠讓人緊繃神經的地方。你隨時都要準備不假思索的做起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全力以赴地組織搶救。儘管每次我們都竭盡全力,可是總有遺憾留在醫院,總有眼淚流在臨床。有一次,當一個10歲的男孩在宣佈搶救無效死亡的那一刻,面對他父母撕心裂肺的哭號,聽到還有家屬在非理智的責罵,看著依然穿梭在病區的一個個疲憊的白色身影,我突然想離開這傷心,痛苦,無奈的地方!在急診搶救室,我們每天面對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死亡是如此的可怕與殘忍!祭日與生日遙隔著幾十年的生命,卻被死神毫無理由的牽在一起!醫學就象一個無邊的苦海,永遠是在求索,卻總是有徒勞無功!我不敢面對,不敢思索,我突然感覺自己是如此的疲憊和失落。然而主任與護士長事後卻積極開展了對相關重型複合傷病歷的討論與學習,反覆的強調搶救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總結,請醫院專家講課,帶領我們大家苦練基本功,要求急診全體人員必須掌握各種急救技術,尤其是心肺復甦、氣管插管、電除顫和呼吸機的使用四大技術,每個人必須能夠熟練操作。身邊的醫生和護理的老大姐們沒有一個垂頭喪氣和抱怨過,而是堅持每天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加班練習搶救演練配合。此時我才明白,其實大家並非沒有委屈和痛苦,只是將委屈拋到腦後,將遺憾藏在心裡,將責任放在肩頭,將大愛握在手中,走在生命的前頭,踏平荊棘,讓生命之途愈加寬廣平坦。在這裡,我看到了他們將愛與同情撒在生命的周圍,我聽到了有愛的生命裡淚珠滴落在熱土上濺起的震撼!那是一片片仁愛之情,毫無悲涼之意!此時我的心情如撥雲見日……

  王店子鎮76歲的王漢忠老人,對急診科有著特殊的感情。老人有3個兒子1個女兒,可當他因腹脹、腹痛撥打120電話後,卻沒有1個人肯來陪同和探望。樊佔兵醫生親自背扶老人,跑前跑後,檢查、取藥;老人一夜腹瀉十幾次,李延君護士不厭其煩,攙扶照顧,衝倒便器;老人身上無錢,主任自掏腰包為他買藥、買飯;老人身體虛弱,護士長親自給他洗手擦臉……自老人一上救護車直到病情痊癒被急診醫護人員護送回家的3天裡,老人的病房裡滿是急診醫護人員的關心和溫暖。老人在上車回家前,挨個拉住我們的手,含淚顫抖著說:“兒女沒有做到的,你們比兒女做得還要好,你們是我的恩人,是活菩薩......”。

  急診科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出診在車上,夏天象蒸籠,冬天似冰窖,可接到出診電話,我們就毫不猶豫抓起診包,衝上救護車;張樹全主任早晨帶的中午飯,晚上又原樣的帶了回去,他一天裡都沒能喝上一口水;護士長張勁松出診抬病人扭傷了腰,可她硬是咬著牙把病人抬下了五樓;李宏曄醫生、趙慧穎護士直到懷孕生產當天還在上班忙碌著;趙愛軍醫生搶救車禍傷員被染成了“血人”;洗胃的患者嘔吐的汙物把徐懷琴醫生的衣服搞得一塌糊塗......這樣的故事在急診科每天都會有,大家習以為常。可正是這些習以為常的小事,我從中品味出最純最真的仁慈和愛心。

  我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意味著選擇了辛苦與奉獻。十幾年來,我們以人民為父母,視病人為親人,爭分奪秒,夜以繼日的奔跑在急救一線。遇上危重病人搶救,經常加班加點,沒有時間顧及家裡,無法顧及自己的身體健康。但少了對親人的問候,卻少不了對病人的照顧;少了與戀人的相聚,卻少不了對病人的關懷。我們不是不想浪漫,而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不是不愛家人,而是無法割捨對這份職業的牽掛。我們沒有悲壯豪邁的言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我們有的只是默默奉獻著自己的真情和愛心。大家常風趣地說:“急診是我們的第二個家!”急救中心全體醫務人員都在默默地無私的為患者排憂解難,認真的對待每一位病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把病人當做自己的親人,把病人生命看做親人的生命。“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無限生機,永不放棄”。這就是我們全體急診人員的信條,也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這裡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也許聽不到感謝,而我們仍一如既往的將病魔驅逐,將痛苦流放;將一生一世的靈魂與軀體守侯臨床,守護希望;用超常人的理智與冷靜面對無奈的苦難與悲涼!身後那一串串腳印,深深的、清晰的、曲折的譜寫著你我來時的路。此刻站在這道德講堂,身邊那一個個將愛與同情放在左右手的白衣天使浮現在我的心頭。我無法形容心中的感覺!心懷仁愛,平凡奉獻,還有什麼比走在生命兩旁的護航者更高貴的呢?

