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一家親900字作文

民族團結一家親900字作文

  民族團結一家親。有一句歌詞叫做“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這句歌詞誰也不陌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民族團結一家親900字,歡迎大家檢視。

  篇一:

  偉大祖國的56個兄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睦相處,團結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勞動,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我國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不僅有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而且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還擁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水力資源以及礦產資源等。

  我國南方氣候溫和,少數民族的服飾多種多樣。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和褲子。婦女穿的飄逸輕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綢料筒裙,景頗族的毛織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壯族婦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層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繡花衣裙等。

  由於我國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不同,經濟、生活方式也不同,他們的住房結構各具特點。在溼潤多雨的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一般居住在幹欄式樓房裡。這種樓房分上下兩層,所用材料以竹木為主。樓房上層用於圈養家禽、牲畜,放置農具或雜物。有些少數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別緻的小竹樓。一棟棟造型獨特的小竹樓,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樹織成綠色帷幕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美麗極了!

  不同少數民族,對大米的吃法也各有不同。南方的傣族、佤族、黎族等少數民族,喜歡把米裝入竹筒放在火上燒烤,使米飯帶著竹子的清香味。壯族、布依族群眾喜歡吃五色糯米飯和糯米餈粑。朝鮮族群眾習慣用糯米打成糯米糕食用。新疆的維吾爾等民族,常把大米和羊肉、胡蘿蔔、洋蔥,有的還加入葡萄乾、木瓜等,炒燜成噴香可口的什錦飯,由於燜好的飯用洗淨的手抓食,所以又叫“抓飯”。

  在春暖花開或秋收季節,壯族群眾喜歡開展拋繡球的活動。拋繡球是壯族男女相互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青年們在草坪或空地上豎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頂端釘一塊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圓孔。男女各為一隊,以丟擲的繡球穿過木板上的圓孔為勝。也有在場中間搭歌棚,繡球拋不過棚或丟擲界,或接不住對方拋過來的繡球,就要被罰唱歌,非常有趣。

  少數民族也有許多風格各異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潑水節、那達慕大會、開齋節、洛薩節等。其中潑水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四月中旬舉行,時間為三到五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互相潑水祝福,還舉行划龍舟等活動。晚上燈火通明,人們點花燈,放煙花,縱情歡呼歌舞,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篇二:

  民族團結一家親。有一句歌詞叫做“家是一個家,國是大中國”。這句歌詞誰也不陌生。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自秦朝開始,我國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此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始終沒有間斷過。我國幅員廣闊。在960萬平方公里上生活著56個民族。民族團結是中國最重要的問題。當今的中國,搞好民族團結才是重中之重。民族團結,有利於國家的發展,有利於人民內部的團結,增強各民族之間的責任感。

  伊斯x教的教規當中有一句話叫做“凡信仰伊斯x教的人都是兄弟姐妹”,那麼我在加上一句,“但凡相信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和諧的、繁榮的多民族國的家的人,維護各民族之間關係的人都是兄弟姐妹。”

  從新中國建立至今,中國的發展速度快得驚人。因為什麼,因為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如果說沒有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中國也不可能迅速的發展。

  七五事件,由於外國勢力的影響,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不信任,不團結,才導致了七五事件的爆發。等爆發之後,更多的人才意識大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三個離不開思想從此開始慢慢的的刻到每一個民族同胞的腦海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民族團結始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如果說一個國家民族之間不團結,那麼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家。

  在新疆布林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麗達下崗後從街頭擺小攤開始做起,現在經營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2003年,麗達聯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創辦了布林津縣“愛心媽媽”協會,5年來,愛心媽媽們已先後幫扶了20多名各民族貧困孤殘兒童和困難群眾,累計捐款捐物達十多萬元。麗達:“我是個下崗工人,當時有好多人幫助過我,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有能力了,有條件了,所以我幫助別人。我們民族漢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團結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在我們的身邊正是因為有像麗達這樣的人在我們的身邊,他們的心中沒有民族之分,沒有等級的限制。才讓我們這麼多的各民族的孤兒在一起有一個新的家。在整個大中國當中,像麗達這樣的人還有無數。他們知道在中國沒有什麼民族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56各民族沒有等級之分,更沒有高低貴賤。只有我們56個民族在一起,和諧共處,和睦相處。才會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的繁榮強大。只有個民族團結,我們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最近訪問