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義詞-風行草偃
褒義詞-風行草偃
風行草偃
【拼音】:fēng xíng cǎo yǎn
【解釋】:偃: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示例】:宋·陳亮《又癸卯秋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褒貶】:褒義詞
【英語】:Where the wind passes, the grass bends -- influence of gentlemen. ;
近義詞:風行草從
風行草偃造句
典源:
《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3),必偃(4)。"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釋義: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偃,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後遂以"風行草偃"等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用典示例:
宋 陳亮《又癸卯秋書》:"世俗日淺,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使秘書得展其所為,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後御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冊回鶻可汗加號文》:"東漸海夷,西亙山狄,惠寧威制,鱗帖草偃。"
《資治通鑑·魏明帝青龍元年》:"聖化所綏,萬里草偃。"
《晉書·潘尼傳》:"學猶蒔苗,化若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