  道德講堂優秀個人事蹟材料

  行車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班組,工作性質複雜,作業環境惡劣,稍有疏忽,事故就可能降臨。特別是按定員組織生產後,班組正式工人數 急劇減少,大量招聘 臨時用工,安全風險 驟然加大,為此,班長王軍 一方面大力強化人員培訓,一方面通過歷年發生在身邊的違章案例,不斷對班員進行安全教育。同時透過班組獎懲結合的機制,有效杜絕了人身傷亡事故和裝置損壞事故。截止2015年年底,班組已實現連續安全生產十九週年的長週期記錄。

  燃料是影響電廠經營好壞的最大因素,摻配的優劣不僅事關機組安全穩定,更關乎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摻配燒工作歷來是行車班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以來,由於電煤價格走向市場,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使黃石熱電廠同所有發電企業一樣面臨安全與經營的巨大壓力。一方面由於到廠煤質的低下,機組不得不大量投油進行穩燃,而且隨時面臨跳機、熄火的危險,非停事故經常發生,最高一年達到8次。另一方面,煤價逐年攀升,企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搞好摻配摻燒成為降低費用、穩定燃燒、保證機組安全經濟執行的有效而且唯一手段。受廠領導的重託,王軍同志挑起了摻配燒的大梁。面對煤倉狹小、煤種複雜多變、裝置陳舊落後、摻配手段原始的現狀,他一頭紮在煤倉,整天泡在現場,潛心研究琢磨各類煤種特性,科學規劃煤種堆放,認真研究摻配比例,科學進行比對研究,總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摻配摻燒方案。由於摻配工作的有效開展,鍋爐的穩定燃燒得到了很好的保證,不僅原來大量投油的局面得到了完全控制,而且機組非停事故大大降低,有效化解了企業困難,為企業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面對黃石熱電廠單機執行的巨大壓力,以及國家環保檢查的日趨嚴苛,在煤種多、變化大的複雜形勢面前,在強化管理、規範流程、強化檢查的基礎上,王軍進一步加大了摻配燒研究和管理力度,各種不同煤質的煤炭像"中藥處方"一樣經過他的科學搭配,全部成為了合格的入爐煤,不僅促進了機組各項指標的全面最佳化,而且大大降低了發電原煤耗,為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十多年來,無論颳風下雨,也不管春夏秋冬,他每天至少提前半小時上班,到了班裡,換上工作服就來到現場;二十多年來,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走過多少個來回,他每天不厭其煩的在煤倉走著、看著,他總感覺,隔一兩天沒有看見這些黑呦呦的煤,心裡好象缺點什麼,怪彆扭的。由於他的潛心投入,他已經跟這項工作建立了十分特殊的感情。可以說,摻配燒工作就像他的生命,離開了它,他就渾身不自在。如今已近退休的王軍,依然是班裡不可或缺的主力,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患有嚴重糖尿病和帕金森病的他,依然每天在煤倉裡、行車上摸爬滾打,依然活躍在每天的摻配燒現場。"站好最後一班崗"是這位從業40餘載的老工人最大的心願,也是為自己工作生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資訊化管理成為燃料部各班組的軟肋。這項工作同樣困擾著人員嚴重不足、年齡結構老化、臨時用工佔主導的行車班。怎麼辦?各類資料必須進入班組管理軟體,王軍再一次身先士卒,不顧即將退休的年齡,用自己顫巍巍的雙手,一點一滴的學習著各種軟體的操作方法,潛心向年輕人請教,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初步掌握了班組軟體的基本操作步驟,滿足了班組臺賬資料統一管理、規範管理的要求,再一次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肯定。

  從雄姿英發到華髮初生,從青春熱血到步履蹣跚,他在燃料基層一線班組的崗位上走過了40多個春夏秋冬,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卻創造了一線英雄的神話,深深影響著燃料後來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